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殺了“馬邑之圍”的將領王恢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非殺不可呢?

曾傳新


漢武帝殺王恢,就是找個背黑鍋的。

漢武帝上臺後,民富國強,對匈奴開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了。在朝廷大員中,主戰派的領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強烈反對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並提議出兵攻打匈奴。王恢的主張,得到了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愛國志士,名為聶壹,把自己的戰略設想彙報給主戰派領袖王恢,核心是:誘敵深入,集中重兵設伏,一戰平匈奴。

王恢對聶壹的計劃大為讚賞,上報給漢武帝。鑑於與匈奴全面開戰事關重大,漢武帝採取了謹慎的原則,召集公卿公議,商議此事。會議焦點集中在主戰派領袖王恢與主和派領袖韓安國兩人身上。

韓安國力主與匈奴延續和親政策。他認為:漢高帝劉邦與匈奴和親,以天下為重,漢、匈兩國在高皇帝、呂后、文帝以及景帝時獲得長期和平,不宜貿然破壞。

王恢反駁道:漢高帝時,國家初創,想讓經戰亂的人民得以休生養息。如今漢匈邊境,警報不斷,士兵死傷慘重,柩車相望,人民流離失所,哪裡是真的和平呢?

兩人你來我往展開大辯論,最後王恢把他的計劃亮了出來:匈奴單于貪得無厭,正好可以利以誘之,使之深入。我則挑選精兵強將,埋伏於險要之地,待匈奴單于落入羅網,則包圍分割,全殲敵軍,生擒單于。

王恢的計劃得到了好大喜功的年輕皇帝的支持。根據這個計劃,漢軍將動員超過三十萬人的兵力,在馬邑設伏,希望以此一舉殲滅匈奴的主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垮北方勁敵的軍事力量。馬邑伏擊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將匈奴主力成功引誘到既定的戰場。這個誘敵的計劃,王恢交給了馬邑志士聶壹。

聶壹是漢武帝時代最成功的間諜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亡入匈奴。聶壹見到了軍臣單于,對他說:“我能殺掉馬邑縣的縣令與縣丞,獻城歸降,單于只要出兵接應,必可盡獲城內的財物。”有利可圖,軍臣單于十分高興,答應聶壹,只要他能殺死馬邑縣令,控制馬邑城,匈奴必定出兵接應。

一切計劃都按事先安排好的進行。聶壹返回馬邑後,殺死了兩名關押在牢獄中的死囚,詐稱是縣令、縣丞,並將兩顆頭顱掛在城門上,向軍臣單于謊報:“馬邑官吏已被殺死,請儘快出兵。”軍臣單于信以為真,當即率十餘萬精銳騎兵,穿越邊塞,直奔馬邑。

這時,漢軍已經佈下天羅地網。漢軍的設伏兵力為五個兵團,分別由護軍將軍韓安國、材官將軍李息、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將屯將軍王恢指揮,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匈奴人一進入到包圍圈內,五大兵團將從四面八方合圍,屆時匈奴人插翼難逃。

這個軍事計劃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殲滅戰,如果能實現作戰的目標,將從根本上改變漢匈兩國的兵力對比。可惜的是,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計劃,竟然存在一個小小的漏洞,而正是這個漏洞,使得王恢的心血,最後付諸東流。

匈奴大軍一路挺進,距離馬邑不到百里了。軍臣單于發覺不對勁,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卻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遊牧為生的匈奴人對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會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

為了嚴守軍事秘密,馬邑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轉移,卻沒有來得及轉移牛羊,所以匈奴軍隊所到之處,只有牛羊,沒有牧人。漢軍的密謀露出了一個大大的破綻。

謹慎小心的軍臣單于滿腹狐疑,他下令暫停進軍,並派出一支小分隊,到四周進行武力搜索。匈奴人發現了一處漢軍的亭堡(漢代的碉堡),便發動猛攻。亭堡的守軍抵擋不住,繳械投降。亭堡指揮官為了保命,把漢軍的圍殲計劃和盤托出。

匈奴軍隊在即將鑽入漢軍口袋的前一刻,懸崖勒馬,緊急後撤,一路撤回長城以北。漢軍發現軍臣單于逃走,知道圍殲計劃失敗了,傾巢而出,追擊匈奴人,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場旨在消滅匈奴有生力量的馬邑伏擊戰,最終無果而終。這個結果,讓支持主戰的漢武帝大丟面子,傾國家之兵,居然顆爛無收。漢武帝下不了臺,必須要有人擦屁股,背黑鍋。這個人,非王恢莫屬。王恢既是主戰派領袖,又是馬邑伏擊戰的總負責人,你不背鍋誰背?

王恢被捕入獄,最後選擇了自殺。


君山話史


中國人常說“人命關天”,“上天有好生之德”,成康之時更是刑措不用凡40餘年,所以中國古代以“親親”、“親賢”治國,就此形成了人情社會,都是炎黃一系,名號不同而已,即使是改朝換代也沒有對前朝貴族斬盡殺絕。

在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是話語權的保障,對權力的分化和爭奪,會使得事情遠沒有是非黑白這麼簡單明顯,一些人稀裡糊塗的被捲進政治鬥爭的漩渦,然後稀裡糊塗地死了。漢武帝時的大行令王恢就是如此,只是他要好一些,因為他的政治覺悟,使得在他臨死前悟到了他被判罪的真正原因,可算是死的明白了。

(沒錯,你就是王恢)

王恢究竟有沒有可能免於一死?是有可能的。然而王恢卻自己堵死了生路,可謂是不作不死。如果王恢在獄中兩耳不聞窗外事,沒有積極走動關係,興許還有生機。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對匈作戰背後,是漢王朝的權力的再分配,裡面涉及到複雜的權力鬥爭。王恢的大行令職務,只是一個“外交部長”,平時只負責處與四周蠻夷的交往事物,昧於漢武帝時期的西漢朝廷的政治態勢。

漢高祖劉邦開國,是誅除暴秦,底定天下,以不世之功被眾多諸侯王共同推舉為帝的。這種推舉意味著漢朝在高祖時代不具備實現封建專制帝制的可能,漢朝與其他諸侯國處於賓客之禮的關係。所以劉邦據關守河,守內虛外,把關中平原經營成自己的大本營,並在誅滅異姓諸侯王后,分封同姓諸侯王往各地鎮守。在朝廷裡,漢高祖劉邦設計了三權制衡的權力方案:外戚(皇權扶持起來)、功臣集團互相制衡,雙方誰都難以做大,都必須依靠皇權來扳倒對方;為避免鬥爭失衡,形成權臣架空皇權的局面,再設置外藩宗室使之投鼠忌器。功臣集團與外藩沒有利益關係,只能依託於皇權與外藩再形成權力制衡。

(漢代分封圖)

這一體系運轉了60多年,在漢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然而,漢朝中央政府並沒有借平亂勝利改弦更張,走中央集權的道路,依然在權力制衡的道路上亦步亦趨。直到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登基,這樣的權力局面依然沒有改觀。

這種“三權制衡”的政治局面,使得漢朝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也使得皇權被限制,形成了類似後世“小政府、大社會”的治國思想路線,即是崇黃老之道,與民休息。這種治國策略使得漢朝初年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和發展,民間日漸富庶。然而,中央政府的乏力,使得社會資源的組織和調度的效率很低,不利於政府進行重大的決策,比如對外戰爭。

漢朝皇帝的權利被限制,使得漢武帝在登基後的7年時間裡,只能在上林苑打獵,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虛君”。中央權力集中在竇太后為首的外戚集團手中,有過一段時間,漢武帝的太子位都不穩固,在梁王去世後才得到了竇氏的支持。竇太后去世後,原有的外戚集團一時群龍無首,漢武帝趁機讓自己的孃舅田蚡上位,壓制原竇氏勢力,初步收回了部分皇權。然而,讓漢武帝始料不及的是竇氏的權勢被遏制,王太后周圍又再次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團。

兩個集團都掌握著財富和勢力,都能對當時的漢武帝的皇權造成威脅。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中央最容易把分散的權力集中起來?

答案是:以大義的名義發動戰爭。

(佔領道義制高點)

大義所在,是為權力基礎。皇帝是戰爭的總負責人,在大義面前,外戚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不然就會被設計為叛國罪、貽誤軍機等罪名削除職爵;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到財政、吏治、軍事、糧草等各個方面,只要皇帝不假手於人,這些物資和人員調度的權力就都會集中在皇帝手裡,皇帝也就達到了借發動戰爭以實權的目的。

(漢武帝即位時疆域)

所以,漢武帝一開始先大造輿論,拿出半個世紀前匈奴單于寫給呂太后的侮辱信入手,在民族大義上把阻撓戰爭的言論壓下去,佔住了道德制高點。然後令大行令王恢設伏於馬邑,調大兵30萬雲集前線。相應的,不管是丞相、太尉還是朝廷其他官員,都要直接向皇帝彙報。在戰爭結束後,這些因為戰爭而設置的機構和彙報關係不會立刻解除,國家政治體制就會在無聲無息中轉向到中央集權。

如果馬邑之謀一戰成功,漢武帝就將取得前線軍事、後方政治兩個戰場的勝利,作為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君主,漢武帝不想做“虛君”,因此對此事十分重視。

雖然有漢朝前期60多年的隱忍蟄伏,還做了很多誘敵之計,但畢竟是30萬人馬,難免百密一疏,在最後關頭,匈奴單于察覺異樣,即刻退軍,倉皇撤退。在伏擊戰中王恢負責軍事部分是攻擊匈奴人的輜重,可是匈奴全軍未損,10多萬騎兵大隊整建制通過王恢防區,已有戒備。從伏擊戰的角度看,已經失去了突然襲擊的意義。

(馬邑之謀)

後世的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伏,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在最後關頭洩密,吳三桂大隊人馬即刻撤出埋伏圈,並掃蕩明軍埋伏地域。李定國左右沒有等到吳三桂清軍,見到前方火起,情知不妙,只好就地發起攻擊,把一場伏擊戰打成了攻堅戰,吳軍和明軍都傷亡慘重。

如果王恢此時率軍襲擊匈奴,也會面臨與李定國磨盤山之戰同樣的局面。王恢為穩妥起見,擔心一下子折損太多兵士,會影響皇帝對匈奴作戰的意志,因此在猶豫中錯過了戰機。前前後後籌備了經年之久,30萬大軍勞而無功。回師後,王恢被下獄。

此時,之前因皇帝發動戰爭被削除權力的外戚集團就此擁有了反對戰爭的理由,所謂“與匈奴打仗就是跟自己的影子作戰”之類,其真實目的,是將皇帝借戰爭收去的權力再奪回來,他們甚至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同盟軍,向皇帝施加壓力。

漢武帝十分清楚他們的意圖,他們反對戰爭是假,反對漢武帝集權是真。他們否定戰爭決策的正確性,是要在發動戰爭的權力上要挾漢武帝,使之不能再借戰爭之名行削權之實。漢武帝沒有跟著這些權臣們的思路走,他攬下戰爭決策的責任,併力保發動戰爭的道義不失,與權臣做針鋒相對的鬥爭。漢武帝自己為馬邑之謀代言,已經到了赤膊上陣的地步,群臣要是再敢反對,就等同於與漢武帝攤牌。也即是說,馬邑之謀失敗的那一刻,朝堂上政治鬥爭就開始了。

(漢武帝在政治戰場上縱橫捭闔)

在王恢被羈押期間,漢武帝連行改錢法、疏通河道法等三項決議都在廷議中被否決了,漢王朝在權力鬥爭中再次朝向黃老之道轉向了。黃老之道的意思是,漢武帝就要再回上林苑打獵,將國政悉數委託給這些朝臣。

如果此時王恢在獄中與漢武帝同聲連氣,堅定對匈作戰的正義性、必要性,寫奏摺申明自己的貽誤戰機的罪過,深刻檢討自己不敢放手一搏的心理(給那些反戰爭的群臣上課),幫著漢武帝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都給遞出去,如此會讓漢武帝赤膊上陣時,不至於這些孤單。如此,漢武帝出於保存政治盟友的考量,會將他樹立起一個漢朝人畏戰、怯戰,卻知恥而後勇的榜樣,容他戴罪立功。

可是,王恢卻行賄于田蚡等人,使得外戚集團有充足的口實來攻擊漢武帝的對匈戰爭的決策。如果王恢在此時被釋放,那麼今後漢武帝就再難有發動戰爭的合法理由。因為權臣會說:當年馬邑之謀,空費大兵30萬毫無所得,聖上不知兵,自取敗之道也。這等於是絕了今後漢武帝再借戰爭之名集權的路,怎麼能夠容忍?在政治角度上,王恢這種做法,等同於投敵叛變,性質相當惡劣。可以說,王恢先輸在了戰場沒有亮劍,又輸在政治上立場不夠堅定。所以,當他想明白這一層後,自語說:自己花錢買了個死。是夜,王恢自盡於獄中。

(廷議輿論紛紛)

王恢之死,確立了漢武帝對維護髮動戰爭權力的堅強意志,此後漢武帝行借力打力之法,最終得以集權。漢武帝后期的丞相的權力已經被限制到很小,朝政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在藩國問題上,漢武帝再“推恩令”,打擊地方豪強,使得中央的能量遠遠大於地方。經濟上,重用桑弘羊實行國進民退的經濟措施,大行搜刮之法,充實國庫。執政理念實為法家,然而法家的稜角過於鮮明,外以儒家飾之。此後,漢朝貫徹的“外儒內法”的政治道路為歷代所模仿。


而知而行


《資治通鑑》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之。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從漢武帝說的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王恢為什麼要死!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大行令王恢反對與匈奴和親,他主戰,並提出一大計謀,用計謀引誘匈奴兵深入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設伏兵圍殲之。



漢武帝採納了王恢建議,派兵三十萬,分別由將屯將軍王恢;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材官將軍李息;護軍將軍韓安國。五將歸韓安國統帥,並暗暗進入馬邑城地區埋伏了起來,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單于的輜重後勤部隊。


戰前,先由聶翁壹逃入匈奴當間諜,誆騙單于說:他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吏,獻城投降。而聶翁壹回到馬邑城把幾個囚徒殺了,砍下頭來掛於城門之上,告訴單于守城的主要官員已被他斬殺,可速來馬邑接管馬邑城,單于中計,真的統率十萬騎兵浩浩蕩蕩地入侵武州塞(縣名,今山西左雲),可惜漢方偽裝失真,單于領兵一路搶劫到離馬邑城僅一百里,但見成群牛羊,沒見到放牧人,心中大疑,遂攻打雁門衛所,捉拿武州尉吏拷問之,問出了此戰役的實情:引敵深入,設伏圍殲的計謀。單于大驚,速令全軍火速退兵,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


可是,這時的王恢如果馬上追擊單于的後勤部隊,可以大獲勝利,起碼可以斬殺部分匈奴的輜重部隊,收到局部的勝利,但是王恢懼戰,為保存自己部隊三萬精兵不受損傷,不發一兵一卒,坐失戰爭良機。

漢武帝十分震怒,認為大失顏面,在國人面前不好交代,想要殺王恢以謝國人。一句話,把此次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王恢:

一,戰略計謀是你提的,我言聽計從。

二,集五將軍將三十萬兵力,無功而返。

三,你王恢如果趁單于退兵的混亂之際,擊打他的後勤部隊,肯定能獲得小小的勝利,為這次戰略失敗撈回一點面子。

四,這次戰爭,不但損失巨大財物,且漢朝面子裡子全盤輸盡。


漢武帝所以說出了:“…今不誅恢,何以謝天下”。王恢自知理虧,負有戰爭的主要責任,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逐飲劍自殺以謝天下。


老蛇正宗


在漢匈之戰全面啟動前,一場堪稱“開幕戰”的大劇也正式上演:漢朝先使出無中生有計,準備瞞天過海,然後以逸待勞、關門捉賊,卻因為一個意外,從而打草驚蛇,致使匈奴大軍走為上……而這場大劇的首倡者漢將王恢因懼敵懼戰而被殺掉。

那麼,漢武帝殺“馬邑之圍”獻計者、將軍王恢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非殺他不可呢?

1、通過《史記》分析王恢必死原因

《史記》記載“馬邑之圍”過程如下:商人聶壹通過漢將王恢獻計,假稱出賣馬邑城,匈奴單于因此率10萬騎兵侵入。漢朝30餘萬大軍在馬邑城設伏,以逸待勞。匈奴離馬邑百餘里時,發現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就打下一座漢軍哨所。

恰好雁門郡尉史正巡察,在哨所被捉。尉史就報告了漢軍計劃,匈奴退兵,並封投降的尉史為“天王”。王恢原本率軍攻擊匈奴輜重,聽說匈奴大軍已退,人馬眾多,不敢出擊。漢武帝認為王恢是伏擊戰謀劃者,事到臨頭卻不敢進攻,因而殺了王恢。

計策是你王恢所獻,朝廷動用30萬大軍,最終一無所獲。唯一有機會出擊的王恢因畏懼匈奴人多,眼睜睜看著匈奴全身而退。作為決意開啟戰端,一雪前朝舊恥的漢武帝,無論如何是不能容忍的。

殺王恢,傳遞了至少兩個信號:第一個是,如果再如以前那樣畏懼匈奴戰力,認為匈奴是不可戰勝的,必殺!第二個是,堅定朝廷上下與匈奴開戰的決心,讓少部分抱有“和親換和平”的人,徹底死心。因此,王恢之死實質是為一場全面戰爭祭旗、壯行。

2、通過《資治通鑑》分析王恢必死原因

《資治通鑑》對“馬邑之圍”的記載更詳細:在漢武帝決定發兵前,韓安國和王恢曾在朝堂上有過爭論:

韓安國:漢高祖曾被匈奴圍困7天,最終用和親政策帶來五世和平,因此不能輕啟戰端。

王恢:漢高祖不打匈奴不是怕他們,也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為了讓天下人得以休養。現在匈奴侵擾,士兵多戰死,因此漢匈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韓安國:對匈奴用兵,孤軍深入難以成功,全面進攻後備不足,進軍太快缺乏糧草,進軍緩慢喪失戰機。因此,不能輕易與匈奴開戰。

王恢:現在打擊匈奴,不是要深入敵境,而要誘敵前來,我軍設伏,據險要地勢,阻擊前軍,斷絕退路,謀劃得當,必定大獲全勝。

漢武帝最終同意了王恢的計策。隨後過程與《史記》所述相同,漢軍白忙活了一場,王恢懼敵不敢出擊。下面的內容則是《史記》所沒有的:

——漢武帝遷怒於王恢。王恢辯解:“原計劃把匈奴誘入入馬邑城,漢軍主力出擊,我率軍襲擊後勤部隊。現在匈奴全軍而退,我3萬人打不過匈奴10萬大軍。我知道不出擊而放敵走是死罪,但我保全了漢朝3萬將士性命。”

——漢武帝把王恢交給廷尉審判。最終判決:“避敵觀望,不敢出擊,處斬。”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蚡行賄1000金,請求開脫罪名,田蚡給太后說:“王恢率先提出馬邑計劃,如今計策沒有成功而殺王恢,等於替匈奴殺了獻計者。”

——太后向漢武帝說了上述的話。漢武帝答:“王恢是馬邑主謀,我聽他的建議,調集幾十萬兵馬,配合他的計劃。雖然沒有成功,王恢如果襲擊匈奴後勤部隊,可安慰將士之心。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謝罪。”王恢得知漢武帝的原話後,就自殺謝罪了。

戰前信誓旦旦,似乎渾身是膽。事到臨頭,因對方人太多而不敢亮劍,王恢所謂保全3萬將士之說,根本無法掩飾內心對匈奴的驚恐和懼怕。漢武帝需要的是,明知後果甚至戰死,仍然要敢於以少擊眾。一句話:要的不是結果,要的是精神。

王恢讓漢武帝動用了30萬大軍,最終全變成打醬油的路人甲,這是在啪啪打臉啊,說嚴重點這就是個大忽悠啊,忽悠的餡餅足夠大,讓人垂涎欲滴,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確實不殺不足以向天下人謝罪。

3、關於王恢被殺歷史上有過爭議

其實,對於王恢被殺各朝各代均有過爭議,最典型的莫過於唐太宗的說法:“漢武帝殺掉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視。”這裡提到的典故是什麼呢?

秦穆公時有鄭人出賣鄭國,稱有鄭國城門鑰匙,秦軍可偷襲奪城。蹇叔、百里傒反對:“穿越數國,千里迢迢偷襲別人,不會佔便宜。”秦穆公不聽,派百里傒之子孟明視、蹇叔之子西乞術、白乙丙出兵。

百里傒、蹇叔哭送三人。秦穆公大怒:“我發兵你們哭哭啼啼是為何?”兩位老臣說:“孩子隨軍前往,我們已老邁,恐怕見不到他們了,所以才哭。”他們又對三人說:“你們的戰敗之處,必定在殽山險關。”

秦軍一路跋涉到滑地,鄭國商人弦高帶12頭牛到去周地賣,遇秦軍就獻牛說:“聽說你們征討鄭國,鄭君派我用12頭牛犒賞士兵。”秦國三將認為鄭國已覺察準備退兵,順路滅了滑地。滑地本是晉國屬地。

當時晉文公剛死,晉襄公大怒:“秦欺我舉喪時攻滑邑。”穿上喪服率兵在殽山設伏,把秦軍打得大敗。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均被俘虜。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女,她向晉襄公求情:“秦穆公因戰敗對三人恨之入骨,把他們放回去,讓秦君烹殺。”

於是晉國放三人而回。秦穆公穿喪服於郊外迎接三人,大哭:“我不聽老臣之言讓三位受委屈,你們本無罪。不過你們要想辦法報仇雪恥。”此後孟明視等三人更受優待,數年後率兵伐晉,戰敗晉人。

秦穆公渡河入晉,掩埋殽山中秦軍死難者屍骨,為他們發喪,哭了三天。史載,次年秦國趁勝討伐戎王,兼併12國,拓土千里,稱霸西戎。唐太宗評價漢武帝殺王恢,用秦穆公赦免孟明視的故事說明:應該保留王恢性命,讓他帶罪立功,知恥而後勇。

漢武殺王恢,唐宗不敢苟同。兩位雄主,相隔千年,一反一正,各有不同。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漢武更果敢、膽氣決絕,唐宗更智謀、眼光長遠。也許漢武帝在殺王恢後也曾後悔過吧……歷史沒有也許,後人的猜測只是猜測,包括唐宗的評價只是一家之言,你說呢?


指動濟南


我們來看看“馬邑之圍“的具體經過,就能明白漢武帝非殺王恢不可了。公元前134年,匈奴單于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就召集群臣商議,時任大行令(大鴻臚)的王恢建議拒絕和親。

他認為,雖然之前漢朝和匈奴和親,但是匈奴老是不守約,經常派兵侵犯邊界的百姓,我們應該打一下匈奴,讓他們知道大漢的厲害。

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現在匈奴還很強大,不合適與匈奴開戰,應該繼續和匈奴和親,很多大臣也贊同韓安國的想法,漢武帝最後決定和親。


公元前133年,馬邑有個商人叫做聶壹(張遼的祖先)找到了王恢,他對王恢說,匈奴老是侵犯邊境,總不是辦法,我們可以趁與他們和親,把他們引過來,我們設個埋伏,肯定能大敗他們。

王恢就問聶壹有什麼辦法,聶壹說:我與匈奴做生意,他們都認識我,我可以跟匈奴單于說,我幫他們拿下馬邑,匈奴單于肯定心動,到時候我們大軍就埋伏在馬邑的附近,肯定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王恢也覺得聶壹的計劃可行,就向漢武帝報告,雖然韓安國還是反對,還有很多大臣也反對,但是漢武帝早就想打匈奴了,看到有這個機會,就決定打匈奴一下。

六月,漢武帝命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邊上的山谷,而王恢與李息率三萬從代郡出發,打算從側翼襲擊匈奴的部隊,斷他們的後路。

聶壹見到了單于,他對單于說,他能帶著幾百人,前往馬邑,殺掉馬邑令,那麼馬邑的所有東西就屬於單于的了,但是又擔心漢軍會來攻打,希望匈奴率大軍前往。單于也心動了,就率十萬大軍跟著聶壹前往馬邑。

聶壹先進入馬邑,殺了一個死囚,假裝是馬邑令,並將他的首級掛在馬邑城頭上。單于在離馬邑還有一百里的地方,他發現草地上有一些牲畜,但是沒有人放牧,心中有所懷疑。匈奴打下了一個邊防的小亭,抓到了一個雁門尉史。

雁門尉史把漢軍的計劃全部說出來了,單于一聽先是一驚,後是一喜,就趕緊撤軍了。而王恢的三萬兵已出了代郡,聽說匈奴退兵了,他覺得自己的三萬大軍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也退了,韓安國他們在那邊等了幾天,才知道匈奴大軍已退。

漢武帝以王恢臨陣脫逃下獄,廷尉判王恢死刑,雖然王恢通過王太后向漢武帝求情,可以是漢武帝還是十分憤怒,最後王恢只能自盡謝罪。

漢武帝非殺王恢不可,原因也很顯然,那就是王恢臨陣脫逃了,如果每個將軍都覺得自己不是匈奴的對手就撤軍,那還怎麼打匈奴,殺王恢也是為了以儆效尤。

另外這次馬邑之圍,本來殲匈奴主力的好機會,可是因為一些小細節沒有成功,漢武帝心裡也氣,自然也要把這口氣撒在王恢身上了。


歷史簡單說


馬邑之圍是漢武帝登基以來,第一次策劃的對匈奴大規模的作戰。

此戰的目的就是想利用聶壹商人的身份,把匈奴單于引誘到馬邑城,然後一舉殲滅。

這一戰最初的設想是美好的,但是,最終並沒有如願。

因為這件事被匈奴單于識破了,當時的漢武帝派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到了馬邑城,這些早已埋伏好的人門,就等著匈奴單于帶領十萬大軍靠近呢。

可是,當匈奴單于就要靠近馬邑時候,他發現了異常的現象,諾大的一個馬邑城外,為什麼只有吃草的牛羊,卻不見一個人。

這和往常來掠奪大漢有點不一樣呀。

看到這一幕,為了安全起見,匈奴單于攻打了附近的一個城池,捉了一個士兵,這個士兵,就把漢朝如何引誘他們到陷阱,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匈奴單于聽完,當真是嚇出了一身汗。

還好,抓了一個士兵,知道了真相,否則,我匈奴族豈不是要完蛋了。

知道真相之後,匈奴單于趕緊命令士兵撤離。

其實這時候匈奴的先頭部隊,已經進入到了漢軍的埋伏圈。只不過埋伏在這裡的軍隊比較少,僅僅有兩萬人。

這兩萬漢軍是被派去偷襲匈奴人的輜重糧草的。而這兩萬漢軍的首領就是題目裡所說的王恢。實際上要引誘匈奴來馬邑城一舉殲滅的,也是王恢和商人聶壹的建議。

當時的王恢看到匈奴人要撤退了,他也在考慮一個問題。自己的兩萬人,要不要和匈奴十萬大軍開戰。

但是,這一戰一旦打起來了,那漢朝的損失肯定是很大的。他手下的這兩萬人,能不能保住,還真不好說,想到了這裡,王恢選擇了按兵不動。

就這樣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來大漢的邊界旅遊了一圈,然後又走了。

漢武帝得到這個消息之後,異常的震怒。真是一群飯桶,給了你們三十萬大軍,竟然連一個匈奴人都沒有給殺死。

這要是說出去,讓我大漢的顏面何存,漢武帝越想越氣。他要懲罰這次出征的將領,當然首先要懲罰的就是王恢。

因為王恢是在能打匈奴的情況下,沒有打。更可氣的是王恢還美其名曰,是為了為漢朝保持實力,才不打匈奴的。否則,這兩萬人衝出去,也是白白送死。

王恢的理由在漢武帝這裡當然是站不住腳的?

漢武帝自登基以來就想有一番作為,他此生最大的志向,就是要打匈奴。

若是軍隊都想現在一樣,見了匈奴,忌憚損失而不敢開戰。那開了這個先頭,以後還怎樣指揮後人,讓他們去剿滅匈奴呢?

所以說這一次,漢武帝一定要懲治王恢而且還必須要殺頭。

即使王恢花錢賄賂漢武帝的舅舅田蚡,讓田蚡為自己說幾句好話,都不管用,甚至漢武帝的母親王娡站出來,親自為王恢求情,都被漢武帝拒絕了。

王恢最後被殺了。

其實漢武帝殺王恢,就是要告訴世人,我此生就是要殺匈奴的,以後作為大漢的軍隊,見了匈奴人,不管我軍勢力如何,都要敢去主動出擊,攻打他們,否則王恢就是你們的下場。

這就是王恢非殺不可的原因,也是漢武帝誓破匈奴的決心。

就是有了這一次漢武帝殺王恢的事件,才有了後來驍勇無比的衛青,霍去病。

你看霍去病帶著八百人馬就敢追殺匈奴幾千人的大部隊。

這多多少少是和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的態度有關的。


史學達人


王恢冤哉枉也。

當年劉邦把韓王信趕到晉陽防備匈奴,韓王信治都馬邑。馬邑就成了匈奴和漢朝經貿中心之一。在這兒做生意必賺中間差額,成為鉅富。所以,馬邑富豪聶翁壹,這人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他被匈奴搶劫了很多次。心中大為不滿,想報仇,一個商人有什麼力量?聽以,就想借漢朝痛恨匈奴的機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就向漢延王恢建議,讓他自己去誆匈奴單于,把匈奴兵將引到馬邑來,然後殲滅匈奴人。王恢是個在邊境跑慣了行家,認為此議可行。就上奏漢武帝如此如此。漢武帝在國內幾乎全部掃清了阻礙他完成大業的所有障礙,連他親媽王太后那麼厲害的人,也因舅舅田蚡的去世而不敢幹涉兒子的所作所為。所以,對匈奴的和親和抗擊,讓他深為重視,惱怒。和親,他認為在他在位時是免談的,抗匈必須要面對。所以,王恢一上奏,漢武帝就讓群臣"廷議",有啥說啥,言者無罪。以韓安國(漢朝國器級人物),主張"和",理論是高皇帝那麼神武,尚有"白登山之圍″的慘痛教訓。王恢認為"和親"是權宜之計,匈奴豺狼本性,不驅逐殺滅則我大漢無寧日。漢武帝問群臣,結果一半對一半。漢武帝採納王恢之議。設伏馬邑附近山谷,只等那廝前來入圍,則大功告成。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匈奴單于引數萬精兵前往肥城馬邑而來。快到目的地,覺得很反常,見畜牲於野而不見人。就止步不前,逮到一個烽火臺守兵一問,才曉得漢朝有伏兵正等著自己去送死。就退兵了。結果幾十萬大漢大軍白忙了幾個月,連匈奴一根毛也沒撈著。王恢本來是要截獲匈奴輜重的,可他認為仗沒打起來,就沒動。所以,全軍寸功沒得,反而耗了許多銀子錢糧,這該怎樣向全國民眾交待?漢武帝一氣之下,把首倡擊匈的大行王恢給下到獄中。結果被判死刑。

漢武帝說,你王恢出擊一下完全有機會撈幾把匈奴人的刀,槍,箭,殺幾個匈奴兵,這樣,不管成功或失敗,也該有個理由向天下百姓官吏有個交代。眼睜睜地看著龜兒子從漢軍腳下逃跑而放棄追擊,這不是瀆職是什麼?所以,不斬王恢無法向天下交待。

結果,主戰派首領人物王恢被漢武帝斬了。

幾年後,漢帝國開始了長時間的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向匈奴進攻。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比如,李廣,衛青,霍去病等。

王恢是有些冤枉,但他的血沒白流。他的建議和主戰始終被貫徹下去。從這點上看,值了。





劉一千五


《馬邑之戰失敗,必須有人承擔責任,王恢難逃其責!》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對匈奴戰略的轉折點,對匈奴的防守戰略,改變為對匈奴進攻戰略。漢朝以邊塞重鎮“馬邑”為誘餌,聚集漢軍主力30萬,試圖殲滅匈奴單于10萬騎兵。但是由於大行令王恢和間諜鉅商聶壹的“百密一疏”,造成“馬邑之戰”行動洩密,導致包圍殲滅匈奴主力的戰役“功虧一簣”。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了,漢武帝全面掌控軍政大權,開始著手改變對匈奴的“防守戰略”。一個經常出入匈奴的漢族大商人聶壹,找到了當時的大行令王恢,出了一個天大的主意。以囚犯的頭顱假冒“馬邑令”的頭顱,由聶壹向匈奴單于詐稱“馬邑反叛”,誘使單于率匈奴主力前往接受“馬邑”,漢朝埋伏重兵聚殲匈奴主力。

王恢和聶壹將計劃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覺得計劃可行,著令王恢具體實施該計劃。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當匈奴單于率領10萬騎兵,殺氣騰騰的奔向馬邑時,在馬邑城的外圍“只見牛羊不見人”,單于遂命人攻佔一個哨所,經過審訊後得知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準備聚殲匈奴主力。單于隨即命令大軍後退,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馬邑戰役”功敗垂成,原因是保密工作出了問題,漢朝馬邑方面“上自將軍、下到士兵”,全都知道這件事。

馬邑之戰失敗後,漢朝軍民上下沸騰,必須有人為這次巨大軍事行動失敗承擔責任。那麼,承擔責任的人選有三個,漢武帝、王恢、韓安國。漢武帝是漢朝的最高統帥,是“馬邑戰役”的決定組織者;王恢是這次戰役的具體策劃實施者;韓安國將軍是這次戰役的指揮者。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都不能讓最高統帥漢武帝承擔責任。做為戰役的軍事總指揮韓安國,沒有明確的失誤和責任。

作為策劃人和具體實施者王恢,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是有責任的,在組織馬邑設伏的時候,除個別高級將領外,不應該讓普通士兵和百姓知道,結果馬邑城的老百姓全跑了,導致馬邑假兵變出現反常現象,被匈奴人識破戰役意圖。王恢被漢武帝“正法”,聶壹下落不明。後來,三國名將張遼自稱是聶壹的後裔,為躲避“馬邑之戰”的罪責,不得不改姓為張。


冷清先生


簡單來說因為王恢的畏戰導致漢武帝精心計劃的馬邑之圍無功而返,為了殺一儆百,王恢不得不被迫自殺。

具體來說就是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了和匈奴相抗衡的條件,而漢武帝當時正是年輕氣盛,渴望一掃屈辱,建立不休功業的年紀,這時王恢建議漢武帝趁著匈奴派遣使者前來求和親的時機,給予匈奴打擊。最終漢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在馬邑城伏兵30萬靜待匈奴的到來。結果消息走漏,匈奴沒有進入伏擊圈,便撤退了。

而王恢作為進攻匈奴輜重的主力部隊,在聽聞匈奴撤退後,考慮到自己的3萬兵力也不是匈奴的對手,於是也自作主張的撤退了回來,最終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以夭折告終。

漢武帝得知後氣的要命,認為是王恢的臨陣脫逃才導致這場伏擊戰的無疾而終,於是讓人審判王恢的罪行,審議結果王恢畏敵觀望,應判處死刑。王恢則辯稱是為了給漢朝保存3萬精兵,另外他還賄賂田蚡以求漢武帝的寬恕,可惜漢武帝依舊不肯饒恕他。

在漢武帝看來,自己方準備那麼多錙銖,那麼多兵力,本以為可以揚眉吐氣,結果到好一點成果都沒有取得,為了防止再出現這種臨陣脫逃的情況,漢武帝決定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王恢必須死。

王恢作為這場戰役的發起者,最後又因他之過,導致馬邑之圍伏擊戰失敗,因此不論怎麼說他都有罪過,認清事實的王恢為了不被漢武帝處死只能選擇自殺。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歷朝歷代,很多臣子都成了皇帝轉嫁責任的“背鍋俠”,王恢的死就是典型的案例。其中大部分因素是漢武帝在轉嫁馬邑之謀失敗的責任,同時也是封堵朝廷上下畏懼匈奴的主和輿論。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曾率軍與匈奴交戰,不料被冒頓單于率領的匈奴騎兵圍困在白登山不得動彈,最後還是陳平用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脫困,甚至有種說法是漢朝當然乾脆就臣服了匈奴。此後的70餘年,漢朝一直以公主和親與贈送大量物資做陪嫁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安寧。這在血氣方剛的漢武帝看來是用黃河之水都洗不淨的奇恥大辱,因此從小立志要驅逐匈奴報仇雪恨。



西漢朝廷此時奉行的是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與民休息恢復發展國內經濟,對以舉國之力攻打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多數人採取反對的態度。而且70多年來,雖然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已經趨向鼎盛,但漢朝從未在正面戰場上像樣得戰勝過一次匈奴,大部分人都籠罩在“匈奴不可戰勝”的陰影下消極避戰。馬邑之謀前,年輕的漢武帝剛剛從去世的竇太后手中拿回實權,正在積極調整國內外政策轉向對匈作戰方向。因此,當王恢送上在馬邑伏擊匈奴單于主力的契機時,漢武帝無疑是興奮不已的,浮躁的年輕皇帝立馬做出了多路漢軍精銳前往馬邑設伏的部署。


可奇怪的是,這麼一場大的軍事行動漢武帝卻沒有指定一個戰時總指揮,李廣不是,韓安國也不是,只負責襲擊匈奴後勤輜重隊伍的王恢更不是,想來想去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漢武帝親自在遙控指揮!皇帝指揮的戰鬥,從講政治的角度來說是不能輸的,既然馬邑之謀失敗了,那就肯定要有人出來負責!漢武帝在朝廷上下看來看去,瞧!那個始作俑者的王恢大小高矮胖瘦都剛好好,於是就把王恢下了監獄。

王恢的死,不僅替漢武帝撇清了馬邑失敗的責任,而且也展示了漢武帝對匈強硬政策的堅定決心,西漢上下主戰的輿論成為主流。王恢雖死,但他提出的用軍事手段解決匈奴問題的主張,卻在同樣渴望奮擊匈奴的漢武帝身上得以實現,倒也算雖死無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