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茗茗銘銘


中國傳統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指經、史、子、集,廣義的指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歷史、政治、法律、科教、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經、史、子、集的"經" 指《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史" 指以《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子” 指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經典,如《老子》(即《道德經》)、《論語》、《墨子》、《莊子》、《孟子》等,"集" 指歷代大家名流的散文、詩、詞、曲等著作文集,如《李太白集》(李白文集)、《杜工部集》(杜甫文集)等。


子君to君子


傳統文化是個筐,老東西都能往裡裝。

日常最常見的,仍然生命力旺盛的有很多,打麻將,抹骨牌,酒桌規矩,家譜傳承,子承父姓,夫唱婦隨,鮮花可以插在牛糞上紅杏不能出牆,農村的聚族而葬等等,不都是如影隨形的,在現實生活中和你我伴在一起?

丟失找不回的也有,像尊師重教傳統。

已經死亡的更多了。女子纏足男子以女子小足為美,流行270年的男子的髮辮,三跪九叩大禮,農村老房子裡的織布機和紡車,種地的耬車等等,它們離我們漸行漸遠。

一直努力弘揚的傳統文化也不少,中華武術,國粹京劇,儒家思想,魯錦老粗布等等,無奈年輕人卻不甚欣賞。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我們思想戰線上的大課題,糟粕要拋棄,優秀要繼承。但有時對同一傳統文化,站在這個角度看,是優秀。站在另一類人的角度看,就是糟粕,很難取捨。有些人對待它,依依不捨。


wys826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以老子、孔子的道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漢字、語言、古文、詩詞、古曲、武術、川劇、京劇、燈謎、歇後語。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傳統的酒、茶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春節除夕、十五元宵節。

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

插圖攝影:廿八畝田





廿八畝田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視角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做一分析:

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1、政治思想文化

在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 政治思想文化影響深遠。大體又可分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孔子曰:“ 仁者愛人”, “仁 ”的基本含義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孔子主張在社會上廣泛地推行“仁愛”思想, 更希望以“仁愛”思想來安邦治國, 即所謂: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眾星共之。”孟子將“ 仁”與 “不仁”當作施政的根本, 行“仁政”者得天下, 失“仁政”者失天下。行“仁政”, 就是要求統治者對人民有“仁愛”之心, 不能過分地剝削壓迫人民;,要求各級官吏心中永遠裝著“民”, 從“ 民 ”的基本生活出發, 為“ 民 ”著想。為此, 要“ 為政以德”, 即以統治者個人的道德來教化人, 使人從內心服從於統治, 從而達到大治。這就是“以德治國”。

道家的“無為而治 ”。與儒家積極有為的政治文化思想不同,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的超越式的政治文化思想。所謂 “無為”並不是真的無為, 而是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自然的天人關係中展開的, 其手段是因勢利導, 最終目的還是 “無不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追求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為實現其理想政治, 老子主張“ 愚民 ”。“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明民, 將以愚之。民之難治, 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墨家的“相愛相利”和“尚賢。”墨家認為理想的政治是“兼愛”天下人, 如何愛天下人呢? 那就是給天下人以“利”。墨子認為:“仁人在位”, 就要“興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使國強民富, 政治清明。實現理想政治, 要用有賢德的人, 國家政權應該向“農與工肆之人”開放。

法家的“法治。”法家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為了使國家強大有序, 他們都主張尚法明刑, 強化法令刑律。並且不論親疏貴賤, 應當“一斷於法 ”。韓非認為, 對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來說,“法”、“ 術 ”、“勢”三者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所謂“法”指成文法令; “術”指國君統御臣下的手段; “勢”指國君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權威。三者統一於君主專制, 實現其穩定的統治。

陰陽家的“五德終始。”陰陽家將構成物質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這些“ 小物質 ”推及到廣大的宇宙, 認為這個世界都是由它們構成的。這一物質世界是變化運動的, 其變化運動來自於“五行相勝。”齊國陰陽家鄒衍進而把這一思想推及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之中, 來論證歷史朝代的更換, 形成了“五德終始 ”的歷史觀。社會歷史變化遵循五行相剋的規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依次往復循環進行。

2、倫理道德文化

中國倫理文化最典型的是儒家倫理。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 仁 ”就是儒家道德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倫理可以劃分為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

家庭倫理: 孝悌是仁愛的根本內容。孔子認為孝悌就是孝順父母, 敬愛兄長。它反映了“親親”之義, 其本質就是使長幼有分、男女有別, 使家庭處於和睦和諧之中。

社會倫理: 將家庭倫理推及社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社會倫理。信、義、寬、惠、溫、良、恭、讓、敏、行等都是人與人相處應該遵循的德目, 體現“仁 ”的思想。為人不能不講信、義, 守信、忠義是也; 為人不能不講寬、惠, 體諒、寬容別人, 也能有益於別人; 為人應當溫和善良, 有謙讓精神; 為人應當聰明睿智、善於踐行等等。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大家庭, 就要尊老愛幼, 提倡“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的思想, 目的是讓社會成員處於和睦和諧狀態, 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會倫理。

國家倫理: 將家庭倫理推及國家就是國家倫理。治理國家就像是治理家庭一樣, 國君是家長, 因此社會成員對國家就要忠誠, 對自己的工作就要盡職盡責。同時, 國君對臣民要有仁愛之心。孟子主張: 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 只有把“民”看得最重, 才能治理好國家。

3、多元民俗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傳統中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對民眾的生活往往起著重要的規範、制約作用。例如:

人生禮儀: 中國傳統的人生禮儀有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喪葬禮等。誕生禮, 儘管各地各民族有不同的方式, 但都期望生兒子能將來有出息, 能夠幹大事, 能夠光宗耀祖; 生女兒則希望她是操持家務的能手, 心靈手巧。成年禮, 男子二十而冠, 女兒十五而笄。冠禮在宗廟裡舉行, 儀式有筮日、筮賓、挽髻、加冠、禮見、取字等。婚禮, 傳統婚禮有六禮, 包括: 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喪葬禮,記載最詳細、最系統, 大體上要經過停屍、報喪、弔唁、入殮、送葬、入土、做七等程序。在中國古代社會, 喪葬之禮不僅是對死者哀悼、埋葬的儀式, 更重要的是對活著的人的一次社會教育。

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慶節日, 是一個不斷髮展豐富的過程。漢民族的節日種類多, 內容豐富多彩, 比較重大的節日有:

春節: 是漢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過春節又稱過年。古以立春為春節, 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主要是為了慶祝當年豐收, 並預祝來年豐收。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 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 前後持續近一個月。春節活動十分豐富, 主要有: 貼春聯、貼年畫、帖福字、守歲、吃餃子、放爆竹、拜年、鬧元宵等。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 上元節 !、 燈節 !, 是漢族最典型的娛樂性節日。在農曆正月十五夜舉行, 通常在正月十三上燈開始, 至正月十八燈落為止。節日活動豐富, 主要有: 掛彩燈、吃湯圓、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扭秧歌、踩高蹺、唱陽戲等等, 舉國上下, 張燈結綵, 歌舞昇平, 一片歡樂祥和氣氛。

清明節: 舊稱三月節, 在陽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清明節既是一個農事節日, 又是一個祭祖節日。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又稱 端陽節!、 重午節!、 重五節 !。主要活動有: 掛艾蒿、掛菖蒲、佩戴香袋是為了驅蟲殺菌; 喝雄黃酒是為了解毒祛邪; 吃粽子、劃龍船是為了紀念屈原。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又稱 仲秋節 !, 源於對月神的崇拜。主要活動為喝茶、飲酒、吃月餅, 邀明月同享團圓之樂。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 古以九為陽數, 九月而又九日, 故稱重陽。主要活動: 登高望遠、佩戴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 以求長壽。

少數民族還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 主要有: 藏族的藏曆年、雪頓節等;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祭敖包登; 回族、維吾爾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節; 傣族的傣歷新年, 即潑水節, 等等。

衣食住行習俗: 衣食住行習俗是每個民族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文化形態, 既有相似性, 又有差異性。中華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以漢民族為例, 就服飾方面來看, 基本上分冠、衣裳、履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種類繁多的樣式。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彩, 更是不勝枚舉。就飲食來看, 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各民族, 飲食文化將物態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巧妙地在食、酒、茶等文化中結合在一起, 達到一種精神愉悅的境界。

就居住來看, 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裡, 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居住方面流傳下來最優秀的建築園林文化。皇家園林如避暑山莊, 私家園林如蘇州園林, 而中國民居中的四合院是典型傳統文化的象徵, 長城、故宮及眾多廟宇、寺院之建築更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就交通來看,北方的車馬, 南方的船舟, 種類繁多, 形制精巧, 限於篇幅, 不一一列舉。

民間信仰: 求神拜佛是民俗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式樣, 它反映了人們的天命思想。求神早已有之, 是上古神靈不死觀念的一個寫照。三代時, 占卜之風大盛, 殷人每事必問、每事必卜。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民間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拜佛, 是佛教傳入後, 特別是從魏晉南北朝後, 佛教廣為傳播, 道教也不斷髮展, 人們求神拜佛的活動有增無減。為了求得家人的平安、為了度過一時的危難, 處於絕境的人們往往對神靈世界抱有無限的期望。因此, 求神拜佛是古代社會人們尋求精神安慰的重要途徑。

祭祖、求子: 在中國民俗文化事象中, 沿用了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特別是對祖先崇拜, 它 與天地崇拜、神靈崇拜一道, 初步構成了中國早期崇拜與信仰的三元結構。在重大的節日、家族或家庭有重要的事情要決定往往都要祭祀祖先, 以告知之, 並請求其神靈來保佑其家族或家庭成員的平安。因此, 一般中國人家

往往建有祠堂, 進行祭祀活動。為使血緣關係延綿不斷, 因此, 中國人十分重視後嗣問題, 在民俗文化中, 常見求子活動。求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 如求祖先神靈保佑, 或求神仙顯靈, 或求王母娘娘送子等等。祭祖求子作為中國農業社會的生活反映, 是重要的民俗活動。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科學而合理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要從整體上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辯證發展作一規律性的探尋,充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特徵。這裡主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方面作些規律性分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對立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在秦漢時期開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統文化, 董仲舒倡導的 獨尊儒術!更是把這個統一性推向極致,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單一的內容。事實上, 中國傳統文化是多樣性的統一。從內容上看, 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對自然界的認知, 又有關於社會人文的、政治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思考, 其中無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認識, 這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不能因為強調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的階級性而對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時限上看, 中國文化有古代的傳統, 也有近代的傳統。再從這一傳統文化的學術派別上看, 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儒、墨、道、法、陰陽、名、兵、農等諸子百家, 在以後的發展中又有彼此的會通、融合和衍化, 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學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若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黨性原則來看, 中國古代哲學有唯物主義的傳統和唯心主義的傳統, 以及辯證法的傳統和形而上學的傳統等。再從文化層面上看, 人文的價值追求既有哲學的、道德的價值追求, 又有個人生命的、科學技術的、文學藝術的、終極關懷的價值追求, 所以, 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僅僅侷限於某一種領域或方面, 往往會失之偏頗。相反, 如果我們能正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對立統一, 我們就可能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開掘這一文化所內蘊的現代意義, 為建設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化服務。

2. 中國傳統文化是連續性與變革性的對立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由遠古文化到夏商周的三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已表現為一個長期發展、不斷積累的過程。春秋時代, 孔子整理、總結三代文化的成果, 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繼孔子之後, 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最活躍、最富創造性的百家爭鳴局面。至秦漢, 董仲舒又倡導 獨尊儒術!, 他建立的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儒道法互補的思想體系, 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發揮影響的意識形態。至宋明理學時期, 這一傳統文化開始走向自己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歷史過程中, 中國古代社會曾歷經戰爭動亂、社會分裂和王朝更替, 但中國文化並未中斷自己的傳統, 而是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 不斷地獲得發展更新的動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與其變革性並不對立。事實上,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這種連續性本身就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變化過程。僅就先秦而論, 從周人對前人的文化維新, 到孔子對周禮的重新闡釋; 從孟子對孔子思想的深化與發展, 到荀子對先秦百家爭鳴學術的總結與融合, 就表現為一個連續性與變革性的統一過程。

3. 中國傳統文化是獨立性與融通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既指這個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人自己獨立創造的, 也指這個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體系。考古證明,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本土文化源於遠古時代, 從那時起我們不僅有著獨特的漢字語義和語音體系, 而且還以方塊漢字為載體獨創了民族的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的學術思想體系, 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禮儀典章制度、風俗習慣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 建立了獨一無二的諸如中醫學那樣的醫學理論體系。我們還有著獨特的虛擬寫意的戲曲藝術, 氣韻生動的中國書畫, 工整對仗、情理交融的楹聯藝術等等。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又不是毫無關聯的, 她對許多的外來文化又有著很強的吸納和融會貫通性。仔細考察一下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就可以發現, 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那具有非凡的吸納力和交融貫通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僅就宗教文化而言, 在這個時期, 不僅從印度傳入的佛教逐漸中國化, 使佛教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而且景教 (基督教 )、回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也開始傳入中國, 使唐文化呈現一派胡曲雅樂各放異彩的繁榮景象。

4. 中國傳統文化遵循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談到自己寫作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不僅史學家關注天人關係, 實際上,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士人大

多都關注這一課題。三代時期, 人們對天的認識侷限性很大, 他們往往認為人事聽命於天, 即天命主宰人事。在天人關係中, 人處於被動地位。然而, 周革殷命喚醒了人們對人本身力量的認識, 在思想文化界,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的力量, 人本思想也就產生了。春秋戰國時期, 人與天的關係越來越走向合一, 即人與天是同處於自然界的, 兩者之間是和諧相處的, 而不是處於矛盾和永恆的鬥爭之中, 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辦事, 依從於自然法則, 才能成就人事。而人在爭取生存空間的時候, 不是被動, 而是能動地作用於自然, 人命不是完全服從於天命。先秦時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關於天人關係的論述都是值得借鑑的。

5.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國傳統文化說到底是對中國人——理想中國人的一種設計和追求。儘管先秦諸子學派在各自的學說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但是對後世影響最久、最大的是儒

家和道家。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踐行“仁愛”, 恪守“禮制 ”, 遵循“中庸 ”之道的道德完善的人, 是能夠“慎獨 ”的人。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天人合一的人, 是超越自我的人。當今學者對中國傳統美德作出了總結, 如張岱年先生認為: 中華民族有十大傳統美德, 分別是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對中國知識階層乃至整個中國人來講影響深遠。

6. 中國傳統文化沿襲辯證分析與直覺體悟相結合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人的思維體系中最突出的是辯證分析與直覺體悟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辯證分析, 強調對事物從整體上看問題, 對整體進行綜合分析, 即從大處著眼, 從細微處入手; 直覺體悟, 強調人對具體事物的感受, 從感受中抽象出意義, 即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像盡意的思維方式。它超越了語言, 領悟的是語言不能表述的意義。這種思維方式是將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在主體的感悟中渾然一體, 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西方辯證邏輯思維的程序, 直見心性。

總之,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內容豐富, 內涵深厚。歷史上很長時期一直居於世界文化的前列, 對中國和東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也為整個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在和將來仍然必將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進程中, 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主張文化的多樣性。一

個不尊重自己的歷史、不能發揚光大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在當前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和緊迫性。在文化的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歡迎親愛的朋友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斷演化彙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中國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文明結晶。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內容非常豐富,有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周易、八卦、琴棋書畫、四大發明、民間風俗、戲曲、文學、詩歌、武術、中醫、雕塑、民間工藝、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神話傳說、酒文化等等,其中主流是儒家文化,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


輕風5


傳統文化,必須追本逐源。

明白什麼是文化~人文變化。

什麼是傳統~傳播統一。

傳統文化指傳播統一人文變化。

上古時期,人民以族群繁衍,以征伐殺戮搶佔地理資源,各部族之間為生存競爭不止。

後有部族華胥氏,宅心仁厚,不忍殺伐,避居陝地~涇渭河流域。

踏雷澤而感,生育伏羲女媧二祖。生俱聖德,常感民生不易,部族交流不易,自然掌控不易。

羲皇仰觀天象,俯察地形,明生死道,白人事理,繪製河圖洛書。

以無上智慧釋道於易,

以無上勇猛證道於理,

以發明萬化術道於流,

以四情八德治道於世。

易理術德,流於治世。

立易太玄~太乙玄門。分化三教人闡截。

人者求完,闡者明理,截者取道。

人教至仁,闡教至德,截教妙術。

三教宗旨:闡明人生求完正理,以至仁至德妙術截取大道一線生機。

統攝九流之術:星佔相術遁醫兵治藝,引導民生向前。形成人文變化之基,故長久不衰。

尊華胥氏為祖母,取夏天物產豐富之意,命名華夏。

演家道為國道~天下為公,萬法當平。

擁君稱王~擁立有君子德行的人稱王治世,五行之中土為厚德,其能載天,其位居中,故稱中國。

立易之初,趨吉避凶,使人民得利實惠而生起信仰。

立教之初,修身養性,使人民廣學正理而生起信念。

立法之初,導善歸真,使人民悔悟向善而生起正行。

伏羲女媧二聖祖,以易道佈施於世,以法理執道而行,以方術救治於民。

伏羲全稱劈地開天太昊皇帝風祖伏羲氏。

女媧全稱創世孕生孝慈聖母福主女媧氏。

自從盤古~伏羲開天地,

青蓮~女媧創世孕生機。

道生福主,德生慈悲。天主壽祿,人求多福。

靈心一動生天地,性念一起法無極。

靜觀天地玄黃境,何人向道了無生。


三教之祖


中醫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集科學與哲學於一身,還有就是儒釋道。


周先生246162057


古墓。各類塔寺。古建築。文字記尋竹簡書籍。詩詞雜劇古文。民間傳說。口頭文學。各類設計圖案表冊。總之,很多!


高廣福204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諸子百家,民俗文化,都可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