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讓李鴻章一人揹負罵名,對此你怎麼看?難道慈禧、光緒就沒責任嗎?

用戶61902021


甲午戰敗讓歷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和破產,此役也標誌著滿清徹底喪失了國家主權、但滿清的失敗首先要負責就是這個國家的制度。封建制度落後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光緒不過是個木偶不值一提,最大責任必然要慈禧來承擔,她是國家的實際當家人。還有一個隱藏在幕後的責任人就是翁同龢。當然,作為甲午海戰直接責任李鴻章自然也是跑不了的。(指揮作戰失誤不在討論之列)他們都必須為這場奇恥大辱承擔一切責任。


可以說,這場海戰日本謀劃了十幾年,而滿清對此卻沒有任何準備。而且日本選擇的時間很巧妙。正好是慈禧的六十大壽。打贏大清國海軍是日本的主要首要任務,是日本取代中國成為亞洲霸主的必然抉擇。為此日本排出了大量的間諜因此,刺探滿清的情報。事無鉅細,甚至包括了每天的菜單。就此單是論戰爭格局而言,滿清已經失敗了。而戰爭勝負的意義對兩個國家就截然不同。甲午戰爭是一場地道的現代化的戰爭。他需要一個需要的是現代化的政府。而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一個封建體制的農業國而已,北洋海軍只是一個封建國家的一個產物而已,從這個層面來講,北洋海軍甚至無法算作是一支現代化海軍。日本雖然是小國,但已經是一個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現代化民族,一個即將現在化的政府。在國家體制上已經失敗了。

戰爭失敗的責任必須由慈禧負責,她是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而李鴻章的責任只有一個,沒有積極備戰。沒有正確的戰略核心所在。缺乏對中日戰爭的全局性掌握慈禧的責任是她根本就沒有意識考慮過這件事,勝負對她無關。崩塌的時候每片雪花都有責任,也可以說每片都沒有責任。 清朝的失敗是全方位的失敗,即使把李鴻章換成林則左宗棠徐也挽救不了局勢。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責任人,翁同和。這位狀元出身,兩朝帝師。大清的財政部長。紙上談兵,天天慫恿李鴻章與日本開戰。對李鴻章公報私仇,是徹底的混蛋和小人嘴臉。拒絕給海軍購買裝備完全是出於報復。

甲午海戰的失敗是最大的慘痛。這實際就是古代國家與現代國家的戰爭,無任何懸念可言。從國家體制,律法體系,國民教育,工業能力,滿清是全方位的慘敗,個人的實際作用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是伊東佑亨。挑起甲午海戰的浪速號艦長是東鄉平八郎,還有一個普的士兵參加了這次海戰,他被炸傷兩根手指,他叫山本五十六。就這樣,日本海軍最著名的海軍三大名將齊聚於此,這何嘗又不是大清的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關於甲午戰敗的原因,李鴻章曾經跟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探討過。那是在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出訪德國。德皇為李鴻章舉辦了盛大的閱兵式,李鴻章看著裝備著先進武器的德軍,一個個精神煥發鬥志昂揚,而且軍陣變化緩急有序整齊劃一,不僅悲從中來:“我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十個營,甲午一戰就不會敗給日本!”

李鴻章終於見到了久仰的俾斯麥,下面是他們的對話實錄,為了保證真實,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轉換成現在的語言了。李鴻章問:“何以圖治?” 俾斯麥答:“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李鴻章感嘆:“挑選五萬精兵絕非難事,然我國缺乏教授軍事之人,三十年鴻章處心積慮建設國防,哪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真好生慚愧!”

這倒怪不得李鴻章喊冤,北洋水師從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時間裡,沒有購買一艘新軍艦,更別說升級現有軍艦武器系統了,“吉野”等日本軍艦裝配的是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6寸40倍口徑速射炮,而“定遠”等北洋軍艦裝備的是德國克虜伯305mm後膛炮。甲午海戰中,日軍發射的炮彈數量十幾倍於北洋水師 ,炮彈威力百倍於北洋水師。清軍的炮彈打敵艦,打中了也就是一個窟窿,敵艦打清軍,一炸就是一大片,而起人家打了三四炮,清軍第一炮還沒裝填完呢。

魯迅說:中國發明瞭火藥只會做鞭炮。這話雖然不全面,但是用在北洋水師上倒是很貼切:他們炮彈用的就是製造鞭炮的“黑火藥”,而且還是當年購艦時隨艦贈送的,北洋水師所配備的大部分還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這種實心彈彈體內常配以沙石增重(電影中出現的炮彈倒出沙子的情節就是出自這裡,但是電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衝擊力來攻擊對方軍艦,打上去就是碗口大一個窟窿。而日軍所使用的炮彈全部為填裝新式的的開花彈,其威力是“黑火藥”的一百倍,幾炮就能幹沉一艘鉅艦。

可是在外國人眼裡,中國不差錢,尤其是北洋水師每年五百萬兩的軍費,更是讓日本人流口水:“定遠”那樣的七千噸亞洲第一鉅艦每艘才一百四十萬,十幾年的軍費,打造世界第一艦隊都夠了。

日本人的口水白流了,因為賬面上是有每年五百萬軍費,可是到李鴻章手裡就沒幾個了,再加上層層貪汙,能給將士們按時發餉,不至於鬧出兵變,李鴻章就燒高香了。

那麼錢都到哪去了呢?我們來看一條史料:“光緒十七年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有銀子解部充餉。”這下急的丁汝昌直跳腳:“清朝海軍戰鬥力遠遜於日本,添船換炮刻不容緩。”丁汝昌奔走呼號了一個月,這才等來了上諭:“可以撥款,你回去靜等。”丁汝昌從五月開始等,一直等到秋葉落成堆,一兩銀子也沒見到,只好請李鴻章親自出馬,但是李鴻章也碰了一鼻子灰,被光緒(名義上是他)用“餉力極絀”四個字就打發了。

就在甲午海戰的前兩年,德國工程師漢納根就建議購買開花炮彈,李鴻章也下令購買,但是卻一顆也沒買回來——主管戶部的“帝師”翁同龢不同意,拒絕的理由就兩個字:“浪費”。

大家都知道,在1894年(甲午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9月17日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全面失敗,另一件事是11月7日 ( 即陰曆十月初十 )慈禧六十大壽。

翁同龢千方百計剋扣下來的海軍軍費去了哪裡,大家想必心知肚明,慈禧一盤菜,夠買十枚開花彈。買一枚開花彈翁同龢都認為是“浪費”,但是慈禧“壽宴”卻“不可輕率”。不但挪用海軍軍費修建了頤和園,還準備再拿出三千萬兩白銀,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裡大道旁,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壇、戲臺、彩殿、牌樓,組織僧道唸經,戲班演戲,夾道歡迎……


半壺老酒半支菸


一個人做事,一群人享福,同時還要槍打出頭鳥,見不得人好。

這種惡習在中庸文化裡大行其道,自古以來就是。


商鞅變法,希望秦國富強,最後一幫權貴找個理由就把他做了。

宋朝岳飛,抗金禦敵,最後朝中文人把他賣了。

明朝于謙,保衛京師,最後被下獄處死。

明朝袁崇煥,有點權力就要把毛文龍整死。

清朝曾國藩,自己組織隊伍幫皇帝保江山,最後皇帝都是過河拆橋,朝中更是無數人掣肘。


但凡是對待新鮮事物,西方世界是主張個性,而歷史上的中國人是主張共性——大家都破罈子破摔也不允許個別人搶風頭。對待開創型的領軍人物和創新思想,吃瓜群眾都是一副幸災樂禍,巴不得人出問題的心態。


甲午之敗,第一個要怪的是慈禧,她作為一個政治家,觀念跟不上時代,第一要搞滿漢權力的制衡導致了北洋海軍處處被掣肘,難以發展。第二是不懂軍事,覺得保持現狀,不用發展就好,殊不知機器設備,彈藥武器是需要不停花錢養的。


第二個要怪光緒,年輕氣盛,缺乏城府,明明不懂兵事,卻要擅自干預作戰戰略,給前線將士帶來很大困擾。


第三個是翁同龢罪該萬死,虛偽文人,為了報私仇噁心李鴻章,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玩弄權術於鼓掌之間。最壞的就是這個偽君子,打仗不行,背後捅刀子很厲害。


第四個是滿朝文武,貪的貪,這些封建官僚各種想辦法從北洋海軍的槍炮,燃料,鋼鐵,武器裡撈錢,而遇到戰事,全部坐山觀虎鬥。


第五個是清朝的士紳,這些人只顧自己的利益,沒有家國觀念,麻木不仁,反觀日本全民動員,出錢出力支持天皇整備軍武,積極備戰。


晚清,中國遭遇世界千古未遇之變,洋務派大臣出來維新,既要變法,又要強軍抗敵,簡直是集合了商鞅、岳飛、于謙、毛文龍、曾國藩所有人的“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李鴻章是既沒有很好的時運,又沒有強硬的後臺,所以失敗背鍋是必然的。然而風口浪尖上,就是面對這樣的殘酷現實,他選擇了一個人出來背鍋,這就是一個近代職業政治家最真實的擔當。



1896年,訪問完歐美回國的李鴻章,在日本橫濱需要登陸換船,他堅決不踏上日本的土地,73歲的老人,從兩艘船之間的一塊木板上走過。

今天很多號稱愛國,褒貶歷史,卻用著索尼,豐田,松下,看著片兒的人,未見得就有當年的“賣國賊”這樣的愛國骨氣。


HannibalLecter


李鴻章,在傳統的觀點來看,他是個賣國賊,中國好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由他簽訂的,他一生簽過最丟臉的條約莫過於《馬關條約》了。我接下來說幾個李鴻章簽約的細節,來駁斥他的罵名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慈禧委託李鴻章去與日方談判。雖說清朝全權授予李鴻章處理,可李鴻章也知道清朝是捉襟見肘,財政困難,便想著“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為的就是少賠款。李鴻章也在日本遭遇了一場生死劫,他在住處被人暗殺,臉上捱了一槍,可這也為清朝減少了一億兩的賠款。據說李鴻章對美國顧問說道:“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在簽訂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登日本的土地,從這幾個細節中,李鴻章的愛國之情可見一斑,世人不一定要說他是個賣國賊,他也是被逼無奈。

所以說大家光罵李鴻章是不對的,他只是替朝廷辦事,他個人還是愛國,並不想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使自己遭人唾棄。可他沒有辦法,他是清朝的臣子,總有人要拉出去當替罪羊,李鴻章便是清朝的替罪羊。慈禧與光緒當然有責任,他們兩個管理不好國家,導致國家敗亡,要是慈禧不挪用海軍的軍費,多花點錢在海軍建設上,說不定北洋水師也不至於全軍覆滅。可是大家只記得簽約的人,卻忘記了背後的人。李鴻章,不該背上這個罵名。


小張看歷史


甲午戰爭失敗,不是一個人的失敗,是整個大清朝的失敗。這時候,迫於清朝子民的輿論壓力,就需要一個替罪羊來揹負罵名。

這個罵名誰最合適?首先,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是光緒,幕後實際統治者是慈禧太后。這兩個人當然不能背黑鍋。其次,一般普通人是背不動這口黑鍋的,當然需要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臣頂上去,李鴻章成了首選。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拋頭露面的,一面處理軍國大事,一面與列強斡旋。他與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把自己推在了風口浪尖上。當然,條約怎麼簽訂,是慈禧太后定好的盤子。但是他又不能說出來,只能心甘情願地背鍋。





陽光沐浴大道


淮軍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後勢力巨增。已經成了令滿清政府懼怕的存在。

滿清政府在太平天國的打擊下,已經搖搖欲墜。八旗、綠營已經不能依靠。過度依靠新起的湘軍、淮軍、楚軍也有擔憂。本來想在一眾漢人派系搞平衡牽制,結果李鴻章淮軍一脈越來越大。海上有北洋,岸上有朝鮮的聶士成、臺灣的劉銘傳,洋人還都只買李鴻章的帳,這令清政府和各派系都又恨又怕。

甲午一戰,日本海上擊垮北洋,其它三支水師按兵不動。(最遠的廣東水師派來兩條船,李瀚章當時任兩廣總督)陸上擊垮了吳長慶。(八旗逃的比兔子還快。時隔六年老佛爺一句挑戰全球,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和洋人死磕。)

甲午戰敗,李鴻章受命籤條約。一來皇上、太后不可能籤,二來日本人也很清楚自己打敗的是李鴻章而不是整個大清。


難得浮生閒半日


首先,好像沒有任何官方代表專門跳出來說甲午戰爭是由李鴻章一個人承擔罪責的。無論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官方的態度,都認為甲午戰爭本質上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的。這句話意味著甲午戰爭不僅僅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首先要負主要責任。為慈禧和光緒開脫的言論可能在民間輿論當中存在,但絕對不是官方和史學界的主流態度。

其次,也不必為李鴻章洗白。李鴻章對戰爭的結果當然負有重要責任。他是北洋水師的締造者,但是為了討慈禧的歡心,挪用軍費去修建頤和園,這是導致戰備不力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李鴻章用人和曾國藩同出一脈,特別強調忠誠度而不重視能力,把北洋水師變成了和淮軍一樣的民團。雖然用了一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軍官,但是並沒有委以重任,高級軍官還是以李鴻章的淮軍舊部為主。這在面對以西方形式訓練方式培訓起來的日本海軍的時候不堪一擊。

最後,所謂讓李鴻章承擔罵名的說法,在晚清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還有一定的適用性。清政府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找一個人出來背黑鍋是正常的政治處理手段。李鴻章充當了這個角色。不過,清政府始終給予他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優待,也算是給他回報了。李鴻章的黑鍋背得也不冤。到了當代社會,已經沒有了當時的政治利益牽絆,歷史責任當然還是要由清政府來承擔。最高統治者慈禧本人負有最大的責任,而包括光緒李鴻章在內的一干人等,都是清政府的重要成員,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以李鴻章承擔罪名不合理來為李鴻章開脫,其實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zyb38537240


在封建時代,皇權高於一切。甲午海戰之敗,李鴻章雖有罪責,但歸根結底李鴻章是臣,雖有大權獨攬之名,卻無大權獨攬之實。海軍經費之有名無實路人皆知,誰之過也?那麼多的公款在北洋軍裡白走了一遭,其作戰實力若不吹噓又怎能應付整個官僚階層?說白了,甲午戰敗是李鴻章不能不背的黑鍋!慈禧知道,光緒知道,大半個朝廷的官員都知道。只有李鴻章的政敵們裝不知道,所以一個勁兒地打擊李派。慈禧為了打擊權力熏天的李派,也有意地進行了清算,但這個清算是有限度的,因為慈禧太清楚李鴻章在替自己背鍋,所以後來還是要重用。當然,不重用也不行,清流派誇誇其談還行,真要論起辦實事,還得指望李鴻章這些重臣大吏。


喊冰



濟世論事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真正配稱國賊漢奸是李鴻章!第二位是同盟會國民黨。

賣國未遂康梁賊黨。

反人類反文明敗類屠夫曾剃頭。

真實歷史面前,一切洗白,都是枉費心機痴心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