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安靜整潔的老胡同裡,影壁前、廊架下、鮮花旁,居民們愜意地漫步、聊天;有著冰盤簷和掛簷板的傳統屋頂在陽光中散發著古意;口袋花園、微花園、創意工廠、博物館、文創社穿插在衚衕裡,匯聚成更加豐富精彩的衚衕生活……2017年5月,東城區啟動了“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如今,經過一年多的整治,老城風貌漸漸回來了,更打造出方家衚衕、東四四條、西總布衚衕等一批精品街巷。下一步,東城區將對歷史文化街區開展街區更新工作,把衚衕的肌理亮出來,文化彰顯出來,見縫插綠,營造“花園東城”更加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玉河故道景觀 攝影:楊建國

134條大街、508條小巷煥新顏

為全面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區街巷環境品質,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加快推進“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建設。2017年5月,東城區委區政府印發了《東城區“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用兩至三年時間完成全區178條大街、1005條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同步開展主次幹道、支路衚衕架空線入地梳理工作,打造“十無”街巷。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大通濱河 攝影:趙承順


一年來,在各部門及屬地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方的廣泛參與下,“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富有成效,打贏了一系列“攻堅戰”,啃下了不少“硬骨頭”,辦好了一批群眾“家門口”的難事。

截至目前,東城區已完成134條大街、508條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基本達到“十無”或“九無”(除架空線)標準;拆除違法建設1.98萬處、61.04萬平米,治理違規“開牆打洞”7419處;利用整治騰退空間,新建、規範或提升便民服務網點213處,新增、改造綠化面積3萬平米,新增口袋公園27個,新增停車位2300個、共享停車位2800個,新建社區養老驛站34家,完成廁所改造131座。

精品街巷彰顯古都風韻

在“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東城區先後編制完成了12項導則,建立了北京首個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體系,有效指導街道規劃設計工作。同時,邀請中規院、北建院、清華同衡等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優秀設計團隊參與“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組建規劃、建築、園林、市政、交通等方面的專家顧問團隊,制定責任規劃師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為規劃設計和施工定向把關。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三眼井衚衕 攝影:陳風檁


東城區發揮核心區資源優勢,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和知名專家,圍繞古都風貌保護等內容,對責任規劃師、項目單位等開展授課培訓;通過專家、設計團隊的研究和走訪,注重發掘衚衕中的建築文化和歷史痕跡,讓居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過一年多的整治提升工作,東城區打造了一批古都風韻彰顯、功能設施完善、管理更加精細的精品街巷,例如方家衚衕、東四四條、西總布衚衕、景山東街、沙灘后街、三眼井衚衕、青龍文化創新街區、王府井周邊等,充分彰顯了街巷治理工作的成效。

最美街巷

11月27日,在北京日報社主辦的“北京最美街巷”評選活動中,東城區西總布衚衕、東四四條、史家衚衕獲得了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獎”,青龍衚衕、大佛寺東街獲得了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入圍獎”,5條街巷“組團兒”亮相,展示出東城區精品街巷的魅力。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東四六條 攝影:楊建國


西總布衚衕:一條不停車的衚衕

新鋪的馬路倍兒寬倍兒平坦,路兩側一輛車沒有。房屋也格外整齊,灰牆青瓦古老安靜。路邊空地上見縫插針建起口袋花園,生機盎然。抬頭,天空也是透亮的,毫無遮擋。

這裡,是西總布衚衕,一條不停車的衚衕。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北河衚衕 攝影:袁守義

著名的鐺鐺車誕生於此,衚衕27號原為李鴻章祠堂……它,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曾經,這裡商鋪旅館林立,“開牆打洞”和違建密集,機動車亂停亂放,是地區環境管理的“老大難”。

2017年4月,西總布衚衕啟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經過一年時間的整治,衚衕環境煥然一新。西總布探索取消路側停車位,試行不停車。天淨、地淨、衚衕淨,傳統和現代交織,別有一番韻味。

東四三到八條:老北京風貌回來了

北二環以南、兩廣路以北,留存著上千條老北京胡同,其中,東四、西四片區四合院建築保存最為完整。2017年,東城區啟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修舊如初恢復歷史建築、週末衛生大掃除、衚衕“花友匯”建微花園……

經過持續的“卸妝洗臉”,老北京風貌漸漸回來了。

如今,隨便走進一條,都是地道的老北京胡同:灰色的磚牆,一個接一個的門樓上能看到精美的磚雕,還有屋脊上標誌性的蠍子尾。從開著的大門往裡瞧,還能看到影壁。

史家衚衕:風貌保護帶動人文復興

東四南歷史文化保護區裡,最出名的,當屬史家衚衕。走進衚衕,各種傳統門樓躍入眼簾,精美的磚雕、屋脊上高翹的蠍子尾、探出院牆的柿子樹和爬滿屋頂的藤蔓……衚衕韻味漸濃。灰色的磚牆上、車庫門上,隔三岔五冒出一幅幅彩色手繪畫。

北京東城打造精品街巷 匯聚“京彩”生活

西總布衚衕 攝影:洪珊


2014年以來,修繕名人故居、興建史家衚衕博物館、設計衚衕微花園、創建衚衕文創社……通過挖掘傳承文化資源,衚衕環境更好了,居民鄰里間走動更多了,衚衕人氣更旺了。2017年,朝陽門街道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榮獲住建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青龍衚衕:居民和上班族共享文化街區

走在衚衕裡,隨處可見鐵藝窗戶上栩栩如生的龍形圖案和鐵柵欄上抽象的屋脊標識。街心花園、創意工廠穿插在衚衕裡,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共融。

幾年前,這裡還是小餐館、小門臉林立,垃圾車、廢品車、殭屍車遍地,架空線遮住了天際線的“髒亂衚衕”。

從2006年起,衚衕北側大型寫字樓投入使用,歌華文化集團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入駐,到2008年,這裡出現了第一家衚衕創意工廠。經過一系列改造和環境治理,衚衕環境煥然一新。截至目前,青龍街區已入駐5個衚衕創意工廠、7個創新孵化器,成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示範基地。

大佛寺東街:老胡同的感覺慢慢回來了

新鋪的柏油馬路平整寬敞,白色隔離護欄保證車輛按規定單停單行;人行步道貫通,鋪上環保材料的樹池踩上去鬆軟舒適;路兩側青磚灰瓦,拆違後露出帶有冰盤簷和掛簷板的傳統屋頂……

大佛寺東街位於中國美術館東北角,是一條L型衚衕。曾經,違規開店等亂象讓這裡擁堵嘈雜,找不著衚衕的感覺。

綜合整治行動啟動後,制定了“單停單行、疏通步道機非隔離、撤換設施”的改造方案。打通原來並不貫通的東西兩側便道,拓寬人行步道。通過一系列整治措施,被遮擋了多年的老屋屋頂、牆面重見天日,整條街看上去既符合傳統古都風貌,又不失大佛寺東街的區域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