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我國“入園難”得到有效緩解

學前教育資源迅速擴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

我國“入園難”得到有效緩解

教育要聞:我國“入園難”得到有效緩解

本報訊(記者 杜瑋 魏海政)“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屬性,這個文件中給予高度重視,可以講,這是文件最重要的特徵,是我們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的邏輯起點。”11月28日,在山東濟南第十場教育奮進之筆“1+1”系列發佈會上,解讀日前下發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

近年來,各地為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了較好成效。

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介紹,山東擴增資源總量,將學前教育工作成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一是強化城鎮幼兒園配套建設工程;二是啟動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三是大村獨辦、小村聯辦,實現貧困村學前教育全覆蓋;四是落實用地、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辦園;五是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六是全面推行鎮村一體化管理體制。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介紹,貴州拓寬用人渠道,省政府規定每年新增公辦幼兒專任教師5000人,各地竭盡全力打通事業編制通道向學前教育傾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招聘鄉村幼兒園志願者、雙軌制非在編教師等6000餘人。2016年開始,貴州將幼兒園教師招聘納入縣級“特崗計劃”,3年共招聘幼兒特崗教師5819人。同時,指導13所普通本科高校開辦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了5所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和規模。

在各地不懈努力下,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資源迅速擴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到2017年全國幼兒園共有25.5萬所,在園幼兒4600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9.6%,比2012年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總體上看,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入園難”“入園貴”仍是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之一。學前教育迫切需要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為此,《意見》提出了著力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等總體要求。

依據《意見》,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要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同時,要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

“50%,這也是《意見》中我個人認為最亮眼的一個重要指標。”呂玉剛說,到2017年,我國學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是79.6%,離2020年85%的目標只剩5個多百分點。而另一個指標,普惠性的覆蓋率只有70.6%,“我們未來工作的著力點、工作的難點是怎麼提高普惠性資源的覆蓋率,提高普惠水平”。

截至2017年,全國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為44.1%,普惠性民辦園的比例為26.5%。呂玉剛說,為此,教育部提出雙線提高的思路,一方面要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比例,兩條腿走路,尤其要把公辦園的比例提高。這是我國學前教育堅持公益普惠辦園的基本要求。

針對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行為,《意見》明確了“社會資本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舉辦的幼兒園、非營利性幼兒園”等規定,填補制度空白,堵住監管漏洞,促進學前教育迴歸教育本位。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認為,《意見》從維護社會公平和學前教育公益性的高度,對社會資本在學前教育領域過度逐利的行為做出了限制性規定和規範性要求,這些規定對有效遏制當前一些資本吞噬普惠性資源、盲目擴張和過度逐利的亂象,對於迴歸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屬性,促進民辦學前教育規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3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