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為何沒有傳位長公子贏虔,而是傳位於仲公子贏渠樑?

浩中一內


贏虔是秦獻公庶子。關於秦獻公為何不傳位贏虔而傳位嬴渠梁,史書中並無記載。關於贏虔的事蹟,《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說他兩度違反秦國新法,第二次被處以劓刑(割鼻)。關於傳位之事出於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那麼小說《大秦帝國》裡,秦獻公為何不傳位長公子贏虔而傳給仲公子贏渠梁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贏虔有將才但不善政務

贏虔是秦國上將軍,善於帶兵,能服眾,能征慣戰,舉國皆知。但不善於政務,相比於贏虔,嬴渠梁有政才,作戰亦是驍勇,這是秦國朝堂公認的事。

二、秦國老氏族過於擁戴贏虔,秦獻公忌憚

當初秦獻公是在甘龍等老氏族的扶持之下才得以當上秦國國君,秦國要職多由老氏族把持。而贏虔與老氏族走得太近,甘龍、杜摯等老氏族過於擁護贏虔。秦獻公擔心日後老氏族趁機坐大,對贏氏公族不利。

三、贏虔性情急躁,私心過重

秦獻公了解贏虔是個性情急躁之人,遇事不深思熟慮,倘若作為國君,於國不利。相比之下,嬴渠梁性格內斂、持重沉穩,有君主之風。

從嬴渠梁即位之後如何對待秦國戰俘魏國丞相公叔痤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贏虔與贏渠梁的優劣。

贏虔不明大局,不顧魏國報復,執意要殺公叔痤為父親報仇。而嬴渠梁卻認為該放了公叔痤,還要向魏國示弱,與魏國修好。不然會引來列國攻秦,有亡國之危。事實證明,正是嬴渠梁這一英明舉措才避免了魏國報復,秦國有了喘息之機,避免亡國。





小壹讀史


秦獻公35歲左右才被大臣從魏國迎回國擁立為國君,近三十年的稍安他鄉生活,給了他不少的生活經驗。回國掌握政權後,勵精圖治改革內政,從貴族奴隸主中收攏權利,廢除人殉制度,推廣郡縣制,編制戶籍進行人口管理。

秦獻公繼位初期,避開需各國征戰,努力發展國內實力,期間國力逐漸提升,人口有所增長,軍隊素養有所提高,國力得以恢復。

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因護周天子有功,被正式列入諸侯國,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

之後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

秦獻公晚年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同時自己身負魏軍箭傷,不治身亡。

秦獻公在受箭傷期間,充分考慮未來繼承人一事,秦獻公內心明白,要想秦國更加強大,必須發展國力,使自身強大,不能依靠以戰養戰的策略來維繼。他找到隨他征戰的老兵徵求意見,又分別找到王位繼承候選人的贏虔、嬴渠梁談話,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對秦國發展的計劃。

最後選擇了善於謀政的仲公子嬴渠梁為王位繼承人,由勇猛善戰的長公子贏虔輔助的方式定下後世繼承人。為了不引起贏虔及部分公室貴族反對而導致國家混亂,他讓贏虔這下血書,發毒誓的方式來保證嬴渠梁能順利繼承王位!

秦獻公充分調研和考慮後,選擇仲公子嬴渠梁作為王位繼承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秦國多年對外征戰,國力消耗嚴重,國力羸弱,需要休養生息,大力發展國力,即需要一個治國之君;

2、秦國經過多年戰爭,需要勇猛善戰的人為將,護衛秦國邊境,給國內發展改革創造安定環境;

3、贏渠梁此贏虔穩重多謀,能在紛爭戰亂的局面中,帶領秦國走得更遠;






浩中一內


選擇接班人

艱難選擇其實按照孫老的描述來講秦獻公在少梁戰役的時候已經有54歲了,這個年齡在古代已經是地道的老者,應該早已經有後世安排。當然孫老的書中要交待,是怕兩子出現隔閡,但是我個人認為秦獻公嬴師隰更為難得是兩個兒子那個更能帶領秦國走下去的選擇。

其實兩個兒子都很有特點,秦獻公嬴師隰在兩者之間不斷的在猶豫,猶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國王不一樣,他不是僅僅想找一個像自己的,而是他要找一個能領導秦國走向富強的接班人,如果他只是找一個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簡單,那就是贏虔,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個性脾氣,都是贏虔莫屬,但是他還是在猶豫,這說明秦獻公嬴師隰心思不簡單。

廣徵意見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秦獻公嬴師隰為了選定接班人,他什麼人的意見都聽,家內爭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見都聽。

廟堂之上聽臣子,特別是重要臣子,如甘龍等的意見。更重要,也是更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包括老兵在內,都一一詢問。更有意思的是徵求兩個兒子的意見,這個意見也讓他踏實,甚至成了確定人選的關鍵參考。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善聽獨斷這一點讓人警覺秦獻公嬴師隰是一個機警善斷,粗中有細的人。

其中有這麼一幕是這樣的,甘龍有事面見秦獻公嬴師隰,事畢,秦獻公嬴師隰有意探尋甘龍對後繼者的意見,當然甘龍也是老奸巨猾,在這之前,他力推長子贏虔為後繼君主,但是又覺得秦獻公嬴師隰遲遲拿不下主意,心中猜測可能秦獻公嬴師隰還在猶豫,為了不得罪後繼者,將皮球又踢給了秦獻公嬴師隰,對後繼者自己不置可否。

這時候秦獻公嬴師隰已經想到甘龍的身上找不到權衡兩個兒子的砝碼了,但是秦獻公嬴師隰還是想在這個舉足輕重的大臣身上尋找些許答案,還是讓甘龍做了對兩個兒子的分析和評判,但是到甘龍要下結論的時候,秦獻公嬴師隰忽然睡著了,這一細節安排的實在是精妙,秦獻公嬴師隰這時候不想聽結論,是因為怕甘龍的結論影響自己的判斷,但是甘龍的分析也許可以做到旁觀者清的作用和目的。

所以從秦獻公嬴師隰忽然假裝睡去這一細節,可以看出秦獻公嬴師隰這個人善聽而又有主見。

謹慎徹底這一點,可以從最後他對待贏虔的態度和手法之上,雖然他對贏虔很瞭解,但是還是做了以防萬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規章制度上雙重保證了贏渠梁的領導地位,這時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見秦獻公嬴師隰這個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細緻入微,謹慎小心。


塵埃裡的歷史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贏虔是養子,嬴渠梁是純正的贏室血脈。

第二,人物性格:贏虔性格剛烈,脾氣暴躁,恩仇必報,不善謀略。

第三,秦國經過二十幾年的苦戰,秦國的國力、軍力和民力已經到了極限,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獻公當然也知道秦國家底,秦國需要休養生息才能生存,而贏虔是武將,不善理政。

第四,要是贏虔登上君位,在氏族的慫恿下,就會為父報仇,血戰魏國,這也是獻公所不願意的,必竟保國才是第一位的


冰山烈焰14


秦獻公雄才大略,窮兵黷武久戰沙場,為大秦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庭上下重殺閥而輕民生,以嚴重製約了秦朝的發展,,他需要一位文武全才,修身於民休息有不會居安不思危的國君,,代領秦國走向一統天下的偉業,,而大公子也類於其父,決對是沙場上的大英雄,,,鐵血男兒,,如果那樣國陏大,好戰必亡,,。贏渠梁是一位內外嫌,仁德有度,有不失文德武功的最佳人選,,獻公對太子安排周蜜,,斷指立血書,,可稱慘忍,,但渠梁不負重望,,安老臣,撫民眾,。重用商殃終使大秦雄霸於世天下無敵,,可見文武之道一張一駛,與民修息天下歸心,,,


94310417小云


首先說明,《史記》中沒有嬴虔的傳,關於嬴虔的事情是在商君列傳中提到的。小說大秦帝國的嬴虔形象是作者虛構的。而且贏虔是庶出,而贏渠梁是嫡子,這就很明確,贏虔不具備當太子的資格,更沒有資格繼位。不要被小說或電視劇給誤導了。


正史搬運工


瀉藥。

秦獻公選擇繼承人其實就是在選擇秦國未來的道路。

嬴虔與嬴渠梁,兩個人的特點差異很大,說的簡單點。如果秦國還想像現在這樣走下去,那就選擇嬴虔。但是秦獻公很清楚,這麼走下去秦國沒有發展。而秦國要想在亂世中謀求更大的利益,就必須換一種活法,而嬴渠梁顯然可以帶給秦國另外一種可能。

所以說,秦獻公的眼光很長遠,他某的不是一時而是一世,是整個秦國的未來走向。從結果倒退也印證了他的確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希望能幫到你。幕後煮SHI者,專注歷史領域,歡迎關注。


幕後煮SHI者


(1)長子贏虔是將才,次子嬴渠梁是帥才,開疆擴土衝鋒陷陣當然是軍事將才合適,運籌帷幄治國安民當然是政治帥才合適!(2)當時大爭亂世,秦國年年征戰,國貧民凋敝,地緣政治風險瀕臨絕境,再繼續戰爭無法持續,甚至會自己拖垮自己,國策需要與民休息,積蓄力量,所以需要政治改革家(3)秦獻公晚年是個出色的政治家,知國知子,明智地選擇了次子,當然歷史證明他的抉擇是正確的,這一決定改變了秦國的後一百年的國策發現,乃至改變了戰國格局,以及上古中國的歷史道路與進程!


潛夫5


一:贏虔為庶子,性格霹靂如烈火,只可為將。

贏渠梁為嫡子,性格沉穩,文武兼備。

二:秦獻公在位間,秦國已經打了20年的仗,已經把秦國打窮了,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不需要一個打仗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能臥薪嚐膽,性格沉穩的皇帝。


殤與殤


秦獻公一生都在為秦開疆拓土,換取大面積國土的同事,也造成國力衰退。他需要一個穩重,且治國的君王。

秦長子,性格暴烈,有仇必報,必會與魏決一死戰,此人可為將,但不能為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