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為什麼讓家長輔導作業?你怎麼看待這種社會現象?

Strive小張


家長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弊大於利。

利,就是孩子的作業本上出現很多的“100”,教師改得省心,孩子和家長看得開心。

弊則有很多。一是增加家長的負擔。除非家長本身就是教師,要不有幾個家長熟知用什麼方法、從哪方面入手輔導孩子完成作業的。教師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事,家長要花費很多工夫去看書,查閱資料。二家長勞心勞力,對孩子的學習作用不大,甚至於有可能誤導孩子學習。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必須要懂得從學習方法上引導。不懂得該用的學習方法,就會出現家長說得火冒三丈,孩子學得滿頭大汗。甚至於,家長說的方法不當,可能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了,孩子本來一知半解的,讓家長弄暈了。三是不利於孩子上課時專心學習。做作業的目的是什麼?檢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學習內容,鞏固所學的知道。孩子本來不懂的作業,家長都教他完成了,有些孩子就覺得沒必要認真聽老師講課,反正不會的有家長負責。產生了這樣的心理,上課就會漫不經心。

教師佈置家庭作業,家長的責任應該是監督孩子完成作業,而不是輔導孩子怎樣做。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不要害怕孩子做錯題目,允許孩子做錯作業。學習文化知識,本來就是在不斷的糾正錯誤中加深理解、運用的,不應該追求一步到位的教育理念。但是,有錯一定要改。孩子不懂的,叫孩子帶回學校問老師。教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是教師的責任。


寧怡524


我的回答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家長應予以充分理解。”甚至我可以再加一句:廣大家長朋友要更新觀念,不斷學習,爭取人人都成為能輔導孩子作業和指導其學習的行家裡手。

看到這裡,我估計會有學生家長質問:如果我們家長都成了專家,要你們教師何用!

稍安勿躁。這樣的抱怨我是聽到過的。我家左鄰是一名退休老工人,兒子和兒媳婦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們家的一雙孫子孫女就由他們老兩口帶著。這位老同志有一回在街上牢騷說,這作業究竟是給學生布置的還是給家長佈置的?又有一回他拿著孫子的作業讓我幫忙給解答,臨走時又感慨:小學生學的知識咋這麼難哪!

讓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現在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而且其風自城市波及到了農村。

家長埋怨抱怨,心情是可以理解。

一來像我上面的舉例,是家長不具備輔導孩子作業的能力。此中情況是城市要好一些,低年級學生要好一些;像農村這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們,說句不客氣的話,他們那一代人能認識幾個字啊!你要他們輔導孩子作業簡直是開玩笑。另外,現在小學生的作業難度可不小,有些問題老師遇見了也要思考一下,普通家長當然或感覺力有不逮。我內侄女兒的兒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他的作業媽媽就常感到束手無策,不得已常在微信上求幫忙解答。

二來有的家長是上班族,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希望早點休息,現在孩子卻把作業拿了出來,其心情也可想而知。再假如他或者她在白天工作中遭遇了不快,或者明明是兩個人的娃,那一位不管不顧窩在沙發上扣手機,再不然乾脆外面瀟灑去了,輔導孩子的這一位豈能心平氣和?“平時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儘管這樣,我仍然認為學校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還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家長和孩子一起作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學校給孩子佈置適量的家庭作業,好處多多。一是當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受到了嚴格限制。如果學校開全開足了課程,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的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每一科可能只有40分鐘。如果不佈置適量的家庭作業,孩子學到的新知識就難以得到消化和鞏固。二來是每個班級都是幾十名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上,教師很難實施差異性教學,難以做到因材施教。佈置家庭作業就是要和家長一起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反饋。其三,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端正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特別的,現在學校給孩子佈置的家庭作業,已經不再侷限於完成習題、抄寫詞語之類簡單形式。有的早就嘗試給孩子佈置綜合性的家庭作業,有的要上網查閱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有的乾脆是走進街道社區進行調查研究。這對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完善個性品質意義重大。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更是家庭的希望,輔導孩子作業,也是參與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所以,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段,您不應該缺席。


牟山花下客


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事,學生的做作業分兩種,一是在學校做,二是回家裡做作業。老師教家長輔導自己孩子的作業是應該的,因為每個孩子放學後都需要回家做作業,老師是不可能挨家挨戶去照看學生做作業的。這樣就的由家長自己監管輔導孩子做作業。有句話說的好,子不教父之過。你自己的孩子在家學習你不監管誰來監管?老師的監管責任是在學校幾個小時,其它時間(星期天)孩子的監管權不都是家長嗎?所以學生在家做作業,家長是義不容遲輔導,監管好自己的孩子做作業。對於有的家長可能輔導不了孩子的作業,那是你本身的問題,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提高自己的水平。


山裡紅吳大叔


以前的家長也想輔導,可是不認字的很多,無奈何,再加上教育觀念沒現在強,經濟條件也差,種種原因,過去你就是想輔導,老師也讓你輔導,都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事。

而現在,家長輔導作業簡直是大行其道,似乎是老師一方養成了這個社會現象,我卻不這麼認為,首先是家長有意無意往上靠,不由自主的就擔當起了檢查孩子在家做作業的任務,一是出自於責任心,第二是望子成龍,第三才是因為來自於老師的施壓。

其次,現在的老師壓力和任務也確實重,同時也知曉如今家長的思想狀態,和水平能力,於是就自然而然的把一部分工作量分給了家長,久而久之一切都成了常態,等意識到這不正常的時候,等家長因為輔導作業而崩潰的時候,才想起來這似乎有點過了。

可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也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老師配合一起讓孩子進步成長,也的確是最好的辦法和狀態,但如果一方覺得作業是家長理當應該檢查和輔導的,顯然態度也是不端正的,如果家長一方覺得老師把一部分學習任務,推給家長是太過分了,這種思想也有點極端,本來我們的孩子就需要在這兩種環境下得當教育,才能得以健康成長,所以缺一不可,需要改進和端正的只是雙方的態度問題,畢竟我們的服務對象都是孩子!



雞蛋殼裡的蝸牛


家長量力而行輔導低年級孩子做作業值得提倡,一方面是一種親子行為(特別是父親的角色),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陪伴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可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將來為孩子職業發展早作準備。

但是如果老師讓家長為孩子批改作業而老師不改作業或簡單寫個”閱”字,這是教師不負責任,批改作業是教師的職責,是教師檢查自己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學是要有一定方法的(後面會敘述)而一般家長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有時家長講了多次孩子還不懂,於是家長就有了煩燥的情緒。所以應反過來,家長在作業本籤”已閱”或對某道自己教不懂孩子的題寫上”請老師輔導”,當然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教會孩子,樹立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獲得感也是滿滿的。

我在師範大學學習時,就學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教材教法”、”中小學XX課程習題輔導”(這門課就是該學科難題解答)等等。”教材教法”主要學習新授課教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實驗法、讀書指導法、自主學習法等,後來工作後又有不少的教學方法去學習,如任務驅動法、分層教學法、小組學習法、項目驅動法、反轉課堂教學法等等。現在有些非師範畢業的大學生只通過考”教育學”和”心理學”就取得教師資格證上臺任教是有些缺陷的,這需要他們在工作後自覺系統學習這方面知識了。

為什麼家長講了多次後孩子還不懂,而容易出現煩燥情緒呢?懷疑是不是孩子”太笨”,甚至懷疑人生,其實老師在輔導某學生講了二次後學生仍然茫然時,老師會改用其它教學法了,也會與學生先複習前面已掌握的知識點,然後延伸到新知識點,或者複習前面若干個知識點綜合起來就是解決新知識點,即新知識點(D)是由前面的A、B、C知識點拓展出來,而學生只掌握了A、C知識點,這時老師會幫學生解決了B知識點後,D知識點就迎刃而解。一般家長不一定掌握知識的體系,而到了高年級,這A、B、C可能出現在跨學科,所以教師行業中有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心中要有一桶水。(這裡講個題外話,網上將教師的工作性質和收入與農民工來相比是具有不可比性的,在某些體力活上老師比他們差多了,收入的多少大多數是根據個人的社會角色可替換多或寡而定)

有些教師以沒有足夠多時間為學生批改作業為由讓家長改作業也是不對的,作為教學管理規範已有提出,教師1節課的工作量包含備課時間2節、講課時間1節、改作業時間1節、輔導學生時間0.5節,合共4.5節(約4小時,相當於半天工作量。有些外行人說教師工作很輕鬆,每天只上2節課啊,或一個禮拜只上12節課,理論上上2天班、休5天等等,都是不瞭解教師的工作)所以按此計算,一個教師上10節課就相當於幹了五個工作日,而且每週還有一個下午要開會(或教研活動),但作為學校一般要求教師上12節課才算滿工作量,主要考慮新授課(第一次講的課)備1節肯定不止2節課的時間(做教學設計、如何創設情景、如何啟發學生、如何設問、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如何檢測學生課堂反饋等等),重複課(其它班或之前上過的內容)備課時間又不需要2節這麼多(不是不需要備課,不展開說了),所以大概講授10-12節就滿一週工作量。現在回過頭講,1節課工作量含了1節課改作業的時間,所以老師佈置學生的作業量時就要按正常改40-45分鐘(每班40-50學生)的時間來安排,根據統計一般學生大約在10-15分鐘就能完成的課外習題量,佈置過多或過少作業量都是不符合教學規律。


詠亭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首先要理清的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誰的責任?孩子的教學到底是誰的責任,孩子一生成長到底應當怎麼來分工?

現在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現在孩子的作業很多,由家長來檢查監督完成,許多家長因為工作時間的原因無法或者沒有時間上的保證來完成這項任務,於是就產生了各種疑惑,孩子的作業到底應當由誰來監督,由誰來批改?

從情理上講,我們知道學生的教育教學肯定是以學校為主,但是有些東西學校是沒法完成的,比如說孩子的作業習慣主要還是在家庭中完成,孩子的書寫習慣也應當是在家庭中完成,可能有人會反駁,把這些放在學校教學中,不可以嗎?

答案是可以,但是學校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如果把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當成課堂教學重點的話,那麼有可能會完不成教育教學進度。

所以基於這一點,現在的大多數學校佈置作業的時候都會讓家長參與,讓家長幫著監督孩子檢查批改甚至簽名。

在這裡面如果家長不願意做這些工作的話,我想完全可以和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對於孩子的教育教學,學校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應當就是可以的了,一些學校無法完成的工作,即使家長向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投訴,向社會輿論徵求意見,對於孩子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所以說任何事情的發生,在當前的社會都有它的合理性,我們可以攜起手來共同組織,但是在阻止成功之前,應當怎麼做的還是要怎麼做,孩子的時間耽誤不起,我們不能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後還是那麼句話,如果家長不願意輔導你就不服的,看最終受害的可能會是誰。


杜宜城老師


學生還是小孩子,學習沒有定性,尤其是現在家裡面有電腦,有手機,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誘惑了,完不成作業,抄作業的現象很普遍!

教師可以教育學生,但是不能強制管理學生,所以對這種現象也是無可奈何,告訴家長,請家長就成了教師的殺手鐧,所以讓家長檢查作業,督促作業是教師管理學生的一種方法,並沒有讓家長輔導學生!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教師是為了學生的成長,自己的孩子,檢查一下作業,不應該嗎?就算教師不說讓家長檢查作業,家長也應該去檢查,或者還應該做的更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中學物理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是非常正常的事。家教的真正目標,是幫助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整個小學階段的努力。家長這個工作做的好,孩子成型就快,中學、高中你就可以放手了。

輔導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門功課,別人代替不了你,你還不能拉饑荒,否則遲早得還上。

沒看到現在的家長,陪了初中陪高中,陪了高中又大學嗎。那都是在還當初拉下的饑荒。

養不教,父之過。

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從小就應該抓起,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事,就不能教育。結果失去教育的最佳時期。到孩子上學才想抓,已經是抓晚了。還想再推給老師代辦。還要你這個的父母幹什麼?

家教是做父母的責任,能生能養,責無旁貸。家長應勇於擔當,不要把自己的這份責任推給學校,甚至推給社會。

人人都說愛我們的孩子,愛究竟是什麼?在這裡愛就應該是樂於奉獻,是樂於擔當。

金山銀山,不抵教會孩子一個好習慣。如果不能這樣做,那便是溺愛。

(網絡圖片)



優哉憨漢


老師讓家長輔導孩子我認為沒有問題!

總有一些人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兒、老師的事兒。這種人如果運氣好,生了一個“懂事兒”的孩子,知道學也知道如何摸索著學,那還好說,但是如果孩子又不爭氣,那麼這個時候就往往會出現“家校矛盾”!家長會把責任完全推給老師的。

當然,也會有一些家長比如我這樣的,從一開始就認為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孩子的習慣、能力是需要“家校合作”才能更快培養起來的。這部分家長基本上是不會整天吐槽作業多、負擔重的,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兒!而父母的參與就是為了幫孩子更好的解決這個困難———比如讓孩子從中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幫助孩子早點在學習過程中收穫到自信和認可、比如讓孩子從態度上認識上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這些事兒老師也會講,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些東西不是靠說教就能做得到的!必須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可能做得到!

家長輔導孩子才可以更好的清楚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也才能夠更及時的做出調整!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這種事兒對於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來說幾乎都是“隨便說說”的罷了!你會發現孩子的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有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的時間才能真的養成!而那些真的養成好習慣的學生,他們的背後往往都會有對孩子學習非常關注的父母。

“家長沒能力、沒時間怎麼辦?”

總有人願意說這個,這也的確是現實。

但是我只想告訴你:你孩子的老師教的是幾十號人,他就是神仙也不可能把每個學生都教的棒棒噠!

沒人在乎你是否有能力,沒人關心你是否有時間,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場“競爭”——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孩子的“起跑線”不就是父母嗎?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嚴重懷疑題主出題意圖。我是老師,我們的做法是讓家長督促完成作業,注意是完成,我們沒讓家長批改、輔導,因為我要了解孩子們錯在哪,課上方便有針對性的給孩子們講解。如果,這個要求家長有抱怨的話,我也無語,畢竟孩子回家不是老師能掌控的。很多孩子沒有家長督促不會完成作業,即使我天天盯著也寫不全。試問,做老師這樣做有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