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大決戰》三部曲:《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D伯爵D


這三部曲可謂是八一的扛鼎之作。《大決戰》的幕後推動的靈魂人物當屬楊尚昆,不僅是他極力推動電影的拍攝,也是他拿著放大鏡端詳演員的照片,力求演員神形俱似。樣片出來後楊尚昆也不顧八十高齡一口氣看完全片。

講一些細節,全片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我認為應當是林彪。飾演林彪的馬紹信是雞西市話劇團的老演員,舞臺功底深厚。為了林彪這個角色他拜訪了林彪的家人和當年的部署,仔細詢問了林彪的性格特點。同時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角色他花費數月時間在軍科院檔案館和中央檔案館看當年的電報原件。據他回憶,即使是給他們開了綠燈得以接觸常人難以企及的檔案資料,檔案館仍然對他們嚴格限制,禁止紀錄和拍照。腦袋靈光的古月想到發揮演員的特長大家一起背電報,背完了到外面寫出來再接著背。

馬紹信瞭解到林彪的性格特點就是喜怒不形於色,葉群一天說的話夠他說一年,沒有任何愛好,就喜歡吃炒黃豆和看地圖。而導演在塑造林彪時要突出他對地圖的熟悉,一個經典鏡頭就是四野入關之後參謀們佈置房間掛地圖,林彪考慮到敵人已經知悉四野入關,部隊無需再隱蔽,因而命令後續部隊直接走山海關,而他手所指的的地方參謀地圖還沒有貼上來,地圖貼好後林彪所指恰好就是山海關。

飾演蔣介石的趙恆多無論從外貌、身型都酷似蔣介石,更重要的是趙恆多有過軍旅生活,因而能演出蔣介石的軍人氣質。而飾演宋美齡的演員據說換了二十多個。

《大決戰》三部曲中白崇禧並沒有登場,但《淮海戰役》剛開始時顧祝同一句:“白健生講,要他指揮徐蚌會戰,礙難從命。”蔣介石說“這是要出我的洋相。”宋美齡則講:“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蔣介石和桂系的勾心鬥角躍然眼前。

《遼瀋戰役》中何應欽和岡村寧次討論東北戰局,岡村寧次用圍棋作比喻,提到了吳清源。

據導演講,為了拍攝遼瀋戰役開始時黃河解凍的場景攝製組花費了兩年時間。

《平津戰役》開篇時傅作義和司徒雷登在暴雨中游覽故宮,看到太和殿千龍吐水的盛景,我一直想看,可惜沒機會。

還有就是開篇的鋼琴協奏曲我超喜歡,既有大歷史的蒼茫感,又不乏似水的柔情。

後續的《南線大追擊》中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分別時緊緊握住的雙手和李宗仁對白崇禧說:“健生,你將來如果身陷絕境,就是死也不要去臺灣。”我既為李白二人的情誼感動,也為白崇禧日後的命運唏噓。

有答主提到有影評人批評《大決戰》不體現人性,大而無當,我只能說這是對歷史的無知。《遼瀋戰役》中塔山守軍傷亡過半,林彪發脾氣說:‘告訴程子華,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立即發報。“豆瓣上的維舟還專門用這件事來譏諷林彪,但他的譏諷是毫無道理的。西方寓言講因為一塊馬蹄鐵毀掉了一個帝國,塔山就是這塊馬蹄鐵,是整個遼瀋戰役乃至解放戰爭中最為關鍵的節點,塔山的存亡決定了中國的歷史,決定了今天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林彪沒有任何選擇(當然所有犧牲在塔山的解放軍戰士都是永垂不朽的,筆者上大學第一次出關去東北,火車經過葫蘆島時就曾激動地問:”塔山,那裡是塔山“)。

筆者出生在蘇北小城,那裡曾是粟裕戰鬥過的地方,也安葬了粟裕將軍的部分骨灰,筆者家中的祖輩也曾是淮海戰役千百萬民工中的一員。我曾獨自徘徊在寂靜的烈士陵園裡,仔細端詳每塊墓碑上的名字,他們都曾是血肉鮮活的個體,如今留下的卻只有名字。如今這段歷史已經過去快七十年了,但筆者知道這些永永遠遠的銘刻在我的血肉基因裡。

《大決戰》的拍攝是國家意志,是執政者論述自己的合法性,不計成本地拍攝,因為它的意義遠不是簡單的一部電影,它塑造的歷史觀深刻地影響了觀影者。(筆者的小時候看的時候只顧看戰爭大場面,閱歷和年齡增長之後才越能體會全片的意蘊。)它固然受到執政者立場的影響,但它體現出的超越成敗得失的歷史大氣魄卻是掩蓋不了的。

《大決戰》的很多演員已經作古了,古月、趙恆多、李定保等等,但他們塑造的角色我永遠都記得,相信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也都記得。


新聞人AAA


《遼瀋戰役》才是真正的決戰,也是奠定我黨我軍勝利信心的一戰,同時也是拍攝最精彩的!《淮海戰役》由於刻意拔高某人導致失真,也是拍攝最爛的一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解放軍拿著AK47衝鋒……


深圳配資2018


一部不如一部,一部對林彪描述很正(遼瀋戰役),一部側重非指揮人員(平津戰役),一部毫無亮點(淮海戰役)。但是不得不說是經典,再不太有可能組織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拍這麼一部氣勢恢宏的電影了,和蘇聯的影片解放一樣。老一輩電影工作者還是充分尊重歷史的,畢竟80年代還有很多當年參與者還在,不敢胡編。

林彪長於戰略決策,劉亞樓擅長前線戰術指揮,羅榮桓負責指導,還有高崗後勤,陳雲負責四處打氣,這個班級也是豪華的...何況東北還有一個譚政,還有彭真!東北局真的是超級豪華陣容。

除了軍事,林很少插手其他。雖然他是東北局書記,理論上,什麼都能管。東北是大家都強,論輩分,林彪肯定不如彭真,高崗好像是26年的,陳雲也是這時期,彭真是23年的,林彪應該是25年的。四野,一個候補,管著三個員,沒想到倒是合作的很好。


李三萬的三萬裡


1、哈哈看《大決戰》的時候還是初中,不過非常非常有幸,三部都是在影院看到的,三部都是學校組織看的,直到今天,我還準確地記得在哪一部是在哪一個影院看的,就是這樣神奇


2 應該說,在《大決戰》之前,中國的戰爭電影,從來都沒有這樣浩大過,即便是在《大決戰》之後,也再沒有出現過如此場面的戰爭電影了,可以說,《大決戰》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一次大規模的電影事件


3 《大決戰》讓人想起前蘇聯於1970年代初期,為紀念衛國戰爭三十週年,耗巨大人力物力拍攝的《解放》,那部長達八個小時的電影,也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部戰爭電影,到如今,幾乎是不可能拍攝出來的

《解放》完整版不過487分鐘,分解成五集的全長也就479分鐘,但我們的《大決戰》是超過660分鐘的戰爭片系列,可以說,也是世界戰爭片的一座豐碑了


4 當時啊,沒有電影特效,沒辦法往電影上做更多的人,只能靠調動部隊來完成。當時也沒有綠幕,所以全部實景拍攝,每一幀都是真景色。當時沒有無人機,所以我們看到好多千軍萬馬的戲,都是調動飛機空中拍攝。所以能拍出這樣一部浩蕩宏大的電影,著實是國力和一個電影機構實力與調度能力的體現,而只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能做到這一點


5 要特別提到的是這部電影的總導演李俊,李俊導演在八一廠,拍過好幾部膾炙人口的佳作,其實都不是浩大場面,是與戰爭有關,與人的情感有關的電影

比如經典的《回民支隊》,那是八一廠相當早的彩色片

《農奴》也非常經典

《閃閃的紅星》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歸心似箭》彰顯了殘酷戰爭中的溫情

當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幾乎同時上馬拍攝《許茂和他的兒女們》,集結的女演員相當於今天一網打盡所有的當紅小花和青衣女演員,李俊拍的就是八一廠的版本


當然《大決戰》彰顯了李俊導演整個電影生涯的藝術功力,其中很多文戲,還是很有情感流動和有看頭的


李俊導演已經於2013年去世,享年91歲,懷念他


映畫臺灣


三部劇,淮海戰役最不符合事實!拍出來這種電影,真的讓浴血奮戰出血出汗的三野官兵心寒!希望有一天能重拍一下,真正展示我華東軍民在淮海戰役中的偉大付出!也好好展示一下粟裕大將的風采!


老兄73810111


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絕後的電影。大場面,大歷史,大決戰,以後再也拍不出來這種感覺了。

這個電影地位之高,從片頭就可以看出。片名題字由時任386題寫,中央軍委下命令到各軍區,超過百萬人次部隊協助拍攝,全國所有軍區都有部隊參與。所以電影中有很多部隊行軍的航拍長鏡頭,氣勢十足。

比如《遼瀋戰役》解放軍千門大炮齊發最終攻克錦州的長鏡頭,錦州城內一片炮火騰空的煙火。

比如圍殲廖耀湘的長鏡頭,朝陽升起,無數個解放軍戰士如潮水般湧向廖耀湘司令部。紅旗席捲,漫天飛舞。

比如《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行軍的2分鐘長鏡頭。

這樣的長鏡頭比比皆是。

因為這不僅是拍一場電影,更是一個政治任務,哪個軍區部隊沒有參與,人家都要和你急。這之後中央軍委就不再允許部隊參與電影拍攝了,即使有,也絕不可能再達到《大決戰》這種動輒數萬人馬出動的場面了。

此其一。

第二,當年拍攝《大決戰》系列電影時候,還有一大批重量級開國將軍在世。大家看,在《大決戰》片名之後,有一個總顧問名單,為首的是張震,曾擔任過軍委副主席,曾經是粟裕副手。

而主持這個系列電影拍攝的,是楊上坤。

有這一批當時在世的老將們坐鎮,這部電影在還原史實方面做到了極致。電影中每一個細節都有當年親自參加過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老將們親自審定。

現在,第一再也找不到這麼多部隊不計成本參與拍攝一部電影,第二當年參與過這些戰役的親歷者們都已離世,所以,再也不可能拍出《大決戰》這種水準的軍事電影了。


《大決戰》三部曲電影場面宏大,無數個戰爭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歷史細節非常講究,無一處廢話,每個鏡頭都有其深刻用意。除此之外,電影在塑造人物方面也非常見功力。

三部曲公認拍得最好的,是第一部《遼瀋戰役》。

尤其是在表現戰役當中,指揮官對於如何做出最後戰役決心方面的心理刻畫,展現得非常到位,把林彪那種心理鬥爭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從側面展現了大決戰戰役過程的艱難。

在首先攻擊長春還是錦州方面,林彪就一直猶豫不決,好不容易最後下定南下攻擊錦州決心,林彪還在軍列行進之夜,聽到國民黨軍向錦州增兵3個軍,他再度猶豫。

然後劉亞樓退出房間,林彪一個人站在那裡,火車外燈光不停變換。

戰場的形勢,就如同這列火車,一旦運轉起來,除非分出勝負,很難停下來。

而窗外燈光變幻預示著林彪內心的波瀾。這個鏡頭實在是太有深意了。

直到天亮後,他一個人在站臺踱步思索。

我一直覺得,這個林彪獨自在站臺停留,踱步思索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精華所在。

戰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了解放戰爭最後結局,但當時身處其中的林彪,雖有打勝仗的信心,卻也不敢說戰爭局勢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會猶疑,他也會害怕,這個孤獨的背影,代表著軍隊指揮官的害怕。

直到最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馬上又恢復了那種霸氣。

他找到劉亞樓,對他下達了經過一夜思索之後下定的戰略決心,並馬上要求劉亞樓“給我複述一遍。”

要知道,東北野戰軍,以林羅劉代稱,林彪是司令員,羅榮桓是政委,劉亞樓是參謀長,三號人物。林彪直接對三號人物如此下命令,是其霸氣的絕對體現。

從電影的65分鐘開始,到77分鐘,長達10多分鐘,一直圍繞著遼瀋戰役當中最終下定決心攻擊錦州的這個細節。

足足花了10分鐘啊,這部電影一共才200分鐘。錦州戰役一個多月的時間,林彪在火車上這一夜,花費如此濃墨重彩,不斷鋪墊,既描繪了林彪作為戰役指揮官的艱難,也刻畫了戰役進展複雜艱辛。

僅憑這一段戲,就足以證明這部電影之精彩。

《大決戰》三部曲實在是包羅萬象,可以說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要細細說,不知道要寫多長篇幅,所以我就用這一個片段,給大家分析一下,《大決戰》這個系列電影真是一個空前絕後,非常偉大的電影。


梁鵬飛


菸酒閣大學士原創文章,電影《大決戰》三部曲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重大突破。

九十年代初,八一電影製片廠推出《大決戰》三部曲系列電影,分別描述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國內引起巨大的反響。

首先影片在政治上有重大的突破,如第一次在電影體現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的正面形象,還原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才能。這在當時是很了不得的事情,《遼瀋戰役》最為精彩,正是林彪的形象細膩、真實所致。

其次是一反以往影視中國軍一觸即潰、烏合之眾的無能表現,如實體現了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黃維、黃百韜等一幫國軍將領和第2兵團、第9兵團、12兵團強悍的戰鬥力。

三是運用前所未有的拍攝手法,製作了很多堪稱經典電影鏡頭和場景,如的黃維第12兵團行軍長鏡頭、攻克錦州的千炮齊鳴、航拍錦州全城鏖戰以及對廖耀湘兵團發起宏大的集團衝鋒。

第四是影片非常注重細節,對戰場環境、軍事常識描繪的真實細緻。如黃百韜兵團在運河邊遭遇解放軍炮火時,國軍採用標準的野戰規避炮火動作:單膝跪地、手按頭盔,炮火結束繼續前進。

《大決戰》改變以往戰爭片樣板化、臉譜化的方式,完全以敘事的方式展現那段歷史。

除了影片開頭以冰河開裂、冬去春來的場景暗喻時代格局和解說員畫外音外,影片只做直白的歷史陳述,反應當時的軍事態勢和雙方決戰佈局,不做任何畫蛇添足的說明。

《大決戰》真實描述國共決戰關鍵點:東西兵團夾擊、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塔山防禦戰)、營救黃百韜兵團(徐東狙擊戰)、陳官莊覆沒(國軍主力全軍覆滅)。

《大決戰》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尤其是東野司令員林彪,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銀幕上。《遼瀋戰役》最大的亮點就是林彪。

在設計林彪這個人物出場的時候,編劇組提了非常多的方案,最初的設計是:東野在南下錦州的行軍中,部隊擋住了林彪的吉普車,司機按喇叭催促,林彪跳下車說:老子是林彪。

後來導演組考慮再三,覺得這樣的設計不符合林彪的個性。經多次討論修改,才將林彪出場的鏡頭,改成林彪在巨大地圖前仔細研究,再緩緩轉過身來的形象。

片中國軍將領形象塑造比較精準:如劉峙的無能、杜聿明的忍辱負重、邱清泉的驕狂、黃維的書生氣、廖耀湘的猶豫不決、黃百韜的心急如焚。《平津戰役》的人物塑造弱了一點。

國軍將領邱清泉是個非常傲慢的人,看不起同僚甚至上司,但對士兵和下屬極好。片中國軍通信兵在戰場接通了電話,貴為兵團司令的邱清泉非得親自到部隊,把勳章授與這名通信兵。

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是個迂腐的書生,對軍事理論有很深入研究。因內部矛盾,他從新式軍官學校校長被任命為國軍最強大的兵團指揮官,一出場就是:夫戰者……

當然,和所有電影一樣,《大決戰》也有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

《淮海戰役》人物眾多,戰場態勢複雜、交錯,導演對於主角的處理不如《遼瀋戰役》來的清晰,雙方的主角應是前敵總指揮粟裕、杜聿明,片中對粟裕著墨太少。

《大決戰》有個不足是三個戰役的關聯度不夠,遼瀋戰役之前,國軍還是有一定作戰信心的,認為大兵團作戰仍有一定優勢。但遼瀋之後,淮海戰場國軍士氣一落千丈,完全失去水準,這點片中沒有表現。

片中一改以為電影國軍邋遢、散亂的形象,特意製作了廖耀湘第9兵團救援錦州、黃維第12兵團進攻宿縣的龐大行軍場面,特別是黃維兵團2分多鐘的長鏡頭,堪稱電影歷史之最。

但是黃維第12兵團多路並進、水陸交錯的行軍隊伍,步兵與炮兵、坦克多兵種混編,極為壯觀和整齊,實際上即使到現代,這樣高水平的野戰行軍,也沒有哪個部隊能隨機走的出來。


在攻擊塔山的戰鬥場景中,片中國軍呈方陣衝鋒,猶如拿破崙時代的排槍對射。實際上塔山狙擊戰極其慘烈。如獨立95師攻擊非常猛烈靈活,以屍體為掩護,在陣地上死戰不退。

年代太久了,容我回憶下再寫。


菸酒閣大學士


十年前有個小視頻,老外是怎麼用三個人拍出諾曼底登陸。再看看三大戰役調動了多少部隊拍實景場面。當然,90年代和兩千年的技術不在一個水平上,但是不得不說三大戰役就是靠人堆出來的。

不過幼小我記得一個畫面,就是扒開女通信員的胸部止血。這應該算很超前得了。


郭昱21743991


在馮小剛的《集結號》之前,我們最有印象的國產戰爭電影就數《大決戰》了,它也是我們對戰爭的最直觀感受。《地雷戰》、《地道戰》直接影響了前幾年抗戰電視劇的娛樂化,而《大決戰》卻是正兒八經的嚴肅戰爭片。

戰爭電影,你首先要讓人們看完,要對該戰役有著直接的感官認識。比如最近的《敦刻爾克》,還有經典的《拯救大兵瑞恩》對諾曼底登陸的描寫。這一點上,《大決戰》也做到了,宏偉壯大的戰爭場面,戰士奮勇殺敵,將領運籌帷幄,我們都印象深刻。

其次,你要突出戰爭的殘酷性,引發人們對戰爭的反思,珍惜現今的美好。《拯救大兵瑞恩》登陸戰時的血肉橫飛讓我們印象深刻,直到多年後《投名狀》才得以呈現。相比之下,《大決戰》殘酷場面只是拉遠景不敢特寫太多,與現今的橫店爆破水平也差不多。

最後,你要突出戰爭中人性的光芒。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的“八個救一個”的利益選擇,《血戰鋼鋸嶺》裡信仰與現實的衝突,比如《投名狀》裡兄弟情誼的裂痕和變質,比如《集結號》裡恢復烈士名譽的執念。《大決戰》裡描寫寥寥無幾,我們只記得一個個國共將領的面孔,戰士的面孔都是模糊的。記得一場戲裡,戰士們告訴伙食師傅,說打勝了,一定要吃豬肉燉粉條。結果雖然勝了,卻全部陣亡,伙食師傅們挑著兩擔豬肉燉粉條,卻找不到過來要吃的戰士。

(《鯨魚電影》編輯部 基督山伯爵 答題)

歡迎評論!歡迎轉發!


鯨魚電影


大決戰,大場面,全景式展現了那三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役。整體套路還是沿用了蘇聯戰爭巨片的模式,兩條線索,一個是統帥部,一個是具體戰鬥場面中戰士。每一部都有特點,遼瀋戰役作為第一部上映,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對林彪的刻畫處理,馬紹信扮演的林彪可謂神似,客觀還原了歷史中的林彪,非常成功。作為一部詩詩級的戰爭片,這一點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時也沒有醜化敵對方。第二部淮海戰役,則是大場面的展現,尤其是黃維兵團進軍畫面,這個場面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今後只能是技術手段實現,實景是不可能的了。第三部平津戰役,文戲較多,畢竟平津戰役傅作義和平起義了,戰鬥場面相對較少。對傅作義心理變化刻畫較為細膩。

缺點嘛,還是比較突出的,影片只對雙方統帥和高級將領進行了著重刻畫,而對各個縱隊指揮員只能是一閃而過,畢竟在這麼短的一個篇幅裡,確實不可能全照顧到。但對粟裕的展現過少,有失公允。

總之,還是非常優秀的,可以稱得上史詩級的巨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