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是

很微妙的,荀彧前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後來,兩人因為曹操稱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詫異很大。不但現在的人們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許多人譏笑荀彧,說荀彧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雖然最後以自殺明志,為之晚矣。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對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對曹操有誤判,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奸雄,於是想當然的以為荀彧也認為曹操是奸雄。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董卓挾持漢獻帝,亂政於洛陽。關東諸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但是卻只聯合無征伐,這讓年輕的曹操氣憤不已。曹操認為:既然聯軍已經集結,為何要按兵不動?現如今董卓挾天子西遷洛陽,失掉民心,一戰可定,不可錯失機會。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誅殺董卓,拯救漢獻帝。這是什麼行為?典型的捍衛漢室王朝的忠臣,

這時的曹操雖然有點憤青,但是勇氣可嘉。他隨後領兵獨自進兵滎陽,在滎陽被董卓手下將領徐榮所敗,差點喪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當時所有的聯軍隊伍中,曹操的實力是最弱的。為什麼呢?袁紹為渤海太守,和韓馥共享冀州。劉岱是兗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張邈是陳留太守,橋瑁是東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軍起兵於陳留,實力最弱。即使這樣,曹操確是最勇敢的

因此,當袁紹取代韓馥後,儘管他禮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為什麼呢?史書記載: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投靠曹操也絕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袁紹當時盡佔富饒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漢獻帝的。但是袁紹身為盟主卻無心西向戮戰董卓。這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紹有兼併天下之心,他已經放棄了漢室朝廷。而當時的曹操

心存漢室,有勇有謀,是最適合投靠的對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後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從此以後兩人患難與共,從微小的力量開始慢慢發展。

曹操開始是很可憐的,身無立錐之地。所幸的是運氣還算不錯,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於是郡中功曹陳宮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從此以後曹操有了地盤。但是隨後曹操因為父親被陶謙所殺,於是率兵征討徐州,陳宮勾結張邈,迎呂布入兗州。當時兗州各郡皆叛,只剩下範縣、東阿、鄄城得以保全。

最先發現叛軍苗頭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張邈無故調動軍隊,認為有變,於是提前做準備,終於保住了鄄城。後程昱和荀彧說服範縣守將,保住了範縣。三縣堅守,等待曹操回軍救援。後曹操與呂布戮戰,由於蝗蟲之災氾濫,軍隊無糧可食,雙方罷兵。

後曹操又兩次討伐呂布,雙方對峙,誰都無法取勝。曹操於是想先進攻徐州,然後再回師征討呂布。這時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認為:兗州雖破,卻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不能失去兗州。曹操經過與呂布的持續拉鋸戰,終於生擒呂布,奪回了兗州。

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荀彧就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其實奉迎天子是把雙刃劍,如果自己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是個好事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如果沒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就是個禍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毆。而曹操就屬於後者。

曹操奉迎天子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這時

袁紹不高興了,恥於位列曹操之下。曹操為了袁紹高興,於是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這就是當時曹操的處境,雖然挾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諸侯。

因此,此時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難與共,兩人一個外出攻城略地,一個留守後方定奪軍國大事,共同維持著兗州及許都的安全。後曹操與袁紹爭雄,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是荀彧寫信勸曹操堅守,最後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荀彧和曹操又是什麼時候翻臉的,因為什麼事情呢?

準確的說,是在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死後,曹操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實力從原來的最弱變成了最強。而這時曹操的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

原來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對曹操說:天命有歸,五行輪迴。如今漢室衰微,取代漢朝的將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但是曹操很謹慎,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誰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說了。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曹操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廢三公,重設丞相官職,而且自封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漢獻帝,認為曹操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這時曹操沒有再推辭,準備接受。而此時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一絲幻想,當董昭等人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參與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後很生氣。那麼兩人到底分歧在哪裡呢?

曹操認為:荀彧輔佐有功,應該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我為魏公,你當三公,皆有進階,有何不妥。而荀彧則認為:當初興義兵以助朝廷,本應當匡扶漢室,安守本分。你曾經是司空,如今已經做了丞相,難道還想圖謀魏公的位置嗎?公之後就是王,而漢朝天下有古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你難道想當亂臣賊子嗎?

於是,曾經的患難之交,如今因為政見分歧而陷入冷戰。曹操為漢朝丞相,荀彧為漢朝尚書令,曹操要想當魏公,沒有尚書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曹操召荀彧隨軍,想和他談談心,了結此事。

其實兩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統的立場上曹操不佔理。於是荀彧想親自求見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論此事。但是曹操沒有給他機會,曹操閉門不見,因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隨後曹操以比較委婉的方法去規勸荀彧,他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讓人深思,可以理解為漢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飯,還必須找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沒有用處了,彼此兩清。不管怎麼理解,荀彧看到這個食盒後自盡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顧兩人合作的經歷,荀彧一開始就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嗎?沒有。當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勢逆襲董卓,其行為活脫脫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曹操心態變化了而已。而跟隨曹操的人哪個不想隨著曹操的稱帝而榮華富貴?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為什麼?

因為在荀彧心中,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歷史上落下一個亂臣賊子幫兇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幫忙發展起來的,如今政見不再一致,那麼為了維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這苦衷又有誰能體會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因為幫助他就是幫助朝廷。否則曹操被滅,漢獻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後來曹操滅了袁紹之後,

開始慢慢有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於是為了和曹操撇清關係,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每日趣評


在三國裡荀彧是評分很高的謀士,最有影響力的便是力排眾議,鼓勵曹操跟袁紹打官渡之戰,分析了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謀士內部矛盾重重,顏良文丑有勇無謀,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並取得了勝利,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荀彧雖然能力很強,但在三國時期,他還是不同於其他謀士的,簡單的說,別的謀士都在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裡,他在為漢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讓漢朝延續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國,那麼大漢皇帝隨時隨地便會被曹家取締,漢朝也將結束,所以荀彧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級領導的做為跟自己的理想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所以在所有人為曹操晉升魏公而歡呼雀躍時,荀彧選擇了沉默,最後用死亡結束的對自己內心折磨的終結。



實際上,像荀彧這樣一個天下名士,極重名節。東漢中後期,經學在整個精神層面統治者舉國上下的士人,其中大義名分是萬萬不容有失的。諸葛亮為何能罵死王朗,這也是佔了重要因素的。曹操操縱天子,但並未改漢室衣冠,這符合荀彧這樣的天下名士的需求,他們理想中的施政政體應該就是“天子垂拱”,然後士子臨朝。但曹操欲稱“魏公”,這就等於是像天下昭告,下一步,我就要取天子而代之啦。那這樣荀彧的名節就不保了,還成為了輔佐曹操的漢是奸臣。



螞蟻愛電影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心腹,對其恩遇有加,荀彧在早年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但是為什麼最後又反對曹操稱王呢???我覺得理由如下:

荀彧跟隨曹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荀彧原本在袁紹營帳下從事,袁紹也對他恩遇有加,但是後來荀彧覺得袁紹優柔寡斷不能成就大事,所以選擇棄袁選曹,這就改變了曹操和荀彧兩人的命運,荀彧初到曹操帳下,就被委以重任,而且荀彧也不負所望,並且向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郭嘉,戲志才等,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在曹操遠征徐州,是荀彧領眾人為曹操守住了立足之地防住了呂布的突襲,為曹操吞併中原保住了據點,做到患難與共,此刻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好的。


2。中期,中期就是迎獻帝和官渡之戰之間,在李傕郭汜二人犯上作亂且內訌的時候,獻帝逃亡,當時諸侯無人奉命前往,曹操本來也不想去,是荀彧力排眾議勸曹操迎獻帝,這才讓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最大優勢,而且能夠出師有名,在得到獻帝這個棋子的同時,曹操有了很大的資本,開始四處平亂,而鎮守大本營的,處理後勤和軍國事情的都是荀彧,足以見得,曹操對荀彧的深信不疑,到官渡之戰,曹操抵擋袁紹,也是荀彧守後方,在曹操想退兵的時候,又是荀彧力勸曹操,這才有了後來的官渡大勝,袁家內訌,曹操吞併河北,在吞併河北,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曹操就開始居功自傲,此時郭嘉已去,曹操最信任謀士就是荀彧,並且荀彧的官職做的很高,曹操也逐漸對待獻帝不像之前的禮遇,已經開始目中無人了,此時,荀彧卻並沒有像曹操想的那樣忠心於他,而是覺得曹操完全不顧君臣禮儀,不合臣子作為,心中不滿甚大,此時曹操和荀彧關係已經出現不和了。


3。後期,後期曹操赤壁敗
北後,被進位為魏公,此時荀彧表達了不滿之意,認為曹操不該接受,當場指責曹操,曹操感到很震驚,因為自己最信任的謀士,竟然公開指責他,讓他大為惱火,由此關係進一步惡化,最後爆發是曹操被勸進為魏王,荀彧更是指責曹操,違背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能稱王,曹操感到更加生氣,荀彧又多日拖病不出,曹操就以探望名義,送東西給荀彧,逼其自盡。

荀彧和曹操是兩個關係很好,最初兩人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大業的,結果後來曹操捨棄了,荀彧還不忘復興漢室,因為最後理念的不同,二人矛盾升級,使得荀彧自盡,不得不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的王霸大業,荀彧就好比蕭何,曹操就好比劉邦,沒有蕭何劉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說荀彧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第一人!!!


小弟木村


首先糾正題目上的一個錯誤,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並不存在反對曹操稱帝的說法,曹操最終也沒有稱帝。



三國裡,荀彧的行為和結局的確是一個組矛盾的事件。他一生輔佐曹操兢兢業業,最後反對曹操稱魏公,這在曹操的其他主要文臣武將中式是沒有的。荀彧全心全意輔佐曹操有以下幾點:

  1. 規劃統一北方藍圖,指定統一北方軍事路線。
  2. 公元191年,荀彧轉投曹操,曹操大悅:"吾之子房"。後來,曹操討打陶謙,呂布攻打甄城,荀彧泰然處之,守住了甄、範、東阿三城。
  3. 後來又勸曹操迎奉天子,從此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對外代表中央。
  4. 舉賢任能。荀彧舉薦了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人,個個都是一時俊傑。
  5. 居中持重。荀彧和荀攸分眾主內外,荀彧守備後方,為曹操的大後方提供保障,還為曹操籌辦糧餉、軍械等等。

荀彧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熱烈的愛國情懷,是漢室的榮耀。他的功績有目共睹,早年選擇曹操,是認定曹操有平定天下能力。後來,曹操稱魏公,荀彧堅持反對,來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臣。或許當年荀彧以為自己能夠讓曹操做個大漢的忠臣,但是自己看走眼了,但是他別無選擇,只有以死明志。後來曹操徵孫權,荀彧因病留壽春養病,不久憂鬱而死(一說曹操送了一個空盒,荀彧見之,服毒自殺)。


史徒行者


荀彧,有多少朋友讀成了“狗貨”了,錯了就點個贊😁😁😁😁😁😁😁😁😁



墮落之星光璀璨


荀彧無論是侍奉漢獻帝,還是曹操。一直都是以漢臣自居的,他的一生做事,都在彰顯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這一作風。

大家都不明白為何荀彧全心全意的幫助曹操,在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他卻要站出來公然的反對曹操呢?

說白了直到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荀彧才看懂曹操的野心,原來曹操一直都是在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為自己統一天下呀。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自己就是被曹操利用的一個工具。

這時候荀彧才想到,只有自己恢復漢室的心沒有變。

但是,曹操卻在羽翼豐滿的時候,改變了心志。可是,此刻荀彧即使看透了曹操,他也無能為力了。

曹操要想殺他,他也只有把脖子伸過去,讓曹操剁上一刀。

下面我們看看荀彧是如何幫助曹操成就霸業,然後又如何被曹操殺害的?

這一切要從漢室衰微,董卓開始亂政開始說起吧。

那時候的董卓在東都洛陽無惡不作,又是廢帝,又是搶劫,搞得天下大亂,雞犬不寧。各路諸侯,都在集結兵力,想去討伐董卓。

但是,最終前去和董卓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

曹操被打了一個大敗,灰溜溜的跑了回來,這一次曹操是差點喪命呀。

雖然此刻曹操的勢力小,但是曹操給了天下人一種,他有一種要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荀彧看到曹操的舉動,覺得曹操和自己的三觀一致,也就投靠了曹操。

其實荀彧要是想找一顆大樹來依靠,他完全可以去投奔袁紹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荀彧覺得靠不住,他勢力是不小。但是,袁紹一門心思地想自立。根本沒有恢復天下的心思。

所以,這就是荀彧舍袁紹,投奔曹操的緣由。

這時候可以說荀彧和曹操的心思是一樣的,要恢復漢室,再加上漢獻帝在曹操的手上。曹操就是漢獻帝手裡的一把快刀,荀彧只有通過曹操這把快刀,來為漢獻帝恢復祖宗的基業,僅此而已。

當然這只是荀彧單方面這麼認為的。

可以說這時候曹操在前線打仗,他的智囊就是荀彧,而且他還把荀彧比作是他的“子房”。大家都知道子房,那就是張良呀,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是大漢說一不二的功臣。可見荀彧對曹操來說多麼重要。

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壯大,並且統一北方,都是因為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他打敗了袁紹。這一戰曹操是以少勝多的。

曹操之所以最後能取得勝利,就是荀彧的智謀在起著作用。

當時曹操的三萬大軍被袁紹打的真的是到了吃土的地步了。曹操給荀彧寫信,說自己不想堅持了,要撤軍。

荀彧告訴曹操,這時候千萬不要撤呀,在堅持三兩個月,袁紹必敗無疑。

荀彧還給曹操列舉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大致就是袁紹內部不和,時間一久,他們肯定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起內訌的。到時候袁紹就會不戰而敗。

曹操只好聽了荀彧的勸解,在堅持一下,看看情況。

結果沒多久,袁紹的大營果然出了亂子。袁紹的智囊之一,許攸因為被人排擠了出來,他就來投靠曹操了。

就是許攸告訴曹操,想要打敗袁紹,只要把他在烏巢的糧食給燒了就可以了。結果袁紹就是在曹操把他的軍糧給燒掉之後,被曹操打敗的。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名聲大振,他的團隊也越來越大了,投奔他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了。隨後曹操開始統一北方了,還順勢把勢力很大的劉表給滅了。

因為曹操的功勞大,他的地位隨之也提升了,漸漸的曹操就不把漢獻帝給放在眼裡了。可是,這一切都不是荀彧想看到的。

荀彧在曹操軍裡威望很大,曹操希望讓荀彧領頭,開始給漢獻帝提議,把他給封為魏公。要知道漢代三國的時候,公是可以單獨開府議事,擁有軍隊的。

若是曹操被封為魏公之後,他就和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沒有什麼區別。曹操有意的讓別人去提醒荀彧,讓荀彧給漢獻帝提及此事。

荀彧不幹,他是喘著明白裝糊塗,他說你們若是提議曹操當魏公,那就是陷曹操於不仁不義之地。我還不知道曹操呀,他是一心為國,想恢復大漢基業的。

荀彧沒有成就曹操的打算,當曹操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把荀彧給調離了大漢朝廷。讓他去參加去了。就是在參加的時候,曹操送了荀彧一個空盒子。

荀彧看了之後,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說荀彧壓根就沒想過曹操會想要自立。可能是荀彧太單純了,導致了他錯信了曹操。然後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史學達人


荀彧全心全力幫助曹操,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這裡先指出一個毛病,荀彧不是在曹操要稱王稱帝的時候才反對他,而是在曹操稱公的時候就已經反對他了。

至於為什麼反對曹操稱公,我覺得是荀彧的政治理想和曹操的政治理想有衝突。曹操後期的政治主張變了,荀彧也就跟他鬧掰了。



群雄割據之前,曹操的政治主張一直就是匡扶漢室,從來沒有變過。

曹操曾經當過洛陽北部尉、京都議郎、濟南國相、典軍校尉等職。十年時間,他一直都抱著匡扶漢室的信念,為官剛正不阿,大力懲治貪汙腐敗,打擊豪強。因此大起大落好幾次,要能力有能力,要經驗也有經驗。

曾經有一段時間,曹操對東漢朝政的腐敗深感無奈,託病隱退,迴歸鄉里隱居生活。那個時候的曹操,非常非常的天真。一身的菱角,像個憤青。

再說荀彧,其實荀彧的早年經歷沒有曹操那麼出彩,根本就看不出來他後來會是一個匡扶漢室,為了維護漢室而自殺的人。因為他比曹操小八歲,很多大事件都沒趕上。

荀彧是官二代,他的父親荀緄曾擔任過濟南國相(曹操也當過這個職務),同時荀彧還是名門之後,是荀子的後人。也就是說,荀彧的家庭背景很強,他在後來乾的很多事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

永漢元年(公元189 年)荀彧舉孝廉,出仕為官。他的第一個差事是負責任掌管皇帝文房的守宮令。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官。同年九月,董卓擅自廢立皇帝。在皇帝身邊管文房四寶的荀彧預感到這官沒搞頭了,於是荀彧在認真考慮後,決定棄官。

注意了,荀彧是棄官逃走,而不是辭官。也就是不打招呼,直接就跑了。這個時候的荀彧哪裡看得出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並且荀彧在跑路之前,先給比他大六歲的侄子荀攸寫了信,讓他先不要跑,在洛陽觀望,與家族形成相互呼應。

從荀彧跑路,又讓荀攸留下可以看出,荀彧是個聰明人,時時刻刻都在觀察時勢,同時也在兩面押寶,他才不會輕易的去死呢。畢竟荀家是大家族,家族利益很重要。他從來都不會把籌碼全押在一派人的身上。



荀彧逃走之後,關東十三路諸侯反董。他的老家潁川郡當時也是反董基地之一,豫州刺史孔伷(孔子後裔)參加了反董聯軍。荀彧敏銳的感覺到,潁川必然是一場血戰,士族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安全。於是荀彧趕緊向家族提議,建議大夥早趕緊跑,潁川這個地方是不能待了。

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但是大家族大勢力,家族的長輩總是覺得自己勢力大,誰來了都要聯合自己,咱們也是地頭蛇,幹嘛要跑呢?不如就留下家鄉,等著別人來收買自己。荀彧一看說服不了家族長輩,便做了人生第二個大的決定——遷宗族北上投奔韓馥。

不久,董卓的勢力殺來。山賊、西涼兵、地方渾水摸魚的毛梭梭,虜略各地,潁川鄉人九成死於這次動盪。荀彧因為跑的快,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但是這個事也給荀彧造成了影響,他在事後反思,如果當時自己的態度再堅決一些,可能荀家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慘死了。因此這也影響到了他後來的處事方式。比如後來曹操稱魏公的事,荀彧堅決不同意,因為這是原則問題。而原則問題,荀彧從不妥協。

荀彧在跑路期間,曹操也沒有閒著。他參加了反董聯軍,不過要說明的是,曹操當時還只是個通緝犯。他在聯軍中的頭銜,是盟主袁紹臨時封的,叫做“行奮武將軍”,也就是所謂的代理奮武將軍。

當然,曹操接受了這個稱號,並決心為平定動亂報效國家而奮不顧身。此時的曹操仍然是一個憤青。

但是這一次,曹操又失望了。首先是盟主袁紹徒有其表。反董聯軍推他為盟主,結果他不發一兵一卒,整天就是盤算著怎麼吞併聯軍盟友的地盤。反倒是在南陽的袁術積極發兵攻打董卓,並且還趕走了董卓,收復了京城洛陽。曹操見此就急眼了,他找諸侯商議出兵之事,結果誰都不聽他的,曹操只好孤軍奮戰。期間只有張邈派了一支小部隊幫他。然而這一仗打得並不順利,曹操自己也差一點陣亡了,幸虧堂弟曹洪把馬讓給他騎,才得以脫身。回到酸棗大營後,關東軍十幾萬人,按兵不動,諸侯們“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天開派對,泡酒吧,玩電子遊戲。

曹操悲憤地說:“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然而還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報國無門。

從公元174年擔任洛陽北部尉,到190年對反董聯軍大失所望。曹操在這16年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若想拯救這個國家,首先自己要強大起來,一味的退讓,閒歸故里,是非常愚蠢的選擇。從此之後,曹操的心思越來越狡猾,對權力的慾望也越來越大,這也是他後來攬權,荀彧跟他鬧掰的根源。



反董聯軍垮臺之後,諸侯各自回家。袁紹有地盤,直接回了渤海郡。曹操沒地盤,只能依附於袁紹。然後袁紹給他表了一個東郡太守,讓他在兗州發展,替自己打袁術。

前面說了,荀彧舉家搬去河北投韓馥。豈不料當時冀州已經被袁紹所霸佔,但袁紹還是熱情的接待了荀家。

但袁紹這人有幾個缺點,一是愛顯擺,二是好面子,這可能跟他是庶出,從小自尊心很強有關。荀彧跟了袁紹一段時間後,發現袁紹這個人完全就是個笑面虎。平時一副禮賢下士,把賓客捧的很高的模樣。但只要說到正事,他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都要在別人的意見後面加點自己的二逼建議。

荀彧待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袁紹不可扶,於是荀彧再次捲鋪蓋走人,打算投奔當時只是區區東郡太守的曹操



不過就如同當年逃離洛陽一樣,荀彧在袁紹那裡也紮了一根釘子,他讓自己的弟弟荀諶正式接受袁紹提供的職位,給荀家也多留條路。而他自己則帶著宗族投奔了曹操。

荀彧投曹操,本來是一個意外。但是沒想到兩人碰頭,深談一夜後,都被對方身上的氣質打動了。首先是曹操,滿腦子就是匡扶漢室,跟其他那些流氓諸侯完全不一樣;在是荀彧,不僅眼光特別獨到,三觀又正,性格又好,關鍵是曹操跟他說話很投緣,很多見解,雙方都能感同身受。

也就是說,當初曹操和荀彧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兩人最早都是小角色,無力改變這個腐朽的漢朝。既然勢弱,那麼唯一的變法就是先讓自己變強。因為只有強者才有能力拯救黎民於水火。從這個角都來看,荀彧全心全力替曹操主持後方工作二十年,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曹操給了荀彧極大信任,荀彧用全心全意回報曹操是應該的



至於說荀彧後來因為曹操稱魏公一事與曹操鬧掰,我覺得這主要是曹操的理想變了。畢竟天下九州,曹操獨佔其六。任何人處在他的位置上,也不可能再抱有一世甘願為丞相,替劉家人打天下的幼稚想法。就算曹操願意,他手下的人也不願意。並且前面也說了,曹操早年曆經坎坷,他對東漢統治結構有很大的意見。在起兵之後,曹操推崇法家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復秦皇漢武式的皇權制度。這與當時的固有統治秩序,也就是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統治秩序有矛盾

終曹操一生,他都在打壓豪強。如果讓曹操當皇帝,士族們的權益必然受損。也正是因為曹操的理念變了,所以荀彧對他的態度也變了。

在荀彧的理想中:他認為國號應該是漢,皇帝應該姓劉,士族應該掌權,皇帝就應該與士族共治天下,曹家可以獲得世襲的權相地位,永遠掌權。後來東晉時期,江南的王謝袁蕭四大家族與司馬氏共治天下,就是荀彧理想中的統治模式。

基於這種想法,所以荀彧才向曹操建議,我們應該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奉天子,就必須要集權。因此這也說明荀彧其實並不反對曹操成為權臣,事實上在東漢一朝,相權大於皇權並不是稀奇事。畢竟在東漢自漢和帝之後,皇帝基本都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士族、外戚和太監這群人。荀彧作為士族階級的代表,他當然是希望能夠維持這種統治秩序的了。

或許荀彧曾經打算過“扶漢”,但是後來放棄這個想法,改成了“保漢”。而當“保漢”這個理想都無法達成時,荀彧便與曹操徹底鬧掰了。而荀彧也沒有白死,曹操終生都是漢臣,荀彧又給漢朝續了八年命。當曹操死薨後,曹丕一改曹操法家治國的理念,選擇與士族共治天下,開創了九品中正制度。

備註:東漢十二任皇帝,除了前三位,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是真正掌握實權的皇帝外,其餘九位不是傀儡就是昏君。像荀彧這種出生在漢末時期的人,其實已經習慣了皇帝不過問政事的奇葩統治。



總的來說吧,我覺得荀彧配得上漢朝忠臣這個稱號,但是荀彧忠於的漢朝,是建立在東漢那種統治秩序基礎之上的漢朝。也就是皇帝不管事,士族治天下。至於說荀彧是“扶漢”還是“保漢”,那也必須是建立在家族利益不受損害的基礎之上。

後來曹操父子野心昭昭,囂張跋扈,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顛覆漢室,而且還要攬權,自己當皇帝。這才讓荀彧覺得自己理想被曹操父子所強姦。最後以死殉漢,算是為自己的理想殉葬了。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個人跟荀彧很相像。這個人就是當年輔佐齊桓公,創造了春秋首霸的管仲。他看到周室衰微、諸侯內訌、夷狄四起、天下大亂,卻沒有懷著理想主義情緒,專門跑到成周洛陽去請求輔佐周天子,而是選擇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而這番霸業的結果就是尊王攘夷,讓齊桓公會盟諸侯,尊崇周天子,復興被戎狄消滅的諸侯國,最大限度的恢復周朝原有的秩序。

亂世平定,秩序恢復,天子還是天子,國號仍然是周,諸侯也得到了應有的地位,這便是管仲的政治成就。

管仲死後八百年,又有一個叫荀彧的人輔佐曹操,幫他建立霸業。儘管曹操的個人勢力與日俱增,但是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統治也恢復了。這是漢初的舊制,後來因為宦官與外戚的上臺,這一制度被破壞。但在曹操和荀彧的手上又得以恢復。曹操死後,曹丕全面向士族妥協。終曹魏一朝,掌權的始終是士族,太監和外戚,還有宗室諸王始終靠邊站。這便是荀彧理想中,該有的統治模式,可惜他看不到了


Mer86


荀彧,字文若,年少時便被時人稱為“王佐之才”,本為袁紹座上賓,後棄袁投曹。前期盡心盡力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時荀彧位居首功。然而後來因為反對曹操稱公,荀彧與曹操二人自此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反差明顯,最後荀彧甚至以自殺明志!那麼荀彧究竟為何最初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又為何最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呢?

志同道合,一心為漢

荀彧當初跟著曹操是要為漢室打天下的,人們都認為曹操是漢賊,於是想當然的以為曹操一直是漢賊。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都是漢臣。一開始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吸引了一大批謀士來效力,其中就包括荀彧。荀彧原來是袁紹的謀士,看出袁紹用人唯親,而且性格善變、胸無謀略,見事遲,終究成就不了大事,才投靠到曹操麾下。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當時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發佈詔書讓各路諸侯前來救駕,但是隻有遠在兗州實力有限的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將漢獻帝迎往許都。荀彧深知,漢朝的天下沒有什麼比天子更有號召力,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師出有名。曹操是臣是賊,荀彧當然看得出來,如果荀彧認為曹操是賊根本不可能一直幫曹操。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勸曹操廢漢帝代之,但是曹操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但天道深遠,誰也不清楚,不要再說了。由此可見曹操當時並無代漢自立的想法。

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後,曹操的實力一躍變成了最強。而這也使曹操的心態產生了變化。

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重設丞相併自封為丞相,其野心昭然若揭。董昭想上奏讓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在上奏前董昭曾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讓丞相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此時的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幻想。

然而到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再次上奏漢獻帝,說曹操平定北方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曹操沒有推辭,欣然接受。曹操封公,加九錫,這基本就算擺明了要走王莽的路了。荀彧才明白他和曹操無可調和了。而曹操從荀彧對他的反對中,也看出荀彧不會和他一條心。反對曹操稱公的人,沒有一個是曹操陣營的。而曹操陣營的除了荀彧也再無他人。

事已至此,荀彧繼續輔佐曹操豈不是助紂為虐?但已年過五巡又能離曹操而去嗎?在進退兩難之際,荀彧終於選擇了以死明志!

生食漢碌,死為漢臣。 回顧兩人二十多年合作經歷,荀彧一開始就沒有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想當年曹操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來看,就真的是一個大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其心態變化了。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朝廷,如果曹操被滅,漢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自從曹操滅了袁紹後,便開始慢慢產生了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為了勸曹操不要稱公,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最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因為曹操答應過荀彧永為漢臣!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荀彧作為王佐之才得到了曹操的器重,而荀彧也應與曹操一開始的匡扶漢室一拍即合,兩人心心相惜!荀彧管理內務的能力非常優秀,曹操在外出征戰時都會將後方內務悉數交與荀彧,荀彧總會管理周全沒出過什麼簍子!

然而曹操的野心在魏的崛起逐漸膨脹,加之漢室滅亡已成定局,所以曹操逐漸偏離了匡扶漢室的軌跡,與荀彧的意志背道而馳。但愛才的曹操為了安撫忠誠的荀彧始終沒有廢除漢室自立為帝,即便是到了曹操自立為魏王時也沒有廢除漢帝劉協。如此做只為等待荀彧回心轉意!



荀彧得知曹操的真正目的已經不是匡扶漢室的時候,自然非常絕望,然而又無力迴天。他極力勸阻曹操稱帝,甚至當面質問曹操,曹操也逐漸對荀彧失去耐心,於是送了空盒給他,意欲勸退荀彧讓其退隱,而荀彧的自尊心極強他接受不了曹操背叛他自立為王,也接受不了漢室滅亡已成定局的事實,最終還是選擇自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