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浅谈全州历史文化十大类型

「文化生活」浅谈全州历史文化十大类型

在楚南桂北的历史沿革中,全州建制早,掌故多,底蕴深厚,历来是湘桂走廊上的重镇。自舜帝南巡,鸿蒙初开,春秋战国,即有边邑;及秦汉,立县郡,中原之风日渐泽被。其地东南列都庞,西北横越城,北极荆楚,南控百粤,中间三江汇流,曲回北去,官商百工,络绎不绝,人文胜迹,随处可拾。这里属长江流域,处五岭之间,扼湘桂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全州,纵览南来北往的繁华沧桑,糅合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点,灿然可观,发掘梳理这些沉淀湮没于尘土与史籍的乡土人文历史,对于提升地方文化自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颇有价值。

全州地方历史文化丰富,种类繁多,我尝作梳理,谨列十大类:

一、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湘江,遭遇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主战场即在全州境内。湘江战役的失利,用血的教训沉痛宣判了博古、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为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作了决定性铺垫,成为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陕北,扩大革命根据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捩点。湘江战役是遵义这个生死攸关的会议的伏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转折的前夜,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此前四年,李明瑞、邓小平率领百色起义后的红七军从河池出发北上,主力七千多人,抵达全州时剩下四千人左右,部队士气低落。1931年1月3日,红七军在全州县城的关岳庙内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去井冈山与朱毛的中央红军会师,这是一次决定红七军命运的会议,史家称为“小遵义会议”。全州的红色路线主要路线,一是长征途经的两河、朝南、石塘、安和、凤凰、才湾、绍水、咸水等十余个乡镇,二是红七军经过了大西江、龙水、城郊、白宝、两河等多个地方,有着丰富的史料和遗物,留下动人的轶闻逸事。“红军从咱家乡过”,每当听到或唱起类似的歌,全州人的心内应是波澜起伏的。

二、以燕窝楼、桐荫山庄、风雨桥、思源博物馆为主的古建文化。永岁石岗村的蒋氏公祠燕窝楼为明代工部右侍郎蒋淦所建,有皇帝恩准的皇家庑殿顶建筑样式,其中正楼四层出翘、明楼三层出翘的斗栱纯木结构的牌楼,工艺精湛,堪称奇观,历经五百多年历史风云,至今完好,2006年列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宗族的公祠往往是一村中建筑的菁华,比如绍水镇秀溪、白塘、梅塘村的大小公祠都相当漂亮。石塘镇沛田村的古民居鳞次栉比,层次丰富,山墙造型多样,优美别致,尤以桐荫山庄最为气势恢宏,山庄内部和局部精雕细琢,是桂北地区典型的明清古民居风格。咸水塘头角村的碉楼,青砖大房,四角有炮楼,有枪眼,高大宏伟,里面是纯木结构的“跑马楼”,单栋面积有400多平米,碉楼后面还有相连配套的房子,民国时期曾作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学校西南分校校址。龙水镇的虹饮桥,文桥镇的迴龙桥、青龙桥、凌云桥、东峰桥等20多座风雨廊桥,既精巧又实用。全州18个乡镇,不少村落都有美丽的天井房子,其山墙翘角、门檐连廊、雀替窗棂等建筑部分的工艺都精巧讲究,即便如远在深山老林中的东山瑶族乡,也有上塘、夏福塘等古民居颇具形制和规模的村。每一座古民居,每一座风雨桥,其中都潜藏着曾经的乡绅仕商的光辉岁月,以及十里八乡的乡民们慷慨义捐的感人故事。

三、以石涛、谢良琦等人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石涛是明末靖江王府的落魄小王孙,国破家亡之际遁入全州湘山寺,而后走出去的画僧,为清初著名“四僧”之一。其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尊崇自然和创新精神;一画之法,不落俗臼,纵横捭阖。在绘画的创作技艺和艺术理论上,他是国内外公认的艺术大师,诗书画皆擅,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石涛《画语录》云:“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实为他的写照。白石老人有诗赞云:谁敢下笔泣鬼神,两千余载只斯僧。湘山寺妙明塔后的飞来石上,有一幅石刻兰花图,据传为石涛之作。比石涛年长十余岁的谢良琦为全州龙水人,诗词文兼善,被誉为“岭南词坛领袖”,尤以古文名重一时,开岭南古文风气之先的重要的文学家,曾与同时期的王渔洋、金圣叹等名士唱和为友,《广西近代经籍志》对谢有“乃二百年来,世无知者,非粤西憾事耶”的记载。此外,还有“粤西才子”俞廷举,写出《东华录》的著名宫廷史学家蒋良琪等。

四、以璜溪书院、清湘书院为主的书院文化。璜溪书院为南宋淳熙年间进士邓宁民创建于两河桐木街,原名太极书院,系楚南桂北最早的民办乡村书院,遗址至今立有宋时留下的孔子石像碑,孔像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清湘书院的前身为全州知守、北宋文学家柳开在州城外的北山创建的读书堂,后人景仰柳开,改北山为柳山,增其旧制,名“柳山书院”,至南宋州守林岜扩修,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为柳山题“清湘书院”匾额,书院声名大震。至明代,州守顾璘又增修兴复,一时为盛。崇祯十年(1637)润四月,徐霞客游全州,游记称清湘书院“与睢、岳、嵩、庐四书院共著”。全州“一门四进士、三代三翰林”等科举文教之盛,皆源于清湘、璜溪等州内的10余所书院。元代,江南人陆垕游全州,题柳山五律:“何年柳使君,开此读书林?天地三江远,烟云一径深。高山仰圣道,流水净人心。伊昔从游乐,遗风尚可寻。”

五、以无量寿佛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唐代径山得道高僧全真法师于公元756年来全州创建了湘山寺,初名“净土院”,宋朝时得到4位皇帝5次敕封,素有“兴唐显宋”、“楚南第一名刹”之美誉。湘山寺内有康熙御笔“寿世慈阴”的摩崖石刻、飞来石、洗钵泉、妙明塔、寿佛殿、圆通宝殿、放生池动物石雕群等景观,鼎盛时期寺内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作为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膜拜、游览,特别是三大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在民间,全真法师教化民众,不仅推崇真善美,还有养生长寿(全真法师寿数132岁)、明辨思哲(他对士大夫说:忠孝是佛;对农民工匠说:勤俭是佛;对商人说:公平是佛。)等内涵,世人皆称其为“无量寿佛爷”,融释、道、儒为一体,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文化意义。县民宗局局长廖汉星先生致力于寿佛文化研究,有论著《中国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在全州》,并力主《〈湘山事状全集>校释》出版。此外,建于清代的金山寺规模宏大,一度影响力颇大,后毁于清末和民国的战乱;宝鼎白云庵、咸水南木寺、文桥甑山庵等山中寺庙至今香火绵延。

六、以建安城、洮阳城、湘源城、江凹里窑、妙明塔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全州因楚南桂北通衢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和边邑建制都较早,历史遗迹繁多,从龙水渡里园的新石器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建安古城、洮阳古城遗址,从唐代妙明塔、汉代建安司窑、宋代江凹里窑到二妃庙、清代枧塘金山寺遗址,从湘江蓑衣渡、东山清水关到永岁古战场,县内遍布有各个时期的遗址,为各个历史面貌和文化类型提供了可触可感的直观史料,演绎这全州文明发展的风雨历程。古城的秦砖汉瓦,古寺的浮图丛林,古窑的灿烂火光,古渡的人文痕迹,静默中透出曾经的繁华与芬芳。

七、以蒋冕、王贻德、谢济世、赵炳麟等名臣官宦为代表的廉政文化。自唐以降,在史籍上有明确记载的,全州共有一百四十多位进士,举人不计其数。全州士子出仕,做人处世皆以儒家文化为准绳,为官清廉,有所为有所不为,很有耿直忠贞的政声。譬如明代嘉靖朝的首辅蒋冕,万历帝赐“天下清官第一”匾额的王贻德、“铁面御史”曹学程、谢济世与赵炳麟等一大批先贤,他们历朝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精神,——文史研究者蒋钦挥先生称全州古人尤其是士大夫这种性格为“拙硬刚直”。在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很有弘扬与学习的意义。

八、以天湖、宝鼎岭、湘山寺等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旅游文化。高天之上,平湖仙境,高山草甸,山花烂漫。天湖是越城岭上闪烁的明珠,有“皇帝大殿”的传说,有日月同辉的传奇,有朝夕云海的伟观。天湖众水库的西南,沿越城岭一众山脉,有突兀而出的两宝鼎(顶),北面的叫真宝顶,南侧的为宝鼎岭,两岭间相距30里左右,两岭间有钩挂岭、打狗岭、达摩岭等各具风格的一众山,若从两岭间徒步穿越,峰回路转,逶迤而行,曲折山路计约90余里,一路上无数的险道迷途,也有无限风光在其中,在很多资深驴友眼里,属于南岭山系中殿堂级的徒步穿越路线。徐霞客自湘江溯源入广西,在全州游历12天,其中近半时间耗在这一段山脉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年这三天,城西的湘山寺、宝鼎岭的苦炼庵和白云庵,县内外的朝拜者、游客如织如涌。

九、以醋血鸭、禾花鱼、红油米粉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全州本地小脚土鸭宰杀时,将备好醋水(最好的是腌制辣椒、生姜的酸坛子水)碗接上鸭子的血,然后烹制鸭肉快熟时,倒拌了新鲜五香碎叶的醋血入锅,翻炒再三,出锅,撒白芝麻于其上,色香味俱全矣。禾花鱼,在水稻田里吃过禾花长大的乌鲤鱼,体态丰腴,色泽鲜亮,无论清水汤煮、香煎黄闷还是烘干了做腊鱼仔,提起来都让人垂涎不已,——俗语云“鱼仔送饭,鼎锅刮烂”是也。米粉是大桂林的饮食品牌,红油米粉则是全州风味的一道特色早餐。其特色就在主要佐料——红油汤,用辣椒、香油配高汤慢火熬制而成,香辣味十足。一碗纯正的红油米粉,红油、骨头汤、肉末、黄豆、葱花、香菜必不可少,米粉是当场现榨的。此外,还有两河、龙水等地的姜茶(也叫“剁剁茶”),茶食随季节变化而改变,主打的常是花生、瓜子、米花、米皮和各种煎得香喷喷的粑粑。以前在农村的冬闲时节,邻里人家相邀,围着火塘剁茶喝,有吃有聊,天上人间地下的板路故事都来了:用全州话讲,那是“相当的爽抖”。

十、以东山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全州有东山、蕉江两个民族乡,主要是瑶族聚居区。其中东山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瑶民占全乡人口的85%以上。东山每年有展示瑶族古老文化的 “盘王节”、充满激情的三月三山歌节,有瑶歌、长鼓舞、师公舞,风景名胜有神秘的弄岩水库、气势宏伟的野牛岩水帘瀑布、任人遐想的仙人桥,建于清代的牛角石、雷公岭、平安三大石寨,特产有土猪、灵芝、云雾茶以及穇子酒等。

此十类文化,均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当然,挂一漏万,还有不少尚未罗列归纳进来的乡土文化,譬如庙头、黄沙河等地特定日子里的“赶大闹子”,集镇热闹如盛大节日,譬如从文桥到永岁、枧塘一带的土话,各乡镇的语系又不尽相同,值得研究。自治区参事、乡贤蒋钦挥先生从史海中搜集整理全州人物书籍,于故纸堆里点校出《全州历史文化丛书》20余本,发思古之幽思,集人文之精粹;深味传统建筑艺术的老工匠唐以金先生,倾尽一生财富和手艺,修复古建,几乎凭一己之力,在灌江边建立起桂北古民居博物馆,这是全州文化的福祉。

如何传承乡土文化,讲好地方故事,这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项之一,也是寻觅乡愁、情感归宿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长远持久发展的内核和动力。只要我们带着使命和感情,进一步去认识,去探索地方的自然人文,观照历史,思索当前,必能开拓出一条古今融汇的文化路子,这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幸事和伟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