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淺談全州歷史文化十大類型

「文化生活」浅谈全州历史文化十大类型

在楚南桂北的歷史沿革中,全州建制早,掌故多,底蘊深厚,歷來是湘桂走廊上的重鎮。自舜帝南巡,鴻蒙初開,春秋戰國,即有邊邑;及秦漢,立縣郡,中原之風日漸澤被。其地東南列都龐,西北橫越城,北極荊楚,南控百粵,中間三江匯流,曲回北去,官商百工,絡繹不絕,人文勝蹟,隨處可拾。這裡屬長江流域,處五嶺之間,扼湘桂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全州,縱覽南來北往的繁華滄桑,糅合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特點,燦然可觀,發掘梳理這些沉澱湮沒於塵土與史籍的鄉土人文歷史,對於提升地方文化自信,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頗有價值。

全州地方歷史文化豐富,種類繁多,我嘗作梳理,謹列十大類:

一、以湘江戰役為代表的紅色文化。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湘江,遭遇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線,主戰場即在全州境內。湘江戰役的失利,用血的教訓沉痛宣判了博古、王明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為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作了決定性鋪墊,成為挽救黨、挽救紅軍、挽救中國革命,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轉戰陝北,擴大革命根據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捩點。湘江戰役是遵義這個生死攸關的會議的伏筆,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轉折的前夜,在中國革命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此前四年,李明瑞、鄧小平率領百色起義後的紅七軍從河池出發北上,主力七千多人,抵達全州時剩下四千人左右,部隊士氣低落。1931年1月3日,紅七軍在全州縣城的關岳廟內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對部隊進行整編,決定放棄攻打大城市的計劃,去井岡山與朱毛的中央紅軍會師,這是一次決定紅七軍命運的會議,史家稱為“小遵義會議”。全州的紅色路線主要路線,一是長征途經的兩河、朝南、石塘、安和、鳳凰、才灣、紹水、鹹水等十餘個鄉鎮,二是紅七軍經過了大西江、龍水、城郊、白寶、兩河等多個地方,有著豐富的史料和遺物,留下動人的軼聞逸事。“紅軍從咱家鄉過”,每當聽到或唱起類似的歌,全州人的心內應是波瀾起伏的。

二、以燕窩樓、桐蔭山莊、風雨橋、思源博物館為主的古建文化。永歲石崗村的蔣氏公祠燕窩樓為明代工部右侍郎蔣淦所建,有皇帝恩准的皇家廡殿頂建築樣式,其中正樓四層出翹、明樓三層出翹的斗栱純木結構的牌樓,工藝精湛,堪稱奇觀,歷經五百多年曆史風雲,至今完好,2006年列為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宗族的公祠往往是一村中建築的菁華,比如紹水鎮秀溪、白塘、梅塘村的大小公祠都相當漂亮。石塘鎮沛田村的古民居鱗次櫛比,層次豐富,山牆造型多樣,優美別緻,尤以桐蔭山莊最為氣勢恢宏,山莊內部和局部精雕細琢,是桂北地區典型的明清古民居風格。鹹水塘頭角村的碉樓,青磚大房,四角有炮樓,有槍眼,高大宏偉,裡面是純木結構的“跑馬樓”,單棟面積有400多平米,碉樓後面還有相連配套的房子,民國時期曾作國民革命軍陸軍步兵學校西南分校校址。龍水鎮的虹飲橋,文橋鎮的迴龍橋、青龍橋、凌雲橋、東峰橋等20多座風雨廊橋,既精巧又實用。全州18個鄉鎮,不少村落都有美麗的天井房子,其山牆翹角、門簷連廊、雀替窗欞等建築部分的工藝都精巧講究,即便如遠在深山老林中的東山瑤族鄉,也有上塘、夏福塘等古民居頗具形制和規模的村。每一座古民居,每一座風雨橋,其中都潛藏著曾經的鄉紳仕商的光輝歲月,以及十里八鄉的鄉民們慷慨義捐的感人故事。

三、以石濤、謝良琦等人為代表的文學藝術。石濤是明末靖江王府的落魄小王孫,國破家亡之際遁入全州湘山寺,而後走出去的畫僧,為清初著名“四僧”之一。其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強調尊崇自然和創新精神;一畫之法,不落俗臼,縱橫捭闔。在繪畫的創作技藝和藝術理論上,他是國內外公認的藝術大師,詩書畫皆擅,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石濤《畫語錄》雲:“畫于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實為他的寫照。白石老人有詩讚雲:誰敢下筆泣鬼神,兩千餘載只斯僧。湘山寺妙明塔後的飛來石上,有一幅石刻蘭花圖,據傳為石濤之作。比石濤年長十餘歲的謝良琦為全州龍水人,詩詞文兼善,被譽為“嶺南詞壇領袖”,尤以古文名重一時,開嶺南古文風氣之先的重要的文學家,曾與同時期的王漁洋、金聖嘆等名士唱和為友,《廣西近代經籍志》對謝有“乃二百年來,世無知者,非粵西憾事耶”的記載。此外,還有“粵西才子”俞廷舉,寫出《東華錄》的著名宮廷史學家蔣良琪等。

四、以璜溪書院、清湘書院為主的書院文化。璜溪書院為南宋淳熙年間進士鄧寧民創建於兩河桐木街,原名太極書院,系楚南桂北最早的民辦鄉村書院,遺址至今立有宋時留下的孔子石像碑,孔像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筆。清湘書院的前身為全州知守、北宋文學家柳開在州城外的北山創建的讀書堂,後人景仰柳開,改北山為柳山,增其舊制,名“柳山書院”,至南宋州守林岜擴修,寶慶三年(1227),宋理宗為柳山題“清湘書院”匾額,書院聲名大震。至明代,州守顧璘又增修興復,一時為盛。崇禎十年(1637)潤四月,徐霞客遊全州,遊記稱清湘書院“與睢、嶽、嵩、廬四書院共著”。全州“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翰林”等科舉文教之盛,皆源於清湘、璜溪等州內的10餘所書院。元代,江南人陸垕遊全州,題柳山五律:“何年柳使君,開此讀書林?天地三江遠,煙雲一徑深。高山仰聖道,流水淨人心。伊昔從遊樂,遺風尚可尋。”

五、以無量壽佛為中心的佛教文化。唐代徑山得道高僧全真法師於公元756年來全州創建了湘山寺,初名“淨土院”,宋朝時得到4位皇帝5次敕封,素有“興唐顯宋”、“楚南第一名剎”之美譽。湘山寺內有康熙御筆“壽世慈陰”的摩崖石刻、飛來石、洗缽泉、妙明塔、壽佛殿、圓通寶殿、放生池動物石雕群等景觀,鼎盛時期寺內建築面積達18000平方米,作為廣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膜拜、遊覽,特別是三大佛教節日、更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絕。在民間,全真法師教化民眾,不僅推崇真善美,還有養生長壽(全真法師壽數132歲)、明辨思哲(他對士大夫說:忠孝是佛;對農民工匠說:勤儉是佛;對商人說:公平是佛。)等內涵,世人皆稱其為“無量壽佛爺”,融釋、道、儒為一體,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文化意義。縣民宗局局長廖漢星先生致力於壽佛文化研究,有論著《中國無量壽佛信仰文化在全州》,併力主《〈湘山事狀全集>校釋》出版。此外,建於清代的金山寺規模宏大,一度影響力頗大,後毀於清末和民國的戰亂;寶鼎白雲庵、鹹水南木寺、文橋甑山庵等山中寺廟至今香火綿延。

六、以建安城、洮陽城、湘源城、江凹裡窯、妙明塔為代表的古遺址文化。全州因楚南桂北通衢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和邊邑建制都較早,歷史遺蹟繁多,從龍水渡裡園的新石器遺址到秦漢時期的建安古城、洮陽古城遺址,從唐代妙明塔、漢代建安司窯、宋代江凹裡窯到二妃廟、清代梘塘金山寺遺址,從湘江蓑衣渡、東山清水關到永歲古戰場,縣內遍佈有各個時期的遺址,為各個歷史面貌和文化類型提供了可觸可感的直觀史料,演繹這全州文明發展的風雨歷程。古城的秦磚漢瓦,古寺的浮圖叢林,古窯的燦爛火光,古渡的人文痕跡,靜默中透出曾經的繁華與芬芳。

七、以蔣冕、王貽德、謝濟世、趙炳麟等名臣官宦為代表的廉政文化。自唐以降,在史籍上有明確記載的,全州共有一百四十多位進士,舉人不計其數。全州士子出仕,做人處世皆以儒家文化為準繩,為官清廉,有所為有所不為,很有耿直忠貞的政聲。譬如明代嘉靖朝的首輔蔣冕,萬曆帝賜“天下清官第一”匾額的王貽德、“鐵面御史”曹學程、謝濟世與趙炳麟等一大批先賢,他們歷朝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精神,——文史研究者蔣欽揮先生稱全州古人尤其是士大夫這種性格為“拙硬剛直”。在當前的廉政文化建設中很有弘揚與學習的意義。

八、以天湖、寶鼎嶺、湘山寺等為代表的自然人文旅遊文化。高天之上,平湖仙境,高山草甸,山花爛漫。天湖是越城嶺上閃爍的明珠,有“皇帝大殿”的傳說,有日月同輝的傳奇,有朝夕雲海的偉觀。天湖眾水庫的西南,沿越城嶺一眾山脈,有突兀而出的兩寶鼎(頂),北面的叫真寶頂,南側的為寶鼎嶺,兩嶺間相距30裡左右,兩嶺間有鉤掛嶺、打狗嶺、達摩嶺等各具風格的一眾山,若從兩嶺間徒步穿越,峰迴路轉,逶迤而行,曲折山路計約90餘里,一路上無數的險道迷途,也有無限風光在其中,在很多資深驢友眼裡,屬於南嶺山系中殿堂級的徒步穿越路線。徐霞客自湘江溯源入廣西,在全州遊歷12天,其中近半時間耗在這一段山脈間。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年這三天,城西的湘山寺、寶鼎嶺的苦煉庵和白雲庵,縣內外的朝拜者、遊客如織如湧。

九、以醋血鴨、禾花魚、紅油米粉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全州本地小腳土鴨宰殺時,將備好醋水(最好的是醃製辣椒、生薑的酸罈子水)碗接上鴨子的血,然後烹製鴨肉快熟時,倒拌了新鮮五香碎葉的醋血入鍋,翻炒再三,出鍋,撒白芝麻於其上,色香味俱全矣。禾花魚,在水稻田裡吃過禾花長大的烏鯉魚,體態豐腴,色澤鮮亮,無論清水湯煮、香煎黃悶還是烘乾了做臘魚仔,提起來都讓人垂涎不已,——俗語云“魚仔送飯,鼎鍋刮爛”是也。米粉是大桂林的飲食品牌,紅油米粉則是全州風味的一道特色早餐。其特色就在主要佐料——紅油湯,用辣椒、香油配高湯慢火熬製而成,香辣味十足。一碗純正的紅油米粉,紅油、骨頭湯、肉末、黃豆、蔥花、香菜必不可少,米粉是當場現榨的。此外,還有兩河、龍水等地的薑茶(也叫“剁剁茶”),茶食隨季節變化而改變,主打的常是花生、瓜子、米花、米皮和各種煎得香噴噴的粑粑。以前在農村的冬閒時節,鄰里人家相邀,圍著火塘剁茶喝,有吃有聊,天上人間地下的板路故事都來了:用全州話講,那是“相當的爽抖”。

十、以東山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全州有東山、蕉江兩個民族鄉,主要是瑤族聚居區。其中東山是國務院第一批審批成立的民族鄉,也是廣西最早成立的民族鄉、全區瑤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數民族鄉之一,瑤民佔全鄉人口的85%以上。東山每年有展示瑤族古老文化的 “盤王節”、充滿激情的三月三山歌節,有瑤歌、長鼓舞、師公舞,風景名勝有神秘的弄巖水庫、氣勢宏偉的野牛巖水簾瀑布、任人遐想的仙人橋,建於清代的牛角石、雷公嶺、平安三大石寨,特產有土豬、靈芝、雲霧茶以及穇子酒等。

此十類文化,均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當然,掛一漏萬,還有不少尚未羅列歸納進來的鄉土文化,譬如廟頭、黃沙河等地特定日子裡的“趕大鬧子”,集鎮熱鬧如盛大節日,譬如從文橋到永歲、梘塘一帶的土話,各鄉鎮的語系又不盡相同,值得研究。自治區參事、鄉賢蔣欽揮先生從史海中搜集整理全州人物書籍,於故紙堆裡點校出《全州歷史文化叢書》20餘本,發思古之幽思,集人文之精粹;深味傳統建築藝術的老工匠唐以金先生,傾盡一生財富和手藝,修復古建,幾乎憑一己之力,在灌江邊建立起桂北古民居博物館,這是全州文化的福祉。

如何傳承鄉土文化,講好地方故事,這應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議項之一,也是尋覓鄉愁、情感歸宿的重要載體。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方長遠持久發展的內核和動力。只要我們帶著使命和感情,進一步去認識,去探索地方的自然人文,觀照歷史,思索當前,必能開拓出一條古今融匯的文化路子,這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幸事和偉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