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知名

規模最大的綜合博物館之一

擁有800多萬件藏品,260多年曆史

大維德基金會是世界上

最出名的私人陶瓷收藏之一

它們收藏的建盞

究竟如何?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出名,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800多萬件,建立於1753年,到現在已經有265年的歷史。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不過很多藏品的來源不是那麼光彩。

比如我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就是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分別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多達2萬3千件。

受害的遠不止中國,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公元前196年)、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3年~前1213年)頭像、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古希臘的埃爾金石雕(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塑)、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南太平洋復活節島的石像……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全球範圍多個古老文明數不清的寶物都基於偷、搶、“進貢”、“借”、“貿易”等種種原因離開老家,躺在大英博物館的展館和庫房裡。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對於這種行為,不但原屬國的國民不爽,就連一些英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

比如著名英國詩人拜倫,就怒斥英國政府運回埃爾金石雕的行為是搶劫。

而追索文物對於原屬國來說也困難重重。

1832年希臘獨立之後,多次要求英國歸還埃爾金石雕未果;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中協調,但最終大英博物館仍然拒絕歸還。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上個月,英國《衛報》報道了一則新聞,說大英博物館的講座中,負責人自辯“不是每件文物都是殖民或搶來的”。

此言一出,各國網友都笑了,澄清得和自黑似的,這意思不就是大部分都是搶來的嘛,這事還被我國網友嘲上了微博熱搜。

大維德基金會:西方最頂級的私人陶瓷收藏

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簡稱大維德基金會,縮寫為PDF。

其藏品來自於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1892~1964年)的珍藏。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斐西瓦樂·大維德出生於猶太富商家庭,父親是印度銀行創始人。

大維德是著名中國瓷器收藏家,自學漢語,查閱文獻,對收藏的每件中國瓷器,包括其流傳過程都做了相關考證,並將器物上的款識翻譯成英文,還翻譯過《格古要論》。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大維德將涵蓋宋朝到清朝的1671件中國陶瓷藏品,以及所有藏書,捐贈給母校倫敦大學,取名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於1952年開放。

大維德收藏宋瓷尤其是汝窯,數量與質量僅次於兩宮博物院和上博。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很多西方學者認為,這是歐洲唯一一家按照中國人審美價值建立的陶瓷博物館,是西方首屈一指的私人陶瓷收藏,也是世界範圍內極為空前的私人陶瓷收藏。

基金會對公眾開放之後,參觀者眾,然而因為運營不善,於2009年將藏品委託給大英博物館在第95號陳列室展出。因此在本文一起介紹。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宋代建盞與標本

1.“壽山福海”黑釉兔毫描金盞

窯口:建窯;器型:束口

年代:南宋;直徑:10 cm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你沒看錯,宋代水吉建窯也有描金/銀的作品。

二窯的作品即使描同類紋樣,在釉色、胎體含鐵量、器型上都有所不同,較易識別。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雖然國外博物館有時候會搞錯黑釉盞的窯口,不過這隻盞除人工描繪的“福山壽海”紋(色彩因年久彩色褪去僅留畫痕),盞沿附近有明顯的天然析晶黃褐色兔毫紋,且為鐵胎,確實是建窯的作品。

就是大英博物館拍攝時沒有專門布光,反光很嚴重,看得不是很清楚。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此類宋代建窯產出的鐵胎描金盞,國內藏家手上也有一些整器和標本,並非孤例。

“壽山福海”的寓意對於本國人來說很好理解,取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吉祥話。

大英博物館的在線介紹打成“山海壽福”,不過相應的英語解釋倒是對的。

2.黑釉兔毫盞

窯口:建窯;器型:束口

年代:南宋;直徑:11.7 cm

來源:1947年,Henry J Oppenheim 遺贈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口沿扣金屬,釉色濃黑,盞沿附近有兔毫。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3.黑釉兔毫盞

窯口:建窯;器型:敞口

年代:南宋;高度:12.1 cm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口沿扣金屬,通體黃褐色兔毫,有刻款。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4.黑釉兔毫盞

窯口:建窯;器型:撇口

年代:南宋;尺寸:16.5×8 cm

來源:W. C. Alexander 收藏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口沿扣銀,兔毫瑩潤。

5.銀兔毫盞

窯口:建窯;器型:束口

年代:南宋;尺寸:12.2×7.1 cm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兔毫不僅呈銀色,且色純,力勁,界限明晰,說明含鐵量極高且還原氣氛維持良好。

口沿扣銀,器型端整,釉水肥潤有釉淚,屬於宋代建窯佳作,曾多次刊登於雜誌圖錄。

6.銀兔毫盞

窯口:建窯;器型:撇口

年代:南宋;尺寸:16.5×6.5 cm

重量:1052克

來源:1937年購自 George Eumorfopoulos(1863-1939,東方藝術品收藏家,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因經濟蕭條將部分藏品售予大英博物館)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該盞器型優雅,銀毫分佈錯落有致,且金屬光純正。

施釉厚,幹口窄,修足工整,聚釉瑩潤,有一些清透的窯膜,國內有藏家收到同款標本,為宋代建窯稀少的佳作。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大英博物館將該盞與剔犀盞託相配留影,符合茶具圖贊中,盞最上為兔毫,託最上為剔犀的記載。

[關聯閱讀:好茶離不開好盞,那好盞離不開的是?]


27圖欣賞大英博物館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建盞


歐洲還有一些博物館有收藏建盞,以後會陸續介紹。今年秋拍老盞觀察請看今日次條推送。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