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气荒”是否再次重演?

2017年冬季,由于天然气短缺,“2+26”座城市中频繁出现煤改气的居民用不上气、供不了暖的投诉,LNG卡车司机哭诉由于气价调高生意没法做的惨剧,“煤改气”后却无液可加、无法开工的工业小业主对负责供气的燃气公司老总拳脚相向……“气荒”大剧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随着2018年冬季临近,今冬“气荒”是否会再上演?


2018,“气荒”是否再次重演?


每到冬天,“气荒”总是被人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没有一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天热气没来,也不让烧煤了,屋里没了暖气。

然而,气荒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经历了十年气荒,2015年峰回路转出现过一次天然气过剩。两年后再次遭遇气荒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总是在气荒?

究其原因,供需不平衡首当其冲。在中国,70%靠燃煤供给能量,然而在雾霾大规模爆发后,煤炭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从2013年9月开始,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煤改气”,各地天然气需求大增。

需求大幅度提升,但是供给端却出现了意外。一者,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二者,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在入冬后,寒流来临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万-5000万方/日,北方地区供气突然大幅减少。

中国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有专家预计,到2019年中国或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天然气国家。在此条件下,2017年始料未及的“煤改气”强度,和进口天然气的锐减,供应部门并没有准确、及时按照需求量组织供应,最终导致“气荒”愈演愈烈。

那么在2018-2019年采暖季“气荒”是否再次上演?

财经专家这样分析↓↓↓

2018,“气荒”是否再次重演?


新闻记者分析↓↓↓

进口价大涨四成 经销商提前“御冬”

不仅进口量大幅增加,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由于和原油价格挂钩,今年国内进口液化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已经高达四成,这也给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整条产业链带来不小的挑战。现在已经有经销商开始为今年冬季的市场提前做准备。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华南销售市场部主任张大为表示,今年冬天预期,从整个资源供应的情况和市场需求来看,可能还是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

记者了解到,今年进口液化天然气价格随着油价的上涨和汇率的下跌,整体的上涨幅度大概在30%到40%左右。目前,每吨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为4500元左右,但相比去年冬天,终端销售每吨超过1万元的价格,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不少中间贸易商也是看重这一点。

张大为说,“他们主要是希望夏天基准量的销售,这样会获取到冬天供应量的保证,通过供应量的保证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利润。”

在北海当地的终端销售市场,像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和工业用气价格并没有出现快速上涨,上游进口商和终端销售商承担了大部分上涨的成本,使得下游销售的价格涨幅基本在7%左右。

专家表示,目前进口液化天然气在国内天然气供应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调峰和机动的作用,价格也完全市场化,按照目前市场供应的情况,预计今年冬季价格不会出现去年的高点。

南气北送补缺口 今冬保供“气势”足

进口天然气量价齐升,与不断增长的用气需求息息相关。今年冬季,“气荒”的紧张局面会不会再次上演?天然气市场又该如何保供呢?

近日,深圳迭福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中首个投产的项目。今年冬季,中海油深圳的LNG接收站每天将为北方居民提供近17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3000万个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气量。中国海油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总经理苑作云表示,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一条连络管线,虽然只有1.2千米,但可以经由大鹏LNG的管线从南方输送到北方,也就是国家现在冬季保供期间的南气北送。

为了缓解冬季北方地区的用气紧张局面,我国正在推进一批管网联通,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管道相连通,做到资源的南北调配,及时补充缺口。今年冬季,在广西就能实现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天然气资源互联互通。

业内人士认为,受去年影响,今年国家加大天然气保供力度,资源端加强了中亚资源保供和进口液化天然气的采购,消费端按照“以供定需”原则有序开拓市场,预计今年供应形势不会比去年紧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姜克隽表示,2018年仍然会出现天然气的某些短缺,但是不会很严重。从气代煤规划或项目实施的进程中就会放得比较平缓一些,不会出现2017年比较大的变化。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也认为,这两年都会紧张,但今年比去年更乐观,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今年的民生相关用气是有保障的。

怎样破解“气荒”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天然气的生产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机制,上游供气企业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下游用气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及时反馈需求情况,提前制定预案。去年冬季出现大规模的煤改气,今年改成以气定改,也就是依据上游供应的情况,确定煤改气的进展。

除此之外,去年冬季过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核心都是为了避免在冬季出现气荒,比如天然气的产供销体系的建设、储气库的建设,等等。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业内对这些措施的执行落地情况,大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些企业切实感觉到政府在批复储气库、天然气接收站等相关工程建设申请时的进展明显加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市场主体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亟待加速破解。

从供应面看,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当前支撑供应增长的主要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供应的增长保持在个位数,而需求的增长保持在两位数。作为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和高效转型的主力能源,天然气的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供需矛盾下,天然气的供应不足凸显,国有石油公司承担起保供的责任,一方面大量进口天然气以保障天然气供应,另一方面加大国内资源开发的力度,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高价进口天然气,形成的价格倒挂,对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有消息称,由于气价倒挂,石油公司的亏损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

要破解当前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困局,需要加快推进改革。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当加快天然气的价格改革,才能从根上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供需矛盾,比如当前困扰各方的储气能力不足问题,建立起调峰气价,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从两广(广东、广西)地区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到现在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歇,甚至要快于石油和煤炭的价格改革。但由于与众多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天然气市场的供需,通常会成为每年冬季,与雾霾天气伴随而来的另一个话题,气荒成为敏感度特别高的词汇,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快价格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油价创下近几年新高,天然气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倒挂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需求正在不断放大,需要加快破解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供需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快价格改革的进程。

改革有先后的步骤,价格改革只是天然气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方面,要形成健康的市场,还需要充分的竞争,要形成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价格机制,因此,与市场公平准入相关的天然气管道独立,也需要加快推进。

气荒只是天然气市场多年快速发展中积累的诸多矛盾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天然气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协同性不足,相关管理制度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外症。治病需要从内因入手,要开对方。从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看,大的方向和框架已经形成,关键在落实。

期待未来气荒不再成为每年冬季的热词,保供被市场化供应取代,天然气产业在市场之手和行政之手之间找到平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