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穴位 祛溼 經脈 經絡 體質



中脘為經穴名。出《脈經》。《脈經》名中管。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中脘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中即中間,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

【腧穴釋義】

中脘穴別名: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中脘。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後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於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胃管名意與胃脘同,管通脘。

大倉。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三管。三,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附註: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特異性: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


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穴位 祛溼 經脈 經絡 體質



【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功能主治】

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洩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髒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穴位配伍】

配期門、上巨虛,疏肝解鬱,治療喘息;

配百會、氣海,昇陽益氣和胃,治療氣虛;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