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于无声处34


满清入关以后,于顺治元年开始推行剃发政策,想从文化上征服汉民族,但由于根基不牢,遭到了中原百姓激烈的反抗,多尔衮知难而退,发诏书暂缓。到了顺治二年,多尔衮见江山已经坐稳,在孙之獬等汉奸的怂恿下,故技重施,强迫汉人剃发。

剃发政策虽然再次遭到抵制,但满清已经牢牢把控军政大权,百姓在遭到镇压以后慢慢屈服,但清王朝这样一个人数占绝对劣势的民族想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汉民族千年文化,依旧是难以实现。由此在民间慢慢形成了“十从十不从”的说法(一说:十降十不降)。

“十从十不从”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官方承认,后世许多人据此认为这一政策是不存在的。笔者到认为不尽然,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潜规则盛行,剃发的目的在于从文化上压制汉人,树立满人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目的一旦达成,纵然有一些执行不到位或者无法改变的地方,睁一眼闭一眼到也无妨,还能留下宽容大度的美誉。

而民间能在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博弈中取得一点点胜利,无疑意义巨大,纵然官方不承认,不妨碍大家发扬阿Q精神,夸大胜利效果。

道士保留汉族衣冠正是“十从十不从”中的一条,谓之曰:儒从而释道不从。读书人要遵从满人剃发服饰规矩,出家人可以不遵从。

从历史记载来看,这句话并不用严谨,儒道虽然遵从满人规矩,但孔子依旧是“万世师表”,纵然是满清皇帝也对孔圣人推崇备至。而释道虽在服饰方面不遵从,依然受到了满清政府的打击,元明时期盛行一时的许多道教组织都在清朝销声匿迹,清朝道士佩戴的“混元巾”也被认为是清朝对道家管束的产物。

为何对释道要网开一面?一是释道人数稀少,不影响统治大局,二来释道不参与世俗权力斗争,对政权不构成威胁,加之释道可以为贫苦百姓提供精神信仰,安贫乐道,避免他们走上极端反抗道路,有限度的保留对统治是有利的。

归根结底,允许不允许,宽容不宽容,要看是否与清政府的统治相矛盾,有用的纵然是汉人的也可以发扬光大,比如孔老二的君臣思想,当然要继续推崇,没有用的纵然是对百姓有天大的好处也不行。

什么叫讲**,这就是最大的**,古今亦然!



日慕乡关


这个问题我有比较精准的答案。这件事要感谢明末清初汉人福建泉州市南安洪承畴!清军入关后,洪承畴被俘,初始宁死不降,因他当时是汉人那时最有影响力的官,清统治者需要他,想方设法招降他,知道他不怕死,但有个特点孝顺,有个缺点爱美人,电视上有演,派孝庄去收服有真实这件事的,但狱中洪承畴提出了几个要求,要清统治者答应,他才降。最后清统治者答应了他。提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其实是他请示母亲后提的,道士和尚尼姑服饰不变,可以保留原来明朝服饰。百姓生时,死时可以保留原来服饰。嫁取时可以保留原来的服饰。所以至今福建闽南地区,嫁取时,穿传统的红衣服,出轿时撑一支红伞,再早时是用笸基,下地时放块瓦烧火跨过去,表面是说去邪,其实是暗示,头不戴清朝的天,脚不踩清朝的地。死时下棺时还穿明朝服饰,叫七层白短衣服。所以福建闽南人很顾家孝顺很有骨气,一直保持着汉人传统。如果要挖掘明朝汉人服饰,传统文化,福建戏服,武术,还保留很多。


行者208605355



据流传下来的清代道士画像来看,清初有些地方的道士也曾剃过发,说明清朝入关之初剃发易服的对象包括道士,而之后却废除对道士的这一政策。

那么为何清朝时道士不用剃发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道士为何不剃发,史料上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初民间政策十从十不从中的“儒从而释道不从”,规定道士可以保留发式衣冠。二说是清初的张天师和道士王常月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而来的。

1644年是沉重的一年,这年崇祯帝死了明朝亡了,李自成进京了大顺如日中天,西南张献忠的大西自成一派。出人意料的是关外清军也趁机入关摘桃子,偏偏还真是短短时间之内破李自成灭张献忠降服南明弘光。

清朝入关以后,在拉拢官绅地主的同时,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好延续下去,下达了剃发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结果因反对的人太多而废除:“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次年,清军南下顺利攻破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后,认为大局已定,因此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令。

面对剃发易服,当时的儒家圣地孔府,还有道教圣地龙虎山的张天师的做法皆是顺从,毫无疑问这两大圣地经过数次改朝换代,膝盖已经很软了。

当时明朝册封的衍圣公孔胤植在清军入关以后,上表清庭《初进表文》,文中称赞顺治帝为“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

”。同时极尽巴结的说道“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在接到剃发令以后第一时间摆香案宣读圣谕,举行了隆重的剃发仪式。

而明朝册封的天师张应京在顺治三年南明还没有灭亡之际,就急不可耐的请江西巡抚李翔凤进贡清庭正一真人符四十幅。结果当时清庭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并没有将天师符瑞看在眼里,下了一道手谕:“致福之道,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其置之”。意思说既然你已经送来了,我就勉为其难的收下了。


当然这两大圣地皆是不甘心,孔府是偷偷的留下了不少汉族衣冠,清朝灭亡以后得以重见天日,现置于孔府展览。

而道教的张天师和王常月也一直试图说服最高统治者顺治帝来避免道士也跟着剃发易服。当时清庭统治者对中原的道教和佛教也很是反感,规定内外僧道均给度牒以防奸伪。同时内外寺庙庵观凡有明朝旧勅尽令缴部,不许隐藏。甚至不允许北京寺庙道观有闲杂人等居住。

后来随着反清复明活动的日益激烈,加上各地诸如白莲、无为、闻香教等起事层出不穷。清庭开始重视历史底蕴深厚的道教。(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顺治六年,清庭封之前送符的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真人,赐敕印。顺治十二年新任天师24岁的张洪任入朝觐见18岁的顺治帝。同时南宗道士王常月成为北京全真教白云观的住持,以这个身份也觐见了顺治帝,两个道教大佬先后觐见顺治帝以后,交流的还算可以,道教从此不必再剃发易服。

还有一说就是十从十不从这个非官方法令。

传说“十从十不从”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降清以后,面对汉人激烈反抗提出的。“从”是指服从清朝统治,进行剃发易服。“不从”是指要按照汉人传统办。

当然参考历史记载来看,应该并非是金之俊提出的,只是个传说罢了。

十从十不从其中一条就是儒从而释道,意思是剃发易服读书人服从就好,道家的出家之人就不用服从了。

当然以上这两个说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道教虽然并没有剃发易服,但却存在着因剃发易服影响而产生的三清领和混元巾等,道袍还带有些许满族风格。

宋安之受限于现有资料记载模糊不清,也不敢妄下定论。个人认为最接近现实的说法应该是明亡清兴之际,张天师并不想剃发易服,因此改进了一下道士袍,在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道士身为出家之人不必剃发易服,当时年轻的顺治帝一高兴同意了,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道士不必剃发易服成为传统。

当然这个说法还是有着一定可行性的,因为年少的顺治帝当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为了董鄂妃什么都敢干,后来甚至还想出家。面对同样年轻的张天师的恳求,一时心血来潮答应了道教不必剃发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安之


我有个疑问,清朝为什么不让女人剃头发?革命党为什么不让女人剪辫子?对待头发这块,始终盯着男人,这是为什么?


戌太八火


为了更好地维护满清政权,清朝统治者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推出了剃发易服的政策来强化自己的主导地位,打击汉人的民族精神,使其成为不会反抗的目地。

究其原因,满清还是为了防止被汉族文化同化。当时的满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是一个落后和野蛮的民族,而且汉文化有着极强的同化能力,之前的北魏、辽、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汉族同化了。清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这样搞了一场历史的大倒退。

在这场浩劫里,发生了很多汉人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行动,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剃发易服”的推行,但是也让清朝统治者做出了一些妥协和让步,比如著名的“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其意义都不难理解,但是其中有一条“儒从而释道不从”或许有些费解,普通汉人必须遵从清朝的“剃发易服”,那么和尚(释)和道士(道)为什么不需要遵从呢?

首先儒家是古中华文明的代表,所以儒从就不难解释了,统治者需要用儒家文化来统治国家,所以儒家的遵从和服从那是必须的,事实上,满清正是利用了儒家的学说,加强了其中的忠君,君父,等对其有利的部分,删除了其他对其不利的部分,这才完成了将国人改造为没有思想的奴才的过程,儒释道三种,儒家是最为重要的,属于是他们的统治工具,所以必须遵从,而佛教和道教,算是信仰之所在,这两样都不能作为统治的工具而去发挥作用的,所以就没有对他们做出任何要求,而且让和尚留辫子似乎也不合适,满清统治者接受了中原文明,也没必要对这些世外之人做出什么要求吧。

于是就僧人无需留辫子,道士也照旧束发。僧人继续着百衲衣,道士依旧穿着道袍走过了这将近三百年的浩劫。





关河南望


少林寺一致致力驱除鞑虏为己任,所以在清人统治下,少林寺被清洗杀光多次,没杀死的还去南方建了南少林,武当为道士总坛,大多时候与少林寺为敌,常和外族勾结,冲当异族走狗,清人统治时更是如此,所以穿汉人服装异族统治者没去禁止!虽然是汉奸走狗,也许还保留了纯血统的汉人!


user9314716795833


清政府入关也对汉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过,古代的出家人与现代的出家人已经有些区别,古时的出家人基本是不结婚的,同时僧道之士基本不受帝王节制,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也不参与朝庭之事,不参与争斗。不影响其政权。同时清朝是夺的明朝江山,明朝服饰与汉服也有区别。僧道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教仪戒律,同时人口比例较少,多在大山之中。所以也就让其自由信仰。


杨善君


衍圣公一脉、儒家圣人门徒都主动当汉奸了,舔清得一个比一个欢,汉人已经基本顺从啦!

在孔子祖师爷的华夷之辨、反披发左衽下,明末清初的儒生除了少数气节之士,其他多少儒生厚着脸皮鼓吹清朝剃发易服、新朝雅政的?

既然文化上、军事上都威胁不大了,总得给儒生们一些鼓吹的遮羞布:你看,没灭你汉人衣冠啊,你当道士和尚、死了也可以穿嘛,新朝仁德啊!


华娱新鲜事


道教用技术换的不剃发易服,乾隆能活80多岁,不可能没人指点,特别是女人要多少有多少那种条件


壹竖壹天壹


清军入关,起初政治上保留满族优越,但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甚至于民俗,都尊重各民族原有状态,并且向汉民族等学习先进的农耕、文化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