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掀起“巨浪”的這位陝西大佬,被中央點名了!

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陝西的參與度與發言權還是比較少的。這一點,從上市公司的數量,以及一些國企在上市之後的“沉寂”皆有著明顯的體現。

但少有人知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陝,深度參與和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從無到有的過程——籌備深交所,牽頭制定《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後作為深交所首任主要負責人,率先推動諸多改革,直接促進全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禹國剛,“中國股市雙雄”之一,另一位是他的搭檔王健。

由陝入粵,出走半生。這位老陝以其極具傳奇性的個人履歷,為中國資本市場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金融改革的奠基人,禹國剛已然是一個符號。

適逢改革開放40週年,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最終產生了100位擬表彰對象,陝西有5人入選,禹國剛位列其中。

“中國舊金山”的召喚

“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話,學習是不會白學的。”

作為我國首批外派日本學習金融證券的學生,禹國剛不曾想過,1983年面對《朝日新聞》的採訪回覆,七年後成就了中國金融改革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敲鐘開市。46歲的禹國作為籌備人之一,擔任副總經理一職。這位老陝,正式步入公眾的視野。

禹國剛生在陝南,長在關中。兄妹八人的貧寒家境裡,他的書卻念得極好。

1964年,他以考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安外國語學院。經歷了從俄語轉到日語專業的波折,也度過了特殊時期不能按時分配的窘境。

在校6年才正式畢業參加工作,但和他的專業完全不沾邊。

“每天都暗自祈禱下去後能平安上來。”籌辦《銅川礦工報》之前,他在銅川礦務局下屬的煤礦裡,當了一年的煤礦工人。

此外,禹亦曾輾轉於兵器工業部、第三機械工業部、漢江製藥廠等單位。據其後來回憶,這些經歷促成了他能說會寫的副業特長。

就這樣,已過而立之年的禹國剛,一邊從事思想政治工作,一邊拿著每月58.5元的高工資。日子雖平淡,卻也算得上滋潤。

直到一封信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平靜。

1981年,一個廣東親戚寫信勸禹去深圳。信裡的一句話讓他動了心,“它可能是未來‘中國的舊金山’”。

同年,禹國剛一家四口毅然奔赴深圳。七百多塊錢的路費,是變賣了家裡“三洋”收錄機和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得來的。

在這裡,禹國剛謀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當時深圳最大的公司——愛華電子公司裡,任黨委秘書兼日語翻譯。

快速開放的姿態此時正以深圳為基點,向全國釋放著信號。禹國剛接觸到了一個新的天地,開始在金融領域蓄力。

1982年,由中日友好團體出面,招考全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去日本深造,禹國剛順利成為改革開放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日學習金融證券的學生。

儘管最初,他只想把這段經歷當作一次提高外語和學習一門金融專業的機會。

籌建深交所

1984年是一個躁動而熱烈的年份。

禹國剛學成歸國就和“公司元年”撞了個滿懷。幾經週轉,他被調至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的國際信託公司,而全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亦在同年開始。

這一年,人們嗅到了政策風向的變化。第一次全民經商的熱潮開始湧現,各種五花八門的公司爭相註冊,包括日後如日中天的萬科、聯想、海爾等等……

四年後,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在特區證券公司的櫃檯上展開。

隨後,深圳市國投證券部和中行證券部相繼開業。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也先後發行股票,並進入櫃檯交易。

“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證券部交易,構成了深圳證券市場的雛形。

由於沒有統一管理,股票差價間存在漏洞,巨大的財富效應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股民湧向深圳。供求矛盾下,專業排隊者,黑市交易,時間滯後等等問題爆發……

资本市场掀起“巨浪”的这位陕西大佬,被中央点名了!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提出要創建深圳資本市場。隨後,禹國剛臨危受命,成為專家小組組長,擔負起主持起草特區證券市場相應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工作。

兩年時間裡,光是國外的公司法、證券法、投資保護法、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英文資料就翻譯了兩百多萬字。最終,一套33多萬字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彙編》形成。

禹本人曾笑稱,這本“藍皮書”為深交所乃至上交所的籌建都提供了指導綱領。

儘管一波三折,先於“準生證”呱呱墜地的深交所,還是在1991年4月16日如願拿到了審批。作為主要籌備人之一,禹成為深交所的首任副總經理。

此後7年,在其推動下,深交所第一個同步實現“四個現代化”——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一躍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知名的證券交易所。

老陝的“拓荒牛精神”

在距深交所新址幾公里外的蓮花山公園最高處,矗立著一塊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

那句“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題詞,見證了改革先行者的自信與維艱。

雖已退休多年,提到深交所,禹國剛仍充滿自豪:“今天的深交所集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於一身,成為了一家層級全面的交易所,這在全球也是領先的。

對於中國證券交易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很是篤定。改革開放之後,如果沒有內地的兩個證券市場,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不會如此順暢。

资本市场掀起“巨浪”的这位陕西大佬,被中央点名了!

​事實上,深交所的創立、深圳特區的金融改革,都源於特區早期建設者們敢闖敢試、積極開拓的魄力。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灝、老陝禹國剛、以及與其並稱中國證券市場“股市雙雄”的王健,稱得上時代的弄潮兒。

從深交所的籌建發展,到8.10事件平息,再到1991年2億元救市……這批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者與奠基人,經歷瞭如今難以想象的考驗。而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亦在前行。

沒有一場改革,不是在反覆試驗中成長。

而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也是在狂漲、爆跌的交迭中積累壯大。敢闖敢幹的精神,是推動整個改革不斷向前,推動這個國家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源動力。

今日的老陝,更不應缺失這種精神!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