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兩次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利刃崑崙


北宋的兩次變法是仁宗年間的慶曆新政和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的主持者是宋仁宗和范仲淹。變法主要主要為去除冗官,冗兵,冗費。土地兼併嚴重,三冗及大的增加了財政負擔,范仲淹改車中提拔能幹官員,裁撤餘官餘人精減軍隊,場習加財政收入。這此措施提升了政府效率但也觸範了舊貴族的利益,最後仁宗迫於壓力只能罷黜范仲淹,改革戛然而止。

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改革,推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募疫發。變法前後長達十六年。最後也是隨著神宗的去世,王安石被罷黜,新法被廢,改革失敗。

兩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我拯救,自我調整。慶曆新政主要在政治制度上進行革新,王安石變法則在經濟上下功夫。兩種改革都觸動了保守貴族和即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凱哥哥220746743


你說的應該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變法,富國強兵,誓要改變積貧積弱之現狀。次年,王安石應召入京變法立制。

本次變法是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的積貧局勢。但是,變法過程中也造成了百姓利益的損害,以及觸動了封建階級的利益。最終,變法於公元1085年隨著宋神宗的去世而告終。關於這場變法失敗的原因,千百年來得出的結論至今莫衷一是。我認為此次變法失敗的原因有下:



1、變法沒有結合北宋國情,具有超前性

變法沒有解決北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需求,王安石所提出的經濟制度辦法具有相當的超前性,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的落後形成了差距,變法沒有生存的土壤。而北宋當時的政治體制又使變法走了樣,所以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2、變法開始時目的和方向存在問題

王安石變法其實是以加強宋神宗集權統治和中央財政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增進全社會的利益。因此,就變法的本質而言,是背離終極目標“強國富民”的。當官民利益發生衝突,是以保護政府利益為目的,所以就會失去民意支持。



3、變法急於求成、執行不力及用人不當

此次變法在施行過程中操之過急,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幾十項改革全面鋪開,不能迅速消化,很快陷入了欲速不達的困境。變法條文與執行的偏差,使一系列措施從富民走向擾民。加之王安石變法的團隊啟用了眾多人品劣質的小人,不懂變通,教條死板,這也是變法的致命之處。

4、變法遭到既得利益者與保守派的反對

當時變法形成了以王安石為主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主的保守派,二者在變法策略上的爭議極大,在怎樣改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加之變法派內部的分裂,使變法在哲宗即位後,幾乎全部被廢。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拒絕執行。



綜上所述,王安石變法只是局部的改革調整,沒有根本性。宋神宗死後,保守派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此次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基本上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富國強兵”的效果十分顯著。但新法也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引發了眾多集體事件。但王安石的這次改革應得到充分肯定。


野史也是史


當然是兩次。

第一次,慶曆新政。

范仲淹發起,失敗。因為大多數官員反對。

第二次,王安石變法。

失敗。因為王安石變法本就脫離了現實,最終擾民害民。自身帶有不少私利要求。對反對派採取徵誅手段。所以讓原本最初支持變法的大多數人成為了反對派。


四川達州


決定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除了改革者的個人魄力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力量對比,即改革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力量對比。這兩次改革失敗,除了遭到很多官員反對外,最高統治者不願意進行徹底的改革,這才是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


書中的歷史


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會想方設法來破壞;第二,儒家腐朽思想作怪,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阻礙新生事物發展。這兩條是根本的。


鐘山情懷


既得利益集團的竭盡全力反對。


敏50582991


哪兩次?王安石變一次就進了奸臣傳,誰還敢變?王安石變法失敗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被小人所誤,基層執行力不行,不能貫徹執行到位,總的來說就是可行性差。


王哲251885653


沒有強有力的改革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