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創業之父”尤西瓦爾迪:以中創新合作才剛剛開始

以色列“創業之父”尤西瓦爾迪:以中創新合作才剛剛開始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尤西·瓦爾迪曾被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稱為“以色列最佳科技大使”,他26歲就創辦了以色列最早的軟件公司,之後又發展成為該國最大的軟件公司。同時,他也是世界互聯網界最早的投資者之一,其中包括全球即時通訊軟件鼻祖ICQ,引發了以色列第一波的創業浪潮,這也使他有了另外一個美譽“以色列創業之父”。以色列的創新基因從何而來?中以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有哪些合作的機會?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瓦爾迪。

“上億個大腦——互聯網帶給時代的最大改變”

環球時報:以色列被譽為“創新的國度”。您認為以色列人與以色列企業的創新基因從何而來?和其他國家相比,以色列的創新環境有什麼特別之處?

瓦爾迪:孕育創新與創業環境的因素有許多,教育水平、國家整體科技水平、政府支持、資金便利等都是一些廣為人知的因素。不過我認為在這之外以色列還擁有三個獨特因素,讓它的創新環境在眾多國家之間脫穎而出。

首先,以色列有一種支持創造的文化環境。從對小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以色列父母就習慣於鼓勵自己的兒女學習、探索和勇於嘗試,這構建了以色列有如此多初創企業的文化基礎。如果一個社會的父母總是鼓勵孩子尋求更高財務安全而不是冒險,很顯然這將產生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文化。其次是社會合作,以色列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還是初創企業之間都習慣互相支持。最後,以色列有很多利於創新的活動,比如創業週末、企業家聚會等,它們將使年輕人創業變得更加容易。

環球時報:您曾投資過很多高科技初創企業,其中不少都與互聯網相關。您是從何時開始看到互聯網的巨大潛力?您覺得互聯網為世界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麼?

瓦爾迪:我第一次看到互聯網的潛力是在1996年,儘管那時候我對它還不是特別熟悉。那一年我投資了幾個以色列孩子,他們正是即時通訊軟件ICQ的發明者。那時離我1969年開始投資高科技公司已經過了30年,但我目睹到一個非常驚人與強大的力量,成千上萬的人在沒有任何市場宣傳的情況下爭相下載ICQ。從此,我決定在互聯網領域做更多投資。

可以說,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它讓人們更容易獲得知識,更容易相互交流,更方便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對社會的改變都很重要,但我覺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改變,那就是互聯網顯著降低了發明創造的門檻。20年前,如果你只有一兩個人,即使你有一個很好的想法,也沒太多機會去實現它,你必須去大公司,說服他們來實踐這個想法。

但感謝互聯網,今天的孩子們每人口袋裡都有一臺強大的計算機,每個孩子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天賦,思考怎樣才能創造一些新東西,你可以通過互聯網蒐集海量信息,你需要的投資已經比過去少很多。為生產創造增加了數百萬甚至上億個“大腦”,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這個時代最驚人的改變。

科技發展或將擴大貧富差距,社會需為此付出更多努力

環球時報:您目前正在關注哪些新的創新領域?您認為下一個最可能改變世界的科技將出現在什麼領域?

瓦爾迪:我認為在21世紀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領域之一,物聯網可以把越來越多的設備連接在一起,比如智能汽車等,而這也意味著數據的收集、理解和處理將發揮巨大作用。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很多其他技術,比如開車和藥物研發,這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趨勢,將會對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的工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互聯網、3D打印等行業也將面臨巨大機遇。對年輕人來說,當下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他們將看到鉅變將在一個接一個的產業中發生。

環球時報:您提到了人工智能,但與此前出現的其他新技術一樣,有人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帶來失業、擴大貧富差距等問題。您如何看人工智能這把“雙刃劍”?

瓦爾迪:世界總是在擔心技術發展會導致工作崗位的減少,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技術的發展確實使一些工作崗位消失了,但它也創造了更多其他工作崗位。從整個社會來看,科技進步使我們擁有了比50年前甚至100年前更高的生產率和更少的工作時間,同時也有了更高的收入。我想這種趨勢也許會持續下去。

而你提到的第二點的確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即科技的發展會使貧富差距擴大。由於只有一定比例的人口可以在高科技部門工作,而這部分人的收入將比那些無法在高科技領域工作的人高得多,這也意味著世界上高科技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劇。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應當努力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高科技領域中來,科技可以創造許多支持性產業,作為讓人們工作更便利的工具,而不需要這些人自己創造高科技,這也許能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補償。

環球時報: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互聯網等新科技催生出的新經濟正在變革人們的生活與社會運行狀態,請問您對新經濟的發展前景怎麼看待?新經濟和新科技又將如何互相作用?

瓦爾迪:新科技創造了大量商業機會,也為世界提供了10年或20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服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經濟。再比如人們可以從網絡上下載音樂等娛樂服務,人們需要什麼東西也不必再自己出門四處尋找,只需要上網下單,自有人為你送上門來。可以說,科技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與消費方式。正如我剛才所說,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我自己也很好奇未來我會看到怎樣的場景和怎樣的數字,比如阿里巴巴的雙十一還可以再如何創造新高?

我總是說,科學技術本身無所謂好壞,它是中性的,結果取決於使用它的人。因此,我們需要努力讓技術在人類面前更多呈現出好的一面,減少壞的一面。這是一件需要全球所有人共同為之努力的事情。

“中國的創新令人印象深刻,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環球時報:您之前提到了ICQ,其實一些中國高科技企業旗下的即時通訊軟件就是受到ICQ的啟發而創造的。您怎樣評價中國的創新發展現狀?

瓦爾迪:總的來說,我認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巨大的飛躍。直到十年前,中國工業還主要是以效率聞名世界,即用很低的成本做大規模的工作,但原創的想法和技術還很少。不過,在過去10到15年間,我們已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開始原創,並不斷對新技術進行改進。中國正在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規模與技術水平在做創新這件事,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環球時報:您覺得在科技領域以色列與中國在哪些方面有合作的機遇?

瓦爾迪:我很高興以中關係如今發展得這麼好。現在我每年要來中國4次,去中國的博鰲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廣州國際創新節等,每年我都能看到中國初創企業越來越多的發展,以及它們和以色列公司、科學家和學術界日益頻繁的互動。

我認為以色列和中國互補性很強,以色列儘管在科技領域經驗豐富,但國家市場規模較小,工業生產能力相對不足,但在創新的過程中,一旦有想法就必須迅速投入實踐,而中國的規模化工業製造能力和市場都很強大。此外,在教育領域,以色列的大學教育是其科技創新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目前以色列知名高等學府以色列理工學院與汕頭大學已合作成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我認為這樣的合作辦學項目非常好,應當繼續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