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 |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人類最有價值的並不是大腦,而是心。——李開復

最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之前看過他的《人類簡史》,特別崇拜他的龐雜的知識系統,所以便接著看他的下一部簡史。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第二本書是李開復的《AI未來》,看到這個書名,想必也大概能猜到這本書要講什麼,人工智能近些年很火,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會更火,這是無可置疑的。這兩本書都是在講述未來的可能發生的事。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科學家如何看待未來?

寫讀後感之前,我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在做決定的時候,首先會考慮什麼?比如,大學選擇專業時我在考慮什麼?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時,我在考慮什麼?

我的答案是:我會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自身興趣,先徵求一下家人的意見,上網查一下資料,綜合選擇;找什麼樣的工作,同樣也是根據別人的經驗,自身的能力來選擇。

總的來說,我的決定多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儘可能作出未來會很好的選擇。但是一個普通人所能預測到的未來,可能只有兩三年,而且預測水準也不高。但是,科學家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李開復博士這樣的頂級科學家。

《未來簡史》和《AI未來》兩本書都對未來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是基於理性推理和淵博知識的想象。比較巧合的是,兩位作者在未來的想象中,都表明:在未來,科技會對人類的社會有更多的影響,比如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科技將在未來,顛覆人類的許多想象。

我們很難想象,未來有一天,所有人都不用工作的社會,將是什麼樣的場景?就像100多年前,人們無法相信,百分之二的農民可以生產整個人類群體所需的糧食一樣。李開復博士根據他在AI領域多年的經驗預測,在未來15年,大部分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儘管15年內,我們的人工智能水平還處於弱人工智能,但已經可以取代大部分工作。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15年後的景象可能是百分之二的人,操控著人工智能,把整個人類的工作都幹了。這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就像我們從諾基亞功能機直接換到iPhone XS一樣,這是一個難以接受的驚喜。

但這並不是一個驚喜,因為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表象下,是一個個巨頭公司的壟斷,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便已經能看到,中美兩國的互聯網巨頭幾乎霸佔了絕大多數數據資源;我們每天免費使用各種APP的同時,也在提供各種數據,去培養這些科技巨頭的人工智能,李開復博士在書中寫道:

生產力和工資的“大脫節”已經造成了1%和99%兩個群體之間的裂縫。如果不干涉,我擔心人工智能會繼續把這個裂縫撕扯得更大。我們已看到網絡世界走向壟斷的趨勢。互聯網本應是自由、公平競爭的場所,但在短短几年內,許多核心網絡功能已經被壟斷。未來倖存的工作崗位可能分為兩批人:一批頂尖收入(如CEO、投資家),一批收入一般的(如按摩師、家庭護理人員)。

未來的貧富差距可能會急劇增大,這樣的社會能夠穩定嗎?政府會允許這種情況產生嗎?

所以15年之後,這個社會會是什麼樣的形態,很難確定,我們能確定的是,即使是弱人工智能,已經足以顛覆我們的諸多想象。

李開復博士還在書的前言中寫道:人類最有價值的並不是大腦,而是心。

這句話背後是現代科學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人類的大腦,動物的大腦不過是一套並不算高明的算法,在不久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優秀的算法,我們不用糾結今天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衣服,選擇什麼樣的書,人工智能會為你做出最佳選擇。

大腦將會在超級智能面前黯然失色,唯一無法取代的可能只有一顆人類的心靈。

這是科學家李開復給我們的結論。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然而心靈又是什麼?當人工智能改變我們的社會後,我們的所相信的,所感動的事物會不會消失?當人類壽命被智能醫療系統延長30年,我們的生命會不會更加空虛,是否需要補充一些生命意義?

接下來,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告訴你!

歷史學家賦予未來什麼樣的意義?

今天,我們的信仰是人文主義。

我們相信詩和遠方,相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文主義和科技人文主義是我們精神力量的主要來源,人與動物之所以不同,因為人有智慧、品性、想象力;這些特性賦予了人獨一無二的生物地位;同時,我們也相信在科技的幫助下,人可以活的更好,更長久。

當神學被戳穿之後,我們選擇了人文主義,選擇了“人生而平等”“自由”“博愛”。

如果人文主義也是虛擬的呢?如果人生而不平等,不自由,人性本惡,我們該相信什麼?

尤瓦爾·赫拉利這位博學的歷史學家在翻閱查證眾多前沿資料後告訴我們:我們今日信仰的人文主義,科技人文主義也是不真實的,就像百年前的神學一樣,不堪一擊。

今天,我們還是可以信仰宗教,但是很多人生意義的答案,科技會有更好的解釋,但人的心靈需要慰藉,我們不能接受:活著,然後死去,就是人生的意義。

赫拉利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表述“人文主義的觀點,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出意義,而且不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為什麼我們認為豬沒有自己的人文主義,只配淪為餐桌上的食物?我們憑什麼覺得狗可以聽懂人話?

人文主義一直想讓我們認為,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權威。我們不需要等著某個外在的實體說三道四,而能夠用自己的感覺和慾望來判斷。我們從小就不斷聽到各種人文主義的口號:“要聆聽自己的聲音,對自己真誠,相信自己,追隨自己的內心,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但實際上,我們所謂的自由,自由戀愛,自由選擇,不過是在多種激素混合反應下做出的必然選擇,根本無所謂自由。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作者在書裡寫道,人文主義是人自我賦予的一項特質,從生物學上看,人類並沒有任何特質,人文主義的把心靈、靈魂作為人類獨有的特質,完全沒有任何科學上的證明。

如果我們強行認為人類就是不一樣,就是天生愛自由,擁有獨立的意志;那麼如何解釋,整個人類群體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是處於不自由的,沒有個體存在感的部落、國家裡?像虎,豹等獨行生物,似乎更具備自由的人文主義基因。

拿人文主義引以為傲愛情來說,一個詩人會說“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一生中的唯一”。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出了真相:“我們今天的人口有70億,想象一下,在70億顆綠豆中,扔進去兩顆彼此唯一的紅豆,攪拌多年後,他們相遇的概率,仍然無限趨近於0”。

我們幻想出的浪漫,獨一無二的完美情人,在概率學上根本站不住腳,真實的情況是:“獨一無二”的情人不過是偶然間的巧合,毫無必然性。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基於此,作者認為,人文主義也是一種虛擬的想象,我們需要這種想象來支撐豐富的情感,合理化“萬物靈長”的地位,讓我們心安理得的吃各種家畜的肉,享受浪漫的愛情。

數據主義

在未來,一切都明瞭之後,在李開復博士所說的AI成為未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另一種信仰,赫拉利在書中提到了,那就是:數據主義,它的特點就是:記錄,上傳,分享。(是不是很熟悉這個流程)

赫拉利解釋道:究竟是什麼讓人優於其他動物?我們需要找出人類引以為傲的東西,讓人類的心靈得到慰藉。

數據主義有一個全新而又簡潔的答案。就個體而言,人類的體驗並不比狼或大象的體驗來得優越。只要是數據,都無高下之別。然而,人類可以把自己的體驗吟成詩、寫成博客,再發表到網絡上,使全球數據處理系統更為豐富。就是這樣,才讓他們的數據有了意義。狼做不到這件事,因此雖然人和獅子老虎一樣都是動物,但人是可以分享數據,上傳數據的動物,所以人還是萬物靈長。

數據主義認為,體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且我們並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流中,接著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並告訴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現在,我們年輕的一代,已經成為了數據主義的追隨者,今天,有多少人能不發微博,朋友圈,不分享有趣的段子,不去瀏覽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呢?我們已經深深的沉迷其中了。

孤獨可能是未來最大的敵人

人工智能的未來簡史|李開復與赫拉利的預言

當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部分人的工作時,巨頭的壟斷又讓普通人只擁有有限的資源,而且在人工智能的醫療水平下,人類也會活的更加久遠,那麼如何度過這漫長的時間呢?【通俗點說:活的比較久,又無事可做的窮光蛋】

假如,人工智能的醫療體系讓人類的平均壽命活到120歲,那麼意味著你30歲買一套房子,就要在這個城市居住90年,相信那時候,更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固定自己的居所,而是四處租住;

再試想,你30歲結婚,就要和一個異性生活八九十年;可以想象,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的愛情故事,將會演繹出多麼無聊的故事。

所以,在50年之後,如果這些基於科學的假設成功,我們擁有了大量的時間,那麼如何度過這些時間?數據主義讓我們不斷的記錄、上傳、分享,我們就像一個個數據節點,當某一天,人類跳出這張數據網,仰望星空時發現,世界竟是如此孤獨!

2018.12.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