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水北調”惠利億萬人

南水北調"即"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2年 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共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截至目前,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歷史沿革

項目建議前期

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

中國“南水北調”惠利億萬人

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圖(示意圖)

1959年,中科院、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南水北調指導方針是:"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

摺疊

項目研究論證期

中國“南水北調”惠利億萬人

南水北調工程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統籌領導協調全國的南水北調工作。

1987年7月,國家計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項目。

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南水北調"列入"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有序展開,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游調水。

摺疊

項目審批期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經國務院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摺疊

工程建設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江蘇段三潼寶工程和山東段濟平乾渠工程成為南水北調東線首批開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工程--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漢召開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動員會議,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興隆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標誌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七省市全部開工。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壩54個壩段全部加高到頂,標誌著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全面完成。

摺疊

項目試運行驗收期

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試通水圓滿成功。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

2013年8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正式通過蓄水前最終驗收,標誌著庫區蓄水前的各項移民相關任務全面完成。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通過蓄水驗收,正式具備蓄水條件。

2013年11月15日,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運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線幹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為全線通水奠定了基礎。

2014年6月5日,中線黃河以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7月3日,中線黃河以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9月15日,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充水試驗成功。

2014年9月29日,中線工程一期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具備通水條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運行。

工程造價與進度

摺疊

2010年

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項目40項,單年開工項目數創工程建設以來最高記錄;2010年累計完成136個單元工程,佔155個設計單元工程總數的88%;完成投資379億元,相當於開工前8年完成投資總和,創工程開工以來的新高。批覆投資規模1100億元,超過開工以來前8年批覆投資總額,累計批覆2137億元,佔可研總投資2289億(不含東線治汙地方批覆項目)的93%,單年批覆投資規模創開工以來新高。

至2010年底,南水北調全部155項設計單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項佔21%;在建79項佔51%;主體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69億元,佔可研批覆總投資的30%。

摺疊

2012年

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調辦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1636.6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91.1億元,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188.7億元的64%,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220億元和1157.5億元,分別佔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74%和61%;

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10269萬立方米,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總土石方量的83%;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2279萬立方米,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混凝土總量的59%。

摺疊

2014年

2014年12月底[9] ,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557.8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43.4億元,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567.5億元的99%,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21.6億元和2126.5億元,分別佔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97% 和99%;

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59649萬立方米,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總土石方量的99%;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4276萬立方米,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混凝土總量的99%。

南水北調工程1-12月份完成投資109.19億元(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完成7.56億元,中線一期主體工程63.69億元,庫區移民安置工程4.16億元,過渡性資金融資利息33.78億元),完成土石方1280萬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澆築154萬立方米。

重要意義

摺疊

綜述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額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戰略性工程,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工程建設起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10]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五省市淨增供水量143.3億立方米,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實施後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山東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並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中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黃淮海平原水資源嚴重短缺、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關係到受水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從大壩加高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直通北京,總長1432公里,工程自2003年開工以來,經過10多年的建設而成。[12]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江水進京後,北京年均受水將達1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將增加50多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一期工程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按照北京目前約2000萬人口計算,人均可增加水資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約50%。工程通水後,不僅可提升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還將增加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減少使用本地水源地密雲水庫水量,並將富餘來水適時回補地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