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段屋圩”的由來

段屋圩,位於江西省于都縣段屋鄉梅江南岸黃泥坡上,與車溪相望,自明朝建圩至今有五百餘年曆史(周邊鄉村中,明代建圩的還有寒信、朱坑、潭頭、寬田,清朝建圩的有嶺背、車溪、梓山、黃龍等)。段屋圩原圩址在今圩西約1華里的長龍壩河邊(至今還有遺址),以地形長且象龍而命為長龍圩,後叫長隆圩,隆即盛大、興旺之意。因地勢低窪易澇無法交易,後來街道遷建在一小山坡上,拾級而上,坡下有古戲臺。初期店鋪十餘間(橫街店鋪8間、雞行上店鋪6間),均為段氏子璋公後裔明初從車溪徙居段屋後所建。老戲臺以上原是一個丘陵山坡,山坡上是富戶"方十萬"茂盛的油茶林。歷經歲月,"方十萬"後裔與段氏關係甚密,便將此油茶山贈予段氏,從此該山坡歸段姓所有。

于都縣“段屋圩”的由來

清朝中葉至1949年解放時,段氏從戲臺左、右兩邊逐漸向山陂上擴建商店24家,共有店鋪38家,以後街市逐步擴大。在以水上交通為主的歷史長河中,當地盛產石灰、煤炭,都由長隆圩渡口用木帆船水運遠銷,上至寧都、石城,下至贛州、吉安各地。此影響日漸月染、電照風行。與段屋毗鄰的車溪、寬田、黃麟、梓山、嶺背的鄉民,每逢農曆三、六、九當圩都相逢這裡貿易交流,人聲鼎沸、比肩繼踵、熱鬧非凡。圩上設糧站、百貨店、飲食店、旅社、衛生所等單位。特別是竹木行、牛豬行交易空前,甚為繁華。圩中古戲臺每逢重大節日、財神廟會時,吸引著成千上萬人觀演。

于都縣“段屋圩”的由來

段氏家族在長隆圩市場貿易中,誠實守信,文明經商,買賣公平,從不欺行霸市。並且人們在這集市貿易中,人身和財產安全都能得到段氏家族的庇護,這便贏得了周圍鄉鄰眾親好評。尤其在清乾隆時期,當地段彩、段廷遴兩人先後考取進士,段氏在長隆圩影響更大。《于都縣志》同治版中“城池志”圩市一節記載,那時"長隆圩"為"段屋圩",是全縣十大圩鎮之一,也是全縣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圩鎮。段氏為此感慨萬千,自豪榮幸,但從不把"長隆圩"叫''段屋圩"。而是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段氏族中還是習慣叫"長隆圩"。

在民國時期,以"段屋圩"為名設立段屋鄉,蘇區時期設立段屋區。鄉、區政府和村部都是駐在"段屋圩"。解放前夕,屬第四區(水頭區)大同鄉,解放初屬水頭區車頭鄉。1958年屬車頭公社,1961年分為車頭、段屋、朱坑三個公社,1968年10月段屋公社併入車頭公社,1984年析置段屋鄉至今。自解放後行政建制均以此為名,則"長隆圩"順其自然慢慢地叫成了"段屋圩"。

于都縣“段屋圩”的由來

段屋圩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和貿易交流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梅江由東向西經段屋,上通汾坑、曲洋、寧都、石城航程90公里,下抵于都、贛州、南昌、九江航程500餘公里;陸路有國防戰備公路(仙澄公路)經過,與國道323交匯;另還有段屋圩通車溪、嶺背、寬田、梓山、縣城的鄉村公路,各種車輛來往如梭,川流不息。如今的段屋圩商賈雲集、市場繁華、物資豐富、應有盡有,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