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美股百年史——戴維斯王朝讀書筆記

以史為鑑:美股百年史——戴維斯王朝讀書筆記

1929年,道指達到巔峰的381點,對股市的樂觀態度被大眾接受,那些十年前對低迷股市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卻在牛市中蜂擁入市,隨後經濟大蕭條、股市暴跌。

1932年1月,道瓊斯從歷史巔峰的341點跌到前所未有的41點,大跌89%!在大跌的市場中,就連通用汽車這樣的巨人股票都從45美元跌至4美元。戴維斯在1932/1/4結婚。

1929~1934年期間,糟糕的投資狀況和搖搖欲墜的金融環境令39家人壽保險公司破產。

從大蕭條中復甦的牛市

1936年,美國經濟終於顯出了重振的跡象,工業產值、汽車銷售以及零售業都蓬勃向上,股市也連續走出五年牛市(1933~1938牛市過程中)。

1937年通用汽車大罷工,低工資工人們還能忍受,但伴隨著每次銷售下滑的裁員令人忍無可忍。

1938年初,美聯儲提高利率,歷時五年的牛市結束。同年3月,道瓊斯指數跌去一半。隨著市場利潤的消失,經濟進一步衰退,又有200萬美國人加入失業大軍,工業產值甚至比大蕭條中期下降得更快。戴維斯提到:“底部一再跌穿,商業的下滑甚至比1929~1932年的恐慌更嚴峻。”

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經濟重振的希望破滅。20世紀30年代是唯一一次債券勝出股票的十年。

1940年,紐交所創下了一個最不活躍的記錄,全天僅有129650股交易量。

戴維斯對20世紀20~30年代英美經濟的觀察:美英兩國的股市都崩盤了,但是當美國經濟在整個30年代步履蹣跚之時,英國的經濟產值卻在真實上升。相反,在20年代,當英國經濟徘徊不前時,美國經濟卻滾滾向前。20年代,重商的共和黨主政;30年代,反商的民主黨主政。而在英國,20年代是反商的自由黨主政,30年代是重商的保守黨主政。戴維斯認為除了惡性稅收和羅斯福的高談闊論之外,有其他三大原因加劇了大蕭條:1)為庇護美國本土製造商,國會對國外產品徵收鉅額懲罰性關稅;2)外國貨幣貶值;3)企業兼併。

二戰牛市

1942~1946,二戰造就了工業的復興,一旦美國參與了戰爭,股市也隨即打起了精神,美國政府成為這個國家最大的消費者,期間道指翻了一番還多。(Abner:戰爭並沒有導致金融市場崩潰,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是二戰在美國本土之外,對美國經濟非但沒有打擊,卻因戰時物資短缺而創造需求,造就工業的復興,從而帶動戰時經濟繁榮和股市向好。)

1947年,戴維斯下海投身於股市。1942~1947,道指成分股利潤翻了一番。

“戰後繁榮”的50年代大牛市

20世紀50年代,美國股市是自1929年大危機後最好的十年(戰後繁榮),道指幾乎升至原來的3倍,從235點漲到679點。

1950年,保險公司的市盈率僅有4倍,十年後,它們的市盈率達到了15~20倍,而且它們的盈利增長到原來的4倍。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令投資者驚慌失措,但“市場先生”的損失很快就得到補償。同樣,1957年發生的各類事件,諸如蘇伊士運河問題的爭吵、蘇聯將坦克開進布達佩斯,以及成功發射人造衛星進入太空軌道等,都會引發短暫的恐慌。兩次下跌都伴隨著經濟的短期衰退,但兩次經濟都輕鬆復原了。公司的利潤在增長、股票的市盈率在膨脹,投資的遊戲可以輕鬆取勝。(Abner:經濟基本面是決定資本市場晴雨的最關鍵因素,局部戰爭和局部危機並不可怕。)

投資保險公司的關鍵在於尋找低經營成本+高價值投資組合(強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戴維斯注意到,在戰後時期,小公司股票的表現優於大公司股票。戴維斯說,保險公司其實是“不動聲色的成長公司”,它們瘋狂地成長,但“人們並未意識到這一點”。50年代的公用電力公司也屬於這種情況。(後來,謝爾比發現80年代的消費公司、90年代的金融公司都屬於這種表面上深藏不露,實際上卻發展快速的情況。)

195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股市牛氣沖天。50年代的投資者“常常像購買保險或日常存款一樣購買股票”。然而,當美國繁榮時,它的消費者已經積累了驚人的貿易赤字。曾經,美國政府手中的黃金比其他國家加在一起還多,但是到50年代末,黃金被大量運往國外,美國的黃金儲備急劇下降。經濟預言家和貨幣專家認為美國政府會調高金價並令美元自動貶值從而引發通脹,通脹高企對股市和經濟都是壞消息,但這個糟糕的結果直到1971年才發生。

60年代,牛市繼續

20世紀50年代的牛市一直延續到了60年代。市場對壞消息毫不理會,即便肯尼迪總統遇刺,股市依然保持了牛市。投資者在1963年11月22日總統遇刺當天稍有氣餒,但交易在接下來的一週繼續活躍。

1962年之後,戴維斯開始投資日本股市。日本的公司受到國家和文化的保護,使得它們免受自由競爭的侵襲。保險公司獲得了額外的優勢,因為日本政府希望這些保險公司總是具備足夠的資金,以賠償下一次大地震帶來的災難。這些保險公司的市價僅僅是它們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公司的市值還抵不上公司總部大樓的價值。

謝爾比在60年代投資40倍市盈率的成長股雷諾茲鋁業(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事後受困於產能過剩問題成長不在,最後成為讓謝爾比後悔40年的教訓。

1965~1968是小盤股表演的階段:如果在1965年初買入了美國仙童相機公司,那麼你會在未來的4年時間漲3倍,藍籌股卻趴在原地。

1969年,新股大量發行(新股的瘋狂往往是危險的繁榮的最後一個階段。),謝爾比和比格斯接手紐約風險基金。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1950~1969)這20年對於美國而言是整個國家昂揚向上的20年,道指上升了5倍,人們獲利的多少取決於他們支付不斷上升的價格的意願,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比公司當前盈利更能推升股價。但在過去的20年,公司的實際盈利更是通過負債得以實現,企業債務擴張了5倍。

“戰後繁榮”牛市終結

20世紀60年代末,經濟學家被通脹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存在搞得倍感困擾,他們稱這種狀況為滯漲。1970年,道指下跌了36%,10家最著名的大企業的股價平均下跌86%,高科技公司的股價平均下跌77%,電腦和電腦租賃公司的股價下跌80%。

謝爾比所管理的紐約風險基金當時最大的持股分佈在高科技股上,1970獲得了基金業績冠軍以及《商業週刊》的讚譽,但在不久就在高科技成長股梅莫雷克斯的投資中遭遇反向戴維斯雙擊,股價從168美元一直跌到3美元,最後以20美元賣出,損失巨大。紐約風險基金從冠軍位置跌到了倒數10%的隊伍中。

1970年,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納斯達克市場首次登上歷史舞臺。

戴維斯投資保險公司的核心:1. 趁行業不景氣、保險股價格低迷時,乘機買入;2.尋找低運營成本和富有進取精神的公司(例如蓋可保險和AIG);3.抓住保險行業發展的大週期(比如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房屋保險、汽車保險、人壽保險的高潮)。

保險股投資的劣勢:1. 保險公司通常是同質化競爭,消費者只選性價比最高的,通常沒有特殊的偏好;2. 行業監管傾向於認為保險公司的資產組合非常有價值而迫使保險公司降低保費;3.保險公司在行業的不景氣週期所經歷的越來越多的索賠和未來災難的威脅,這將大幅提高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

“漂亮五十”時代

1971年,股民們滿懷熱情地返回股市,但他們已經不再對風頭已過的科技股感興趣,轉向規模更大、更安全的神奇的藍籌股,所謂的“漂亮五十”。

20世紀上半葉,整個經濟的狀況從繁榮到蕭條,動盪不已,因此,人們已經不再指望上市公司可以穩定、持續地成長。從40年代開始,蕭條情況漸漸有所好轉,擁有成長股成為風尚。到了70年代初期,這股風潮更為廣泛。在它們的頂峰之際,“漂亮五十”的股價在40~50倍市盈率,一些甚至超過70倍市盈率。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宣稱可以以任何價格擁有這些“漂亮五十”股票,因為它們屬於“一生一次的股票”。

1974年,漂亮五十泡沫破滅,漂亮五十之中,跌幅榜前二十名的股價平均下跌了50%~85%。1973年麥當勞估值高達75PE,之後跌至18PE,股價跌去61%。雅芳從68美元跌到14美元,寶麗來的股價從63美元跌到9美元,施樂的股價從50美元跌到17美元。

在1974年底的底部反彈之中,很多小型公司股票的表現超過了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公司,謝爾比和林奇在這波行情中脫穎而出。在接下來的9年裡,小型公司股票的表現持續優於其他類型股票。

美股大熊市II

美國曆史上的兩次大熊市:兩次大熊市均由經濟通脹甚至滯漲,股市估值泡沫引發。

熊市1:1929~1932;

熊市2:從60年代後期一直下跌到1974年才觸底。

在70年代初,保險業處於一個下降週期中,戴維斯的投資組合遭遇了1969~1970、1973~1974兩次熊市打擊,資產組合從5000萬美元下跌至2000萬美元,由於戴維斯的投資組合長期採用1:1槓桿,如果在他的投資組合中沒有日本股票以及適時的變化,恐怕他在1973~1974年的危機中早就破產了。(Abner:即使像戴維斯這樣謹慎地使用槓桿,當遇到歷史級大熊市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心理壓力。)

1975年,蓋可保險受困於雪片般飛來的莫名其妙的裁決以及CEO所選擇的放鬆承保政策(向體制外人士出售保險),導致公司索賠上升,準備金減少,1975年,蓋可保險宣佈令人難以置信的虧損1.26億美元,公司的股價從高位42美元一路跌去90%至4.8美元。

1975~1980處於震盪市,接近1976年年底的時候,已經遭受重擊的漂亮五十股票再次遭到打擊,迪斯尼的股價從5.5美元跌到1974年的1美元,認為便宜機會來臨的買家紛紛抄底將其推高至3美元,隨後的兩年,買家獲利變現,股價被打壓至2美元,下跌至10PE。

該時期通脹高企,謝爾比投資於天然資源類的公司(原油、礦產、林業產品以及其他硬資產)。

美聯儲戰勝通脹,80~90年代“新經濟”大牛市

1981年,美聯儲下調利率,謝爾比預計利率走勢會反過來,他賣出了石油、天然氣的持倉,因為他認為隨著通脹緩解,這些行業的好日子也會隨之而去,轉而投向那些在硬資產流行的70年代收到冷落的金融類股票。

1981~1987年,銀行股的股價幾乎增長到原來的3倍。同期,道指的表現令人目眩,在1987年夏天衝過2000點大關,達到了創紀錄的2722點。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慶祝日經指數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新高峰。但到了1987年10月,道指飛流直下,大跌了36%,其中包括一天之內恐慌性大跌508點,相當於一天下跌23%,這是有史以來熊市記錄中最為殘酷的一天。大多數分析師曾預測道指會達到3600點,但實際上只達到了1700點。現在,伴隨著股市大跌,情況開始反轉,股市名嘴們開始懷疑全球金融系統是否會分崩離析。

1997年,戴維斯家族的第三代克里斯戴維斯正式接受紐約風險基金的管理工作。這一年距離最近的一次牛市的起點已經是第十六個年頭,在此期間,市場中企業的利潤(E)上升了4倍,股價(P)上升了8倍,那些在道指黎明之初支付7倍PE的投資者,現在卻在黃昏之際爭先恐後地支付20倍的價格。

20世紀的60年代和90年代是荒唐、盲目樂觀者最好的時代,是謹慎投資者最壞的時代。1999年,是巴菲特的公司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記者邁克爾路易斯寫了一本名為《新新事物》的書,描述的是硅谷一幫迅速成功的億萬富翁的股市。他嘲笑巴菲特是一個守舊派。路易斯在《紐約時報》上撰寫專欄,對那些老舊人物、事物大肆嬉笑怒罵,這些老舊人物也就是那些曾經的金融大佬,例如巴菲特、羅伯遜以及喬治索羅斯。在狂飆突進的90年代,一個標準美國家庭的財務安排通常是這樣,負債支付日常的賬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用卡和房屋按揭貸款),然後將多餘資金投入那些“不會虧損”的科技股板塊。2000年,市場先生無情地使這些幻想破滅了。股票的下跌幅度遠遠超過10%~11%的平均年收益率,科技股板塊更是迅速且暴力地迴歸均值。

1997~1999年紐約風險基金基本持平,略微超出價值導向型的同類基金。但是,市場先生比價值型投資投資跑得快,其中科技股是大盤的主要推動力,擁有公司的股份並不能減輕謹慎投資者的痛苦。戴維斯顧問公司董事會成員質問克里斯哪裡出了問題,建議他應該多聘幾個分析師。克里斯說:“我們是在跑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所以,對於短期的表現做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價,令人不安。”

戴維斯家族的投資原則

1. 以合理的價格購買適度增長的公司股票;

2. 等待合理價格的出現(所謂“危機買入法”):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遇上自己的熊市,當壞消息(例如原油洩漏、集體訴訟、產品召回等)發生時,都會引發股價下跌。這通常是個買入的好機會,只要這些負面的東西是暫時的,只要它們不影響公司長期的發展前景。

3. 順勢而為:在選擇科技股方面,謝爾比非常謹慎,但他並非完全迴避這類股票,只要能發現價格合理、盈利真實、經營穩健的公司,他會熱心地將其納入投資組合。他很早就投資了英特爾公司,並獲利頗豐。他也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持有IBM公司的股票。

4. 主題投資。20世紀70年代,肆虐的通脹就是一個明顯的主題,謝爾比將以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為業的公司納入自己的投資組合。到了80年代,已經有跡象表明,在於通脹的戰鬥中,美聯儲取得了勝利,這時謝爾比發現了新的主題:物價回落、利率下降。於是,他削減了在硬資產上的投資,購買了金融類資產:銀行、券商以及保險。到了90年代,謝爾比和克里斯盯上了另一個主題:嬰兒潮人口的老齡化。隨著美國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人的老齡化,醫藥公司、健康護理、療養院成為受益行業。

5. 讓你的贏家繼續奔跑:“擇時”是徒勞的,以折扣價購入股票之後長期持有,以合理的價格賣出。

6. 投資於優秀的管理層。

7. 忽略後視鏡:歷史從來不會一成不變地重複過去。1929年大崩潰之後的25年,人們一直都避免股票投資;70年代後期,人們也避免投資,因為它們認定1973~1974年那樣的暴跌會再次上演。

8. 堅持到底:以1年、3年甚至5年時間看,股票是危險的,但是放眼10年、15年卻是不同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