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挖角”“佔道”雙重壓力 公募基金如何應對?

張群(化名)昨天早上接到獵頭的電話,詢問他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FOF基金經理一職有無興趣,這樣的“挖角”電話,他已經接到了許多個。

張群被挖角並不是個案,其背後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躍躍欲試。有了解公募基金業的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依託強大的銷售渠道,將在理財市場上對公募基金造成巨大的衝擊。

人才爭奪戰已打響

面對獵頭的“邀約”,張群表示,自己短期內並不考慮跳槽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法律法規剛頒佈,配套的細則還沒有出臺。而且與幾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溝通後發現,他們對公司未來的設想並不清楚。”張群坦言,自己之後會和獵頭保持接觸,在當前這個階段,更多的是觀望。

張群的事例是整個資管行業的縮影,銀行理財公司與公募基金行業的人才爭奪戰已經開始。

據上證報此前對國有行、股份行和頭部城商行公開招聘信息的梳理,兩家大型股份行和某城商行正在公開招募權益投資經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負責股票投資的基金經理,另一類則是FOF、MOM的投資經理。

滬上某基金公司的權益總監向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在與同業的交流中他發現,近期有不少銀行負責人帶隊到基金公司學習取經,也有銀行正從基金公司“挖人”做權益投資。但在他看來,基金公司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公募基金行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投研文化,文化是長期積累而成;另一方面,銀行具有路徑依賴,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權益類投資發展的土壤仍有待培育。同時,薪酬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挖人”的另一大掣肘。

華寶證券分析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初期投研團隊組建過程中具有外部借力的訴求,因而基金公司需要建立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激勵機制,以及更為順暢的內部人才培養和晉升通道,以提升人才黏性,避免優秀投研資源的流失。

代銷渠道將受擠壓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國內銀行代銷基金佔整體理財產品銷售規模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認為,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將進一步走向“自產自銷”,代銷公募基金的規模將縮小。對於銀行代銷渠道依賴性較高的基金公司來說,在基金銷售方面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除了依託銀行母公司的銷售渠道,根據《管理辦法》,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可放寬至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不再設立銷售起點,不用首次現場臨櫃,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在銷售渠道上的競爭將進一步擴大。

華寶證券分析師表示,在銀行主銷售渠道下,銀行理財產品將擠佔更多資源,基金公司在加強與第三方銷售平臺合作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直銷平臺的建設和智能投顧模式的建立。

相比已經具備較強渠道優勢的大型基金公司,中小型基金公司對此憂慮更甚。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總經理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將首先對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產生較大的衝擊。由於公司基金管理規模較小,短期業績也並不突出,隨著銀行銷售渠道的擠壓,加之第三方代銷機構主要針對業績排名進行基金推薦,未來獲客將更為艱難。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認為,隨著公募基金行業的逐漸成熟,資源將向優勢的基金公司不斷集中,大中型基金公司的競爭優勢持續強化,頭部效應愈發突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入局,將使得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加劇公募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