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側重研究歷史規律,而中國人側重研究歷史是非?

中國人在網上討論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比如:

1.討論匡衡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本來只是為了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現在網上有人說匡衡做官後貪汙土地。

2.徐霞客

為什麼西方側重研究歷史規律,而中國人側重研究歷史是非?

徐霞客遊遍大明朝,是古代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有人說徐霞客是憑藉祖上當過官的優勢,出門就住官府的驛站,還仗勢欺人,經常打罵驛站的貧苦差役。

3.隋煬帝。

為什麼西方側重研究歷史規律,而中國人側重研究歷史是非?

本來討論的是隋煬帝的貢獻,比如修建大運河,推行科舉制,把青海納入版圖等。有人就說,如果隋煬帝是好人就不會亡國了。

4.清朝。

清朝把蒙古草原、西藏、新疆納入版圖。清朝統治者是漢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可汗,藏人的文殊菩薩,對不同民族的人都進行有效統治。

為什麼西方側重研究歷史規律,而中國人側重研究歷史是非?

有人就反駁,清朝誤我華夏三百年,壓制漢人,愚民的文化政策等。

很多中國人討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總是會不自覺的陷入個人恩怨是非的討論。

歷史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爭論也算正常,但為什麼西方就很少陷入歷史的是非對錯中呢?

一,西方人把歷史劃分為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戰爭史等,甚至劃分的非常細,還有人類酷刑史,殖民史,哲學史,數學史、科學史等。

西方人討論歷史的源頭、發展歷程、結果等,側重講歷史是如何發展的,其中有什麼規律,哪些人哪些事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就規避了個人恩怨是非。

中國歷史在很長時間內,都只有正史野史之分。儒家知識分子又要指出哪些人是亂臣賊子,哪些人是忠臣孝子,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壞人。這樣自然就會陷入個人是非。對於歷史背後的發展規律,則不太重視。

二,中國歷史是各朝史官所作,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各朝代為前朝修史是需要花很多錢的,但修史是為了宣揚本朝的正統性,皇帝認為這錢花的值。絕大多數西方歷史是近代作品。

為什麼西方側重研究歷史規律,而中國人側重研究歷史是非?

近代史之前,西方各國只重視基督教,不重視歷史,也沒有多餘的錢去修史。近代史上西方各民族國家興起,各國看到東方各國輝煌的歷史,也迫切需要了解民族的過去,才開始重視歷史。

西方歷史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所以西方歷史在很多方面更先進一些,更體系化、意識形態化,特別突出自由民主科學等。

《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就曾說,(西方)歷史分為可知的歷史和不可知的歷史。對於不可知的歷史我們要根據考古發現去合理設想。

西方歷史就是可知的歷史和合理設想的歷史的集合。西方缺乏古代史的真實歷史,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不會像中國一樣陷入歷史是非,二是會去思考歷史發展規律。因此,西方人比中國人更瞭解歷史發展規律。比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三,歷史知識太少導致。

歷史專家學者一般不會陷入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是非恩怨,因為他們歷史知識豐富,知道歷史真相和結論。

而很多歷史愛好者由於對歷史一知半解,就很容易陷入歷史是非的討論。但討論和爭吵是不能改變歷史的,還是要多讀歷史書,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

四,很多人只圖一時的口舌之快,不講邏輯,答非所問。

歡迎關注,大家也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