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惋惜明朝的毀滅?

時間的七號記錄者


明朝的滅亡有諸多原因造成的,自萬曆一朝首輔張居正花十年實現得以實現“萬曆中興”,這大大的延續了明朝的國祚。但是,神宗之後的繼承人,卻不能守祖宗基業,致使國勢日衰,最終在農民起義軍和關外後金的聯合絞殺下走向滅亡。現代人惋惜明朝滅亡,是因為明朝如果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處置得當,是可以避免王朝墮入深淵的。




首先,明朝在“攘外”和“安內”上決策有誤。雖然從一開始“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決策是對的,但是明朝在與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作戰中多次出現臨陣換帥、而且朝令夕改,或剿或撫或剿撫兼併,戰略上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決策。如崇禎八年(1635年)明朝命陝西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旋即被言官彈劾被殺。他的兒子兵部尚書楊嗣昌又改撫為剿,佈下“十面張網”要團滅張獻忠義軍,結果也失敗自殺。洪承疇總督陝西后,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李自成為此放棄陝西大本營出走。明朝與農民起義軍的十四年交戰中,令行不一、枉殺主帥,先後有楊鶴、楊嗣昌、熊文燦等剿匪主將或被殺或自殺。明廷的先剿後撫後來被證實是完全錯誤的戰略,張獻忠、李自成義軍都在明朝招撫後獲得喘息和發展的機會,繼而再復叛亂,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殘局。




其次,明廷在“攘外”問題上戰略決策失誤更嚴重,面對後金的大軍壓境。自萬曆朝與後金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之後,崇禎帝改以攻為守,但後金已經做大做強,開始不斷纏食明朝的遼東地區。明軍兩面分兵作戰疲於奔命,但崇禎皇帝從未想過真心要與後金議和以全力對付早已燃遍大半個北方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的義軍。雖中間有密令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出使後金和談。但議和事洩後舉朝譁然,崇禎又不能扛下責任,最終將議和大罪統統算到陳奇瑜頭上,從此以後明朝對後金不再言和。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明軍既要對付來勢洶洶的後金又要應對席捲北方的義軍,兩面受敵疲於奔命,如果當時能與後金息兵講和,專力剿滅農民起義軍,或許明朝的命運就將改寫了。




如果說外戰不利關乎明朝生死,那內朝腐朽則如病毒不斷侵蝕著明朝這個巨人。東林黨與閹黨的交相攻仵、齊黨、浙黨、楚黨的自私自利,完全置國家生死於不顧,朋黨之爭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崇禎不能抑制朋黨,只能依靠不斷的替換內閣來維持中央機器的運作。他在位的十七年,光內閣首輔就換了二十幾號人,猜忌多疑動輒報以殺戮,著名抗金名將熊廷弼、袁崇煥皆死於非命,崇禎帝人格上的缺陷太多了,眾多決策上的失誤都出自他之手,剛愎自用疑神疑鬼,大明王朝的覆滅,其第一大罪人非崇禎莫屬。




崇禎帝煤山自縊以死報國固然成就了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一生。但是他殉國之前未能有效安排後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京師破城在即,手足無措間的崇禎帝開始安排後事,命人護送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到國丈周奎家和田弘遇家避難而不是直接護送出城南下,錯失出逃的機會,而就算是國丈周奎,在大順軍的隆隆軍威面前也是心驚膽戰哪裡還有心思保護自己的三個外孫,結果太子及永王、定王三皇子在北京陷落後相續下落不明,生死未知。這一重大決策失誤,崇禎帝自己要付全責 ,自己以死報國,卻讓周後、張後(熹宗之後)自殺殉國,揮刀砍斷長平公主左臂,一劍刺死六歲的昭仁公主,帝王之家的悲劇悲壯而殘酷。




悲劇原本可以避免,明朝本不至於這麼快滅亡,雖然北方局勢複雜,戰火紛飛,但是南方相對安定,而且江浙地區歷來是明朝的錢糧財賦重地。崇禎帝愚忠之舉,至使200多年基業毀於一旦,雖然在三月十七日當天奮力突圍,但京師九門盡是大順軍,當逃不逃結果無路可逃。一人之誤誤天下,明朝滅亡,何其令人痛惜也!倘若當時果斷放棄京師,命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撤防,讓大順軍和清軍在北京拼個魚死網破,崇禎悉心經營南方徐圖恢復,大明覆國必然有望。


大國布衣


嘛,基本也就是這樣了



聲色犬馬朱厚照


按照我的觀察,似乎多數人在明清之間都是蔑視清朝支持明朝,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身份證上寫著漢族,和朱元璋同為漢人,二是因為他們覺得清朝末期喪權辱國,如果是明朝的話一定不會像清朝那麼丟人,畢竟明朝祖傳的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清朝是代替明朝而存在的,所以這幫人惋惜明朝的毀滅。

這幫人樸素的民族主義情節是可以理解的,但毫無疑問這樣的想法充滿了幼稚與無知,之前不止一次反駁過關於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的說法,你不和親可以,但是北方邊患從朱棣時期一直猖獗到崇禎時期,瓦剌南下直接把你皇帝俘虜了,這不比和親還恥辱?再說賠款,瓦剌人韃靼人來朝進貢也就是貢獻點馬匹,而明朝的"賞賜"要遠遠多於對方的貢品,所以瓦剌人後來頻繁入朝領賞,而且故意虛報使團人數,韃靼人更狠,直接帶兵殺到北京城下放話,"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明朝不也是乖乖給錢求人家撤軍嗎?

再說割地,先看一下明朝後期和清朝後期的疆域圖。

一個是明朝萬曆年間的疆域圖,一個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疆域圖,注意,光緒年間的這個疆域圖已經把割讓給俄國日本的幾百萬領土,也就是巴爾喀什湖附近和外興安嶺,庫頁島,臺灣島全部拋除出去了。大家對比一下,什麼感覺?

清朝即便到最後滅亡的時候,留給民國的領土面積也多達一千多萬平方公里。說句不好聽的,明朝倒是想割巴爾喀什湖和外興安嶺,可是朱元璋和朱棣也沒佔過那地方啊,那都是人家皇太極康熙幾代人打下來的,那些地方就算是鼎盛時期的漢唐也沒有全部佔領,其他王朝想都不敢想,家底子厚,後世子孫才有糟蹋的餘地。明朝就算想割地,看看上邊那個地圖,從萬曆早期就那樣了,處處都是人口稠密的漢人聚居地,他也得有地可割啊。

而且,不要覺得清朝就只會割地,同治時期清朝可是花了吃奶的勁收復了新疆的,如果清朝像明朝嘉靖放棄內蒙古河套那樣放棄新疆,那麼今天的中國是什麼局面,你敢想嗎?

都說明朝火器先進軍隊能打,但是明朝後期可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啊,不算女真,北方蒙古人隔三差五南下,嘉靖時期的庚戌之變,韃靼人直接打到北京城外,明軍一觸即潰毫無抵抗能力,東南沿海,明軍面對倭寇更是隻有逃跑的份,若不是戚繼光一己之力在浙江重新招兵買馬訓練新軍,明朝一點辦法沒有;再往後,明軍直接連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打不過了,所以滅亡了,這就是明粉口中的明軍戰鬥力嗎?

所以別再說什麼如果明軍遇上西方列強不會那麼慘,要是明軍的話就怎麼樣怎麼樣了,真的幼稚。我覺得,如果是明朝後期遇上西方列強入侵,鐵定比清朝慘,首先明朝比清朝窮,萬曆抗倭援朝之後,財政基本就空了,其次,明朝後期腐敗程度遠勝於清朝,清朝後期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忠臣良將,少有大奸臣,而明朝後期也就只有張居正力挽狂瀾,嚴嵩和魏忠賢倆人一前一後禍國殃民,使明朝徹底滑入深淵。以明朝後期的財力,軍力,和本就不大的疆域面積,遇上西方列強很可能使中國分崩離析。

明朝毫無疑問有偉大之處,有許多值得神往的地方,但我希望看歷史還是要客觀,惋惜明朝可以,但不要因為清朝而惋惜明朝,說到底明朝是輸給了自己人,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北宋一書生


現在網絡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群體,他們自稱是明粉,其實在人們眼中是明吹,一提到明朝就是我大明天下無敵,一說道明朝滅亡就對李自成、滿洲人咬牙切齒,然後再來一波千篇一律的關於明朝的抒情。總的來說,明吹就是很典型的奴才沒當夠。


現代社會,法律上都是人人平等的,即便是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要表達一下禮貌和尊敬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視自己矮人一等。不過我也見過特例,以前在一個企業實習的時候就被一群奴才給噁心到了,當時我所在的部門人不多,也就十幾個,但是一個個都拼命的巴結上司,一副奴才相,一個勁的給總經理獻殷勤,很會討總經理的歡心。有一次總經理給我們部門安排工作,有一個哥們很敏銳的看到總經理的皮鞋髒了,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所有人的面彎下腰給總經理把皮鞋擦乾淨了,當時除我之外所有人都非常欽佩他,又很嫉妒他,誰讓他抓住了一個討好總經理的機會,只有我罵了一句下賤。不過總經理很吃這套,過了不到一個禮拜就提升這位仁兄為部門經理。所以實習結束我也沒留在這個公司,因為我脖子太硬,不適合當奴才。

所以,在現代社會,還有明吹這種懷念那種崇拜等級尊卑的奴才真不奇怪。雖然法律規定了人人平等,但是奴才都是把自己當做奴才,拼命地獻媚於他們眼中的主子。而明吹這種奴才更下賤,他們對一個已經完蛋了將近四百年的君主專制王朝的頂禮膜拜,不僅肉麻的吹捧明朝,甚至篡改歷史、編造謠言來迷惑大眾,讓更多的人都跟著他們一塊當奴才。

比如說這個,跪祖宗父母沒什麼了不得,跑去給死了幾百年的永曆下跪,這是從裡到外都一股奴才的惡臭味。不過這個奴才肯定不合格,連太牢都沒有,永曆要真知道了估計能一個雷把這奴才劈死。

魯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大意是一個奴才說主子給他的房子沒有窗戶,一個哥們就要在牆上開一個窗戶,然後這個好奴才立刻大喊有強盜拆房,等這哥們離開了之後這個奴才立刻向主子洋洋得意的邀功請賞,還自誇說他保護了主子的財產免遭破壞。而明吹這群好奴才也很符合魯迅先生筆下的這個奴才,畢竟往往有人揭露了明朝的真相,澄清了明吹的謊言,這幫好奴才就立刻瘋狂的罵街嚎叫,並且還恬不知恥的罵澄清真相的人是滿遺,是包衣奴才,卻忘了他們自己就是典型的好奴才。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唐朝是自己浪沒的,宋是政策制度從根本就有問題,嚴格來說還不是大一統,後周世宗柴榮如果不死肯定是先北後南,難度大收益也大,史上南方樂不思蜀忘乎所以還少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就表明一切了。

明朝是唯一基層起家,從南打到北的大一統朝代,在元末戰亂之後及時的發展民生經濟,卸甲歸田,史稱洪武之治,唐貞觀也到了末期才恢復過來,這不偉大?但家天下還是大明帝國的瑕疵,包袱,明朝也承擔太多的天災了,特別是嘉靖到崇禎,要不然以歷史的尿性,滿清肯定沒機會,因果關係而已,先天災再人禍,而明朝對於農民起義真的比較樂觀和仁慈,也導致尾大不掉,幾線作戰。

懷念明朝並不是因為他強大,是因為堅強和仁慈,從士族到平民的真仁,有人說宋朝百姓生活最好,其實那是誤解,宋朝因為戰爭,百姓的稅收很重很重,真正好過的士大夫等也只佔少數。而明朝不是制度歪了,是後面的人路走錯了,有走捷徑的,有走歪路的,很多很多,都說明朝皇帝奇葩,但真正生靈塗炭的有麼?明亡於萬曆,呵呵,抗美援朝怎麼沒人說?


我只是路過打個精油


看到有很多人跳出來踩明粉了,我也跳出來一下。

其實我想與其說有那麼多人惋惜明朝滅亡,倒不如說是人們在痛恨隨後的那個黑暗反動愚昧落後叫中國全為奴才的時代罷了,正是有了後代的這個讓中國全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人們才會惋惜前朝的滅亡(雖然這個前朝的問題也很大)也正是因為有了後邊這個讓中國蒙受屈辱的時代,人們才會幻想,如果沒有這個時代會怎樣…

我看到有人在抨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其實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但這句話最少是充滿氣節的,最少要比後來那位“床上丟社稷,君王換祖宗”要強上一萬倍。

每一種思想的形成,都有引起它的原因,明粉的存在,也有相應的原因,有些人選擇性失明,提起明粉就直接扣上大漢族主義的帽子,而對為什麼有明粉而選擇性失明,還振振有詞的明粉不懂歷史,彷彿他們全家連娃娃都是研究歷史的磚家一樣,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了,你懂歷史,就不懂後世的歷史嗎?要不是有人在捧什麼大清全盛世,大清無昏君,捧什麼溥儀去故宮還要買票哀嘆溥儀回不了自己家。會有那麼多明粉嗎?典型的強盜邏輯,和後世滿清的文字獄如出一轍,只准我說不準你說。那你們也就想想,連那麼黑暗反動愚昧落後的滿清政權都有人捧,人家粉個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對明朝這個時代,由於後世滿清文字獄的存在,所以人們對滿清編寫的《明史》心存疑慮,就像後世遺老編寫的《清史》不敢稱為正史只能稱為稿《清史稿》一樣。它肯定是正面和反面都有的,如果真愛歷史,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解讀,我相信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然而人們惋惜明朝,痛恨清朝,也不過是因為滿清的統治者愚昧無知,反動賣國罷了,和民族認知真沒什麼關係。

如果某些人只認為滿清最偉大,滿清皆盛世,滿清無昏君,凡是質疑反對滿清的都要扣上一頂大漢族主義“明粉”帽子的話,那麼抱歉,我也是明粉。






關河南望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是是由滿族人建立的,而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起來的王朝,而且它的特殊性在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是社會的底層人物。對比中國近代史我們知道,清朝末期的這段歷史,是很恥辱的,今天割地明天賠款,連皇帝自己都是朝不保夕,中國也因此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每當此時,很多人就會拿明朝和清朝來做比較,畢竟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的國力在當時是很強盛的。

很多人惋惜明朝的毀滅是有原因的,雖說現在是大一統民族融合時代,各個民族都是一家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滿族是帶著侵略性質覆滅了明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取代了漢族政權,並且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並實行剃髮制度,顛覆了漢人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並大興文字獄,桎梏了人民的思想。

明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朝廷內部的原因。而清朝的滅亡是由於國力不濟,導致後來面對外來入侵的時候,戰鬥力不堪一擊,並且每天都在發生,簽訂了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割了那麼多的國土,賠了數不清的銀子,這更容易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因此清朝就飽受詬病。

明朝曾經擁有過很多個盛世,如:洪武之治,永樂盛世,成化新風,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這個從數量上來說,遠超宋朝,並且也比漢唐要多,就算是後來清朝統治者康熙皇帝,也不由地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至於清朝,國運276年,總共加起來只有兩個盛世:康乾盛世和同光中興,並且徒有其表,在史學家們眼中都是譭譽參半的。


撒野的孩子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問答裡面明朝的問答是居首的,我回答的也是最多的就是明朝的,這是一個讓人懷念的王朝!它有什麼值得我們念念不忘的呢?

1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政權,這是漢民族最後的脊樑!這也是中國領先世界的最後餘暉,人總是對本民族的輝煌歷史有著緬懷之心,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這是我們繁衍不息的生存之道!

2明朝有著輝煌的歷史,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舉世聞名!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更是標籤!萬國來朝更是國家地位的象徵!這些過往都是頂峰似的存在,這樣的王朝滅亡後能不被人惋惜?

3後繼者的落寞,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統治,先不說清朝入關的偶然性,加上後世的對中華文化的摧殘,大大落後於西方的無知,百年國恥的奠基者,這些稱號都是驕傲的中國人對滅亡的明朝的懷念的源動力!

優秀的歷史都是受人尊重的,人們緬懷的也是上進的美好的存在,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





寅哥解惑


魯迅《燈下漫筆》有言,中國的歷史大致就是“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作穩了奴隸的時代”,李自成推翻了明統治,北京沒呆幾天就被趕跑了,固然有“哀其不幸,怒其不幸”的一面,也有明朝的遺老遺少“寧與外姓,不與家奴”的想法有關,請來了新主子,才發現想做奴隸而不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才發現還是舊主子好,當初朱由檢募捐剿“賊”時,卻是個個口袋捂的緊緊的,據說拿得多的也就兩三百兩銀子,皇帝成了要飯的了。闖王破城後,從王府公卿在京官員搜出的銀子卻達幾百萬兩,你說說,明朝不亡才怪呢。明思宗可是個好皇帝,死的也悲壯——“天子守國門(朱棣)君王死社稷(朱由檢)”





白髮漁樵lfp浦城陳建


滿清初期以屠天下。中期大搞文字獄,閹割漢文明奴天下。晚期以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亡天下。生於不義,死於恥辱。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多爾袞入關後大規模大面積大片大片的屠城,大屠殺。從北屠到南,造成州無完州,縣無完縣,村無完村,華夏大地滿目瘡痍,舊日江山變成血海無邊,處處雨急風高,遍地是胡虜。請為上億遇難同胞默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