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於都縣“金石志”

鹹通碑:唐鄉貢進士楊知新作 《福田寺記》,南嶽李少鴻為書於碑,而親鐫之併為篆額。今立福田寺大雄殿右。明解縉刻 《生佛道場記》於其陰①。記見藝文。

灌瓦研②:舊志雲:“縣治西二十步,為昌文侯廟”,宋時廟毀,有掘地得石瓦於左池者,以為研,堅潤勝石,洪邁有銘,李元鼎有詩序。見藝文。

妙淨碑:在福田寺大雄殿左。宋邑人王鴻為作記勒石楷書,筆力遒勁可愛,惜年久字跡半湮。記見藝文。

「方誌于都」于都縣“金石志”

吳僧伽③像碑:在明覺寺中牟尼④坐側。制薄,高不及四尺,兩面皆僧伽像,一為宋縣令黃恭刻;一為明知縣黃應元刻。應元所刻有贊於上。見李睿 《吳僧伽手墾田畝記》中。

羅岩石刻:宋周子倅虔州,行縣至雩都,嘉祐癸卯正月七日,邀餘杭錢建侯、四明沈希顏、雩都王鴻遊羅田巖,賦詩刻石。嶽忠武訪黃龍舊跡留題鐫刻。文信國集句大書羅巖。明王守仁刻大書小序十七字於觀善巖。皆見藝文。

通岩石刻:宋紹熙間,縣令黃士宏鐫額。慶元間,邑人謝時舉勒銘。

需岩石刻:宋王鴻刻晉王右軍夏侯泰初 《樂毅論》,又 《相鶴經》於需巖遜閣。鴻淹博⑤,工篆籀⑥,石壁篆刻,皆其手作。樨巖、釣臺又皆有題跡。遜閣者,鴻隱居所也。福州劉彝贈詩云:“冬寒夜意王夫子,獨坐需巖治古書。”蓋實錄雲。

「方誌于都」于都縣“金石志”


井塘碑:在畚嶺張雲廟。元天曆二年,張貴洪新其廟,邑人劉同普為作記勒石,以志顯異。記見藝文。

紹定磚:宋紹定中,縣令曾柬之重建縣署。道光四年,知縣黃濬修圃劚地⑦獲舊磚文曰:“紹定二年”,蓋曾跡也。

牧愛堂:縣治舊額,相傳為朱子石本⑧。明知縣劉天錫摹而榜之。

「方誌于都」于都縣“金石志”

【註釋】:

①陰:背面。②研:同,“硯”。③吳僧伽 (qié茄):指宋時慧應師,俗姓吳名文佑,

信豐人,出家自贛?山,來居妙靜寺僧伽院,因名吳僧伽。詳見仙釋志。④牟尼:即佛

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⑥鴻淹博:指王鴻的知識精深淵博。⑥工篆籀 (fù傅zhòu宙):

「方誌于都」于都縣“金石志”


篆籀,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即小篆和大篆。這是指王鴻擅長書寫小篆大篆的字體。

⑦劚(zhú竹)地:掘地。⑧石本:石刻的碑碣。

「方誌于都」于都縣“金石志”

(選自《雩都縣誌》清同治“卷九.金石”;供稿:于都縣志辦 于都在線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