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淮軍是如何成為北洋海軍的?

一枚蜻蜓


有關北洋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首先糾正一下,北洋海軍並不是由淮軍發展而來,而且北洋海軍屬於經制武裝,編制上更接近於綠營軍,和淮軍之類的勇營軍隊無關。只是因為北洋海軍的創辦由淮軍大帥李鴻章主持,北洋海軍的領袖丁汝昌又是淮軍將領,所以這支軍隊給人以隸屬淮軍集團的印象。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北洋海軍的成立經過,以及淮系人員對這支軍隊的影響過程。

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最初的裝備基礎是“操江”號炮艦和“湄雲”“鎮海”“泰安”號炮艦。其中“湄雲”“鎮海”“泰安”是船政的軍艦,被調防北洋,和淮軍系統毫無關係,只有“操江”號炮艦是從南洋借調,船主馬復震、馬復恆兄弟是淮軍系統出身,算是北洋海軍軍中最早的淮系色彩。

此後,在總理衙門主持下,通過中國海關從英國陸續訂造了多艘蚊子船,其人員從艦長到水兵主要從船政調用以及從福建徵集。

為了管理這支部隊,李鴻章初期嘗試任命船政學堂畢業的學生指揮,先後有張成、劉步蟾擔任過督操。而後委任淮系集團的官員許鈐身擔任督操,旋即調用在籍的淮軍將領丁汝昌為督操,由此這支部隊的直接領導確定為淮軍人物。

1880年北洋海防從英國訂造“超勇”“揚威”號巡洋艦,因為水兵不敷使用,李鴻章從綠營山東撫標榮成水師營挑選數百名精銳到天津受訓,後參加接艦,成為北洋海軍最早的一批山東籍人員。

從1880年後,李鴻章為了改變借才福建的局面,開始模仿船政後學堂的學制、教學模式,在天津開辦水師學堂,從而開始了培育北洋自我的海軍軍官人才的歷史。

1885年中法戰爭後,清王朝高層的權力分配發生鉅變,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訢出局,原本歸總理衙門管理的海軍事務被轉移給新成立的機構海軍衙門掌握。1886年,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校閱北洋海防,李鴻章與北洋艦隊的表現令清王朝中央滿意,在慈禧太后、醇親王的支持下,北洋海軍最終於1888年正式成軍。

總體來看,與其說北洋海軍是淮軍,不如說北洋海軍是一支受到清王朝中央後黨支持的,佈署於北洋方向,受北洋大臣李鴻章具體管轄,深受淮軍系統印象,主要承擔北洋沿海防務的綠營式的經制軍隊。


海研會


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為代表,湘淮楚軍是晚清時期地方團練勢力的三大派,彼此之間有交叉,也有制衡。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運動中,李鴻章依靠曾國藩和上海士紳的支持,淮軍逐步從湘軍系統中分裂和獨立出來,成為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一支勁旅。

但是,這裡面存在著一個關鍵的問題:淮軍是如何由內陸平叛的戰時體制轉化為以北洋海軍為核心的海防體制呢?

1. 日本侵臺事件臺前幕後

在1874年日本的侵臺事件中,李鴻章已經調任為直隸總督,根本不是清廷處理這次事件的主角,他的功能似乎是無足輕重。但是,我們從李鴻章留下來的書信和函件看到,這個時候他異常活躍,是有一定野心的。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淮軍也面臨著被裁撤的危機,幾乎要重蹈湘軍的覆轍。李鴻章當然是無比煩惱,但是他利用這次事件成功的實現了淮軍大轉型,這就是高明的政治家。

2.淮軍的再次崛起

日本侵臺事件引發了清政府的海防危機,李鴻章藉機將徐州的淮軍精銳調往海防前線,將參與內陸平叛的另一支精銳也撤回沿海佈防。

並且,在自己調任直隸總督之前,成功把淮軍一部帶往天津,成為難以撼動的主體海防力量。

3.李鴻章成功的內外原因

第一是外部的因素,衝擊與回應這是研究近代史的一種範式,意思是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不是一味忍氣吞聲,被動挨打,而是也有自己的訴求。

李鴻章就是作為清廷的封疆大吏,依靠自己的敏銳政治嗅覺,作出了自己的反應。日本侵臺事件,恰好強度不大也不小,可以操控,如果換到甲午戰爭,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就不好操控了。

第二是清廷內部的因素,李鴻章有淮軍這一重要的政治籌碼,不願輕易放手。

時機來了,經過辛酉政變的蜜月期,慈禧太后雖制服了恭親王,但其自身對處理國家複雜繁榮的事務又力不從心。此時,李鴻章趁虛而入,兼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對他來說,當然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淮軍發展與轉型條件。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