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伊川白沙,这个名字听的最多的是代表洛阳羊肉汤的流派之一,但自亲口喝过白沙镇的羊肉汤后,就知道市区的那些所谓白沙羊肉汤只是徒有其名了。

在洛阳市公布的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因建筑布局比较完整、极具豫西传统风格,位于白沙镇老街的民国县衙位列其中,但如果深入其中,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民国县衙这么简单。

白沙老街已不是南来北往的主干道,平日里显得比较安静,从热闹的主路上拐进来没有沿途询问县衙的具体位置,仅是凭着感觉在找。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一座带有古朴屋顶的大门引起了我的注意,前院的纵深看起来不是一般人家。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另外临街的房屋能看出是两套并排院落以前的倒座房,西边的是主院,东边的是别院。现在除了两个正门外,其他几处门是以前的倒座房把后墙打开变成了单独的房屋,从这些因素来看,这儿一定有故事。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门口正好有一位小哥印证了我的猜测,这里就是曾经的县衙,这位小哥也正是现在的屋主。

前院的东西厢房、正房二层结构,正房中间是通往后院的过厅房,后面还有深宅大院,单凭这些就具备了大户人家宅院的要素。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这里第一次作为县衙是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期间,将现在伊川、登封、汝阳、汝州部分地域划为自由县,并将这里朱姓人家的大宅设为县衙所在地。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第二进院子是整套建筑的核心区域,同样二层楼的东西厢房,正房带前廊,梁柱绘有各色图案,俨然一副庙宇的模样,为何一座宅院内会有庙宇的存在呢?这和这里后来的主人朱金刚的身份有关。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朱金刚是白沙镇周边庙道(清末创始于巩县的宗教组织)的会长,因此在家里的重要位置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也顺理成章。

说到朱金刚,还得提到同一时期位于白沙镇西南方向的汝阳县蔡店镇的王家三兄弟。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王家三兄弟中,老大王凌霄,时任庙道伊阳地区会长,与朱金刚同门道友,民国大盗孙殿英发迹前曾在这里长期与上述二人共事,后来也当过庙道的会长。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王家老二,王凌云,二十多岁时加入镇嵩军,曾被授予国民党陆军上将、中将等职,参加过淞沪会战、南昌会战、桂南会战等数次抗日战役,1943年,又率部参加滇缅抗战,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孟良崮、南麻等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解放后被抓获,1961年被特赦。

王家老三,王凌汉,借助二位兄长势力称霸一方,日军攻占伊阳县(伊川、汝阳前身)时,曾被国民政府短暂委任过县长一职,当时王凌汉的伊阳县政府就设在白沙朱金刚家里。

第三进院子,仅存正房,是一栋三孔砖砌仿窑洞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目前在洛阳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建筑形式,并且也是道教场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偃师老城北关的道观。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三孔窑洞外部装饰性元素非常丰富,中间一块匾额:天仙洞,点明了身份。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屋檐下、门楣上镶有众多砖雕图案,有人物、花草、瑞兽等题材,据现在的房主介绍,早年房子比较破旧,在外面罩了一层水泥浆,所以现在来看有些图案不够精细,主要是泥浆挡住了细节。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天仙洞内部三间屋相互连通,这实际是天仙洞的二楼,下面还有一层,但要从建筑背后才能看出来。回想刚才那些砖雕,只有福禄,没有寿喜;只有兰竹,缺了梅菊,应该是在建筑的背面体现。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问起院子后面还有建筑吗?屋主说已经没了,以前有什么建筑也说不清了。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这座老宅后来还曾作为日伪政府县衙,以及解放后县政府的所在地,所以现在这里主要以老县衙的名头对外宣传,但其作为豫西特色的古民居,以及民居、道观的结合体也非常具有特色。

现在,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这座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像镇上那碗醇香的羊肉汤,鲜美味道需要真材实料的精心熬制,同样,白沙镇的历史文化需要县衙这类古迹的薪火传承。

民国记忆——伊川白沙县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