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裝備的唯一虎式坦克剋星:謝爾曼從被打的滿地找牙變成狠角色


盟軍裝備的唯一虎式坦克剋星:謝爾曼從被打的滿地找牙變成狠角色


也許是由於二戰西線盟軍面對德軍裝甲部隊的威脅程度上相較於蘇聯紅軍要小得多,所以當東線的蘇軍陸續開發出T34-85、IS-1/2、SU-100、SU-152各類型號的裝備來抗衡納粹德軍的重裝甲力量時,西線盟軍的各類主戰坦克仍然在被屠戮。想必看過電影《狂怒》的軍迷對這一事實印象深刻。只有一種叫做“螢火蟲”的展示臨時拼湊的裝備成為盟軍坦克部隊的保護傘和精神支柱,它的車體只不過是一般的謝爾曼M4車體而重點就在於它搭載的那門76.2mm的17磅炮。


盟軍裝備的唯一虎式坦克剋星:謝爾曼從被打的滿地找牙變成狠角色


1940年末英軍就已經開始意識到在可能發生的與德軍的地面戰之中傳統的6磅炮無法對付強大的德軍坦克,於是新的17磅炮的研究在當年開始。1942年春天,首批100門原型炮被運往北非戰場對付德軍虎式坦克,後來該炮改用25磅榴彈炮炮架作為正式生產型號,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型號,它在1943年的意大利被首次投入使用。


盟軍裝備的唯一虎式坦克剋星:謝爾曼從被打的滿地找牙變成狠角色


17磅炮的大致性能是,重2923kg、長7540mm、口徑76.2mm、最大射程9144m、最大初速1203m/秒,可使用脫殼穿甲彈、被帽穿甲彈、穿甲彈、榴彈等多個彈種。該炮的性能在當時是十分驚豔的,在使用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時穿甲能力竟和虎王的88mm炮不相上下,1000米處取垂直穿深,17磅炮是250mm88炮是237mm;使用被帽風帽穿甲彈打30度傾斜裝甲的時候,能在500m打穿140mm,1km處131mm;使用更珍貴的脫殼穿甲彈時這一數據被刷新至209mm和192mm。它理論上有能力擊穿甚至是後來出現的德軍虎王坦克,深受盟軍的歡迎。

該炮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在作為一種牽引式反坦克炮時17磅炮更加的粗壯、笨重,通過人力幾乎不可能將其移動,必須有輔助車輛進行牽引,這在複雜戰場地形中的適應性是非常差的。此外就是由於藥筒當量大導致的開火時炮焰過大,容易暴露目標。所以就不難理解當把這門炮裝載在謝爾曼坦克的車體上時誕生的“螢火蟲”坦克的受歡迎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前兩種裝備,此外它還被裝上美軍的M10坦克殲擊車、澳軍的哨兵巡洋坦克以及後來的A34"彗星"巡洋坦克上。

盟軍裝備的唯一虎式坦克剋星:謝爾曼從被打的滿地找牙變成狠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