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怎樣熬到戰國末期的?

王昆立


按照慣例,咱們先來縷一縷周朝的歷史!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首先是西周,崛起於渭水之畔,興盛於周文王姬昌,而後武王伐紂,滅亡殷商,奪取天下,中國歷史進入到周朝統治階段。當時周朝定都鎬京,為了後來定都洛陽的春秋戰國時代相區分,歷史上稱其為西周。

西周建立後,實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於華夏各地,這批人就是咱們常說的諸侯。周朝與諸侯們的關係大概相當於明朝與朝鮮,也就是所謂的“宗主”關係。各個諸侯國都算是獨立的國家,但周朝作為宗主國會享受更多的特權。比如想當諸侯,得周王承認,戰國時期三家分晉,趙魏韓的正式成立,就是因為周王給他們封了侯。還比如,諸侯得聽從周王得號令,周王可以徵用各個諸侯國得人力、物力和財力。遇到不聽話的諸侯,周王就可以發佈詔令打它或者滅了它。


要知道這可不是周王室一家來打你,後面跟著十幾個、幾十個等著吃肉,瓜分你土地和財富的小弟。

所以沒人多少人敢挑釁周王室的權威,周朝也相對比較穩定,諸侯皆奉其為主,政令皆自天子出。

就這樣大概過了兩百年,周朝開始出現敗家子了!一個叫周厲王,暴虐無道,最終引起了國民的反抗,被趕出了都城。周朝經歷了十幾年的“無元首”時期,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


雖然後來宣王繼位,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但此時的周天子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已經不如之前那麼高大了。周朝的國力也因為常年針對犬戎、西戎等西北民族的戰爭而逐漸衰落,對於諸侯們更加缺乏壓制力。

最後周幽王為搏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引火上身,為犬戎大軍所殺,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陽,至此西周覆滅,中國歷史進入到東周時代,也就是咱們所熟知的春秋時期。



在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動盪之後,周朝已經不再之前那個征伐天下的周朝了。其無論是國力還是聲望都不復從前。曾經號令天下的周天子,其政令只能覆蓋屬於其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諸侯們基本不太搭理他,那就沒多少人怕他了。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變為自諸侯出!”

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崩壞”,春秋時代的最大特點!

不過從實力來講,此時的周朝好歹還有著裡東西千里南北六百里得龐大直轄面積,還有“天子六軍”這樣一支比較強大的軍隊(《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即使沒有往日的榮耀,也絕對不能說弱。

但是呢,由於其朝堂上下,並不齊心。



比如鄭莊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挖周王室的牆角,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而周朝卻在持續衰落。這讓周王十分不滿,但是無奈實力不行,攻打鄭國反倒被暴捶,實力再度被削弱。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二流勢力,其控制地盤也僅限於周王畿地區,僅相當於一中等諸侯國大。

於是就輪到春秋五霸唱主角了,周王室徹底淪為配角,其最大的作用便是,霸主會盟的時候當個頒獎嘉賓,頗有些教皇的味道。

然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兼併更加嚴重,周王室持續衰落,經濟不行,軍事不行,地位持續降低。不過畢竟是宗主國,只要老實點,人家也不會動他。比如先是趙魏韓三家讓封侯,乖乖的封,魏侯想稱王,也乖乖答應。把這些諸侯哄高興了,不僅安全,還能拿到不少好處。


但是,總有喜歡作死的,周赧(nǎn)王聽信了楚孝烈王的建議,以自己周天子的身份,召集六國出兵攻打秦國,可惜六國各懷心思,最終聯合失敗。花了錢,還捱了打,得不償失。而且惹怒了秦國,公元前256年,秦軍殺進周王室的地盤洛邑,將周朝最後一個天子周赧王所殺,至此,周朝徹底滅亡。

從周朝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國力與地理位置上來講,周朝根本就混不到戰國時期。但他是怎樣熬到戰國末期的呢?

答案無非一個“禮”字。

作為宗主國,即使是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還是一定程度上的遵守這個“禮”字。即使他們心底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但是為了師出有名,為了表示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他們需要周王室名義上的支持。反之,如果誰不遵從這個“禮”,那麼就是眾矢之的,其他諸侯國就有理由聯合對付你。

所以大家都很默契的將不去動周王室,直到秦國,因為當時秦國的實力已經不怕成為眾矢之的了。而且還是周王主動取招惹人家的,這不找死嗎?


白話歷史君


周朝是一個很能熬的王朝,整個周王室維持了大約791年,不可謂不長久。


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空有長鞭,已成虛,但它依然能夠呼風喚雨,地位至少相當於一個大國的諸侯。而在這一時期,春秋五霸實力非常接近,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還紛紛打出擁護中央的口號;同時,這會兒的周朝,不僅還有成周的武裝力量存在,更有它周邊的兩個鐵桿朋友,虞國和西虢國。因此,周王室才得以繼續生存下來。

等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室王權已經虛置,不過它仍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是戰國七雄名義上的大家長。這種沒有任何威脅且還可以掛靠的王權,是沒有人願意去篡奪的。如果在實力相當的七雄之中,哪一個霸主膽兒肥得敢這麼幹,那麼,這個諸侯勢必遭致群起而攻之。所以,戰國初期,誰也不敢挑戰周室而想被群狼撕咬。


不過,這種暫時的平衡,到了戰國後期,實力平衡的局面被秦國徹底打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之後,開始一家獨大,六國相隨喪土,最終滅掉了東周。

歷史上的周朝終於熬到了盡頭……


茅山夜話


大家都說“周王朝有八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最長命的朝代”。那麼周王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呢?現在很多“國學大師”把這件事分析成周天子列祖列宗的德行好,所以福報大,還說之後沒有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間比周王朝更長,特別是秦,秦太過於殘暴,二世亡國。

這種說法實在過於荒謬,恐怕只能騙騙沒有歷史知識的善男信女吧?

周滅殷商,屬於弱滅強,臣弒君。為了不讓周被推翻,周天子便到處分封自己的親戚和重臣,成為諸侯國,《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接著制禮,用來規範貴族的行為準則,以便維護自己的地位。

而這些諸侯又在國內分封自己的家臣和親戚,是為卿大夫,直到貴族的最後一級——士。就好比如封土,一層一層。周朝最注重親情,親情大於國法,卿大夫和士發生矛盾,很可能就是叔叔伯伯和侄子之間的矛盾,只需要伯伯關心一下侄子,侄子體諒一下伯伯,就沒事了。

在宗法制下,周天子只能命令諸侯,諸侯底下的卿大夫是不聽周天子使喚的,諸侯要是不聽周天子的,周天子往往也沒辦法,說簡單一點就是“奴才的奴才不是你的奴才,主子的主子不是你的主子”,一級對一級效忠,不能擅越。

所以這種情況是用血緣來維繫的,只要時間一長,血緣關係淡化,諸侯們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

西周三百年還好,風平浪靜,大家都遵守規則。但是到了東周的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幾乎沒人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孔子一生致力於復周禮,就是要讓這些人重新尊重周天子。

可惜這只是孔子的一廂情願。

到了戰國,周天子那就是一個形同虛設、可有可無的存在了。

而秦之後實行的集權制不同,它就像一根大棒子,一桶到底,皇帝什麼事都能管,所有人都要效忠於皇帝。

說句題外話,我們歷史課本中說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其實並不準確。先秦以前才是“封建社會”,秦以後,則是“郡縣制”。

所以說,周朝最鼎盛的時期只有西周的三百年,平王東遷之後就開始衰弱了,並不是一定非要有周天子不可。

一些拙見,歡迎大家與在下探討!




火焱小妖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約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標誌性事件是犬戎入侵,鎬京被毀,周平王遷都洛邑。

總體而言,西周比較穩定且強大,東周沒落而衰弱。周朝延續了近八百年,是中國歷史最久的王朝。

東周之所以弱而不倒,延續了五百多年,有其原因。

首先,很多時候,周天子的旗號仍然有用。藉助周天子的旗號可以增強諸侯代表性,比如春秋五霸都在得到周天子名義上認可的情況下成為霸主的。

其次,諸侯們允許周天子存在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誰如果滅了周天子會遭到群起攻入。無論春秋四大國(秦晉齊楚),還是戰國前期,大國之間存在動態平衡關係,誰都不想去滅周,這樣實利少,害處大。

直到秦國到了昭襄王時期,經過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的大勢不可逆轉。秦於四年後(公元前256年)滅周。


羽書遲


周朝自前1046年建立,到前256年滅亡,雖然經歷過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戰國時期的名存實亡,但它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最長久的王朝,長達791年。



題主所謂它是如何熬到戰國後期才滅亡問題,應該認真研究和總結。簡單說主要有三點:

一、西周創立宗法制度生命力很強,是延續周朝存續年代較久的原因之一。

周朝建立之前的夏商也有分封諸侯制度。但屬簡單分封而治,沒有建立周代嚴格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對中央政府向心力差,忠誠度缺乏制度保證。周代分封則建立一套嚴格"韁、索"制度,包括各諸侯國的權力義務等,周公等都規定很細。



同時將周宗室分封71個諸侯國,藩屏周天子的宗主國。在整個西周和東周早期,小宗國對大宗天下還是恭敬的,禮法制度執行還是不錯的。周天子的共主地位還是鞏固的,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即是齊魯這樣的大國,君主廢立權仍在天子手中。姜太公五世孫因為紀侯告狀,周天子當諸侯面煮死他。魯國周公後裔因違宗法被誅。其它爵位較低諸侯,自然也就乖多了。

異姓諸侯最不受規矩,徐國君主趁周穆王西遊時,主動承擔天子之責,調解諸侯國糾紛,贏得徐偃王美名。周穆王聽說後十分震驚,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趕回,嚴勵處罰了徐偃王,降爵遷國。其實徐偃王只是個綽號,是個夜影下的王,並不是明火執仗自稱王。

吳楚越等子爵侯國,則不理會宗法制度,早早稱王。姬姓諸侯大多不稱王。田齊、三晉、秦等相繼稱王。這點證明周公所創宗法制度對維護周朝國祚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魯國最鐵桿,歷800年到亡國也未稱王。



二、周禮等文化倫理深入人心也是延續周朝國祚的重要力量

中華文化統稱5000年,是概論。自黃帝至商代的文化流傳下來的東西比較簡約。大量流傳下來並有文字紀載,形成典冊的是周文化。周之前的優秀文化則一些零星碎片。

周代的文化和倫理至今影響著我們。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周文化的系統整理,並不是孔子獨創的。周文化集大成者首先是周公旦。

春秋禮崩樂壞時,孔子站出來大聲疾呼和宏揚。受周文化的軟勢力的影響和約束,春秋時期的爭霸總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幟。首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時,天子賜祚肉不讓桓公跪授。論親疏,周天子與齊桓公為甥舅之親,且桓公白髮蒼蒼,照樣跪授那點天子賜肉。

文化倫理一旦融入血液,它的約束力雖然無形,卻非常有力。即是戰國後期,周天子淪落不及小諸侯時,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也並沒有滅絕它。只有秦昭王在周赧王五十九年才抓俘周天子回國,遷九鼎入秦。後又放回,又作了幾年村長。



三、總之,從周朝存世近800年這一歷史現象看,周初的宗法制分封和周文化的完善,在當時還是不錯的選擇。夏300多年,商600年,都比周代短促。況且周文化是中華文明保存最多的文化。即是我們現代人的潛意識或倫理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保存不少。這個功勞不能全算在孔子儒學一家身上,周代文化倫理功不可抹。


左說春秋歷史領域創作


周朝雖然享有如此之長的國運,但在建國伊始的制度建設中,就留下了日後亡國的隱患。

周朝鑑於前代夏朝的教訓,在中央王朝有難時,夏朝因為王室子弟力量薄弱,無勤王之兵可調,無糧餉軍資可用,眼看著都城被攻陷,國家被摧毀而無能為力。周朝建國後,平定了為各地的反叛,鞏固了和擴大了國家實際控制的地盤,在完成這些事情後,陸續開始了大規模的分封,對周王同姓的貴族,參與周朝開國、平定天下的功臣,還有前代夏朝王室的後裔,分封到了全國各地及當時的邊疆地區,目的是為了拱衛京畿及關中地區,協助周王室穩定統治,牢牢控制夏朝舊地和新徵服的地區,震懾四夷,即上古時代中原人們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稱呼,分別是東夷、西戎、北狄、南蠻。

分封制在最初二百多年也實現起到了當初設立這項制度的初衷,但是當後代周王逐漸奢侈腐化、懶政怠政,造成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與周邊民族衝突,終於在周幽王末年,因為周幽王舉政失當,引發西北方向的犬戎之亂,京師鎬京被攻破,幽王被殺,太子姬宜臼被從東方趕來的各諸侯國聯軍所救,因為鎬京已被犬戎破壞,無奈之下,周王室決定東遷,定都地處中原腹地的洛邑,周朝的第二階段東周開始。從此,周王室實際上就逐漸落入東方几個強大諸侯國的掌握中了,周天子的權威從此越來越弱,凡事都要看幾個大諸侯國如晉、齊、鄭、楚等國的眼色行事,再往後,周王的政令出不了京師洛邑百里之外,意味著周王作為天下共主,能夠實際控制的地盤就剩下方圓百里,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了,周王徹底淪為當時幾個強大諸侯國手中的工具,需要這面大旗時被人抬出來展示一番,不需要時根本無人問津。東周時期的歷代周王慢慢也接受了這個現實,關起們來過自己的小朝廷的日子。

在這種形勢下,東方几個強大諸侯國的國君也確實想過再重新恢復周朝王室的權威,無奈時過境遷,天下各諸侯國已經習慣在自己的領地上發號施令,誰也不願意頭上再來一個有名無實的周天子管著自己。這樣又有諸侯國的國君打算推翻周王室,依靠自己的力量消滅各大小諸侯國,重新統一天下。但是,在東周存在的前二三百年的春秋時代,天下百姓和各諸侯國上下對周朝往日的顯赫功績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周禮的普及,人們的上下尊卑觀念、君臣倫理綱常觀念已經形成,人們對周王室仍然抱有幻想,心存好感,並不贊成不支持有人想取而代之,周王室得以繼續存在。

時間到了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的爭霸,天下綱紀大亂,人們對周王室已經不抱幻想了,都期盼著出現一個新的天下共主,去平定四方,消除割據混戰的局面,讓天下百姓能安定生活,但是沒有一個諸侯國完全具備這樣的實力。於是戰國時代各國的變法運動此起彼伏,各國都想盡快的富國強兵,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有足夠的實力重新統一天下,但這個目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長期持之以恆,舉國一致同心戮力才能完成。這樣的形勢下,周王室又苟延殘喘了二百多年。

終於到了戰國末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實力逐漸成為天下諸侯國中最強大的,經過數十年的征戰,在公元前256年末代周王周赧王姬延死後,秦軍攻入周都洛邑,取走象徵天下九州的九鼎,這才正式宣告享國近八百年的周王朝壽終正寢。

在周朝逐漸滅亡的過程中,還有經濟制度的崩潰和轉變,禮樂制度和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改變,同樣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最終導致了周朝的滅亡。


落日蒼茫風才定


周王朝自公元前11世紀中葉到公元前256年,共計延續約800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通知時間最長的朝代。

周朝的統治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

要分析周王朝怎麼樣堅持到戰國末期長達800年曆史才最終覆滅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一個方面尋找答案。

1、周王朝社會制度方面,最為關鍵的宗法制,所謂宗法制就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制統治的制度。也就是說周王朝實際是以周天子為中心,用世襲的傳承製度傳承王位,而其餘非嫡長子的兄弟就分封為諸侯國國王,在諸侯國中,再以嫡長子世襲王位,其餘再封國中再行分封。如此等制度循環,周朝的貴族就從中央覆蓋到了各個地方,其餘非王室宗族的貴族則通過與周室族人通婚聯姻的方式,也加入到掌管地方政權的管理圈子。

這樣一來,周王朝的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周室宗族子弟或者近親,在國家制度及宗室禮法的約束下,地方諸侯都必須服從周天子的統治和管理,若背叛周天子及時對國家不忠又同時背叛了祖先,所以在這樣的社會制度及思想約束下,周王朝能夠有較為穩定的統治。

2、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將宗室貴族分封為諸侯國,諸侯國在本國又對自己的貴族子孫進行分封,導致在整個西周時期,各政治團體的勢力都不大,他們只有在周王朝的庇護下,才能得以有相對安定的生存環境。

3、在周王朝時期,鐵器已得到廣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而周王室確掌握著社會主要生產技術、王朝設置有專管司農的官員,負責各種農業技術的改進及傳授,而且重要的手工業、輕工業的生產製造都掌握在周天子為中心的周王室手中,於是在周王朝的前期,各諸侯國還很依賴周天子的統治。

4、周王朝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並沒有太多的僭越之心,只是想要不斷的發展自己的封國,強大自己的國家。在西周時期,諸侯國雖有因為爭搶地盤、資源、人口等發生戰鬥的,有強國兼併弱國的現象,但是畢竟還只是在周天子統治下的各諸侯國之間爭鬥,想要稱作霸王,最多也就是想要取得強國的霸王地位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沒有想要對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到了周王朝後期,即便王室的實力越來越小,經濟、政治、軍事都要依賴與各諸侯國,但是他還能以周天子的名義存在,併發布一些政令。至少在名義上週天子採石正統,代表的是正義。

5、到了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之間強弱兼併的現象就更加嚴重了,周王朝的實際統治能力就越來越弱了。這個時期各個諸侯國相互制衡,相互征伐兼併,致力於成為強大的霸主地位,以支配其他國家的政治和軍隊。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弱,沒有資源可以值得掙錢、僅存一個“天子”的名分。稱為霸主的諸侯國也沒有必要去冒犯天下百姓去心中的正統去滅了周王室。這樣可能還會導致天下諸侯共同來伐的危險局勢,為已虛名而招來天下共誅的局面,得不償失。

6、秦國在戰國末年逐一兼併滅掉其餘六國之後,基本上實現了大一統,秦始皇才在李斯等人的擁立下,接受姬延的投降,奪去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寶器,至此,周王朝宣告滅亡。







浩中一內


第一,有一定自保能力。

東周雖然遷都到洛陽,但尚有部分屬地,軍隊,且經濟體量不小,政治實力首屈。

第二,對戰國諸侯無直接威脅。

東周雖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其實力,不過一箇中等諸侯而已,不足以威脅其他諸侯。

第三,外交政策,較為成功。

周室頹廢之後,軍事力量嚴重下滑,但由於其無可替代的政治地位,使其在外交上擁有一定的迴旋餘地,能夠在較長時間保持對其他諸侯的良好關係。

第四,尚有小諸侯支持。

尤其春秋時期,尚有大批小的邦國,因為國體較小,很希望周室能夠“主持大局”。

第五,保持與周室旁系諸侯國的良好關係,並與其他諸侯聯姻。

此點影響不大,但並非毫無作用,這使得其他想動周室的諸侯國,需要考慮和周室有姻親關係國的態度。

以上,正是周室在戰國立足的策略,在政策上來說,幾乎是無懈可擊,這也是最終統一中國的是秦國的原因……因為秦國玩的是法家,是霸道,也只有霸道能在戰國那樣漿糊一樣的局面下殺出一條血路……所謂的大家都在講道理,拉關係,最後一定是不講理的勝利……因為講理的在適應規則,不講理的在改變規則


女兆絲者東


其實很簡單。

春秋不用說,那時候各個諸侯國還是聽從中央的,畢竟諸侯國的權利還是中央給的,周王室還一直沒有發現諸侯國的野心,奈何人心是膨脹無窮的,到了後來都想自己做老大,但是吧,很多時候不是你想做老大哥就是老大哥。於是,不做老大哥做老二總行了吧,就開始爭霸,打一架告訴老大哥我這麼強,是不是要給我頒發個霸主獎盃。老大哥想了想反正不是搶老大,就給了吧。

給了幾次,大家發現只要能打贏別人就可以做老二,那麼就爭著去打。再後來人們一想,為什麼只要能打贏老大哥就給獎盃呢,想來想去想通了,老大哥沒辦法不給,於是老大哥的地位越來越低。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想自己做老大哥了,老二什麼的誰也不稀罕了。但是吧,你做老大哥得有那個實力啊。

於是,戰國開始了。每個國家都在努力壯大。而這裡面大家當然表面上承認老大哥,畢竟必要的時候還能拿老大哥做擋箭牌,也沒有誰會傻得去打老大哥,一個,沒啥甜頭,一個還會惹的別人群起而攻之。

你和別人打,那是私怨,打老大哥就會引發公憤了。其實別人還巴不得你打老大哥呢,這樣子大家可以群起而攻之,正好除掉你,同時瓜分地盤。

於是大家考慮的只會是留著老大哥做面子,然後大家你打我我打你。而老大哥早就沒有能力去管了。

而等到有一天有一個國家,可以一人硬抗其它人抱團的時候,那麼就是老大哥嗝屁之時。當然能力差一點也可以,只要速戰速決就行了。只要後面能應對其它幾家抱團就行。

其實到了後期大家都想別人把老大哥給打掉的。

這其實和曹操的做法差不多。


夕夏老贏


因為無害。

名義君主沒有實權,也沒有值得爭奪的資源。除了一個似有似無的傳說中的九鼎,周王室沒有任何價值。

然而如果你去征討周王室,不僅背上了不忠作亂的名聲,還會給人以口實,弄不好被幾個大國合起來打敗瓜分土地。

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