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話看一個人的人品

從說話看一個人的人品

孔子一針見血,直言:花言巧語裝模作樣的基本沒有什麼好人。如果靜心細觀我們身邊的人,還真是這麼回事。

這種人基本上沒有實幹精神,生來具有懶惰的基因。孔子看到的問題更深,說這種人沒有仁愛精神,換言之,這種人自私自利,甚至會坑害他人。

信不足易多言,別人不信自己,所以費勁心己花言巧語,說一句謊話,要用一百句謊話去圓謊。這種人極不可靠,《易經》上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心中有愛,一定會表現在行動上,敏於行而慎於言,巧言令色意味著說的多,做的少;只說不做;說的是善,做的是惡。所以孔子講這種人,很好有仁者。

孔子對於說話,有很多可貴的觀點,我們在這裡梳理一下。

學習說話是很有必要的。孔子是重視語言表達的,學習《詩》的目的之一就是學會說話。讓語言文雅優美,借物詠懷。告誡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但孔子反對走極端。對語言的修飾要有度,所謂“辭,達而已矣。”不能“巧言令色。”這就過頭了,再嚴重點就是“巧言亂德。”

很多情況下,孔子是要弟子學習“閉嘴”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如果非說不可,也是要講原則的。“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能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能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古代的賢哲沒有那個人對說活有好的評價,商鞅尖銳指出:“國好言談者削”(《商君書.農戰》)“民易為言,難為用。”(《商君書.說民》)

不會說話就好了嗎?不一定,但肯定比巧言令色好,孔子說過這樣的話“剛毅木訥近仁”。

從說話看一個人的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