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楷書寫得靈動奇妙,作品氣韻傳神而不呆板?

皇甫荔


答:感謝各位關注,藉此機會我願意與廣大讀者作一次討論交流。

一、楷書的基本定義

書史記載,我國書體多達三百六十種,早期的字體即為書體,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等,自魏晉及後,工書者(那時不叫書家)創造出來風格各異的多種書體,古人一般將筆畫起止分明,結構端正,書寫規範的字體統稱為正體或正書、真書。最早把“楷”用於書體名稱的始見於西晉•衛恆的《書勢》中:“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或“隸楷”。唐•張懷瓘在《書斷》裡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而現在,一般都是把隸書簡約演變而來的、法度嚴謹、點畫分明、布白規範的“真書”稱為楷書。它包括晉楷、魏碑、唐楷、瘦金體、趙體等諸多正體。

二、楷書沿革發展趨勢

根據書體歷史源流可知,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的,楷書是在漢末由草隸(章草)演變而成的,這種演變趨勢帶有明顯的發展規律,就是向著快捷、實用、規範、美觀的方向發展。楷書到了魏晉已經發展成圓融大氣、端莊秀麗、筆法靈動、意態雋逸的成熟書體,它保留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諸多優勢,加之“晉人尚意”的追求,使之成功從歷代書體中脫穎而出、脫胎換骨地成為新一代書體,由此東晉也樹下了中國書法上第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外族的入侵、頻繁的戰爭和不斷交替的朝野變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一些豪族階層大批南渡,北方留給了鮮卑等少數民族控制。公元471年後,北魏雖經孝文帝漢化改革,但文化遠不及南朝先進,北魏大興刻碑造像留下文字明顯不同於南朝文人圓轉流美的書風特點,體現出北人尚武、粗悍、豪放、純樸的氣質特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北方沒有很好的“漢人書家”,魏碑石刻大都是由工匠直接刀刻成字,稜角分明,刀法彪悍,帶有明顯地底層社會文化;二是雖有精緻墓誌丹書後再刻字,但有名有望的“書家”都跑到了南方,且這些文人清高自傲在當時是不給人寫墓誌的(因犯忌),所以,即便先丹書後刻字但質量一般都不高。但它稜角分明的特點打破了南朝以二王書風的審美觀念,為後來唐楷發展起到了較多的啟迪效應。

楷書到了唐代基本可以分成兩派:一派以唐初歐陽詢為代表的“尚法”派,以規整化、法度化的極致筆法為追求目標,代表人物還有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尚法派;另一派以智永為代表的“尚意”復古派,倡導追晉復古,代表人物還有褚遂良、薛稷、鍾紹京等。復古派基本與東晉書風保持了一致,其筆法線條動感飄逸,使楷書基本擺脫了呆滯呆板形態,使楷書既實現了快速書寫,又具備了實用美觀和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是“尚法”派也極力運用筆法、借勢、造險等手段盡力避免僵化教條,使作品失去了藝術欣賞價值。正如唐•孫過庭的《書譜》中所言:“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道出了學習楷法的三個階段,這也是指導書家們畢生追求的方向。

宋前期書法沒有任何發展,當時歐陽修氣憤地說:“餘常與蔡君謨論書,以謂書之盛;書之廢,莫廢於今”,道出了當時書壇的實情。中期以蔡京(後改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書壇新秀,跳出了唐人尚法遺風,大力倡導“尚意”新的理念,他們在顏真卿銳意革新書體的啟發下,不以追求書體筆法為重點,主要是擴充書法的藝術內涵,宣揚“胸次為書”思想,強調“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妙不在於法。”因此,“尚意”實則還有一層“反模擬、求新意、衝絕尚法侷限”的特定含義。

到了元、明兩代基本上走了一條崇尚“帖學”的復古之路,元代書法“初則宗唐,後則宗晉”。以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為代表人物,尤其是趙孟頫學書基本都“專以古人為法”,創 “趙體”楷書,開一代書風,基本主導了元朝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

明初延續元以繼承為主的書勢,但到了明永樂成祖,出了“二沈”兩人(沈度、沈粲)很受皇帝喜歡,沈度寫詔書字體方整圓潤,被視為標準,後科舉考試一律採用這一標準,逐發展為“館閣體”(或臺閣體),一直到清代,發展成為既偏離古法,又厄殺個性的“烏、方、光”的程式,使楷書乃至整個書法界發展趨於停滯不前的絕境。

三、對當今楷書發展趨勢的看法

當今楷書基本上也可劃分出兩派,一曰“閣體派”,走得是一條親民大眾文化路線,將歐體古法簡化成標準的三十六法,易於普及培訓,易於構建龐大的商業帝國,教出的學生基本都是僵化的棋盤算珠一個模子,有點回歸明清的發展趨勢;一曰“尚古派”,以筆法高古,字體靈動奇妙,氣韻高雅傳神不呆板而見長,官方也認可,在一些大雅之堂(如人民大會堂、人大禮堂、政協禮堂,中南海等重要場所)均能看到這些書家的墨寶。代表人物:有“中華第一楷美譽”的張瑞齡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皇甫荔



先入規矩後嫻熟。如規矩方能見楷書之法度,得楷書之規則。技法嫻熟只能圓活暢達而靈動,如果技法不熟 ,用筆遲滯,腕底如有物組之,字必然僵化無神彩。楷書要靈動除了技法嫻熟外還有點畫要善於的勢,結構布白戒均勻。點畫的勢生姿態,一點一畫具有姿態和愁不靈動。結構戒布若算子,空間處理要均勻中見不均,不均中見和諧。古代有“計白當黑,奇趣乃生”云云。


要想點畫靈動,必須精研“永字八法”,將永字八法之形、質、法、意、韻之妙盡俯腕底筆下,點畫不期靈動而自然靈動。關於點畫靈動而力戒布若算子的理論技法知識非常多,如《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等等。如清代馮班《鈍吟書要》一文曾說到:“鍾公雲:點不變為之布棋,畫不變為之布算,最是大 忌,如“真”字中三筆須不同,“佳”字左倚人向右,右四畫要仰俯有情。”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分佈法》也談到:“變字之中點畫並重者,隨宜伸曲以變換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 謂之布算子。”


還有如結構處理上的“中宮收斂,外畫伸展”等的也都是講的如何使得書法富有精神的技法。中宮不聚,字之精神必散。主筆或撇捺不能夠得勢灑脫盡展其勢,同樣字必然佝僂寒儉,唯唯諾諾,無生動活潑飄逸之氣。從整體上說結構正如孫過庭所說“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書法之結構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能脫離這個原則。


翰墨書道


這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趙孟頫的楷書,崑山州淮雲院記。這篇楷書作品是趙孟頫楷書的經典代表作。此帖是趙書成熟時期的大楷書代表作。書法風格以“唐楷”為主,同時也吸收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某些成分。變大德時期的扁闊厚重為清朗疏宕,在筆法的運用上也更為圓潤精緻,富有彈性。

中國的楷書藝術,在唐代達到鼎盛後,逐漸失去在書壇的主流位置,直到趙孟頫出現後,楷書才得以復興和延續。這是趙氏在書學史上的重要貢獻。

楷書並非大家想的如唐楷那樣,缺乏靈動和生機。要想達到靈動生機,只要像這幅作品那樣,單字書寫無論筆法,還是筆畫的表現,都要融入其他風格。唐楷受到魏碑的影響很大,所以趨於刻板。而趙孟頫在唐楷的標準法度下融入了魏晉筆法的一些理解。並加快了書寫速度,所以完美的達到了靈動的效果。

作品中有的單字連筆明顯,有的是通篇插入1-2個行書或者草字寫法。這些都會起到活躍整體的效果。可以說是一種大膽嘗試。藝術效果也算不俗。

大家可以參考這類風格練習,當然前提是對筆法的瞭解一定要更深。才能很快的融入到這個風格中。


















書法影響力


學習任何一種不管那位書法家的名帖。都肯定是靈動的,是不可能出現呆板。呆板的字帖是不可能傳世。那為什麼我們的學習中容易出現呆板?特別是學習楷書的時候。學習歐體和柳體的人,因為他們的楷書太規範了,一般人很難學習到他們那種筋骨意境,所以就流於呆板。寫楷書的時候要有行意、行書入楷,要把一些寫行書的筆意帶入楷法中。等你掌握用筆有一定的筆力的時候,就要學學褚遂良和智永的法帖。這樣對你學習行習有好處。而且你的楷書會寫的靈動活潑,更有韻味。





森焰55


楷書難以飛動感,行書難以莊重感,這是一個通病,初學者是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的,但並不是永遠也達不到,只要堅持用心臨帖,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提高空間,那麼如何去做著,筆者以為:

1.先選擇一家自己喜歡的楷書碑帖,要有耐心,細心,真心,信心的去不斷的錘鍊,筆畫到結構,結構到筆畫,先單字突破,刻入腦海,達到手到拈來,酷似亂真,再去談謀篇佈局。

2.楷書要兼而有之,以一家為主,再臨寫其它各家的楷書,從中汲取更為豐富的營養,為我所用,切不可只臨一家,則太過於單薄而終生不成。

3.篆隸楷行草,其中楷書融合了篆書圓轉對稱,隸書方折明晰,行草簡易便捷等諸多優美的因素,所以要達到楷書飛動,也要臨寫行草書,雖然五體不能精道,但必須有所涉獵,增加楷書更為豐富的書法底蘊。

學習書法是漫長的過程,你能做到嗎?拭目以待,祝你好運!





青主墨影


說起楷書的靈動,人們可能認為就是將端莊規矩的筆畫寫出行書的動感,就像趙孟頫的楷書那樣,就顯靈動而不呆板了。

這麼說沒錯,在筆畫的承接上趙楷確實要比唐楷靈活,出位而不逾規矩。是靈動楷書的成功典範,也為後世創立了新的楷書風貌。

如果將如上所說,定義為楷書靈動書寫的唯一模式,那就太簡單,太狹隘了。

為什麼這樣說是因為,楷書行寫,只是一種外在的書寫形式,楷書要想寫出靈動的神韻還要遵循書法的內在規律和為書法注入生命的活力,使之鮮活生動,神采飛揚。

具體到實際書寫,我們要將楷書當做一個建築來結體。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優秀的建築景觀,很少有對稱式,大多都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不對稱式,這樣的建築才會靈動新奇,富有美感。凡有生機的楷書都有這些優秀建築的美感特質,筆畫安排參差乖離,奇險多姿,重心不倒,安穩如松。

結構的美感與靈動,全靠筆畫支撐,所以筆畫是書法構成最基礎,最重要的根本因素。結構組織的再美,若筆畫無力或粗鄙,也是了無生氣的病字,更別說靈動奇妙了。

結構的靈動是靠筆畫營造出的生機和氣韻,而筆畫的鮮活是靠腕力的注入使之有骨有肉,或如春天樹木的新枝富有彈性和韌勁。

筆畫和結構都臻完美,就能呈現書法的精神面貌了,是俊朗,是睿智,是高貴,是大度……就看個人的心性和個性了。

能做到這些,書法的靈動和新奇,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不是刻意營造的,是水到渠成。

這話說得容易,做到很難,不然都成書法大家了。我也是嘴上功夫,說說而已,況且未必就對。


梅蘭竹菊53118


在名家楷書中寫得最有動感的是趙體。察其原因是使用了行書筆法。

正書因行筆較慢,筆畫之間沒有連帶,筆筆獨立,從而少了動感,並且許多少人在寫正書時,養成了筆間和字間多停頓。不能一氣呵成的毛病,使作品更加呆板。

正書書寫總體上比行草要慢,但也不是勻速,亦有快慢節奏。把其中的行筆節奏完整表達出來,並儘量減少書寫中不必要的停頓,養成一氣呵成的習慣,吸收一些遂良孟頫等前賢的寫法,在正確方法下多加練習,筆下的正書就會靈活起來的。



大同王屹峰


《書譜》雲:書之備於正,逸而為行草。其實這句話已經很好地概括了楷書和行草書之間的關係。

現代人練字,很多人並不重視一幅書法作品中從基本筆劃到單字結體到整幅作品的佈局章法之間的內在聯繫,過於注重細節、局部,忽略整體。尤其是寫楷書,容易把字寫死,學用脫節,導致很難“出貼”,歸根到底是違背了“自然書寫”這一書法的基本法則。

簡言之,不論是何種書體,在一字之中,上一筆的收筆一定是連著下一筆的起筆,在一行中間,上一字的收筆也一定是與下一字的起筆相呼應的。古人學書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實際應用,在提高書寫速度的基礎上追求美觀,趙孟頫可以日書萬字,一定離不開書寫的連貫性,即自然書寫的狀態。

寫楷書也是一樣,不過是形斷意連罷了。


從新開始111032321


楷書,由漢隸轉變成隸楷到完全隸變成魏楷,又由魏楷一步一步演變成成熟的筆法,到唐代楷書發展到最頂峰,楷書都離不開一句話叫實用書寫性。

而到了元代,以趙孟頫為代表書家把楷書實用書寫性發揮到了極點,所以講我們的先人寫楷書真正筆法並不慢而當代的某些楷書大家教寫歐體,又描又填一個字寫出來要添幾次墨才能完成,寫一幅作品半天都寫了出來,這樣的筆法是對初學楷書者的一種誤導。

真正要想寫好楷書,我們就要多看一些古人的楷書墨本真跡,晉唐寫經\\智永的楷書\\趙體楷書\\鮮于舒的楷書\\靈飛經楷書等等這些楷書墨跡都是書法的經典,多臨古人墨跡少臨碑,臨多了你眼覺提高了就會發覺田楷的筆法誤人!


肥佬甘


整體來說要想楷書寫的漂亮,基本功夫要練好,多練古帖,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根據自己的個性來選帖,不要練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那樣和書法精神背道而馳了,因為喜歡的東西才會讓你更加的有靈感。

學書法,如果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會讓你事半功倍,自己練習會走很多彎路,但如果只是興趣愛好,自己每天練習練習,看著自己慢慢的成長也不失為之是一種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