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0萬人,柏林戰役中佔據優勢的蘇軍為什麼會傷亡慘重?

用戶84873632169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的戰役。

1. 盟軍內部爭奪攻佔優先權,蘇軍勢在必得。

柏林,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策源地,戰爭狂人XTL曾經的福地,如今在復仇的怒火中漸漸淪為一座孤島,盟軍的戰略轟炸使這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積澱的中歐名城幾乎成為一片瓦礫場。XTL和他的黨羽們不得不躲進幽暗的地下指揮部籌劃著。戰爭末期的XTL已經徹底喪失了理智,面對無可挽回的覆滅命運,他狂熱地部署著防禦戰,要在這裡完成帝國的復興。

而對於此時的盟軍來說,攻佔德國首都則是一枚巨大的勳章,不管哪個國家完成了這個使命,都會從中獲取巨大的政治利益。在由誰擔任進攻的問題上,同盟國內部也是暗流洶湧,蘇聯方面自然是志在必得。蘇聯在對德作戰中付出的代價是最慘重的,無數士兵的鮮血使蘇聯很自然地把這場戰役,當作是一場復仇之戰,他們不能容許其他的國家來染指這一榮譽。

而在英美方面,一向敵視共產主義的丘吉爾堅持由英美聯軍攻佔,不願把最後的英雄勳章讓給蘇聯。而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則另有打算,這個有著高度政治眼光的美國職業軍人,更關心的是遠征歐洲大陸的美國士兵的生命和美國在戰爭中的投入所獲得的回報。

他不願意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再去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跟作困獸之鬥的德國較勁,爭奪這個榮譽,很可能導致與蘇聯關係的破裂,這是美國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儘管有丘吉爾一再勸說,手下巴頓這樣的“好戰分子”也摩拳擦掌,艾森豪威爾還是決定不去跟蘇聯人搶奪攻佔權。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更高的政治利益面前,計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XTL應該不清楚同盟國之間在進攻柏林的優先權上的爭論,對他來說,柏林是承載他迷夢的最後堡壘,他的一生都活在這個狂妄的夢中,失去了柏林也就意味著他本人不再有任何活著的意義了。他堅信德國軍隊在絕境中的爆發力可以扭轉乾坤。一切可以動員的人力物力都被髮動起來了。從花甲老人到十來歲的少年都被整編進兵營接受嚴格的訓練,到處修建起地堡、街壘。把德國首都變成血肉磨坊,是狂人XTL對世界的最後挑釁。

2. 德軍傾其所有,力求把蘇軍擋在門外。

1945年是重大意義的一年,按照英美與蘇聯達成的默契,英美聯軍只開到易北河附近,隔著100多千米的距離遙望陌生的柏林。在外圍作戰的德軍主力其實也並不弱,察覺到盟軍的意圖後,更是將火力集中向蘇聯,通過他們的戰略部署就可以看出來,214個精銳師部署在抵禦蘇軍攻擊的方向上。

而對英美聯軍,只用了60個戰鬥力較弱的師前去抵擋。為了防守最後的巢穴,XTL用超過100萬的兵力和十幾個坦克師,形成了密集的縱深防禦體系。一線有奧德河、尼斯河三道縱深30千米的防禦帶,再深入一點的科特布斯方向更是牢固異常,不僅建築了強大的防禦工事,更是集中了德軍最為精銳的王牌部隊。用一句話來說,德軍是傾其所有,力求把蘇軍擋在門外。照理說這個時候受到阻攔較少的盟國可以趁機先攻進柏林,不少前線將領都在打這個主意,不過他們作為職業軍人,不得不服從政治家們的決策,讓蘇聯去啃這塊最後的硬骨頭。

儘管德軍看起來有模有樣,一道厚厚防線看起來沒有穿越的可能,但是不要忘記蘇聯可是玩人海戰術的高手。這一次參加戰役的蘇軍有162個步兵騎兵師和21個裝甲機械化軍隊,海陸空算起來250萬人,火炮不計其數,坦克等近萬輛,能使用的作戰飛機7500架,從人員看,從軍備看,都數倍於德軍。至於怎麼打,蘇聯人大多來自冰天雪地的環境,就喜歡一個猛烈勁兒,直接衝著寬大的正面狂轟濫炸,合圍柏林,到時候分割圍殲這種事就不用說了!蘇聯人發話了,這回我們要的就是快!12到15天,最長不能超過這個期限!

3.澤洛夫高地,遲滯蘇聯軍隊的進攻。

4月16日凌晨五時,隨著朱可夫下達攻擊命令,蘇軍的火炮跟放煙花似的炸得滿天空都是紅色光點,轟炸機也高高飛起,壓著火炮射程投放炸彈,頓時天崩地裂、摧枯拉朽,無數噸的鋼鐵冰雹一般狠狠地砸在德軍陣地上,地面被轟擊出無數大坑,整個城市都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顫抖。沒多久,德軍第一道防線就這樣被輕易的撕開了。朱可夫帶著軍隊往前趕去,還沒到中午就已經抵達了第二道防禦線。

但是這個時候的德軍已經回過神來了,第二道防禦地點的澤洛夫高地,成了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堅固要塞,這個高地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佔據著幾條道路的交會之處,無論蘇軍怎麼迂迴想要通過,都遭受到德軍火力的猛烈打擊。知道自己形勢不利的德軍一點都不會心慈手軟,每一條戰壕每一個散兵坑都成了他們搏命的地方。蘇軍進攻幾次,大量的士兵倒在了衝鋒的過程中,還是沒辦法拿下高地,朱可夫甚至派來了坦克集團軍,但是德軍的反坦克炮彈也很厲害,使蘇軍攻勢屢屢受挫,一時間蘇軍的攻擊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到了4月17日的早上,朱可夫把方面軍所有炮火都集中起來,一字排開,成千輛坦克就跟移動鋼壁似的,緩緩前移,前面的坦克冒煙了,後面的立刻撥開它頂上。蘇軍士兵滿腔熱血高呼口號,拼命向前衝,再滿腔熱血地倒下後被後面的戰友頂替。面對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的德軍,唯有用一次次的衝鋒來換取勝利,年輕士兵的屍體鋪滿了戰場。在蘇軍一輪又一輪的密集衝鋒下,德軍的陣地終於鬆動了,疲倦不堪,同樣傷亡巨大的德軍,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澤洛夫高地,向柏林逃去。對柏林的防禦形勢來說,這一要地的丟失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到了這一步,蘇軍完成了對柏林的鐵壁合圍。在蘇軍的迅猛攻勢面前,狂人XTL終於破滅了最後的幻想,結束了自己罪惡的生命。歐洲戰場的戰事就此宣告結束,歷史的一頁在柏林翻了過去。


小白楊文化傳媒


孫子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由此可見,只有當實力佔有很大優勢的時候,才具備主動進攻的能力。回到柏林戰役,此戰蘇軍投入了260萬兵力,而當面之敵的德軍約投入了80萬兵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蘇軍以陣亡8萬受傷22萬的代價造成了德軍48萬的傷亡。

雖說兵力上蘇軍有3倍優勢,但是綜合實際情況,是很難佔到便宜的。依託城市地形防守打巷戰是非常噁心的,防守方佔有各種優勢,進攻方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攻勢。所以說實話,蘇軍以30萬人的代價並不丟人。相比之下,諾曼底戰役中兵力投入更為懸殊的情況下盟軍戰損比還不如柏林戰役中蘇軍的水平。

當然也不止這些原因。實際上柏林戰役指揮官朱可夫是有能力打出更漂亮的戰績的,但是形勢不允許。當時德國高層也不是不知道肯定會戰敗的事實。對此他們的想法是:將絕大多數部隊放在東線,西線幾乎是不設防的狀態。他們希望英美盟軍能夠更快抵達柏林地區,以尋求戰後德國的國家利益。為此,絕大多數的部隊都被不熟到東線以拖延蘇聯的攻勢。

至於艾森豪威爾說的:“柏林就讓給蘇聯吧,10萬兵官兵的生命更重要。”這種話顯然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很大程度上柏林戰役有美蘇競跑的意味。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攻城戰能打出這樣的交換比能說蘇軍弱嗎?實際上當戰火燒到德國本土的時候,德軍從來沒有打出一次勝利的城市防守戰。蘇軍可以說是每戰必克。


貞觀防務


血腥的柏林戰役之所以蘇聯方面會付出30萬人的傷亡代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蘇聯高層當時希望迅速攻佔柏林,以達成戰後對德國已經中歐等國進行有效控制的戰略企圖。在蘇軍進攻柏林前,蘇美英等國其實早就開始思考戰後歐洲的政治格局,“冷戰”的大幕已然悄悄拉開。而此時的德軍統帥部顯然也看到這一問題,然而當時西線的盟軍還遠離柏林,蘇聯決定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佔領柏林。德軍則千方百計不希望蘇軍的戰略企圖達成,所以德國一方面排除代表和盟軍接觸,一方面破釜沉舟準備在柏林堅持到盟軍到來。

二是蘇軍對城市攻堅的缺乏足夠的準備,死守柏林的德軍吸取了斯大林格勒蘇軍的經驗,把柏林變成了一個滿是地堡、瓦礫、火力點的一個巨大而又複雜的軍事要塞,蘇軍的坦克裝甲車在城市攻堅戰中失去了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士兵的血肉之軀在柏林對一磚一瓦展開爭奪,此時顯然精心防禦的德軍一方更佔有優勢。

三是德軍抵抗意識堅決,動員了各種力量。由於懼怕蘇軍佔領柏林,德軍動員了各種力量對蘇軍展開進攻,而蘇軍顯然不可能對柏林百姓開展無差別的攻擊,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軍在明處,德軍在暗處,蘇軍傷亡巨大。

最後就是,獲准進攻柏林的是斯大林手下最精銳的三個方面軍,都是所謂“嗷嗷叫”的王牌精銳;加上守衛柏林的又是德軍70萬死硬分子。最終17天的戰役,蘇軍死亡9萬多人,負傷20多萬人,而德軍最終被俘僅40萬人。


霹靂火軍事


柏林戰役,蘇軍集中了250萬人,而且裝備優良,志在必得,而德軍只有100多萬人,當時德軍的素質大幅降低,甚至把市民和孩子都派上戰場,誓死一博,應該說整個柏林戰役也僅僅只有18天,但是雙方死傷人數這麼多,的確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哀。因為雙方沒有恩怨,但要拼個你死我活,有意思嗎?

第一,蘇軍進攻柏林時,柏林人開始意識到要保家衛國了,就像當年德軍進攻蘇聯一樣,為了自己的美麗家園,德國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拿起武器了,因為別人已經打到你家門口了。還有,希特勒的宣傳機器一直在鼓動,說英法兩國開始與德國和談了,只要在東線上頂住蘇聯進攻,德國可以體面一些投降,當時德國人的意志也很堅決。

第二,我們先甩下柏林外圍爭奪戰不說,光是城市街壘戰,蘇軍也沒佔到多少便宜,而且蘇軍喜歡人海戰術,不拿戰士的生命當回事,死了一個再衝二個,而且是街壘戰了,蘇軍的優勢火力不明顯,雙方開始了逐街逐屋的近身肉博。很多德國小孩子都可以拿簡易的反坦克炮,擊毀攻進城區的蘇軍坦克,所以如果當時蘇軍沒有重型大炮,是很難在短期內贏得戰役的。

第三,國防軍都投降了,但是黨衛軍則要死忠到底,拿蘇軍進攻帝國大廈總理府來說,黨衛軍只有1500人,而且還不是純種德國人,都是其他國家的志願軍,但是他們卻打出了德意志帝國的最後的輝煌,以一千多人無一生還的代價,硬是讓蘇軍付出了1萬多人的傷亡代價,每一位士兵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非常安心,告訴我的母親我很愛她,告訴我的元首我盡力了。有這樣的必死決心的剛毅士兵,蘇軍打下柏林不崩掉幾顆牙齒,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不執著財經


這個傷亡談不上什麼慘重,這屬於拿今天的標準來評價舊日的事情了,在二戰時期,人員傷亡率都是相當高的,那個時可沒什麼零傷亡的概念,既便是美軍在當時一樣有小的傷亡率,而且將蘇軍在柏林戰役中的傷亡定性為:慘重,這本身就是一個片面的想法,為什麼不瞭解一下,整個戰役的情況那?

蘇軍投入約三個方面軍,大約250萬兵力;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4萬大炮和迫擊炮,這是兵力是相當強大,但是德軍也不弱的,總兵力在100萬以上,雖說裝備及人員素質相當差,但是它們屬於防禦作戰,如果按作戰的原則,這樣相當於有3倍有加成,從防禦上說,相當不錯了。

這一仗蘇軍前後花費18天左右完成,所謂30餘萬的傷亡,這個說法不確切,還弄混幾個件事,這是傷亡統計,不是僅陣亡,實際陣亡為8到9萬人,也沒有省略了德軍的損失情況,參戰的德軍屬於全軍覆沒了,其中傷亡人數比蘇軍更多,更多的人員是被俘,也因此,這仗是蘇軍以較低的傷亡達到極高的戰役效果。攻佔柏林並不簡單,這是一座堅城,以如此之快的速度,以及如此之小的傷亡,達成攻佔的目標其實證明蘇軍的作戰能力非常高了。

所謂的傷亡高,只是簡單拿傷亡數字說事,既不敢提德軍的損失情況,更不敢說,德軍是全軍覆沒了,也沒有談及柏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蘇軍到底花了多少時間達成戰役目的的。同時是城市攻防戰,德軍沒能攻佔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更不要說莫斯科了,不把事情說全,不進行任何對手,只能叫喊:慘重!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心態。


南國軍情


攻佔柏林,是強烈復仇者斯大林鐵定的目標。無論有多大犧牲,他也在所不辭。

當蘇聯軍隊從東面、美英軍隊從西面合圍德國時,德國對東面蘇軍拼死抵抗;對西面美軍發起阿登反擊戰失敗後,基本上放棄了抵抗。德國人明白,落在民主國家手裡,他們或許還有復國希望;落在紅色蘇聯手中,註定死路一條。

美英軍隊是有條件早於蘇軍進攻柏林的,懾於傷亡會太大的擔憂(艾森豪威爾估計會死亡十萬官兵),也源於斯大林的當仁不讓,美英軍隊停止前進,把攻克柏林的使命留給了蘇軍。

柏林戰役是250萬蘇軍、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與80萬(也有說100萬)德軍、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的強硬對抗。可以看出,德軍除了人數劣勢,在裝備上幾乎旗鼓相當。

蘇軍的傷亡主要發生在郊區的炮戰和市區的巷戰,蘇聯官兵是用鮮血和生命在一米米向前推進,柏林每一片街區、每一條大街小巷、每一棟高樓,每一條壕溝,每一條排水道,都在噴射出死亡的槍彈。直到蘇軍攻克德國國會大樓、欲在圓頂升起蘇聯國旗時,仍有士兵被頑強抵抗的德軍擊倒。



德軍的頑強源於希特勒“天子守國門”鼓舞,也也源於希特勒誓死抵抗的鐵血軍紀。還源於他們拼死抵抗蘇軍、企圖等待向美英軍隊投降。

據蘇聯公佈的數字,柏林戰役;德軍傷亡458080人。蘇軍傷亡361367人。對於攻堅的一方,蘇軍損失不算大。況且,對於斯大林來說,這點損失他根本不會放在眼裡。


諶人


說到為何蘇軍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依然傷亡了三十萬,我想大約有以下原因。

一、柏林作為德意志帝國的首都。納粹經營多年,構築了堅固完善密集的工事群,加之德國工藝的加持說固若金湯一點也不為過。還有便是德國守軍有80萬之多,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經驗豐富。這些堅固的工事和德國士兵,在早期讓蘇軍吃盡了苦頭也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柏林戰役其實不算很長,如果德軍死守又何止三十萬人。後來蘇軍調整戰術,用火箭炮進行地毯式打擊再以坦克配合步兵推進才使得情況有所好轉。
二、不得不說德國人認真的精神
。然而也就是這種精神如若被蠱惑利用便是一種恐怖的不可理解的殘暴摧毀力。甚至比日本的軍國主義更為可怕。德軍中也有許多寧願戰死也不願投降的極端納粹,在他們心中必須忠於元首。希特勒的自殺徹底擊垮了他們的心理防線。柏林戰役才得以結束。




山南樹下話


蘇軍為了和盟軍爭奪誰先攻下柏林這個戰爭最終榮譽,因為這對戰後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雖然雅爾塔會議將柏林劃入蘇聯佔領區,但德軍西線防禦已經完全敞開,德軍希望將柏林交給盟軍,但盟軍怕遭受巨大傷亡不準備攻打柏林,但蘇聯不知情。蘇聯怕英美盟軍搶奪這個勝利果實。蘇聯只能倉促的以最快的第一方案強攻佔領柏林,而不是更為穩妥的第二方案。

柏林戰役德軍數量也並不少,有48個步兵師師,6個裝甲師,9個摩托化師,還有大量獨立部隊,人數達到100多萬人,有很多是娃娃兵和人民衝鋒隊。裝備了1500輛坦克,10400門火炮,3300架飛機。雖然相比蘇軍差距明顯,但規模也很強大,這麼龐大的兵力給蘇聯造成重大傷亡也不奇怪了。

損失很大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巷戰,巷戰是所有部隊最怕的,損失也是最大的,被人形容是老鼠的戰爭。特別是德軍裝備的鐵拳反坦克炮給蘇聯坦克造成重大損失。




1942年斯大林格勒就是例子。那麼強大的德軍第6集團軍被活活拖死在這個城市裡面,技術和火力優勢發揮不出來。蘇聯打到柏林戰役巷戰經驗已經非常豐富了,相比德軍打斯大林格勒,蘇聯已經打的很好了。


浠粒粒


柏林戰役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各合圍分割戰役,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德國的首都就被攻克,簡單說一下柏林戰役,下面重點說一下為什麼會傷亡慘重的問題!
就拿本次戰役來說蘇軍雖然是勝了,但是也只是慘勝,在整個戰役中,蘇軍傷亡人數高達30萬人,其中陣亡7.8萬人,受傷和失蹤23萬

我認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1,首先這次戰役是一個打軍團作戰,從人數上來說,蘇軍250萬人,德軍80加上民兵超過200萬人,這種大軍團作戰,傷亡巨大那是沒有辦法的事兒

2,德國在柏林修築了非常完善的永久性工事,再配上先進的裝備

3,再者,就是德國軍人的意志和軍事素養


地理China


在柏林戰役中,蘇軍傷亡30餘萬,這的確是很大的傷亡,但德軍傷亡也接近50萬。要解釋這些原因的話,還得全面梳理一下。

▲從戰局上看,德軍並非沒有機會

一、德軍仍有一定實力

雖然德軍在1945年元氣大傷,最後的精銳部隊也在突出部戰役中損失殆盡,但是在柏林周圍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尚存,各個方面敗退的殘部也在此整編,兵力達到了80萬。


武器裝備雖然缺少,但主要的飛機、坦克的數量並不算太劣勢。而且在柏林周圍有大量的永備工事,還有

尼斯河、奧德河和施勞佛高地可以據險防守,進攻是註定要付出代價的。

▲為了突破外圍陣地,蘇軍調集了大量的火炮


在柏林外圍,西線德軍正面的美英聯軍在冬季以疲憊不堪,難以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只能在萊茵河東岸止步。這樣一來,就有支援柏林的力量。而且希特勒在最後時刻寄希望於讓開西線,全力阻擊蘇軍,讓出柏林給美英聯軍,在戰後為德國爭取更多利益。

可以說防守柏林一帶的德軍仍然有足夠的戰鬥力來進行一場會戰。而且蘇軍也僅在兵力上佔優,其他的都是略顯優勢。這樣的戰役肯定是會有大量傷亡的。

二、政治上的急於求成

由於法西斯德國的覆滅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東西方陣營對戰後勢力的劃分成為了主要問題。很顯然,率先攻入柏林將獲得非常高的國際聲望,在歐洲地盤的劃分上佔據主動。

美英聯軍在1945年初的突出部戰役中損失較大,在距離柏林110公里處停步,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而且根據政治上的交易,美英兩國打算把柏林讓給蘇聯,不過最終結果還是得看戰局發展。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急於結束歐洲戰事,開闢亞洲戰場,之後便能在東亞事務上有話語權。為此原本朱可夫元帥建議在掃清波羅的海沿岸德軍和上西里西亞德軍之後在開始進攻,但是斯大林嚴令必須立刻開始柏林戰役。負責正面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剛過去的冬季剛完成了一次攻勢,此時還需補充。兩翼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也缺少補給。但軍令如山,進攻必須如期進行。這也導致在進攻第一階段蘇軍損失慘重。後來雖然後勤保障已經跟上,但戰線已經深入柏林市區,人員的補充更為需要。這是才充足的補給顯得不是那麼及時了。

▲雖然傷亡慘重,但其政治利益遠比勝利巨大

三、納粹最後的瘋狂

在柏林戰役中,正規軍甚至武裝黨衛軍都不夠防禦整條戰線。為了自己瘋狂的慾望,納粹分子組織了幾乎所有人拿起武器去參加戰鬥。極端納粹主義和被蠱惑的市民對蘇聯紅軍發起了絕望的自殺式襲擊。在國會大廈,黨衛軍元首衛隊與蘇軍甚至展開了逐屋逐室的爭奪,直至最後一人。這些人都對蘇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很多孩童也被組織起來參加戰鬥

可以說為了達到最高的政治目的,蘇聯紅軍付出了更多的代價,不過這些都是值得的。蘇聯從此在歐洲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在勢力劃分上更有主動權。


並非權威解答,歡迎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絡,具體來源見圖片水印,若有侵權立即刪除。我是槍與火花,致力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科普兵器相關的國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