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因經濟而起的政治衝突,只會進一步加深經濟的困境。當困境真的到來,該責怪經濟整治的虛弱無力,還是政治操弄的過於走心?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近些年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可謂風雨飄搖。風雨飄搖的OPEC卻在一干質疑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減產協議。然而,完成了前所未有減產協議的OPEC,還是面臨著風雨飄搖,卡塔爾“退群”了。

“退群”之前已經“斷交”


卡塔爾退出OPEC,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

說大不大,是因為,卡塔爾雖然是一枚老牌兒的OPEC成員,其自1961年起加入OPEC,已有57年曆史,但卡塔爾石油產量並不大,10月份產量約61萬桶/日,僅承擔OPEC1.83%的石油產量,此次退出不會對減產有太大影響,亦應不會對全球油價有何影響。

說小不小,是因為,卡塔爾的“退群”,不是個孤立事件,其並非因石油減產協議等而退群,也不會對減產造成影響,但其退群原因及影響,恐怕也不小。

卡塔爾與OPEC大佬沙特的“對峙”在去年就已經達到高潮。

2017年6 月,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巴林和埃及以卡塔爾資助恐怖組織、破壞地區安全、利用半島電視臺干涉他國內政、與伊朗發展關係等違背了2014年雙方簽訂的《利雅得補充協議》為由,宣佈與卡塔爾斷交。

“斷交”不是擺姿態,既然要“斷交”,就得讓你嚐嚐苦果。宣佈斷交後,制裁紛至沓來。沙特等國停止了與卡塔爾的物資交易,禁止卡塔爾的飛機、船隻使用其領空、港口。沙特還封閉了與卡塔爾的陸地邊界,這也是卡塔爾唯一的陸地邊界。

旋即,“選邊站隊”迅速展開。科摩羅、馬爾代夫、毛里塔尼亞、也門哈迪政府、利比亞東部託布魯克政府、塞內加爾和乍得等國相繼宣佈與卡塔爾斷交,約旦、吉布提和尼日爾降低與卡塔爾外交關係等級。伊朗和土耳其則力挺卡塔爾,“雪中送炭”,向其提供重要經濟、政治和安全援助。這個230萬人口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從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獲得了糧食和水。

“斷交”只是手段,為的是達成目的。沙特提出,你有錯,但是你可以改啊!於是拿出一個“十三條”,讓卡塔爾降級與伊朗關係、關閉半島電視臺等。卡塔爾看了,嘿嘿一笑,回答:你說是為了反恐,其實你就是為了干涉我主權啊,我、不、同、意!2017年8 月,卡塔爾全面恢復與伊朗的外交關係,同時允許土耳其部署永久軍事基地。

“王三代”的較量

沙特與卡塔爾幾十年的關係就這麼“咔嚓嚓”斷了,是偶然也是必然。

說是偶然,“事發”的起因很有戲劇色彩。卡塔爾國家新聞局網站被黑客攻擊,黑客在網頁上貼出了據說是卡塔爾元首塔米姆在新兵畢業典禮上發表的講話。講話中,塔米姆稱,“對抗伊朗是不明智的,伊朗是維護地區穩定的一個大國”。雖然卡塔爾官方立刻聲明,NOT ME,這不是真的!但事情急劇發酵,情勢勢如破竹,交惡不可避免。

說是必然,沙特與伊朗“勢不兩立”的關係是地區衝突的關鍵。而沙特與卡塔爾三代執政者的異同關係也值得咂摸。

卡塔爾地處波斯灣,最重要的兩個鄰近國家分別是沙特和伊朗這兩個隔海相望的宿敵。沙特是對卡塔爾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上世紀90年代以前,卡塔爾在政治與外交領域基本上追隨沙特的足跡。

1995年,卡塔爾王儲兼國防部長哈馬德發動不流血政變,取代其父自任埃米爾。沙特時任法赫德國王拒絕接受這種破壞世襲規則的行為。二代關係一度緊張。更重要的是,哈馬德開始奉行小國大外交戰略,開辦了著名的半島電視臺,在許多重大地區問題上與沙特分庭抗禮。到了沙特的薩勒曼國王上臺,其對伊朗的強硬態度愈發明顯。2016 年,沙特執意處決什葉派教士奈米爾,引發伊朗官方和民間反彈,隨後以其駐伊朗馬什哈德領館受到衝擊為由宣佈與伊朗斷交。

2013年,卡塔爾的王三代80後塔米姆即位,被英國《金融時報》曝光,其在不斷資助沙特不喜歡的人和組織。而沙特的王三代,同為80後的薩勒曼王儲也走上前臺,在也門戰爭等事件中扮演著更加堅決的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隨著王位傳承,新生代表現出更多、更強的改革決心,並對於外部世界的開放性持肯定態度,創辦半島電視臺、讓位等本身就是開放性的思想,而沙特允許女性駕車等無疑是很大的進步。但與此同時,王三代們也表現出更為堅決捍衛保守思路的底線,並且不惜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手段達到目標。

今年5月底,卡塔爾宣佈“反制裁”措施,禁止進口和銷售來自沙特等四個斷交國的產品。

不可缺少的美國


美國在其中的作用則耐人尋味。

卡塔爾危機的導火索——“被黑客攻擊的講話錄像”,正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沙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後出現的。特朗普5月23日離開中東,當晚,卡塔爾國家新聞局網站就被黑客攻擊了。

當時,特朗普將自己的上任後首訪定在了沙特,成為其外交首秀,本就寓涵意義豐富。雙方都對於奧巴馬時期對伊朗的政策不甚滿意。特朗普藉機對穆斯林世界發表講話,號召伊斯蘭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組織。相(qian)談(xia)甚(da)歡(dan)後,特朗普回到美國,開開心心地發了個推特,“真高興我的中東之旅有了回報。沙特國王和其他50個國家說會對資助極端主義的國家採取強硬立場,而一切線索都指向了卡塔爾。這也許就是終結恐怖主義引發的恐慌的開始!”

所以,美國在卡塔爾危機裡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呢還是關鍵角色呢還是重要關鍵角色呢?

但是當斷交危機爆發後,卡塔爾也在6月14日與美國簽署了一份價值120億美元的軍火合同。兩國國防部長進行了親切對話,五角大樓發表聲明說,美卡兩國將繼續合作、深化兩國在安全領域的戰略伙伴關係。美國也表示,卡塔爾在美國主導的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多國聯盟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接下來的一年裡,卡塔爾從歐洲大量軍購,也在美國大肆“公關”,所費均不貲。

今年1月,美國與卡塔爾舉行了首輪戰略對話,稱讚卡塔爾採取妥善舉措回應美方關切。4月,塔米姆成功訪美,特朗普稱其“反恐有力”。

所以,美國在卡塔爾危機裡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呢還是關鍵角色呢還是重要關鍵角色呢?

政治與經濟的相互影響


在2017年的卡塔爾危機中,市場普遍預期國際油價會受到巨大影響。但事實是,油價只在事件發生後短時受到一定影響。

今年以來,油價問題則不斷髮酵。石油價格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震盪,一個多月前還有人預料油價將會衝上90美元的高位,話音尚在耳邊,油價已經跌落三分之一以上,真真成為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最生動解釋。

其中原因,並非國際石油產出有何大變動,而往往是因為國際政治影響下的地區衝突可能。美國則在此間佔據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年初對伊朗制裁的言之鑿鑿,還是年末對沙特夥伴的極力維護,都引起了石油市場的價格大幅波動。

而全球石油供需關係實際上一直保持在較為平穩狀態。自美國5月要對伊朗“動手”以來,全球石油產量不降反升逾113萬桶/天,當前美國產量已經達到1600萬桶/天的全球首位,俄羅斯達到1400萬桶/天,沙特則有1100萬桶/天。

由此可見,油價波動的最主要推手是政治上的不確定性。

再往深處看,政治上出現諸多不確定性的根本原因,可能還是經濟。美國內部的貧富分化加劇帶來階層分裂,急需經濟繁榮來“療傷”。因此,擾動全球局勢,同時又拉攏富裕夥伴,是其唯一選擇;沙特在新能源洶洶襲來的局面下,經濟壓力也不小,必須尋求一定程度的轉型,同時又要維護先有體制的穩定;卡塔爾則因其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已經比較開放的機制,謀求更大的地區影響力。

正因為各方的經濟實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內部憂患,出現了各種“極限施壓”,卻“靈活施加”的狀況。美國對伊朗的制裁遠弱於此前預期,對沙特和卡塔爾的態度也都是企圖“什麼都不拉下”。因此,國際油價的翻跟頭恐怕還是“空心跟頭”,終歸要回到平衡面上。

值得憂慮的倒是,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不斷下降,油需求也不斷下調,顯示未來經濟疲弱的走勢可能,美國終端汽油、柴油需求今年二季度以來增幅均下降甚至呈負數,預示轟轟烈烈的復甦態勢是否可能見頂。

後記


因經濟而起的政治衝突,只會進一步加深經濟的困境。當困境真的到來,該責怪經濟整治的虛弱無力,還是政治操弄的過於走心?■

「關注」萬喆:中東“王三代”的石油戰,隱現全球經濟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