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伊川白沙,這個名字聽的最多的是代表洛陽羊肉湯的流派之一,但自親口喝過白沙鎮的羊肉湯後,就知道市區的那些所謂白沙羊肉湯只是徒有其名了。

在洛陽市公佈的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因建築佈局比較完整、極具豫西傳統風格,位於白沙鎮老街的民國縣衙位列其中,但如果深入其中,會發現這裡不僅僅是民國縣衙這麼簡單。

白沙老街已不是南來北往的主幹道,平日裡顯得比較安靜,從熱鬧的主路上拐進來沒有沿途詢問縣衙的具體位置,僅是憑著感覺在找。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一座帶有古樸屋頂的大門引起了我的注意,前院的縱深看起來不是一般人家。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另外臨街的房屋能看出是兩套並排院落以前的倒座房,西邊的是主院,東邊的是別院。現在除了兩個正門外,其他幾處門是以前的倒座房把後牆打開變成了單獨的房屋,從這些因素來看,這兒一定有故事。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門口正好有一位小哥印證了我的猜測,這裡就是曾經的縣衙,這位小哥也正是現在的屋主。

前院的東西廂房、正房二層結構,正房中間是通往後院的過廳房,後面還有深宅大院,單憑這些就具備了大戶人家宅院的要素。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這裡第一次作為縣衙是馮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期間,將現在伊川、登封、汝陽、汝州部分地域劃為自由縣,並將這裡朱姓人家的大宅設為縣衙所在地。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第二進院子是整套建築的核心區域,同樣二層樓的東西廂房,正房帶前廊,樑柱繪有各色圖案,儼然一副廟宇的模樣,為何一座宅院內會有廟宇的存在呢?這和這裡後來的主人朱金剛的身份有關。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朱金剛是白沙鎮周邊廟道(清末創始於鞏縣的宗教組織)的會長,因此在家裡的重要位置設立宗教活動場所也順理成章。

說到朱金剛,還得提到同一時期位於白沙鎮西南方向的汝陽縣蔡店鎮的王家三兄弟。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王家三兄弟中,老大王凌霄,時任廟道伊陽地區會長,與朱金剛同門道友,民國大盜孫殿英發跡前曾在這裡長期與上述二人共事,後來也當過廟道的會長。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王家老二,王凌雲,二十多歲時加入鎮嵩軍,曾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上將、中將等職,參加過淞滬會戰、南昌會戰、桂南會戰等數次抗日戰役,1943年,又率部參加滇緬抗戰,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孟良崮、南麻等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解放後被抓獲,1961年被特赦。

王家老三,王凌漢,藉助二位兄長勢力稱霸一方,日軍攻佔伊陽縣(伊川、汝陽前身)時,曾被國民政府短暫委任過縣長一職,當時王凌漢的伊陽縣政府就設在白沙朱金剛家裡。

第三進院子,僅存正房,是一棟三孔磚砌仿窯洞式建築,這種建築形式目前在洛陽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建築形式,並且也是道教場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偃師老城北關的道觀。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三孔窯洞外部裝飾性元素非常豐富,中間一塊匾額:天仙洞,點明瞭身份。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屋簷下、門楣上鑲有眾多磚雕圖案,有人物、花草、瑞獸等題材,據現在的房主介紹,早年房子比較破舊,在外面罩了一層水泥漿,所以現在來看有些圖案不夠精細,主要是泥漿擋住了細節。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天仙洞內部三間屋相互連通,這實際是天仙洞的二樓,下面還有一層,但要從建築背後才能看出來。回想剛才那些磚雕,只有福祿,沒有壽喜;只有蘭竹,缺了梅菊,應該是在建築的背面體現。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問起院子後面還有建築嗎?屋主說已經沒了,以前有什麼建築也說不清了。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這座老宅後來還曾作為日偽政府縣衙,以及解放後縣政府的所在地,所以現在這裡主要以老縣衙的名頭對外宣傳,但其作為豫西特色的古民居,以及民居、道觀的結合體也非常具有特色。

現在,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這座建築有著重要的意義,就像鎮上那碗醇香的羊肉湯,鮮美味道需要真材實料的精心熬製,同樣,白沙鎮的歷史文化需要縣衙這類古蹟的薪火傳承。

民國記憶——伊川白沙縣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