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有沒有取勝的可能?如果你是丁汝昌應該怎樣指揮作戰?

談文論史


有可能。至少有可能打個平手。

因為,日本發動戰爭,是為解決國內危機的一場賭博,沒什麼後勁可言,它必須全力以赴、速戰速決。一旦出現膠著狀態,議會恐怕就會變數,反對聲音或許會加劇。

但我不明白的是,您為何特別問到丁汝昌?別忘了,甲午戰爭由44場陸戰和2場海戰構成。

當然,丁汝昌所指揮的北洋艦隊,如果能合理調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日軍往仁川運送軍隊時,丁汝昌如能抓住戰機,對運輸船隊實施攻擊,平壤之戰或許是另一個結果。不過,遺憾的是,看似龐大的艦隊,實際是弱不禁風,大東溝一戰便歇菜。往劉公島避難時,鎮遠還玩了個觸礁,基本失去戰鬥力。

日本雖然在指揮、作戰、情報、醫療、輿論等方面,勝過我國,但當時西方觀察家普遍認為,隨著戰線加長,日本最終會自己把自己壓垮。事實上,我國當時也有人提出了“持久戰”的觀點。

縱觀整個甲午戰爭,起碼在初期,咱們有許多機會。比如,聶士成率軍抵達朝鮮,發現日本人圖謀不軌,立即向李鴻章建議撤軍。如果這個建議得到採納,將使日本人非常尷尬。

再比如,在平壤之戰中,日軍其實是一場豪賭,因為當時它的後勤跟不上。據《甲午戰爭史》一書記載,如果我軍再多打一天,日軍的糧食與彈藥將同時告罄。遺憾的是,在人員、武器基本對等、我軍佔有地形優勢的前提下,只打了一天(日軍傷亡遠遠大於我軍),並未決出勝負,我軍便主動撤退。把35門大炮、792發炮彈、550支德國毛瑟連發步槍、610支單發步槍、56萬發子彈、4700石糧食,留給了日軍。此外,在撤退中,相互踩踏及遇伏擊,死亡1500多人,683人被俘。

如果我軍有合理的指揮,堅強的戰鬥意志,靈活的戰術(日軍後方空虛至極),獲得平壤之戰的勝利,是有可能的。這場戰鬥一旦獲勝,後面的歷史恐怕得全部改寫。


星爺說車


如果我是丁汝昌,如何打贏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大海戰?

日方擁有的直接優勢如下,不提太大太遠的:

1)日方間諜掌握北洋艦艇行蹤。2)日方秘密擁有爆燃性極強的下瀨火藥(苦味酸),但腐蝕性強,穩定性不足。 3)大量速射炮,火力密度是北洋的20倍,但口徑小,遠射及穿甲力不足。 4)來挑戰的12艘中有6艘是1893年後入役的新艦(吉野1893,秋津洲1894,千代田1894,松島1893,嚴島1894,橋立1894),噸位大火力猛速度快,但防護力不足。千代田、嚴島、橋立因鍋爐質量差,速度不達標,設計19節和16節,實際只有12-13節。

我們先看一下7月25日的豐島海戰。

吉野、秋津洲、浪速是日艦殺手第一遊擊隊的主體,有極高的航速和火力優勢,戰鬥4小時卻沒拿下濟遠,而且吉浪二艦圍攻濟遠時還先後被擊傷漏水停下搶修。這讓日軍看到了北洋的戰力,決心冒險用下漱火藥,並改進隊列以發揮側舷火力,並加強遠射命中率的訓練。


北洋方面則按濟遠的受傷情況,拆除了炮塔頂蓋,拆除風帆和救生艇,甲板(鋼面上有木板)堆煤包和鋪上沙子。我們對勝利抱有希望。濟遠的150副炮實心彈輕鬆擊穿吉野的水線、指揮艙、電機艙等要害部位。我們的定鎮來經濟平六艦均有水線裝甲,皮厚,日軍速射炮除少量150口徑,絕大部分是120及以下,打不穿。 但我們不知道日方後面將用下瀨火藥,我們的艙面將四處大火。

我們如能取得足量的大口徑進口長開花彈,它們可以射穿大噸位日方主力艦的薄壁並引發殉爆,正如鎮遠一發305進口開花長榴彈癱瘓敵旗艦松島(可惜定鎮二艦共3發),重要處一發命中即可打趴或擊沉一條敵艦。憑藉北洋大口徑炮數量及遠射命中率大幅領先的優勢,我們有很大機會在野戰中取勝。實戰中我們沒能提前補充進口長開花彈,其實這種無引信的大榴彈已在歐洲淘汰並改填沙子當實心穿甲彈用了,但我們對付日艦有用。

替代方法是帶足主炮實心彈(實戰中沒帶足,仗沒打完,定遠305彈已用完,鎮遠省著用,撐到5點半結束,還剩3發305鋼彈),並帶上大量150副炮的國產榴彈(天津製造的短開花彈),總有一部分能炸響的,或打進敵艦側面炮廓,或炸到敵甲板炮位旁的發射藥包,也會很好看。但打沉敵艦要耗時更長,我方的中彈起火燃燒更多,損失更大。

因此,戰法也要作調整。

先調整一下艦長: 1)平遠艦長李和與致遠艦長鄧世昌對調。英式穹甲艦致遠航速高火力猛(3x210+2x150),但防護差,需適時進退;平遠奇慢但是鐵烏龜扛打,有一門260巨炮+1x150+2x120,可擾局。 2)揚威艦長林履中和濟遠艦長方伯謙對調。林勇敢且進退有度,可讓這艘德制老穹甲艦(帶水線裝甲,主炮2x210+1x150)發揮更大作用;方伯謙膽小但機靈並對地形水文極熟,可保護這老木艦,併發揮二門254巨炮的遠射火力優勢。

以下是戰鬥部署:


李鴻章命令水師只在渤海口到朝鮮北部間的近海巡航,日軍將來尋求決戰,實戰的大東溝即是如此,這是我們的主場。 我們預設幾個戰場,比如大東溝。實戰發現敵情到開戰有3個小時,我們可以這樣安排:

1)英式木質老艦超勇和揚威(實際航速8節)防護差但火力強,由方伯謙率領躲在近岸淺水及礁石區,日艦不敢接近。接戰後保持與敵艦距離3000米以上,側向對敵發揮前後炮廓內254主炮各一門的遠射優勢。還有4門120備用。

2)鐵甲平遠(7節)也躲著,準備衝出接應。

3)主力縱隊退向預伏海區外側,日軍追擊,但噸位大並對水文不熟,不敢殺入淺水區。

4)英式快艦致遠和靖遠(強壓通風航速17節)帶著廣甲、魚雷艇等由葉祖硅率領進入淺水區。致靖二艦側向對敵,每艦有頭部2門210+尾部1門210+中部1門150的優勢側面遠射火力。

5)主隊定鎮來經濟5條主力用10-12節航速(定遠最慢,是12節)在陣前外轉調頭成橫隊迎敵。開戰後降速,隨日軍二隊的位置迴轉或衝撞,扇形回掃攻擊或C型防守,頭部對外發揮最大火力。

6)低速的平遠不時衝出攔截敵艦,頭向敵,攪亂敵方隊形,但不遠離淺海邊緣。

7)超揚躲著保持遠射殺傷。

8)高速的致靖機動,日方一遊(編隊航速12-15節)和日方本隊三景艦(最慢的橋立12節)過來時後退遠射,日本後部弱艦(最慢的比睿航速9節)過來時追殺。主力5艦轉向位置不佳時衝出接應掩護,然後退回安全區。

9)日方大口徑火炮較少,除三景艦共3門不中用的320巨炮,老艦浪速和高千穗有4門260,爺爺艦扶桑有中央炮室的4門240主炮(射角侷限),主要靠大量新式中小口徑速射炮(吉野和秋津洲有8門新式150速射,其它是大量120新式速射),遠射不行,對北洋外側主力5艦及平遠沒有擊穿能力,他們都有水線裝甲。

10)日方吃過夾擊火力的虧後,可能在外側來回側擊,不再試圖包抄我主隊後路,其弱艦躲在外海不敢靠近。我方背靠淺水區展開遠射,我方佔優,並集中火力攻擊吉野(23節)和秋津洲(19節)。如能打趴吉秋二艦(這是能否完勝的第一關鍵),致靖二艦在強壓通風時速度(17節)將超過浪速和高千穗(均15節),並對本隊日艦有速度優勢(最快的松島16節),致靖就可以衝出淺水區佔據主動,有利可上,不利可逃,不必靠淺水保護了。

11)吉秋二艦重傷退後搶修時,一遊只剩高、浪二艦。如它倆脫離重傷的吉秋,致靖在其前方用T字頭攔截,遠射火力我們6門210對付日方4門260,射速也相當,我們不吃虧;但他們有12門150側炮,我們只有4門150,它們靠近時致靖和它們保持距離,反正它們追不上。主隊派來遠、經遠(均14節)圍上來,我們4打2,如他們不向外海逃,圍住打趴它們。如這倆留下保護在讀秒的吉野和秋津洲,則更省事。

12)我們的魚雷艇航速24節(至少比吉野之外的所有日艦快),衝出來擊沉無保護的重傷敵艦,先打吉野,不能等它搶修後逃走或重新開火。


13)我們的定、鎮、濟三艦死纏住日方本隊,如平遠追得上也加入。這是又一關鍵,要扛住! 按實戰看,日方本隊加上一遊圍攻2小時都沒打沉定鎮,但平遠或濟遠可能重傷或沉沒。必要時超揚前出支援,但還是遠射,別靠近,否則超揚先滅。

鎮遠(13節)、平遠(7節)聯手打爛松島(16節),濟遠(13節)擊傷比睿(9節),超勇揚威(8節)的精準遠射重傷嚴島(12節)。定遠(12節)船頭大火原地自救,平遠大火不退被扶桑(10節)240炮擊沉,濟遠大火退往淺水區,商船西京丸(15節)追殺濟遠被過來增援的超勇揚威迎頭打爛駕駛艙。橋立和千代田的大量120速射(單炮每發5-7秒)還在向定遠鎮遠傾卸彈雨,但三景艦(松島、嚴島、橋立)的320巨炮實戰時平約每小時一發基本無用,鐵甲扶桑想偷襲定遠被鎮遠305炮逼退,苦戰中。小艦赤城在外海觀戰,上面有日方海軍司令。

14)致靖來經四艦+魚雷艇全滅日方一遊後,回頭進攻殘餘的日方本隊。致遠追殺想逃走的赤城,靖遠追殺想逃走的西京丸,小鐵甲經遠來遠(均14節)合力攻擊橋立(13節),鎮遠(13節)攻擊千代田(12節)。本隊中裝了新式速射炮的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是優先打擊對象。

這時,超勇、揚威、魚雷艦廣甲、魚雷艇已加入,超揚合力攻擊老鐵甲艦扶桑(10節,1877年),魚雷艦艇散開追殺各重傷日艦,外逃的比睿被在外海返回的致靖截殺。戰鬥結果我方勝利,日方全滅,包括日方海軍司令及幾乎所有海軍精英。我方平遠和二條魚雷艇沉沒,定遠、濟遠、經遠重傷。

15)此戰後短期內,北洋還有鎮遠、來遠、致遠、靖遠、超勇、揚威等6條主力,加上廣甲、廣丙,以及爺爺輩的幾條威遠級巡洋艦,可封鎖朝鮮港口。日本只有一堆二線艦及老艦了,不敢來犯,如金剛號鐵甲艦和筑紫號巡洋艦,見到鎮遠逃都逃不快。要不是現在超、揚鍋爐老化跑不快,1882年朝鮮事變時,金剛和扶桑這二條三千多噸的老鐵甲艦(1877年)看到超勇揚威(1881年)這二條1350噸的木艦都不敢打。失去海上支援,入朝日本陸軍已成甕中之鱉。

16)海戰前的2天即9月15日晨,入朝日本陸軍16000人進攻平壤的15000名清軍。下午防守北翼的左寶貴戰死,日軍佔領城北高地牡丹臺和北門玄武門。當日雙方陣亡均在千人,但日軍彈藥將盡,天在下雨,後援物資沒有送達。但是清軍主將誤判形勢,當夜丟棄大炮機槍等重裝備及彈藥,輕裝出城撤退被日軍伏擊,陣亡1500被俘700人,一夜狂奔500裡逃到朝鮮北部安州。


17)海戰的勝利將徹底扭轉陸戰形勢,並極大鼓舞士氣。日軍主力北上平壤,漢城空虛。清廷急調已回國二個月的袁世凱引導援軍從海路直撲仁川及牙山登陸,佔領漢城,切斷日軍後路。已回國的聶士成率軍回渡鴨綠江與安州敗軍會師。日軍已被包圍。日軍彈藥用盡後投降。

這次先敗後勝的陸戰,讓清軍充分認識到其戰法的落後,光靠先進武器是不行的。戰後汲取教訓進入改革,袁世凱提前練新軍。

18)幾個月後,北洋艦隊基本修復,出動封鎖全日本,日本向英國訂造的萬噸級新艦賠給中國。北洋長期佔領日本佐世保軍港。

(注:

1.以上情況是一戰徹底解決,北洋完勝。

2.如浪速、高千穗在吉、秋重傷時突破封鎖歸入日方本隊,後面將是一場大混戰,這個推演很複雜,爭取全部擊沉它們,但北洋損失將擴大。這算慘勝,但也是一戰解決。

3.如浪速、高千穗向外海逃走,則任之,我們也追不上。這也不錯,可確保我方提早圍殲日方本隊,損失也較小,但日方後面會襲擾,還需要一場誘捕海戰。這算大勝。

4.如吉野、秋津洲輕傷後日方立即全隊撤退,我們可小追,截其尾艦小勝。)


竹林飲煙


黃海海戰,中日又有優勢,而且我方優勢還要大一些,大比分慘敗更加是偶然事件。
黃海海戰,方伯謙一個人就幹掉了幾乎半個北洋水師。首先是,方伯謙帶頭逃跑,導致陣型混亂。隨後在逃跑的時候,又一下子了把揚威號撞成重傷,喪失戰鬥力。最終被日軍擊沉。
隨後,方伯謙帶著濟遠艦和僚艦廣甲艦一路逃跑。導致北洋水師本來的一個4艦組合,變成了只有致遠號一艘軍艦,以一敵四,很快致遠號就在4艘日艦圍攻下沉沒。最可氣的是,方伯謙逃跑的時候好像沒頭蒼蠅,導致跟著逃跑的僚艦廣甲號觸礁,成了日軍的死靶子。
北洋水師一共就出戰11艘軍艦,因為方伯謙喪失戰鬥力和沉沒的就有,4艘軍艦。要知道,整個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總共也就沉沒了5艘軍艦。
如果沒有方伯謙的逃跑,日本聯合艦隊很難輕易擊敗北洋水師。日軍的優勢是速射炮多,艦速快,但是北洋水師的優勢是重炮多,裝甲厚。定遠,鎮遠被日艦命中上百發炮彈,都沒有事。
日軍聯合艦隊很多軍艦,其實都是鐵肋木殼艦,要不就是貨輪改裝的軍艦。對比北洋水師根本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起碼,如果沒有方伯謙的臨陣逃跑,帶來的損失和混亂,日本聯合艦隊就算取勝,也是自損八百的結果。結果現在還有人為方伯謙喊冤,也真是可以了。

深度軍事


取勝的可能很低,但是為了國家、民族必須堅持作戰!如果我是丁汝昌的話,會把定遠、鎮遠兩艘鉅艦放慢航速,其他十艦排成弧形橫隊,保護鎮遠、定遠兩艦,十艦慢慢接近日本艦隊,然後把日本主力艦吉野間圈出,十艦圍攻他一艦,不惜代價,力求擊沉。然後定遠、鎮遠兩艦衝上去,和剩餘軍艦圍攻松島。這樣非常有可能擊沉吉野和松島兩艦,我方損失也是4到5艘,而且可確保定遠、鎮遠兩艦無損失,增加勝利的籌碼。



嗤讀歷史


根本打不過日本,縱是有諸葛孔明在世,丁汝昌三頭六臂,甲午戰爭也無法打贏。

在甲午戰爭前,就不講1984年朝鮮甲申政變中日本的蓄意挑釁那麼早了,就是在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時,日本狼子野心已經充分暴露,而以李鴻章為首的朝中大員對戰爭仍然沒有重視,還以慈禧六十大壽為工作重點,對日本只是寄希望於歐美調停,就是臨陣磨刀也能也閃閃光,就是一直都到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了,還在“避戰保船”,不積極備戰,怎麼能不敗。

直到甲午戰爭前夕,中國(清)北洋海軍已經全面落後日本聯合艦隊,無論是航速還是火炮還是噸位,都無法與日本相比,除了北洋有兩艘彈藥不足的鐵甲艦(定遠、鎮遠)之外,毫無任何優勢,並且北洋海軍自撤旗事件後琅威理辭職,北洋軍紀渙散,缺乏訓練,尤其是戰爭中濟遠、廣甲擅自臨陣脫逃,連靖遠、來遠重傷撤離戰場也不與代旗艦提前報告,福龍艦在偷襲西京丸明顯必得的情況下接連失誤,整個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混亂不堪,直接反映北洋海軍整體缺乏訓練。加之彈藥不足,竟然在戰爭中出現啞彈臭彈的情況,戰爭高潮期間,致遠艦竟然彈藥用盡,說明戰爭根本沒有提前準備,甚至在黃海中,北洋海軍都沒有預料到會遇到日本聯合艦隊。

在上豬一樣的陸軍隊友,以葉志超為首的援朝淮軍,在天時地利人和均在清方一面,居然一夜撤退五百里,全軍潰敗,就算北洋海軍在丁汝昌的指揮下,擊退日本聯合艦隊,在日本已經在朝鮮勝利後,勢在進軍遼東還和山東半島的日本,北洋海軍早晚要被全殲。

丁汝昌如何指揮?可以講丁汝昌已經盡力了,在上級李鴻章“避戰”和光緒帝“決戰”的面前,毅然決定不辱軍威,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合理的配置彈藥,積極與美德購買炮彈,但彈藥未及時趕上戰爭,在戰爭遭遇,採用最適合北洋海軍的雁形陣,在戰爭中,誤中炮彈受傷,毅然盡職盡責,不進船艙,與將士共同對敵,在威海保衛戰中,內無彈藥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多次組織軍隊抵禦日本進攻,最終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講無論丁汝昌如何指揮,中國都無法擊敗日本,敗不是敗在丁汝昌上,而是敗在中央上。


曹小翔xixi


在保證優質彈藥足夠的情況下,將旗艦設為來遠或者經遠當中的一條,解放定遠的戰鬥力。在海戰當中,重點打擊的必然是主力戰鬥力和旗艦,定遠作為旗艦,雖然司令部是安全多了,但是受到的火力打擊太大,而且己方火力還受到限制,畢竟要指揮啊,不能衝出去。所以,解放定遠戰鬥力是第一步,以定遠、鎮遠兩條戰列艦為第一戰鬥梯隊,發揮出鐵甲戰列艦皮糙肉厚火力猛的優勢,前出迎敵。解除鄧世昌中軍副將職務,令其率致遠艦和靖遠艦組成機動艦隊,該兩艦速度最快,可以快速機動,而不至於因保護旗艦而限制其速度優勢。認命方伯謙為中軍副將,率濟遠艦和來遠艦一起護衛旗艦經遠號。平遠艦、超勇艦、揚威艦速度最慢,但是主炮口徑夠大,可以編入中軍,在守衛旗艦的同時,以大口徑重炮攻擊敵方。該隊形當中,最主要的還是定鎮二艦的火力得到完全釋放,定遠不再擔負旗艦,專注打擊,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取得戰果。致遠和靖遠機動起來,隨時支援,也可緩解戰場壓力。中軍集合了六條戰艦,也可確保旗艦安全。至於有人或許會所方伯謙貪生怕死,擔負中軍副將護衛旗艦,不是讓司令部安全得不到保障了嗎?這就要考慮一下清軍的軍法了。中軍副將的職責就是護衛提督的安全,如果方伯謙跑了,丁汝昌有所傷亡,方伯謙必被處死,正是因為方貪生怕死,所以才好讓其擔任中軍副將,這樣他就不能跑了,職責擺在那裡,丁汝昌不跑,他就不能跑,日艦圍攻旗艦時,他還必須護衛,要不然丁汝昌有啥損傷,他還是會死,如此,濟遠的戰鬥力也被釋放出來了。如此換陣,釋放了定遠和濟遠的戰鬥力,解放了致遠的機動力,足以和日艦一戰了。但是,有一個前題,那就是優質彈藥必須得到保障。


會夢74956555


橫形雁陣已經是發揮北洋水師最大的優勢了,本身所有船的火力都集中在艦首,而側舷跟尾後都是火力真空跟火力薄弱部位,日軍也看到了這一點,北洋也知道這一點。北洋艦隊的火炮太少了,真的太少了,單船最多不超過六門炮,而且架退炮已經是落後的配置了,射速慢,精度差,裝填複雜,沒有現代化的瞄準設備。開局首炮丁汝昌重傷,信號旗杆又斷了,炮彈又是鐵坨子,火力投射量比不過對方,這仗沒有辦法打。


街頭說評書


就那 1894甲午大海戰來看 北洋海軍戰艦在航速 以及速射炮都是處於劣勢不如日本聯合艦隊 只有定遠 鎮遠 強於日軍 而且都知道是帶著炮彈不足的情況下 和別人開戰的 應該首先陣型要有所改變 雁行陣 可以發揮 北洋海軍最大活力但是不能這樣擺 應該把超勇 揚威 光甲 濟遠 放在中間 航速最快的靖遠 致遠 放在最側 來遠 經遠 放在第三側 定遠 鎮遠 放在放在第二 因為 首先要知道北洋海軍要擺正陣 只能擺出北洋海軍前主炮最猛的陣型 四艘老齡化軍艦放在中間 最新式致遠 靖遠 放在側面發揮側炮的火力 另外不能對定鎮好二遠抱有太大希望 主炮就三發 八門主炮根本齊射不了 而且 可以讓致遠 靖遠 發令 全艦隊所有主炮齊射敵軍一艦 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前主炮的火力 各艦所有火力都可以發射 而且以攻擊旗號為主各艦轟期一艦 這樣不能打贏 但是至少輸的不會這麼慘 而不是隨意擺的 而且在開戰之前就應該商量好 定遠放生不測 就由鎮遠指揮 鎮遠不測就有致遠指揮 以此類推 堅持到一人一艦 而且在攻擊日本本隊的時候 就應該集中全艦隊的火力 迅速打敵人最後面的赤城 比睿 扶桑 西京丸 四艦 集中所有火力擊沉他們 集中所有火力打沉那四艘艦應該還是勝券在握 在吉野趕來的時候 應該定鎮二遠衝上去圍住他 讓致 靖 經 來 圍攻吉野一艦 再可以或者讓超勇揚威直接撞擊


謙文源


我的答案很簡單,沒有任何可能。日本為了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而當時的中國對可能的戰爭並沒有進行任何提防。再者,日本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近代化體系,工業、經濟、教育、軍事、社會等方面都完成了近代化改造,政治方面也逐漸推行近代化改良。而中國呢,仍然是享受著工業文明得紅利、用著舊制度的老大帝國,尤其是軍事制度的落後以及動員能力的低效嚴重拉低了戰爭潛力,在國力、軍力方面也遠弱於日本。

另外,當時得中國人思想上仍然沒跟上時代,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除了李鴻章等少數近代化人才之後,幾乎所有人都是停留在有就可以的局面。在當時人看來,包括最高統治者慈禧以及光緒在內,他們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鐵路、火車、輪船、電報、近代化海軍、西洋槍炮什麼的我們都有,日本一個蕞爾小國,洋鬼子喲打不過打你我哪能打不過,說白了就是盲目樂觀。

再者,日本為了戰爭,全國上下一門心思的為戰爭服務。而中國呢,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刻,還在想著黨爭。比如翁同龢這個偽君子,他把甲午戰爭視為他扳倒李鴻章、報私仇的終南捷徑,至於戰爭勝敗,則不是他關心的,那是皇上和太后頭疼的,關我屁事,只要能放倒了李合肥,我就高興。所以翁同龢及其爪牙黨羽在戰爭期間沒少給李鴻章他們添堵。

至於題目說的丁汝昌是否指揮失誤,這是源於人們對北洋海軍以及丁汝昌的不瞭解。北洋海軍提督主要負責行政工作,並不直接管理作戰任務,作戰指揮主要由左右翼總兵劉步蟾、林泰曾負責。

在大東溝海戰之前,北洋海軍根據豐島海戰的經驗,已經撤去了大部分索具,所以在戰前丁汝昌只下達了三條命令,各艦隨旗艦運動,橫隊迎敵,和敵艦亂戰。這三條命令沒有錯,而且完全是按照北洋海軍的特點來的。

北洋海軍成軍年代正是利薩海戰戰術大行其道的年代,所有軍艦都是按照利薩海戰思路建造的。即在船頭佈置大口徑主炮,所有戰艦排成橫隊衝鋒以打亂敵軍隊形,解禁後用大口徑主炮、魚雷、撞角來擊沉敵艦,當然不排除採用接舷戰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北洋海軍在海戰時候只能排成橫隊,因為橫隊才能發揮各艦得最大火力。

但是進入19世紀90年代,隨著中口徑速射炮出現,全世界興起了一股海軍革命,即海戰重回縱隊模式,以兩舷密集的火力來打垮敵軍。很不幸,由於停購船械案的限制,北洋海軍不進錯過了這次海軍革命,連戰艦最基本的維護保養工作都很難做到,戰前很多戰艦都有問題,甚至都即將報廢。更何況,日本海軍則趕上了這次海軍革命,其主力戰艦都是按照縱隊作戰的思路打造。所以,北洋海軍在航速、炮位、總噸位尤其是速射炮數量上遠低於日本海軍,結果硬是死扛了五個小時還沒崩潰,我都覺得這是個奇蹟了。

所以,甲午戰爭沒有別的結果,只能是中國戰敗這一個結果。不過這也是好事,最起碼讓清廷意識到了僅僅是享受工業文明成果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行體制上的改革。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丁汝昌只是北洋水師提督,決定不了甲午戰爭。如果我是丁汝昌,將爭取海戰勝利。具體做法是,以定鎮二艦為核心,帶領速度相對較快的致遠經遠濟遠來遠,以攻擊登陸朝鮮的日軍運輸部隊的姿態,相機攻擊護航的日艦。利用電報失密,佈置陷阱。因為聯合艦隊希望同北洋水師決戰,所以一定會上當。一旦得手,比如擊沉了吉野這個等級的敵艦,聯合艦隊再同北洋水師決戰的勝算就大為降低。海軍不敗,後面的仗就比較好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