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為“心”,以江為“軸” 東進:千年成都新格局

開欄語

蓉立潮頭 敢為人先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上世紀的1978是如此,新千年後的2018也是如此。

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重要歷史節點,歷史新的篇章開始了新的書寫。

中間40年的光陰,放在時間的刻度上說長不長。但恰是放在改革開放這一歷史卷軸上,40年跨越的發展、帶來的成就、實現的變遷,就如同更迭了一個長長的年代,每一幀畫面,都是一幅新顏。

在這個機遇不斷的年代裡,越是敢為人先,勇立潮頭,越是書寫奇蹟。

於是,在今時的潮頭,人們一眼便看到了這座疾速奔馳、愈加耀眼的城市。

這就是成都。

“每一個大時代來臨之際,我們總能感受到那座城市的活力、魄力,與大膽的銳氣”,曾經有文字這樣評價成都。

確然。成都是改革發展的探路者,開創了許多的“全國第一”。改革開放後,成都誕生了新中國第一隻股票“蜀都大廈”、第一個股票場外交易市場“紅廟子”,甚至還是最早的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

而當我們將視線聚焦到近幾年,會更加驚詫地發現,成都已經牢牢抓住了新時代賦予的新機遇,在改革開放的快車軌道上一再加速,不斷創造發展的新奇蹟。

發展的奇蹟,靠路,也靠人。

近年來,成都提出“千年來第一次打破城市格局”的東進戰略;提出打造全世界最長的綠道慢行體系;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從內陸腹地站上開放前沿;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委,提出重點發展六大新經濟形態……憑著敢為人先,成都不斷求索發展新路徑,更牢牢抓住了時代機遇。

在新時代新機遇來臨的當下,無數成都人勇敢地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為當前全國乃至全球的不同領域開創著新的輝煌。中國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軌道交通行業的傳奇,中科院院士翟婉明;國際知名餐飲企業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敢於勇立潮頭的成都人,乘風破浪,一路高歌猛進。

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我們要不忘初心,更要砥礪前行。即日起,成都商報將推出“敢為人先·求索路”和“蓉立潮頭·人物誌”兩組系列報道,回看成都對發展路徑敢為人先的探索;回顧成都人對成就夢想敢於追逐的智勇。同時提醒現在的我們,不忘初心,鑄就更大的輝煌。

山水悠悠韻天府,蜀都東來第一城。

相比許多膾炙人口的“成都名句”,這是一句新詩。不過,很快,“東來第一城”將雛形初現。

從天府廣場出發,一路向東穿過龍泉山隧道,你會驚歎成都的別有洞天:藍色圍擋一片連著一片,貨運車輛一輛接著一輛,各類“城建”標識十分醒目。一切都在提醒:這裡正在發生鉅變。

這是成都格局的千年之變。隨著城市“東進”戰略的提出,成都,正式開啟龍泉山時代,從“兩山夾一城”的逼仄變身“一山連兩翼”的開闊。

沿著沱江,“東進”脈絡清晰起來——空港新城、簡州新城、簡陽新城、淮州新城次第佈局。再向外,是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再往東,是成渝城市群的另一極——重慶。

格局之變,是規模擴容,更是視野越級。目光看準“世界城市”的成都,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頸的同時,打開了面向未來的永續發展新空間。

一個開放的、面向世界的成都,將成為這一代成都人的驕傲。

千年之變

“大城市病”與“世界城市”

站在三岔湖馬鞍山觀景臺,綠水映青山,一片生機。這裡每天要迎接無數客人。從投資的客商到徒步的驢友,從規劃專家到經濟學者,無論出發點是什麼,“東進”一定是關鍵詞。

“跨龍泉山東進,實際上是把發展重點由成都平原地區,轉向龍泉山兩側的相對均衡發展,對於優化成都的空間結構,降低成都平原的環境負荷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是最近來訪客人之一,在他看來,成都“東進”,有助於降低成都平原的發展負荷和環境承載的壓力,同時也將更好地保護西側都江堰精華灌區。

幾乎一語道出“東進”初衷。

為何要東進?成都曾用“別無選擇”來說明。成都中心城區已跨越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規模門檻,且人口還在持續聚集。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大城市病”已成為以“生活安逸”著稱的成都不可迴避的嚴峻問題。從產業發展上看,成都在上一輪產業規劃中工業園區規劃349平方公里,但已用土地超過規劃用地的90%,可發展空間已然受限。

千年未變城址、未移中心的成都,與這個時代許多大城市一樣,面臨單中心結構難以承載超大城市建設的困境。

另一方面,成都面臨更大機遇。2016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動建設,定位於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成都進入“一市兩場”“雙翼齊飛”的雙機場時代。《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出爐,成都作為核心城市,面臨輻射帶動功能的責任和擔當。

天時、地利、人和,成都開啟千年之變。“東進”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不僅從根本上跳出了“大城市病”的困擾,更是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承載空間。

擁江發展

生態本底與天府文化

沿著三岔鎮鄉道一路前行,約40分鐘車程,可以抵達草池鎮。李芳鈞對這一帶十分熟悉:3月油菜花醉人,但蜜蜂分泌物滴在汽車上,難以清理;“東進”以後鄉道擁擠起來,路面幾經“加固”,夏天每天要灑水兩次;在長河村附近,新開了一個圖文店,一年多前,整個鎮上也沒有一家……

李芳鈞是空港新城一名建設者,平均每天要打40多通電話。他負責的項目,是再生水廠,這也是空港新城首批開工的重大項目。

治水,治理沱江,是“東進”的切入口。

沱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同時也是東進區域的核心生態骨架。不久前,成都市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系列規劃專家國際諮詢會召開,會上討論的一個重要文件,便是《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總體規劃》。其中提出,應堅定以治水為前提,突出強調對生態價值的保護利用,統籌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與防洪澇工程建設,使沱江-絳溪河成為水清岸綠的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廊道。

在眾多專家看來,沿江發展生態治理是關鍵。比如,同濟大學教授、景觀與旅遊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吳承照就認為,“沿江發展,不僅要關注水治理,整個水岸,從河流、池塘到湖泊的整個水系治理和保護都應該得到關注。”

以大江大河自然要素為特色,沱江軸線將打造成為世界級城市綜合發展軸。成都將沱江軸線定位為支撐東進區域構築“公園城市新畫卷、擁江發展新格局”的核心軸線,形成“1條生態廊道築基底、5核10鎮定格局、8段百景共演繹、500公里綠道串全域”的總體結構。

更亮眼的是,沱江發展軸的文化定位是:“山水悠悠韻天府,蜀都東來第一城”,展天府雄州古韻,顯蜀都東進新風。將用歷史文化+詩意田園+現代文明,打造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立城聚人

臨空產業與新經濟

在沱江發展軸規劃裡,治水只是策略之一,隨後還有築景、塑業、立城、聚人。如何塑業?如何聚人?產業是城市的命脈。按照規劃,沱江發展軸將依託臨空服務、先進製造、汽車裝備三大產業生態圈,構建以新經濟產業為引領、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為補充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事實上,“東進”的吸引力已經開始凸顯。今年9月,“雲錦天府”新經濟產業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被列入成都100個重點攻堅項目,未來將搭建雲計算、大數據、遊戲、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影視娛樂等產業鏈體系,打造全國一流的數字文創產業集群。尤為亮眼的是,項目未來將基於5G及相關技術,發展人工智能、虛擬與增強現實、物聯網等產業。

隨著天府國際機場2020年投用,臨空產業是“東進”聚人的另一重磅產業。在空港新城,今年就新開工了兩個航空物流項目,普洛斯中西部國際物流綜合基地正在開建,順豐西南區域分撥中心順利推進。此外,富凱飛機附件維修基地與飛機加改裝設計研發中心也已經動工。

作為四川省、成都市的重點建設工程和成都“東進”戰略極核,未來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將按照“全球新樞紐經濟領航者”的產業定位,依託航空港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推進成都高新區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助力成都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內陸開放高地和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對話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新城發展要回答:

人從哪裡來?有什麼需求?

治水如何治?聚人如何聚?“東進”如何進?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對他們編制的《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總體規劃》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 1

沱江發展軸

記者:怎麼理解沱江發展軸?以及該軸線與成都“東進”戰略的關係?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是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立的市域“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總體空間結構中的一軸,是支撐成都實施“東進”發展戰略的動力軸線。“東進”區域最突出的資源稟賦是山水資源,在東部規劃建設城市新區,核心是要利用好山水資源,合理確定城市組團的佈局和規模,避免過去攤大餅模式所導致的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的產生。在“東進”區域規劃打造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是以沱江及其支流絳溪河為脈,串聯起東部城市新區“四城一園”,引領東部區域形成組群式山水城市空間格局,推動“東進”區域高起點、高質量發展。我們強調,沿著軸線兩岸打造城市中心,把濱水區域充分利用好,將新理念和新的方法運用到東部城市新區的規劃中。

關鍵詞 2

記者:請解讀一下沱江發展軸要如何“擁江發展”?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原本城鎮“沿水而居、擁江而聚”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擁江發展”,就是要利用好沱江-絳溪河沿線區域優越的自然稟賦,協調好水和城、山和城、山和水之間的關係,塑造“山水田城”和諧共融的總體格局。實際上,擁江發展更多體現在功能的融合上,城市的核心功能、標誌性景觀在濱水區域聚集並得到充分展示。不管是行走在濱江綠道上,還是乘坐遊船觀覽,市民和遊客都能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能夠充分欣賞東部區域山水城市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 3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記者:如何理解沱江發展軸的總體結構中提出的“1條生態廊道築基底、5核10鎮定格局”?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廊道築基底”是強調沱江-絳溪河生態涵養的功能,需要保護並加以適當利用,也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發展理念的體現。比如,我們在規劃中首先強調大力推動治水來實現水清岸綠和可調蓄,在景觀營造上強調親水性和自然化的設計,以防洪要求劃定藍綠線並嚴格管控等,就是要把生態廊道的“基底”給保護好。

“5核10鎮”包括淮州新城核、簡州半島核、簡陽新城核、空港新城核、奧體濱湖核共5個城市功能產業聚集核,以及五鳳藝創鎮等10個特色鎮。通過這“5核10鎮”來強化東部城市新區組團簇群發展格局,其中5個城市核心,結合各城市組團的定位和特色,統籌形成金融商務、文化博覽、奧體運動等差異化的主導功能;而特色鎮方面,規劃對各個鎮的功能與產業進行指引,重點圍繞文體旅遊、主題體驗、產業研發,形成功能與產業特色鮮明的10個特色鎮。

關鍵詞 4

五大策略

記者:規劃提出了“治水、築景、塑業、立城、聚人”五大策略,這些策略在東部城市新區的打造中怎麼體現出來?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打造沱江發展軸,是強調以大江大河自然要素為特點,去塑造我們東部新城獨有的城市風貌和魅力。通過景觀營造、文化彰顯等策略,突出山水新城的形象特點,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的情況。而在聚人策略上,新城發展要回答“人從哪裡來?有什麼需求”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創新高端的產業場景、營造綠色宜居的生活場景、開放活力的消費場景,從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過來。

記者手記

站在三岔湖馬鞍山觀景臺,不少人感嘆過“震撼”。水與山與天一色,綿延至遠方,目力所及,是三岔湖100餘個島嶼,是正在建設的天府奧體城,是嶄新的未來。

但在此之前,這裡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產業單一,小作坊隨處可見,在粗放發展期,沱江曾一度是整個長江流域汙染最嚴重的支流。

治水擁江,打開新的發展空間,在成都的歷史上,有數次這樣的“敢為人先”和“改革創新”。從大禹治水開始,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起的城市,江水潤澤天府,成都日漸繁榮。戰國時期,李冰進一步整治成都平原河渠水系,創建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

新的歷史時期,成都有新的目標:建強區域中心城市、站穩國家中心城市、衝刺世界城市。選在當前的時間點對城市空間做出重大調整,是成都新的一次“治水”。

成都,這座古老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名城,正在進行一場波瀾壯闊的千年之變,必將書寫新時代華麗轉身的精彩篇章。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鄭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