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13431665270


先捋清一點,先秦時代,周天子的兒子和女兒,皆稱王子。諸侯國君的兒女皆稱公子。漢代之後,才有了公主的稱謂。

在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之中。身份最尊貴的不是大長公主,而是長公主。

大長公主是先帝的同母姐姐。現任皇帝的姑姑。

長公主是現任皇帝的同母姐姐。是最尊貴的公主。

廣義的公主,包括長公主。在此只論狹義的公主。公主雖然是皇帝的女兒,但身份不及長公主尊貴。她若是太子的胞妹,尊貴度稍微次於長公主。她若是太子的同父異母姐妹,則是相對低賤的公主。

再說郡主,漢代起,諸侯國國君的女兒,名為郡主。漢代郡主父親是諸侯國國君。有封地和封國。劉邦的庶長子齊王擁有九郡七十餘城。齊王的女兒也有權勢。隋唐以後的諸王,是封而不建。皇帝封兒子為齊王、梁王。卻不給他封地。他也無法建國。藩王僅僅是一個稱號。是皇帝給兒子們畫餅充飢。隋唐之後,郡主的老爹是光桿司令。郡主也沒有權勢。

總之,漢代與隋唐時的君主尊貴度相同。但前者更有權勢。

另外,還有一些更賤的公主。漢代前期,皇帝封郡主為公主。讓其出嫁和親。漢宣帝、漢元帝時,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就不再以郡主出嫁。而是把宮女封為公主,使其和親。如王昭君。

最後說縣主。

東漢:公主以縣名為封號,因此公主又稱縣主。魏晉、隋唐,親王之女為縣主。清朝:郡王、世子之女為縣主。

附錄:漢代長公主地位最高。天下最尊貴的四個人:第一人太后,天子要天天向太后跪拜請安。太后有廢除天子之權。第二是長公主,天子的同母姐姐。第三是皇帝。第四是皇后。因為法家認為,皇帝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依據法家思想,太后和大長公主之所以身份最貴,依靠的是皇帝。她們母女二人最不希望天子早死。最支持天子。所以,漢代皇帝對太后和長公主幾乎言聽計從。例如:在大長公主的堅持下,漢景帝才廢除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儲君的。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將太子、皇后滅族。同時把自己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寵愛的女兒衛長公主滅族(由於漢武帝過於寵愛劉妍,居然把女兒當姐姐,封為長公主)。因為依據法家思想,太子的親姐姐,同樣希望皇帝早死。希望同母胞弟早日做皇帝。法家人性本惡論,是100%的糟粕。為有罪推定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楊朱學派


一般來說,大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則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就是親王的女兒。當然也會有特列,比如宗室女也能變成公主,這個一般是皇帝特封來和親的。

四姑娘在這裡就具體的說一說唐朝的這些貴女們。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視為正一品;郡主視為從一品;縣主視為正二品。

大長公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李世民對這個姑姑非常尊重,經常去看望她,生病了也不忘去探視。同安公主在619年曾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俘虜,好在竇建德對他們很是客氣,並沒有為難他們,後來又將他們放歸大唐。同安公主在永徽年間去世,時年86歲,同李淵一樣都是長壽之人。

實際上武則天和李治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在身份上來說應該也是從公主到長公主又到大長公主,不過太平公主並沒有加封為長公主,反而是在神龍政變後因功封為鎮國公主,也就是鎮國太平公主。鎮國公主的權勢猶在長公主之上,當時是食實封5000戶,允許干預政事,從而使得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應該是大唐最有權勢的公主。

長公主:大唐的長公主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貞觀時期的高密長公主、永嘉長公主、淮南長公主;唐高宗時期的臨川長公主、清河長公主、城陽長公主等等。

高安長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蕭淑妃的女兒,初封宣城公主,蕭淑妃去世後,宣城公主和姐姐義陽公主住在掖庭,一直到671年在太子李弘的求情下嫁與潁州刺史王勖,唐中宗時期被冊封為宣城長公主,唐睿宗時期又改封為高安長公主。

公主:大唐的公主很多,出名的更多,比如平陽昭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當然還有宗室女被晉封為公主的,比如嫁去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640年,李世民將其封為文成公主,在第二年嫁給了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為唐蕃友好往來做出了貢獻。

金城公主李奴奴是章懷太子李賢的次女,被李顯收為養女,後將其封為金城公主,於710年嫁給了赤德祖贊。赤德祖贊之子為赤松德贊,曾在763年攻進了大唐長安,逼得唐代宗出逃陝州,吐蕃軍將金城公主的一個弟弟李承宏扶立為傀儡皇帝,不過吐蕃軍只在長安城待了十五天就被郭子儀趕走了。

郡主:皇太子的女兒會被封為郡主,一般郡主將來就是公主,甚至長公主、大長公主,但也有例外,比如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在貞觀年間被封為聞喜縣主,她在武德年間應該是郡主,玄武門之變後,她的父親、兄弟都被殺,而她隨著太子妃鄭觀音被幽禁在宮中生活,後來嫁給了劉應道,夫妻異常恩愛。

另一個就是博平郡主,太子李瑛的女兒,李瑛後來被武惠妃誣陷致死,後來唐肅宗為李瑛平反,博平郡主又成為郡主。

縣主:親王的女兒,齊王李元吉的女兒有新野縣主、和靜縣主、壽春縣主、文安縣主、歸仁縣主。前文說了太子李建成的女兒也在貞觀年間因為李建成被追封為息王而成為縣主。

我們知道大唐皇帝中唐中宗和唐睿宗因為有武則天這個母親,因此特別的與眾不同,兩人都做過親王、太子、皇帝,因此他們的女兒中也有不少既做過縣主、郡主,又做過公主,甚至長公主。


蕭曉四姑娘


這些在朝代不同,有時為會不同,不過簡單通俗的就是身份的不同。

大長公主一般指的是皇帝的上一輩公主,是皇帝的姑母輩。長公主是皇帝的同輩,是皇帝的姐妹。公主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和縣主,一般指的是皇族之女。當然朝代不同,所以稱呼又是也會有所不同。


就以漢朝的館陶公主和平陽公主做個例子。

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劉恆和竇漪房的女兒,漢景帝劉啟就是館陶公主的弟弟,在漢文帝做皇帝是,作為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就是公主。

漢文帝駕崩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竇漪房尊為太后,作為漢景帝姐姐的館陶公主就變成了長公主,而漢景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

到漢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登基為帝,是為漢武帝,而作為漢武帝姑姑的館陶公主就成了大長公主,作為漢武帝姐姐的平陽公主就為長公主了。


這就是公主、長公主、大公主的區別,當然也有特別的,比如漢武帝的女兒衛長公主。

這衛長公主是漢武帝和皇后衛子夫的女兒,衛長公主在漢武帝時以帝女的身份越級而稱為長公主,她的待遇也遠遠超過她其他的姐妹,因此也讓後世之人不解。所以衛長公主的封號也很特殊,不同於其他的以自己的湯沐邑或者是以丈夫的食邑而得封號的公主。

當然這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會因為朝代的不同有所改變。


就以縣主為例,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時期的帝女會封為縣公主,隋唐時期,王爺的女兒會封縣主,明清時期是郡王的女兒為縣主。


中孚鑑


大家好,我是畔畔,喜歡和大家嘮嗑兒的那個女漢紙😄

隨著歷史故事不斷地被搬上熒屏演繹成劇,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歷史產生了興趣。

相比較之下,男人們對歷史上王公貴族間爭權奪利的較量、號令天下的霸氣、運籌帷幄的能力頗感興趣。我們女生對劇中人物更多了幾分情感上的關懷,對歷史上的女人們的生活也多了幾分好奇,特別是聽起來就倍顯尊貴的稱呼。

什麼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



別說,如果都放在一起講,真的有種暈乎乎的趕腳,誰是誰的誰呢?

咱今天就來捋捋這幾個稱謂是如何劃定的。

其實簡單來說,之所以這麼多稱謂,都源於和一個人的關係比較密切,那就是皇帝陛下呀!

咱先說說這群女人和皇帝都是什麼關係,然後再分析啥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好吧?

按慣例,先上一張我自己畫的關係圖👇



以皇帝為軸,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輩份最長的一位;皇帝的姐妹封長公主,和皇帝平輩兒;皇帝的女兒封公主,皇帝的子輩兒;皇太子的女兒即皇帝的孫女兒,封郡主,皇帝的孫子輩;親王的女兒封縣主,皇帝旁系子輩兒。

其實這些稱謂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標準,並非開始就如此。

公主一詞由來及定規稱謂

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稱,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再後來諸侯的女兒稱為公主。



彼時的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雖是天子所生,但不一定就會被封為公主,比如未出嫁便夭折的皇室女孩子,就沒機會被封公主。

所以,當時的公主可以理解成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的封號。

大約到東漢末期,皇帝姐妹封號為長公主才成為定規。

而從唐朝以後開始,其他幾個稱謂才相對固定了,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接下來,我們舉幾個例子加深一下記憶。

大長公主人物代表:劉嫖(piāo)——漢武帝的姑姑



這位大長公主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她是漢朝第一位長公主,就是“金屋藏嬌”的女主角陳阿嬌的媽媽。她是漢文帝的女兒,漢景帝的姐姐,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丈母孃又兼妹妹的婆婆。(唉呀媽呀,身份真多,其實都是她一人兒。)

漢景帝登基時封劉嫖為館陶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姐姐封為長公主哈

後來漢武帝時,尊稱她為大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姑姑封為大長公主哈)。

不難看出,這個公主、大長公主的稱謂會隨著皇帝的晉升而發生變化,而劉嫖也是武帝朝唯一的大長公主,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公主人物代表:昭華公主——魏瓔珞之女


據說《延禧攻略》又拍了第二部,是真是假到時我們自然得知,只是聽說這一部的主角也換了,將會由傅恆的兒子與魏瓔珞的女兒上演一段扣人心絃的愛恨情仇。

而魏瓔珞的女兒昭華公主,是魏瓔珞即令妃與乾隆所生的第一個女兒,是乾隆的第七個女兒,清朝的皇帝之女稱謂就是公主了。

不過清朝的公主還有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之分,這個問題我們留著下次解答,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畔畔的後續報道哈。

郡主人物代表:霓凰郡主——雲南王穆深之女


當年家喻戶曉的《琅琊榜》有多少人兩刷、三刷?從人物造型到場景佈局、從厚重的歷史感到蘊涵真情的權謀鬥爭,它堪稱史無前例的優秀。

劇中劉濤扮演的雲南王府郡主霓凰,可溫柔嬌美、可英姿颯爽,著實給這段架空的歷史劇增加了更多的看點。



而關於郡主這個稱謂,跨度比較久遠。東漢、魏晉南北朝、隋等朝代,郡主是公主的最高等級。而到了唐朝,只有皇太子的女兒才稱為郡主。唐朝之後,郡主泛指王爺的女兒,到了清朝,郡主則指最高等級的王爺的女兒了。

縣主人物代表:安平縣主——尚書之女李未央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明、清郡王女封縣主。北魏時期,親王之女為縣主。

《錦繡未央》中,由唐嫣飾演的李未央,因獻策救災有功,魏帝拓跋燾親封她為“安平縣主”。雖然李未央的父親只是尚書,她自己是庶出,但因其對國家安定與人民祥和做出了貢獻,才有魏帝對她的破格封賞。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男人與女人相互協助、共同創造才得以發展至今的。

無論女人出身如何,她是縣主、郡主也好,是公主、長公主也罷,或者就是平民百姓,女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一直都撐著這半邊天,也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付出著、努力開創著,和男人一起打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開心畔畔


以在任皇帝為中心,他的親姑姑稱為大長公主,親姐妹為長公主,親女兒為公主。郡主就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則是指親王們的女兒。由可見郡主可以一步一步升為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縣主成為公主的時侯,她多半是被選中和親去了!公主的丈夫為駙馬,郡主的丈夫為郡馬,縣主的丈夫沒有封號。

周朝建立了嚴密的禮制,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或者公主,有公級爵位的官員或者諸侯的女兒稱公主。秦朝從公國變成王國,又后王國變成帝國,因此皇帝的女兒一般都稱為公主,之後各朝各代都有沿用,但多有變通。比如《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規定如下: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而清朝的公主或者郡主就變成了格格,大名鼎鼎的就是還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按理來說她們應該是還珠公主和紫薇公主。

公主的爵位高於郡主,郡主的爵位高於縣主,公主的俸祿待遇相當於正一品官爵,郡主的待遇相當於副一品官爵,縣主則為二品官爵。可以這樣理解公主、郡主、縣主的待遇差別,公主享受正國級待遇,郡主享受副國級待遇,縣主享受省部級待遇。當然享受的待遇越高,她們的責任就越大,比如公主的婚姻很難自己做主,大部分都是政治婚姻,如果需要和親,那公主是首選。

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有: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隋朝義成公主、淮南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永樂公主。另外清朝長期將公主嫁給蒙古王公並娶蒙古王公之女為妃,數量十分多,聯姻十分頻繁。宋朝跟明朝沒有對外和親,但是宋朝的靖康之恥讓不少帝室公主遭受屈辱;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但是對外關係十分保守,反而沒有漢唐那麼開放繁華。


大秦鐵鷹劍士


公主一詞,目前所見最早出自戰國後期,從秦代開始,公主便是泛指皇帝乃至宗室之女。後世對於公主的劃分日漸細密,將皇帝的姑母輩分的公主稱為大長公主,皇帝平輩姐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為郡公主,簡稱郡主,親王之女封為縣公主,簡稱縣主。按照分封角度來說,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都是國字頭的,公主稱呼前面為某國(如:齊國、宋國、魏國等),公主隨著年齡增長已經和當朝皇帝輩分關係的變化可以逐漸升級為長公主、大長公主。在遼朝還出現過雙國大長公主,就是兩個封國的國號組在一起,比一個單獨國號的大長公主級別還要高一點。比如遼道宗第三女特里由秦晉國大長公主轉封梁宋國大長公主。郡主和縣主理論上是不能升級為長公主和大長公主。待遇自然也比國字頭的公主要低一些。在某些朝代(比如金代),縣公主和縣主還不是一回事,縣公主還是皇帝之女,而縣主才是親王之女,這一點需要注意。


大意覺迷


大長公主 [dà zhǎng gōng zhǔ]

大長公主是皇帝的姑母一輩的人。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

皇帝的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則為大長公主。

外文名:Aunt-princess讀音:dà zhǎng gōng zhǔ身份:皇帝之姑

釋義

在中國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往往在皇女在成年後獲封公主的稱號,並擁有封號、封地(常稱作湯沐邑)。

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制度

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或稱王主)。

到了漢文帝時,史書對皇女有更多的記載,亦可知此後對公主的冊封已較為規範。

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縣”,可能是她們食邑所在的縣,這體現了正式的冊封程序。

但由於史料缺乏,僅知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或大長公主,是否形成定製則不得而知。

此時,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會隨丈夫的封號改稱。

隋唐時期,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

宋朝時,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

宋徽宗於政和三年(1113年),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同時將封號從國名改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北宋亡後,帝姬、宗姬、族姬等號遂廢。

明朝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其夫婿為駙馬都尉;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其夫婿皆為儀賓。

長公主 [zhǎng gōng zhǔ]

中國古代皇室女子稱呼。

漢朝時地位等同於諸侯王,只有極少數被封為長公主。

長公主一般為皇帝嫡女或有功的皇女皇姊妹與皇姑,自東漢之後,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為大長公主。

得寵的長公主位高於一般嬪妃。

周朝稱天子的女兒為王姬,宋徽宗時,因蔡京建議,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稱號,改“公主”稱“帝姬”,長公主隨之稱為“長帝姬”。

外文名:Grand Princess身份:皇帝嫡長女或姐妹代表人物:館陶大長公主,平陽長公主地位:通常高於皇后

制度

《後漢書·皇后紀》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

東漢末年的蔡邕註解《史記·孝武本紀》時稱“帝女曰公主,儀比列侯,姊妹曰長公主,儀比諸侯王。”

但事實上,就像日本內親王未必是皇女一樣,兩漢時期並非每位長公主都是皇帝姐妹。

西漢時,漢文帝登基後立長子劉啟(即漢景帝)為太子,太子生母竇姬為皇后,長女劉嫖為長公主。

漢武帝時,劉徹嫡女當利公主為衛長公主。

由於西漢禮儀制度仍處在發展中,和東漢及之後歷代有所不同。

普通情況下,西漢封為長公主的皇女都是嫡長女,比如館陶長公主劉嫖和衛長公主,此外,皇帝也可封自己的姐妹為長公主,比如漢武帝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嫁給衛青之前,《史記》對平陽公主的記載從“公主”變成了“長公主”),和入宮撫養年幼的漢昭帝的大姐鄂邑蓋長公主(即蓋長公主)。

直到東漢時,如東漢光武帝長女劉義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此時劉秀仍在帝位上,此長公主代表特別恩寵,並非一定是皇帝之姐妹。

大約直到東漢末期,皇帝姐妹封號為長公主才成為定規。

宋徽宗趙佶擬周朝古制,稱公主為帝姬,長公主也即為長帝姬,如徽宗姐妹賢靜長帝姬。

太平公主沒有變成太平長公主,但鎮國太平公主的名頭早已超過長公主許多,是事實上的長公主,玉真公主等亦同此。

也有死前只是公主,死後兄弟即位,被追封為長公主者。

各朝代公主

①漢朝

漢高祖劉邦之嫡女魯元公主

漢文帝劉恆之嫡女館陶長公主劉嫖

漢景帝劉啟之嫡女平陽長公主

漢武帝劉徹之嫡女衛長公主

漢昭帝長姐鄂邑蓋長公主

漢宣帝劉詢之女敬武長公主(敬武公主)

漢光武帝劉秀之姐湖陽長公主劉黃、妹寧平長公主劉伯姬

漢光武帝劉秀之女舞陽長公主劉義王

魏武帝曹操之長女清河長公主

魏明帝曹睿之女齊長公主

吳大帝孫權女全長公主孫魯班

晉文帝司馬昭嫡女京兆長公主(京兆公主)

②南朝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之姐會稽宣長公主劉興弟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姐吳興長公主劉榮男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姐義興長公主劉惠媛

南朝劉宋少帝劉義符妹豫章康長公主劉欣男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姐妹琅邪貞長公主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姐妹臨川長公主劉英媛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之姐妹淮陽長公主(淮陽公主)

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之妹新蔡長公主劉英媚

南朝劉宋廢帝劉子業同母姐會稽長公主劉楚玉(山陰公主)

宋後廢帝姐劉昱晉陵長公主劉伯姒

宋後廢帝姐劉昱建安長公主劉伯媛

齊武帝蕭賾姐妹尚淮南長公主(淮南公主)

③北朝

文宣帝高洋同母姐妹太原長公主

文宣帝高洋姐妹東平長公主(東平公主)

北齊文宣帝高洋嫡女長樂長公主高寶德

北齊孝昭帝高演女建昌郡長公主高善德(建昌公主)

獻懷長公主(華陰公主)

北魏恭宗(追尊)拓跋晃姐妹南安長公主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長女章武長公主(章武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姐妹博陵長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姐妹高陽長公主

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之女西河長公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姐妹平陽長公主

北魏孝文帝的六妹彭城長公主

孝武帝妹樂安長公主(樂安公主)

④唐朝

皇帝的姐妹都可以封為長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之姐高密大長公主(高密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之妹永嘉長公主(永嘉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妹淮南長公主(淮南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東陽長公主(東陽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臨川長公主

唐高宗李治姐妹清河長公主

唐高宗姐妹蘭陵長公主

唐高宗李治同母妹城陽長公主(城陽公主)

唐高宗李治同母妹新城長公主(新城公主)

太平公主姐義宣城長公主(宣城公主)

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

唐玄宗妹代國長公主(代國公主)

唐玄宗妹涼國長公主(涼國公主)

唐玄宗妹鄎國長公主

唐玄宗妹妹金仙長公主(金仙公主)

唐玄宗妹霍國長公主(霍國公主)

唐肅宗姐妹永昌長公主(昌樂公主)

唐肅宗姐妹新平長公主(新平公主)

⑤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之妹燕國長公主(秦國大長公主)

宋真宗堂姐秦國長公主

宋真宗姐妹宣慈長公主、賢懿長公主、壽昌長公主

宋仁宗之姐衛國長公主(升國大長公主)

⑥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之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明神宗朱翊鈞之妹永寧長公主

⑦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嫡長女東果格格(即固倫端莊長公主)

清太宗皇太極之女固倫溫莊長公主

清太宗皇太極之女固倫靖端長公主

康熙皇帝之女固倫恪靖公主

公主 [gōng zhǔ]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謂。

起源,《公羊傳》曰‘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並且因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兒也稱“王姬”,《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就寫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此後“王姬”也成為帝王的女兒的代稱。

諸侯之女也稱為公主,《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而是作為封號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數朝代不會被授予公主稱號。

反之也有皇帝養女,和親王女、宗女會被授予公主身份。

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東漢時期皇女及諸王女都稱公主,皇女一般為縣公主等級,也有郡公主,如長樂郡公主劉曼,王女為鄉公主、亭公主等級,也有王女破格封為縣公主者,東平憲王劉蒼女、琅邪孝王劉京女。

曹魏沿用東漢制度。

隋朝,皇女為郡公主、王女為縣公主。

唐朝以後開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宋朝,帝女為公主,皇太子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宋徽宗時期改公主為帝姬,南宋改回公主。

日本皇女封為內親王、女王,歐洲君主的女兒、姊妹、姑姑(若母親為女王或女皇則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

外文名:Princess所處時代:封建時期、君主專制國家代表人物:平陽公主、太平公主、文成公主等相關事蹟: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拼音:gōng zhǔ丈夫:駙馬

封號種類

公主的封號通常有三種:

以郡縣名:稱某某郡(縣)公主,如新城公主、館陶公主、長樂公主、平原公主、平陽公主等。

但此處的郡公主、縣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縣主”,最常見的封號種類。

以國名:如寧國公主,霍國公主、岐國公主、陳國公主等。

以美名:以各種褒義詞命名,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藥茶公主、寧定公主等。

婚姻制度

西周時,從禮的方面提出了對於婦女貞潔的要求,《禮記》中明確提出婦女在丈夫死後不應再嫁人。

禮還將淫佚作為丈夫出妻的條件之一。

但是先秦時,禮僅適用於少數貴族婦女。

秦始皇時第一次以政令的形勢對貞潔提出了要求。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1年)會稽刻石曰“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

夫為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自秦以來,公主離婚或夫死再嫁是極為平常的事,作為皇權象徵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擁有面首。

如唐朝公主就擁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多位公主改嫁。

隋朝首次出現了禁止寡婦改嫁的詔命,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詔九品已上妻、五品已上妾夫亡不得改嫁。

唐太宗下詔任憑婦女改嫁、寡婦改嫁,不禁止寡婦改嫁。

唐太宗下詔“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其鰥夫年六十,寡婦年五十已上,及婦雖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下詔令守寡的女兒金華公主出家為尼。

被認為是太祖為推恩公主夫家,令公主守住婦節。

宋朝公主改嫁的極少,隨著貞操觀念日漸嚴。

周天子嫁女,並不親自主婚,王姬的婚禮由姬姓諸侯中的公、侯,如魯、晉等國國君主持婚儀;《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後世公主的詞源。

之後東周戰國時期,諸侯之女稱公主(亦稱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稱王姬。

秦滅周後,王姬之名遂廢。

秦朝

秦國時延續周朝風俗,女子皆稱姓;而由於秦國王族為嬴姓,因此秦國女子稱為“某嬴”,如懷嬴、文嬴等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後,對於君王之女的稱呼或封號不詳,但北宋司馬光所編寫的《資治通鑑》中,稱秦始皇之女為公主。

兩漢

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或稱王主)。

同時,由於史料的缺乏,對公主的境遇很難有全面的瞭解。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女兒被稱為魯元公主。“

魯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論。

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記載,“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

有認為她們分別是李姓、申徒姓、榮姓、傅姓的劉邦或漢惠帝劉盈姬妾所生的女兒。

這是以“從母姓”的方式,對公主進行區分。

但此時,如何冊封公主,仍不可知。

公主的食邑又稱湯沐邑。

魯元公主的食邑有數城,她的異母長兄齊王劉肥的封地則有七十餘城,兩者相距甚遠。

到了漢文帝時,史書對皇女有更多的記載,亦可知此後對公主的冊封已較為規範。

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縣”,可能是她們食邑所在的縣,這體現了正式的冊封程序。

以劉嫖為例,她的封號是館陶公主,館陶即館陶縣。

漢文帝時,劉嫖為公主。

在其兄漢景帝登基後,則為長公主。

到了她的侄子漢武帝時,又晉大長公主。

但由於史料缺乏,僅知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或大長公主,是否形成定製則不得而知。

此時,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會隨丈夫的封號改稱。

如漢景帝女兒陽信公主,在下嫁平陽侯曹時後又稱平陽公主。

同時,由於公主非世襲的爵位,因此會有相同封號的公主。

如兩位不同時代的館陶公主——劉嫖和劉施。

有時,她們的封號也會與列侯重複,如陽信公主和陽信侯劉中意。

王莽建新朝後,改公主為室主,並封嫡長女孝平皇后為黃皇室主,但王莽另兩女王曄、王捷,則依序被封為睦脩任、睦逮任。

東漢以後,翁主一號不復見。

東漢皇女以縣名為封號,稱縣公主,儀服同列侯,諸王之女以鄉、亭之名為封號,稱鄉公主或亭公主。

此外,和西漢相同,諸公主中有尊寵者,可加號為長公主,儀服相當於各劉姓藩王。

三國

三國時期,由於《三國志》僅有人物紀傳而無志書、體制等記載,史料缺損嚴重,未能確定各國體制。

曹魏大致沿用東漢儀制,如有平原懿公主、德陽鄉主、長樂亭主、升遷亭公主等等。

東吳公主則冠以夫姓稱呼,如吳大帝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三女孫魯育分別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別稱為“全公主”和“朱公主”,沒有湯沐邑。

蜀漢則無相關記載。

三國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為漢獻帝劉協后妃的妹妹曹憲、曹節、曹華,在曹丕稱帝、劉協降為山陽公後,只封為山陽公夫人。

孫權兩位姐姐以及妹妹孫夫人皆沒有被封為公主的紀錄。

晉朝

帝女仍稱公主,但改以郡名為封號,稱郡公主;諸王之女封縣公主。

南北朝

多有宗女封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陳就曾封宗女為公主,以郡名或縣名為封號。

隋朝

帝姑母成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郡公主如樂平公主蘭陵公主是以郡名為封號,親王女封縣公主。

如:豐寧公主 大寧公主 永豐公主用縣名為封號。

唐朝

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

宋朝

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

北宋宋徽宗於政和三年(1113年),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同時將封號從國名改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北宋亡後,帝姬、宗姬、族姬等號遂廢。

金朝

皇女為縣公主,並以縣名為封號,如東漢故事。

親王女為縣主,但不得稱縣公主。

元朝

元朝時期,皇女、諸王之女皆稱公主。

明朝

明朝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其夫婿為駙馬都尉;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其夫婿皆為儀賓。

清朝

後金時期,朝儀粗備,皇女與宗女皆稱為格格。

自清太宗一朝開始,改皇女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較低的皇女被封為縣君、鄉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號,是制度不嚴謹的結果。

清世祖入順治皇帝關後,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制訂皇女、宗女封號:嫡出皇女為固倫公主,庶出皇女為和碩公主:格格分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內的為宗女。

外國公主制度

①高麗

高麗,也是現在的韓國。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王之女被封為公主、宮主、宅主、翁主、殿主,如樂浪公主、積慶宮主、遂安宅主、長寧翁主、天壽殿主等等,但諸號間的等級差異或受封資格不明。

②朝鮮

朝鮮王朝時期,國王嫡女封為公主、庶女封為翁主。王世子嫡女封郡主、庶女為縣主。宗室嫡女封郡君,庶女封縣君。

③日本

日本天皇的女兒、孫女稱“內親王”,三代以下稱“女王”。

因為有些翻譯錯誤,將日本一般高官的女兒都寫做的“xx姬”翻譯成公主,應該翻譯成小姐。

④歐洲

歐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之女兒、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的稱號princess翻譯為公主,有時候會依照與君主的親疏翻譯成公主和郡主。

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Princess的女性有時也會翻譯為公主,如茜茜公主、戴安娜公主(戴安娜王妃)。

郡主 [jùn zhǔ]

郡主,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皇族女性的封號。

郡主是由郡公主這個詞演化而來的,郡公主始於東漢,一般皇女級別為縣公主,但也有少數為郡公主。

經過時代的變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親王女等身份的不同。

直到唐朝,郡主才成為特定的封號,為皇太子之女。

此外,一些鄰近中國的國家,因受中國影響也有郡主封號。

別稱:宗姬、和碩格格民族族群:漢、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出生地:洛陽、建康、長安、汴梁、臨安等

出處

郡主一詞最早出自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纂的 《世說新語·賢媛》之中“ 桓宣武 (指桓溫)平蜀 ,以李勢妹為妾” ,南朝梁劉孝標註引《妒記》:“ 桓平蜀 ,以李勢女(一說李勢妹)為妾,郡主(南康郡公主)兇妒。“

這裡的郡主指的是晉明帝司馬紹之女司馬興男,郡主是郡公主的簡寫。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親王女為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

一郡之主不稱為郡主在封建王朝設置郡縣制時期,一郡之守望有其官職的,稱為太守。

歷史沿革

唐代:皇太子之女封為郡主,安樂公主、永泰公主在其父為太子時稱安樂郡主、永泰郡主,再如李隆基次子太子李瑛之女博平郡主。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外命婦之制: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

宋代:皇太子、親王之女封為郡主,北宋宋徽宗改郡主為宗姬。

北宋初年也有功臣之女封郡主,比如趙普之女;且有公主之女封郡主,如長樂郡主高氏(宋仁宗時期加封為仁壽公主),宜春郡主錢氏、永嘉郡主王氏、建安郡主張氏等。

遼代:帝王庶女初封為郡主,後進封公主,如耶律陶哥、耶律賽哥等。

明代:皇太子、親王之女封郡主,如南平郡主、長安郡主、蒲城郡主、蘭陽郡主、壽陽郡主、光化郡主、南漳郡主、容城郡主、清湘郡主等。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公主》 :“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

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

清代:一般和碩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

但也有親王之女被皇帝收養封為固倫公主、和碩公主者,封固倫公主的如簡親王濟度次女固倫端敏公主、恭親王奕訢長女榮壽固倫公主;初封和碩端敏公主;封和碩公主的如舒爾哈齊第四女巴約特格格被封為和碩公主、承澤親王碩塞次女和碩和順公主、安親王嶽樂次女和碩柔嘉公主、和碩怡親王胤祥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廢太子允礽第六女和碩淑慎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和碩端柔公主。

和親王弘晝長女和碩和婉公主。

也有多羅郡王之女被封為和碩公主,如多羅克勤郡王嶽託長女。

歷代王女稱謂

①春秋戰國諸侯之女稱公主、而周天子之女稱公主或王姬。

②秦朝目前待考。

③西漢時期

諸王之女稱為翁主、如淮南王女劉陵,江都翁主劉細君、劉徵臣,楚王女劉解憂等。

④東漢時期諸王之女封鄉公主、亭公主,但也有特封為縣公主者。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

諸王女皆封鄉、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

肅宗唯特封東平憲王蒼、琅邪孝王京女為縣公主。

其後安帝、桓帝妹亦封長公主,同之皇女。

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王女有封郡公主(北魏河內公主、北齊扶風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升遷亭公主),簡稱縣主(劉宋彭城王劉義康女,始寧縣主、豐城縣主,益陽縣主,興平縣主)、鄉主(曹魏德陽鄉主、北魏安陽鄉主【豐亭公主】)、亭主(曹魏長樂亭主)之稱謂。

⑤隋朝王女稱公主,一般為縣公主、邑公主,如永豐公主、大寧公主、豐寧公主等。

⑥唐朝王女稱縣主,如壽春縣主、歸仁縣主、文安縣主、新野縣主、和靜縣主、金鄉縣主、南海縣主、長清縣主、陽城縣主、清源縣主、寶安縣主、餘姚縣主、永昌縣主、岳陽縣主、寶應縣主等。但是也有一特例,隱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殺,貞觀十六年李世民追贈皇太子,但現在已知的兩個女兒並未被封郡主。

次女李婉順封聞喜縣主、第五女封歸德縣主。另外,唐朝宗女與宗室出女也有被封為公主和親者,如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燕郡公主等,也有未封公主和親的宗室女,如金明縣主、金城縣主。

⑦五代十國目前可考後晉王女稱縣主,如高平縣主、新平縣主、千乘縣主、永慶縣主。

⑧遼代早期明王耶律安端之女稱藹因翁主,後也有加封公主者,如陳國公主等。

⑨金朝王女一般封為縣主,也有加封為公主者,如被海陵王完顏亮霸佔的完顏宗弼之女昭寧公主完顏什古、壽康公主完顏蒲刺等。

⑩西夏待考。

①①元朝王女稱公主。

①②朝鮮區分

朝鮮王朝:王世子嫡女封為郡主、庶女為縣主。

縣主 [xiàn zhǔ]

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到了隋唐,親王的女兒才能封為縣主。

常見的縣主封號有樂安、清平、蓬萊、榮安、棲霞、壽光等。

拼音:xiàn zhǔ釋義:皇族女子的封號;縣令出處:《儒林外史》相關文獻:《澠水燕談錄·官制》相關小說提及:《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基本含義

主要指皇族女子的封號。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

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

明、清郡王女封縣主。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

明胡侍《真珠船·公主翁主》:“今制: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郡王女為多羅格格,漢文稱縣主。”

吳晗《朱元璋傳》第八章一:“帝女封公主,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

封號制度

①東漢:公主以縣名為封號,因此稱為縣公主。

②劉宋:王之女為縣主,並不得再稱公主〈除金朝〉,縣主成為獨立的封號。

③晉朝:親王之女為縣主。

④北魏:親王之女為縣主。

⑤唐朝:親王之女封縣主。

⑥宋朝:親王、郡王之女封縣主。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更公主號為帝姬,並改縣主號為族姬,但北宋亡後遂廢。

⑦金朝:親王之女為縣主;同時皇女亦以縣名為封號,稱縣公主(不等於親王之女的縣主),如東漢故事,並訂三十個縣名作為皇女封號。

金朝皇女封號:樂安、清平、蓬萊、榮安、棲霞、壽光、靈仙、壽陽、鍾秀、惠和、永寧、慶雲、靜樂、福山、隆平、德平、文安、福昌、順安、樂壽、靜安、靈壽、大寧、聞喜、秀容、宜芳、真寧、嘉祥、金鄉、華原。

⑧明朝:郡王之女為縣主。

⑨清朝:郡王、世子之女為縣主。

其他釋義

也指代縣令。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宋福﹞連夜寫了狀詞,只等天明,縣主早堂,連人進狀。”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看見是本縣縣主的帖子,嚇了一跳。”

其他相關

①朝鮮

朝鮮王朝時,王世子庶女封縣主。

②日本

県主是大和朝廷對渡來人的賜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