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加身”的後周大將趙匡胤,北宋開國皇帝,為何收回兵權?

Devon000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趙匡胤是如何當皇帝的?他原本是後周的軍事將領,在陳橋驛,手下披了一件黃袍到他身上,然後欺負人家後周的孤兒寡母,他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皇帝。

當了皇帝后的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將兵權收歸自己。

防止出現第二次“黃袍加身”

趙匡胤作為軍事將領可以通過“黃袍加身”當皇帝,他手下的軍事將領各個都立有汗馬功勞,又擁兵自重,同樣可以複製他的成功。趙匡胤吃到“螃蟹”,當了皇帝,但不能讓別人再來吃“螃蟹”,搶自己的飯碗。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歷史重演,他必須要收回兵權。

避免再出現五代十國的亂世

自唐朝末年以來,天下打亂,各路諸侯擁兵自重,紛紛佔山為王。有了”槍桿子“,就會有地盤。擁有軍權的人多了,就容易出現亂世。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就是因為軍閥之間相互爭鬥。趙匡胤是軍人出生,知道軍事將領不聽指揮的危害性。

皇帝與朝廷,需要集權

新朝建立後,卸磨殺驢的事情數見不鮮。當初打天下需要將領,治天下的時候,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就成了威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也面臨這個問題。皇帝需要加強個人權威,北宋朝廷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軍權的集中必然是重中之重。收回軍權,趙匡胤才算大權獨攬,才能全九五之尊,才能政由已出。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次和平的權力交接,也是一次政治交易。通過這次交易,君臣之間應該皆大歡喜。趙匡胤解除了心頭之患;將領消除了皇帝的猜忌,為自己換取平安和富貴。對比劉邦與朱元璋的手段,趙匡胤集權的方式,最為溫和。既不用流血,也沒有傷和氣。


陳陳秋媚





“杯酒釋兵權”實際上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統領禁軍的兵權。之前,趙匡胤與趙普有這樣一段對話

(上)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如何”?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巳。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這裡有一個矛盾之處,趙匡胤的本意是要削弱藩鎮,但高懷德、王審琦等人解除禁軍兵權後卻被分封為新一批藩鎮,這樣一來,貌似趙匡胤在做一件縱虎歸山的事。有專家據此認為“杯酒釋兵權”只是一個虛擬故事

真相究竟怎樣




削弱藩鎮這事實際上週世宗柴榮就已經在幹了,柴榮的辦法是從地方招募精壯加入禁軍,以此抵消藩鎮強化軍隊的能力。登基不久趙匡胤便著手進一步削弱藩鎮

建隆元年(960年)七月乙丑,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而命諸州長吏選所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續資治通鑑》宋紀一

禁軍出現缺員,從各藩鎮挑揀精兵作為補充,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禁軍中也會淘汰老弱病殘,又會出現缺員,自然還得從藩鎮補充

建隆二年(961年)五月,甲戌,令殿前、侍衛司及諸州長吏閱所部兵,驍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初置剩員,以處退兵。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王審琦等人被解除禁軍職務前兩個月,藩鎮兵又被挑揀過一次





僅從藩鎮挑揀精兵加入禁軍還是達不到從根本上削弱藩鎮的目的,趙匡胤從京朝官中挑選出一批文官到地方上擔任知州,在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後便把大辟(死刑)判決權收歸朝廷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甲子,五代藩鎮跋扈,多枉法,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幾廢。自今決大辟者,錄案奏聞,委刑部詳覆~《續資治通鑑》宋紀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三月丁卯

建隆三年十二月,癸巳,詔中書門下:“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祿與主簿同。凡盜賊鬥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

年底,把州郡司法權完全從藩鎮轉移到地方官府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

乙酉,始置諸州通判,凡軍民之政,皆統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大州或置二員。又令節鎮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續資治通鑑》宋紀三

為防止知州與藩鎮勾結,每州再設置通判一至二人,通判名義上是知州的助手,卻可以直接向朝廷彙報工作。“支郡不屬藩鎮”一事有異意,《長編》記載此事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藩鎮可能會隱瞞精壯,戶籍信息也轉由地方官掌握

乾德元年十月,庚辰,詔諸州版簿、戶帖、戶鈔,委本州判官、錄事掌之,舊無者創造。始令諸州歲所奏戶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從以上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到,藩鎮權力已經被削弱後,才有新分封節度使,分封之後,藩鎮權力仍在持續削弱中

削弱藩鎮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乾德三年(965年)八月,戊戌朔,詔籍郡國驍勇兵送闕下。

~《宋史》卷二.太祖二

很難得,正史中終於出現了關於削弱藩鎮的記載。更詳細的是

乾德三年八月戊戎朔,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

朝廷掌握了藩鎮戶籍,想隱瞞精壯幾乎不可能。禁軍的收入要遠高於藩鎮,能去禁軍當兵的士兵們沒有理由窩在藩鎮。現在,趙匡胤不但要從藩鎮選兵,還讓藩鎮協助把新兵訓練好後再送到京城

《宋史》兵一、兵八,把採取這些舉措的時間統稱為“建隆元年”或“建隆初”,實際上是錯誤的





藩鎮剩下的一批老弱病殘士兵也是士兵,還得接著削。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又搞了一次“杯酒釋兵權”

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

跟解除禁軍將領兵權時還要醞釀情緒不同,此時的趙匡胤胸有成竹,態度從容而不可拒。果然,早就受夠了的鳳翔節度使王彥超第一個站出來響應

“臣本無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

當然並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受夠了,有些人覺得做個弱弱的土皇帝也總比退休強

安遠節度使武行德、護國節度使郭從儀、定國節度使白重贊、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閱及履歷艱苦

於是紛紛訴說自己從軍以來的各種不容易,希望打動趙匡胤收回成命。老趙冷哼一聲,一句話就打消了眾節度使的幻想

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

意思是,那都是前朝的事了,我大宋取天下打天下又沒讓你們出過力,還讓你們逍遙快活了九年,現在該是放權養老的時候了。這事沒商量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



通過以上史料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即使“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有演繹成分,但北宋朝廷為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削弱直至徹底解除藩鎮勢力是實實在在的舉措,也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喝那杯酒前就已經決定了後果






促使趙匡胤下決心徹底解決藩鎮問題的關鍵人物是趙普,例如

趙普數次讓趙匡胤解除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兄弟的禁軍職務,趙匡胤開始不理解,“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

趙普答道:“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服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趙普的意思是,萬一再有人仿效陛下您,來一次醉酒後被部下“黃袍加身”,那就麻煩了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乾德元年二月,趙匡胤本想起用符彥卿執掌禁軍,趙普以“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為由屢次勸阻都沒有效果。任命符彥卿典軍的詔書已經擬好交樞密院發佈,樞密使趙普孤注一擲,拿著詔書就去找趙匡胤理論

上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

普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

上默然,事遂中止。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為國釣魚


第一,眾所周知,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是北周禁軍統領,負責的是守衛都城與皇家的安全,深深的明白軍權過大對於自己統治的影響力,害怕有人效仿自己“黃袍加身”。

第二,軍權與皇權分立是長期以來的歷史問題。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北宋時期,軍權與皇權的矛盾已非常嚴重,為加強自己的皇權與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削弱武將的軍隊影響力,同時重用文官,加強思想控制。

第三,北宋初步實現了對南方的統一,需要休養生息,安撫人心,對外戰爭減少,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刻不容緩!

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須臾雜談


自晚唐以來藩鎮割據,彼此攻伐,最終結果就是造成了只要誰能有兵權,實力夠強大,就能把皇帝拉下馬自己坐。

這種混亂的政局出現的直接原因便是節度使們權力實在太大,地方實力遠遠大於中央實力,且無法制衡,動輒就打進中央把皇帝拉下馬。



如此情形下,誰敢安心做皇帝,怕就什麼時候惹怒了這些軍頭,一言不合,讓你皇帝做不成,還把命搭進去。

當然這只是站在皇帝的立場來看待問題,

而站在政局上考慮,中央無法壓制地方,軍隊凌駕於律法之上大搞軍政府,軍閥們毫無國家觀念,當能壓制他們的皇帝掛掉之後,極其容易發生政局動盪,以至於分裂攻伐的局面。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為了保證王朝穩定發展,收軍權於中央,“被”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對自己的老夥計們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

軍事權力的收回中央對於一個王朝能夠在穩定中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凡權力膨脹到了一定程度,誰都想攫取一下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只是宋朝的軍事政策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導致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惡果,故而有宋一朝,守成有餘,而無力拓取。畢竟五代的中央皇帝文臣在武將屠刀下瑟瑟發抖的前車之鑑還沒過去多久。

大概大宋還是想著拓取恢復唐時疆域的,但過於防範武將,有能力的武將出徵在外,或者在一地呆不了多久就要被喊回來,時刻都擔心這些“賊配軍”哪天神經大條就造反了。



所以說軍政應該分開,軍隊不參與民政,而民政也不能肆意干涉軍隊,只有在戰時,或者準備發動戰爭的時候,才能協調雙方,以達到政局穩定而兵出無憂的結果。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討論交流。


緣説


趙匡胤在宋朝建立不久就深感危危可及,聯想到自己不費一刀一槍,就奪取後周大權,深知武將奪權的歷害,所以在取得政權後,就想了一系列的控制軍隊的辦法,抑制武將的權利,派文官作為監軍,分散武將的兵力,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趙匡胤想出來的,自趙匡胤開國,歷代宋皇帝都是提防武將,發現有做大的跡象,馬上就會想法剝奪軍隊的權利,所以最後宋朝雖然說國家挺富裕,但是武力特別的弱,被外族追著打,從開封打到南京又打到海南,最後亡國!






張思遠33


唐朝自安史之亂就開始衰落,唐末黃巢起義拉開了藩王亂事的五代十國大分裂局面。

北宋趙匡胤結束了五代時期,他本是後周的大將,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在北宋建國初期,仍然存在後唐、後漢等十國的藩王政權,趙匡胤起兵先後消滅了各個地方政權,艱難統一了全國。

趙匡胤深知唐末到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都是由於政權分散,藩王割據勢力過大造成的。因此他要想穩定北宋的政治局面,必須削藩,加上中央集權,政治、軍事、財政必須集中掌握在皇帝手裡,才能讓北宋延續數百年。

趙匡胤鑑於唐末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藩王割據的情況,以及自己黃袍加身完全繼承後周軍隊大權的事實。趙匡胤決定杯酒釋兵權,收回手下大將的兵權,北宋的軍隊都歸皇帝統一指揮,以確保大一統的北宋不再出現五代十國的大分裂的局面。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然穩定了北宋的內部局勢,但同時也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北宋處於安於享樂、積貧積弱的狀態,再加上王安石變法失敗,青苗法激化了社會矛盾。當北方的金、遼等外族入侵時,已經無法組織起強大的軍隊北伐。

靖康之難、,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完全沒有當年趙匡胤統一五代十國的霸氣,這都是北宋長期積貧積弱的政治策略所導致的。

因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趙匡胤收回大將的兵權穩定北宋江山。同時也給“靖康之難”留下了隱患。


語文360


趙匡胤在登上帝位後,“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說明了他對領兵大將的極度不放心。當將領們以“

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回答時,他卻說:“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這是他和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在一次宴會上的一段對話,強烈反映了他擔心“黃袍加身”的再次重演。

五代十國以來,依靠中央禁軍改朝換代的,是後周太祖郭威和趙匡胤二人。以節度使奪取中央政權的,乃是梁、唐、晉、漢四朝。因此,中央禁軍將領和地方手握重兵的節度使,成為趙匡胤收回兵權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詳細講講趙匡胤收兵權的步驟和辦法。

首先講講對中央禁軍將領,中央禁軍作為北宋的正規軍事力量,解除領兵大將的軍權是首要事項,趙匡胤採取的辦法是將他們調離中央,到地方任節度使。

首先是任侍衛親軍司馬軍和步軍都指揮使的張光翰和趙彥徽,解除二人兵權後,分別改任永清軍(治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和建雄軍(治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

接著是殿前、侍衛兩司的最高長官。殿前都點檢慕容釗在趙匡胤免去趙彥徽的軍權後,心領神會,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到京為趙匡胤慶賀生日之機,主動請辭兵權。趙匡胤馬上同意,將其改任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節度使。殿前都點檢一職就此廢止。

與趙匡胤“情好親密”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慕容釗自請解職這久,就被趙匡胤免去軍權,出任成德軍(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節度使。

不久,趙匡胤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軍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被任命為天平軍(治鄆州,今山東東平)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出任忠正軍(治壽州,今安徽鳳台)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被免去軍權後,任命為歸德軍(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節度使。

侍衛親軍司的正、副、次長官不再同時並設,後來乾脆就缺而不設,侍衛親軍司逐漸以下屬的馬、步二司為直屬機構,地位大為下降,以防止統兵過重而發生兵變的可能性。

我們接著再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趙匡胤採取降低殿前司地位及將侍衛司二級單位馬軍司與步軍司變為獨立機構,消除了中央禁軍對皇權的威脅。但出鎮地方,宛如帝王作派的節度使們,是比中央禁軍更加危險的集團。趙匡胤為此曾向趙普問策,趙普回答道:“方鎮太重,君弱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趙普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道出了節度使跋扈自雄的根由。於是,在趙普的幫助下,趙匡胤開始按照“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步走的辦法,逐步解除了節度使威脅皇權的可能。

先說“稍奪其權”,自五代以來,節度使對轄區內的所有事務,不論軍、政、民等,都一手操控,根本無視朝廷委派的縣令。趙匡胤規定“藩侯郡牧不得更令親隨參掌公務”,徹底消除了自五代以來節度使以親信干預公務的狀況,使得轄區內的縣令能獨掌所權,專心辦公。節度使的權力進一步被約束,“奪其權”的目的,基本上達到。

再說“制其錢穀”,自唐代中葉以來,節度使不僅掌握兵權,行政權,而且可以將轄區內的所有賦稅收為己有,稱為“留使”或“留州”,幾乎不向中央政府繳納。這樣一來,不僅會影響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節度使造反的力量。於是,趙匡胤規定“諸州自今歲受民租(田賦)及管轄之課(商稅),除支度自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

。又特設轉運使一職,全權負責轉運賦稅。

最後說說“收其兵”,趙匡胤為了徹底消除節度使對皇權的威脅,下旨“天下長吏擇本道精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缺”,要求各節度使將其麾下精兵送到京城充當禁軍,只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殘充當“役兵”,負責維護地方治安,這些人就是“廂軍”。這樣一來,那些長期依靠驕兵悍將改朝換代的節度使們,徹底喪失了與中央政府對抗的本錢和底氣。

經過“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個目標的完成,節度使已完全丟失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局面。節度使不再成為獨霸地方,不服王命的割據勢力,他們只是禮遇很高的州(府)級行政長官,與刺史、知州(府)在職權權沒有本質的區別。

自此以後,趙匡胤的收兵權終於全部完成。


歷史的小學生


首先來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縱觀歷史上:開國皇帝收回大權最溫柔的舉措,但這也為宋朝重文輕武埋下禍根。宋朝自建國以來總是收到外族欺凌。

其次,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全賴趙匡胤手握兵權,大權在握。在趙匡胤之前開國帝王大多都是兵權在握的武將,朝代更迭頻繁,都是這一原因,在當時來看已經屢見不鮮。人們在意識中已經默認。為了自家江山,他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最後,趙匡胤為了穩固與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但是在政令的實施過程中,武將已經嚴重阻礙了政令的實施,為了長治久安,他不得不杯酒釋兵權。大權獨攬為了穩定也為了發展民生,休養生息。


敷衍比欺騙更罪過


其實說到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他為什麼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中,這就要包括軍權的回收,這就要看趙匡胤所處的時代,趙匡胤所處時代是五代十國,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它是從唐朝滅亡之後開始的一段混亂時期。 說到這一段混亂時期,不得不提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其實就是武裝將領鬧獨立的一種局面,他們是擁有財政權力,行政權力和獨立軍權於一身的土皇帝,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制度,唐朝皇帝的統治力極大的被削弱了。 許多藩鎮將領根本就不承認皇帝的領導,這種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以及五代十國這種混亂局面的出現,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後周的軍事政治大權之後,建立宋朝並且實行了統一天下的政策。 其實他也認識到了,五代十國最大的矛盾就是,武將權力過於巨大,造成了割據天下的混亂局面,要想結束這樣的局面,必須進行全面的制度建設,也就是在宋朝實行了全面的中央集權制度建設。 趙匡胤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有行政方面,財政方面,軍事方面從各個層次全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 其中重要一方面就是軍事方面,對於地方軍隊以及武裝將領的權力削弱,把地方軍事權力以及將領中的兵權收歸中央所有。 這都是趙匡胤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所謂的冰酒釋兵權這樣的行為,為的就是削弱藩鎮將領對於地方勢力的割據,從而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王朝,避免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再一次出現。


沐風說史


王朝建立以後,最令統治者頭疼的就是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在西漢是韓信、彭越、英布,在北宋則是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北宋上承唐五代藩鎮割據,大臣已經習慣了掌握兵權,割據一方,不聽中央安排。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能夠用“杯酒釋兵權”這種方式和平解決功臣軍權問題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