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准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

於無聲處34


滿清入關以後,於順治元年開始推行剃髮政策,想從文化上征服漢民族,但由於根基不牢,遭到了中原百姓激烈的反抗,多爾袞知難而退,發詔書暫緩。到了順治二年,多爾袞見江山已經坐穩,在孫之獬等漢奸的慫恿下,故技重施,強迫漢人剃髮。

剃髮政策雖然再次遭到抵制,但滿清已經牢牢把控軍政大權,百姓在遭到鎮壓以後慢慢屈服,但清王朝這樣一個人數佔絕對劣勢的民族想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改變漢民族千年文化,依舊是難以實現。由此在民間慢慢形成了“十從十不從”的說法(一說:十降十不降)。

“十從十不從”從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官方承認,後世許多人據此認為這一政策是不存在的。筆者到認為不盡然,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潛規則盛行,剃髮的目的在於從文化上壓制漢人,樹立滿人統治的合法性,這一目的一旦達成,縱然有一些執行不到位或者無法改變的地方,睜一眼閉一眼到也無妨,還能留下寬容大度的美譽。

而民間能在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博弈中取得一點點勝利,無疑意義巨大,縱然官方不承認,不妨礙大家發揚阿Q精神,誇大勝利效果。

道士保留漢族衣冠正是“十從十不從”中的一條,謂之曰:儒從而釋道不從。讀書人要遵從滿人剃髮服飾規矩,出家人可以不遵從。

從歷史記載來看,這句話並不用嚴謹,儒道雖然遵從滿人規矩,但孔子依舊是“萬世師表”,縱然是滿清皇帝也對孔聖人推崇備至。而釋道雖在服飾方面不遵從,依然受到了滿清政府的打擊,元明時期盛行一時的許多道教組織都在清朝銷聲匿跡,清朝道士佩戴的“混元巾”也被認為是清朝對道家管束的產物。

為何對釋道要網開一面?一是釋道人數稀少,不影響統治大局,二來釋道不參與世俗權力鬥爭,對政權不構成威脅,加之釋道可以為貧苦百姓提供精神信仰,安貧樂道,避免他們走上極端反抗道路,有限度的保留對統治是有利的。

歸根結底,允許不允許,寬容不寬容,要看是否與清政府的統治相矛盾,有用的縱然是漢人的也可以發揚光大,比如孔老二的君臣思想,當然要繼續推崇,沒有用的縱然是對百姓有天大的好處也不行。

什麼叫講**,這就是最大的**,古今亦然!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我有比較精準的答案。這件事要感謝明末清初漢人福建泉州市南安洪承疇!清軍入關後,洪承疇被俘,初始寧死不降,因他當時是漢人那時最有影響力的官,清統治者需要他,想方設法招降他,知道他不怕死,但有個特點孝順,有個缺點愛美人,電視上有演,派孝莊去收服有真實這件事的,但獄中洪承疇提出了幾個要求,要清統治者答應,他才降。最後清統治者答應了他。提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其實是他請示母親後提的,道士和尚尼姑服飾不變,可以保留原來明朝服飾。百姓生時,死時可以保留原來服飾。嫁取時可以保留原來的服飾。所以至今福建閩南地區,嫁取時,穿傳統的紅衣服,出轎時撐一支紅傘,再早時是用笸基,下地時放塊瓦燒火跨過去,表面是說去邪,其實是暗示,頭不戴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死時下棺時還穿明朝服飾,叫七層白短衣服。所以福建閩南人很顧家孝順很有骨氣,一直保持著漢人傳統。如果要挖掘明朝漢人服飾,傳統文化,福建戲服,武術,還保留很多。


行者208605355



據流傳下來的清代道士畫像來看,清初有些地方的道士也曾剃過發,說明清朝入關之初剃髮易服的對象包括道士,而之後卻廢除對道士的這一政策。

那麼為何清朝時道士不用剃髮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道士為何不剃髮,史料上的記載也是模糊不清的。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初民間政策十從十不從中的“儒從而釋道不從”,規定道士可以保留髮式衣冠。二說是清初的張天師和道士王常月覲見順治帝以後懇求而來的。

1644年是沉重的一年,這年崇禎帝死了明朝亡了,李自成進京了大順如日中天,西南張獻忠的大西自成一派。出人意料的是關外清軍也趁機入關摘桃子,偏偏還真是短短時間之內破李自成滅張獻忠降服南明弘光。

清朝入關以後,在拉攏官紳地主的同時,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好延續下去,下達了剃髮令,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結果因反對的人太多而廢除:“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次年,清軍南下順利攻破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後,認為大局已定,因此開始強制實行剃髮易服令。

面對剃髮易服,當時的儒家聖地孔府,還有道教聖地龍虎山的張天師的做法皆是順從,毫無疑問這兩大聖地經過數次改朝換代,膝蓋已經很軟了。

當時明朝冊封的衍聖公孔胤植在清軍入關以後,上表清庭《初進表文》,文中稱讚順治帝為“聖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

”。同時極盡巴結的說道“臣等闕里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在接到剃髮令以後第一時間擺香案宣讀聖諭,舉行了隆重的剃髮儀式。

而明朝冊封的天師張應京在順治三年南明還沒有滅亡之際,就急不可耐的請江西巡撫李翔鳳進貢清庭正一真人符四十幅。結果當時清庭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將天師符瑞看在眼裡,下了一道手諭:“致福之道,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其置之”。意思說既然你已經送來了,我就勉為其難的收下了。


當然這兩大聖地皆是不甘心,孔府是偷偷的留下了不少漢族衣冠,清朝滅亡以後得以重見天日,現置於孔府展覽。

而道教的張天師和王常月也一直試圖說服最高統治者順治帝來避免道士也跟著剃髮易服。當時清庭統治者對中原的道教和佛教也很是反感,規定內外僧道均給度牒以防奸偽。同時內外寺廟庵觀凡有明朝舊勅盡令繳部,不許隱藏。甚至不允許北京寺廟道觀有閒雜人等居住。

後來隨著反清復明活動的日益激烈,加上各地諸如白蓮、無為、聞香教等起事層出不窮。清庭開始重視歷史底蘊深厚的道教。(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順治六年,清庭封之前送符的天師張應京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順治十二年新任天師24歲的張洪任入朝覲見18歲的順治帝。同時南宗道士王常月成為北京全真教白雲觀的住持,以這個身份也覲見了順治帝,兩個道教大佬先後覲見順治帝以後,交流的還算可以,道教從此不必再剃髮易服。

還有一說就是十從十不從這個非官方法令。

傳說“十從十不從”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降清以後,面對漢人激烈反抗提出的。“從”是指服從清朝統治,進行剃髮易服。“不從”是指要按照漢人傳統辦。

當然參考歷史記載來看,應該並非是金之俊提出的,只是個傳說罷了。

十從十不從其中一條就是儒從而釋道,意思是剃髮易服讀書人服從就好,道家的出家之人就不用服從了。

當然以上這兩個說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道教雖然並沒有剃髮易服,但卻存在著因剃髮易服影響而產生的三清領和混元巾等,道袍還帶有些許滿族風格。

宋安之受限於現有資料記載模糊不清,也不敢妄下定論。個人認為最接近現實的說法應該是明亡清興之際,張天師並不想剃髮易服,因此改進了一下道士袍,在覲見順治帝以後懇求道士身為出家之人不必剃髮易服,當時年輕的順治帝一高興同意了,皇帝金口玉言,從此道士不必剃髮易服成為傳統。

當然這個說法還是有著一定可行性的,因為年少的順治帝當時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為了董鄂妃什麼都敢幹,後來甚至還想出家。面對同樣年輕的張天師的懇求,一時心血來潮答應了道教不必剃髮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安之


我有個疑問,清朝為什麼不讓女人剃頭髮?革命黨為什麼不讓女人剪辮子?對待頭髮這塊,始終盯著男人,這是為什麼?


戌太八火


為了更好地維護滿清政權,清朝統治者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推出了剃髮易服的政策來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打擊漢人的民族精神,使其成為不會反抗的目地。

究其原因,滿清還是為了防止被漢族文化同化。當時的滿族相對於漢族來說,是一個落後和野蠻的民族,而且漢文化有著極強的同化能力,之前的北魏、遼、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漢族同化了。清朝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這樣搞了一場歷史的大倒退。

在這場浩劫裡,發生了很多漢人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行動,雖然最終未能阻止“剃髮易服”的推行,但是也讓清朝統治者做出了一些妥協和讓步,比如著名的“十從十不從”。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其意義都不難理解,但是其中有一條“儒從而釋道不從”或許有些費解,普通漢人必須遵從清朝的“剃髮易服”,那麼和尚(釋)和道士(道)為什麼不需要遵從呢?

首先儒家是古中華文明的代表,所以儒從就不難解釋了,統治者需要用儒家文化來統治國家,所以儒家的遵從和服從那是必須的,事實上,滿清正是利用了儒家的學說,加強了其中的忠君,君父,等對其有利的部分,刪除了其他對其不利的部分,這才完成了將國人改造為沒有思想的奴才的過程,儒釋道三種,儒家是最為重要的,屬於是他們的統治工具,所以必須遵從,而佛教和道教,算是信仰之所在,這兩樣都不能作為統治的工具而去發揮作用的,所以就沒有對他們做出任何要求,而且讓和尚留辮子似乎也不合適,滿清統治者接受了中原文明,也沒必要對這些世外之人做出什麼要求吧。

於是就僧人無需留辮子,道士也照舊束髮。僧人繼續著百衲衣,道士依舊穿著道袍走過了這將近三百年的浩劫。





關河南望


少林寺一致致力驅除韃虜為己任,所以在清人統治下,少林寺被清洗殺光多次,沒殺死的還去南方建了南少林,武當為道士總壇,大多時候與少林寺為敵,常和外族勾結,衝當異族走狗,清人統治時更是如此,所以穿漢人服裝異族統治者沒去禁止!雖然是漢奸走狗,也許還保留了純血統的漢人!


user9314716795833


清政府入關也對漢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過,古代的出家人與現代的出家人已經有些區別,古時的出家人基本是不結婚的,同時僧道之士基本不受帝王節制,有一句話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們也不參與朝庭之事,不參與爭鬥。不影響其政權。同時清朝是奪的明朝江山,明朝服飾與漢服也有區別。僧道有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教儀戒律,同時人口比例較少,多在大山之中。所以也就讓其自由信仰。


楊善君


衍聖公一脈、儒家聖人門徒都主動當漢奸了,舔清得一個比一個歡,漢人已經基本順從啦!

在孔子祖師爺的華夷之辨、反披髮左衽下,明末清初的儒生除了少數氣節之士,其他多少儒生厚著臉皮鼓吹清朝剃髮易服、新朝雅政的?

既然文化上、軍事上都威脅不大了,總得給儒生們一些鼓吹的遮羞布:你看,沒滅你漢人衣冠啊,你當道士和尚、死了也可以穿嘛,新朝仁德啊!


華娛新鮮事


道教用技術換的不剃髮易服,乾隆能活80多歲,不可能沒人指點,特別是女人要多少有多少那種條件


壹豎壹天壹


清軍入關,起初政治上保留滿族優越,但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甚至於民俗,都尊重各民族原有狀態,並且向漢民族等學習先進的農耕、文化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