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左宗棠與“文忠”李鴻章, 誰的諡號規格更高?

柴創6


歷朝授文臣的最高諡號就是“文忠”,如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去世後,就是授的“文忠”,故歐陽修又被稱為“歐陽文忠”。沒有更高的諡號了。


漢安愛樂樓主


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正在督師福建的左宗棠病逝於福建福州,享年73歲。

左宗棠病逝之後,得到清朝廷諡號“文襄”。


而6年之後,即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

李鴻章病逝後,清朝廷贈諡號“文忠”。

那麼,“文襄”左宗棠與“文忠”李鴻章, 誰的諡號規格更高?”

有清一朝,在諡號制度上,實際上就是沿用了明朝的相關制度,對於去世的具有相當等級職銜的文武官員賜予諡號。

基本的規則為,文臣以“文”字開頭,武將則以“武”字起始。當然,也有用“忠”字的,這就是文武通用的字了。

這個諡號是有等級之分的。

文臣最高的等級就是“文正”。清朝300年天下,得有多少文臣在朝啊?可是,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也不過就僅僅8人而已。

這8個人,歷歷在目,屈指可數;

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那麼,這個文臣的諡號有沒有等級的具體排行呢?答案是明確的,真還有具體的排行。

比如,文正為第一等諡號,在其後則為文貞,次之則為文成,文成之後又為文忠,

縱觀整個清朝時期,能夠得到“文忠”的諡號,都極其不容易。

比如,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林則徐、駱秉章、胡林翼、榮祿、梁鼎芬等人,最終就是得到了清朝廷賜予的諡號“文忠”,這已經是極高的榮譽了。

至於“文忠”之後的諡號,尚且有若干,比如,“文獻”“文端”“文定”文簡”””文懿、文肅、文毅、文憲、文莊、文敬、文裕、文節、文義、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幾十個諡號。

於此我們可以看到,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左宗棠的諡號“文襄”在幾十個諡號當中排名23位,單純從諡號級別上看,與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所差的已經不是一絲半點的級別了。

那麼,為什麼左宗棠的諡號不能與李鴻章等同呢?


根據清朝的相關規定,朝廷官員當中,如果出身不是翰林院,或者進士出身,僅憑這一點,就不能在諡號上得到“文”字的賜予。

而左宗棠雖然後期也是官運亨通,建功立言,可是,年輕的時候,左宗棠曾經3次進京趕考,都鎩羽而歸,名落孫山,換言之,左宗棠終其一生,也沒有考中進士。

如果從制度上來說,左宗棠蓋棺論定之時,也不能得到“文”字頭的諡號的,更不要說能指望得到“文襄”二字了。

可是,因為時勢造英雄,對於清朝廷來說,諡號是制度規定的死規矩,而左宗棠對於清朝廷來說,可以稱之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所以,清朝廷執政者再愚蠢,也不至於因為區區兩個字的諡號而難為左宗棠其人。

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后詔命賜予左宗棠同進士出身,這就直接給了左宗棠天大的面子和機會,得到了“文襄”的諡號。


當然,左宗棠“文襄”的諡號在諡號等級上與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文忠”二字的諡號是沒法相比的。


子由


諡號比較特殊,是我國古代獨有的在人死後根據其生前的行為事蹟而給予的評價。這就代表著諡號有著蓋棺定論的作用,誰能得美諡,誰會得惡諡,都是大有學問的。

清隨明制,在諡號上也基本沿襲了明代。簡單來講有擬諡、議諡、定諡和賜諡四個步驟,首先是禮部上奏請旨,由皇帝批准後交給內閣,或者是由皇帝下旨,總之這擬諡和議諡的決定權都在黃寺身上,官員是否能得諡號,得什麼諡號,都得皇帝說了算。雖然有內閣議諡的過程,但因為都要憑皇帝喜好,所以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當然諡號準確到哪一個字,皇帝不會是親自查的,所以會交給內閣會選定好幾個諡號交給皇帝,皇帝中意哪個諡號,就會在哪個上面蓋上御印。這也就是定諡。這個過程也會有例外,如大學士福敏逝世,乾隆下旨評價了福敏品行學問等,之後內閣就揣度旨意,對應福敏曾任大學士為“文”,旨意中的“品行端嚴”為“端”,所以擬諡文端。最終乾隆果然在眾多備選諡號中,選擇了文端。定諡結束後就是最後的賜諡了,清代的賜諡主要是以上諭的形式頒佈,內容包括介紹得諡者的生平功績,取消生前處分,賜予諡號及其他賞賜等等。

在清代大臣中的諡字中,忠排在第一位,有危身奉上的諡解。像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文”,雖排在了忠、孝、純、誠的後面,但“文”在諸臣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清代諸臣中最看重的是“文正”,因為像古代的聖君賢臣死後都諡為“文”,使得“文”字具有一種特殊的聲譽。另一方面“正”雖排名不靠前,但“文正”二字和宋朝道學相向,整個清朝也只有八個人獲得“文正的”諡號,這八個人都是文官,出身翰林,更重要的是都當過帝師。

再來看一下李鴻章的“忠”和左宗棠的“襄”,前面說了忠是最高的標準了,按照常理來說李鴻章的諡號比左宗棠的要高,可是“襄”雖然排名不高,甚至墊底,有“闢地有德、因事有功”的諡解。

可是在晚清時期,又對“襄”字頗為看重。“咸豐三年,祁文端公面奉上諭,文武大臣或陣亡,或軍營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擬用‘襄’字。”這樣一來“襄”的身價就提上去了,內閣在擬諡“襄”字時十分謹慎,從這時再到清末,也只有左宗棠和張之洞兩個有文武之功的才得到“文襄”諡號。左宗棠獲得“文襄”諡號時已可與“文正”媲美,所以其“文襄”同樣可比擬“文忠”,甚至還要高於“文忠”。


邯鄲醉


先說結論:“文忠”高。


清代的諡號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

清代權利核心機構為軍機處,但軍機處給大臣上諡號時最高只能諡到“文忠”。一般情況下,只有為人臣者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經內閣草擬由皇帝親賜這一無限哀榮。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後上諡號時皇帝對大臣的最終看法才可見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紅人李鴻章諡“文忠”,左宗棠、張之洞都諡“文襄”都沒有得到最高諡號。“生晉太傅,死諡文正”是明清之際千百萬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標。

清代共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諡“文正”。湯斌是康熙時期理學名臣,在朝以敢於爭議聞名,乾隆元年諡“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皆以帝師諡“文正”,曾國藩在清王朝風雨飄搖之際率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狂瀾於既倒,位列同治中興名臣之首,諡“文正”當之無愧。劉統勳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軍機大臣,剛正不阿,功業非凡,為百姓所愛戴,最終得諡“文正”。只有曹振鏞乃一平庸之輩,諡“文正”一直為後世詬病。

左宗棠一生東平閩浙,西靖甘陝,克復北疆,收復南疆,立下了不世之功,諡“文正”都不為過。


周鑫 | 學通TT 在線教育平臺


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裡,對死後的名聲是非常重視的,可謂視死如生,尤其是身為帝王將相文化名人等地位很高的人。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相當於“蓋棺論定”,始於西周。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對去世的文臣武將賜予諡號。

諡號是有等級之分的,對於文臣來說,最高級別的諡號是“文正”。

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 “文正”原作“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

歷史上,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的大牛人大賢臣魏徵便是第一個被諡為文正的名臣。唐朝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得到文正的諡號,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等九人。“文正”諡號之難得,可見一斑。

“文正”,作為一種極高的榮譽,是封建社會士大夫夢寐以求的,統治者卻很少將這個諡號賜予大臣。在清朝276年時間裡,總共僅有八人獲得文正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乃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半個聖人,聲名如此顯赫,去世後,被清廷諡為“文正”,即曾文正公。可見,“文正”之諡號,多麼光彩奪目,可謂萬世流芳。

在“文正”之後有”文成”“文忠”“文襄”等。

清朝時期,除了被慈禧太后譽為“再造玄黃”之人的李鴻章獲得過“文忠”諡號,還有林則徐、胡林翼、駱秉章、榮祿等人。

同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和張之洞的諡號為“文襄”。

在清朝,一般非翰林或者進士出身,不能授以“文”字諡號。左宗棠三次參加會試, 均敗下陣來,終生未有考中進士,按理說不應該得“文襄”之諡號。1874年,左宗棠62歲為收復新疆備戰期間時,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特頒下諭旨:特賜左宗棠同進士出身,並升為東閣大學時。這就有點類似於當今的清華北大給李嘉誠、馬雲等頒發榮譽博士之類的學位或頭銜。由於左宗棠收復新疆功立下不世之功,領導洋務運動勞苦功高等,加上有同進士出身的學位,去世後,還是獲得了清廷賜予的“文襄”諡號,也算贏的身前身後名,功德圓滿了。

綜上所述,雖然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人都功業巨大,名聲大噪,但就清廷賜予的諡號而言,李鴻章的“文忠”諡號明顯要要高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



楊軒思想


導語:

  • 左宗棠,諡號文襄。晚清時期力挽狂瀾之人,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作亂、平定西北各民族起義、創建福建造船廠、收復新疆。
    我認為有清一代,他是最偉大的功臣。
  • 李鴻章,諡號文忠。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創建淮軍平定太平天國,主持建造北洋艦隊,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開始了一系列簽訂恥辱條約的生活。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

那麼他們諡號有高低之分嗎?當然是有的,左宗棠的文襄的確沒有李鴻章的文忠檔次高,不過這是滿清對他們的評價,對現在來說並不成立。

01諡號基本可以評價這個人的一生,文忠要高於文襄。

我們中國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人死了以後,常常會追封一些職務、爵位。光有職務爵位還不夠,追贈諡號也是必須的。

因為諡號可以總體評價一個人的一生,而文臣武將的諡號,還是有一定區分的。主要根據不同的職位和功績,對不同的臣子有不同的諡號。一般對臣子的諡號,分為三個字開頭的諡號:文、武、忠。

  1. 文字開頭的,當然一般所指的就是文臣。按照文臣的功業高低,分別有文正、文成、文忠、文端、文定等等,文襄則排名比較靠後。
  2. 武字開頭,一般指的就是武將了。按照武將的功績高低,一般分為武寧、武毅、武敏、武惠、武襄等等。其中武寧的地位是最高的。
  3. 忠字開頭,不分文武,忠心就行。按照一生的功績,分為忠文、忠武、忠定、忠烈、忠簡、忠肅等等。這種嗜好,主要迎合了統治者的喜好,希望大家都比較忠誠。

我們會發現,文正是文臣中地位最高的諡號,所以得到的人也比較少。而且每個封建時期做官的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這樣的諡號。

比如說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諡號就是文正公,這是古代對文臣評價最高的一種諡號,一般人還真的得不到。清朝的曾國藩,也得到了文正公的諡號,被稱之為曾文正公。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父觀瀾,廩生,有學行。宗棠,道光十二年舉人,三試禮部不第,遂絕意仕進,究心輿地、兵法。喜為壯語驚眾,名在公卿間。嘗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稱之,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顧謂所親曰:“非夢卜夐求,殆無幸矣!”---《清史稿》

相比較而言,李鴻章和左宗棠對清朝的貢獻,要比曾國藩差一點,所以他們倆的諡號自然是比不上曾國藩的。

而李鴻章主持朝局數十年,跟慈禧的關係非常好。他去世以後,能夠得到文忠的諡號,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左宗棠為人剛正,很少在朝中主持大局,一般都在地方上打仗,所以得了個文襄公也說得過去。

02左宗棠的功績,文襄公是配不上的。

左宗棠被稱為滿清後期最偉大的人,其實一點都不為過。清朝當時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左宗棠投筆從戎,先是建立楚軍幫助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

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後,左宗棠的軍事才能被髮掘了出來,這個時候朝廷有意要搞洋務運動。北洋和南洋之爭就這麼開始了。李鴻章在北方搞北洋,左宗棠便跑到了福建搞起了南洋。在左宗棠的操作之下,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有了雛形。

  1. 輪船廠尚未投產,恰逢當時捻軍叛亂非常囂張。左宗棠將福建船務交給了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自己走馬上任,前往西北平定捻軍叛亂。
  2. 捻軍十分囂張,號稱有數十萬大軍,佔領了西北大部分地區,眼看著對京城有了巨大威脅了。所以慈禧無奈之下催促左宗棠走馬上任。
  3. 平定捻軍叛亂以後,其實西北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老百姓吃不上飯,依舊還是要起來造反。為此左宗棠不僅在這裡平定叛亂,而且在這裡休養生息,幫助百姓們恢復生產,這期間他還平定了各民族起義的運動。

阿古柏在新疆稱王稱霸的時候,左宗棠上書慈禧,必須要收復新疆。在慈禧的支持下,左宗棠帶兵進入新疆,開始了一生中最偉大的征程。收復新疆期間,左宗棠的妻子和兒子相繼去世,左宗棠依舊在前線指揮作戰。

收復新疆以後,左宗棠眼疾越發沉重,他帶著眼疾南下總督兩江。在越南指揮了抗法戰爭,結果仗是打贏了,可是李鴻章依舊簽署了不平等條約,簡直是曠世奇聞。

會秉章劾罷總兵樊燮,燮構於總督官文,為蜚語上聞,召宗棠對簿武昌,秉章疏爭之不得。林翼、國籓皆言宗棠無罪,且薦其才可大用。詹事潘祖廕亦誦言總督惑於浮辭,故得不逮。俄而朝旨下,命以四品京堂從國籓治軍。初,國籓創立湘軍,諸軍遵其營制,獨王珍不用。宗棠募五千人,參用珍法,號曰“楚軍”。---《清史稿》

左宗棠有如此多的赫赫戰功,一個文襄怎麼可能配得上他?所以說這只是清政府對左宗棠的評價,當時的清政府必須要給李鴻章足夠面子才行。

03左宗棠最吃虧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考上進士。

左宗棠天生奇才,可是他跟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有一點不同,他沒有考上進士。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不是科班出身。

十年七月,自率大軍由平涼移駐靜寧。八月,至安定。寇聚河州,其東出,必繞洮河三甲集,集西太子寺,再西大東鄉,皆險要。諸將分擊,悉破平之。時回酋朵三已死,佔鰲見官軍深入,西寧回已歸順,去路絕,遂亦受撫。河州平。---《清史稿》

這在當時來說,是一件非常難堪的事情。因為左宗棠是讀書人,當時的讀書人都以進士出身作為一生的驕傲。

所以後來我們發現左宗棠只有文襄的諡號,或許也有這方面原因。不過左宗棠不是個正兒八經的文人,他更加喜歡武略。

  • 孔夫子的理論知識,就算再有道理,也救不了當時的清政府,只有通過富國強兵的運動,才能夠使得國家變得強大。
  • 所以左宗棠早就開始了自己投筆從戎的一生,我認為給他一個武寧公的諡號,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 可是你非要給他這個諡號的話,我認為左宗棠會氣得棺材板都摁不住,為什麼呢?因為讀書人一輩子都以自己是讀書人而自豪。就算是隻考上一個秀才,那也可以驕傲一輩子。

你讓一個舉人出身的左宗棠,最後得到一個武將的諡號,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嗎?而且他還有《左文襄公文集》流傳後世,可見他更加希望得到文職的諡號。

總結:左宗棠就是比李鴻章強,這沒的說。

左宗棠善於做實事,而李鴻章則善於權謀之術。你可以說在政治手段上,左宗棠的確比不上李鴻章,可這一點值得吹捧嗎?

李鴻章善於玩弄權術,就能成為大家的偶像?我很難理解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相比較而言,我更加偏愛左宗棠。

因為左宗棠這一生,一直在做實事,屬於那種低調內涵有實力的人。他用自己的熱血,守住了中華民族的廣袤領土。即使不被清政府高度讚譽,我們後世也不能忘卻他。


江湖小曉生


文正(貞)>文忠>文襄。文貞後朝代改文正


別向月亮發誓


一,文正

二,文忠

三,文襄


上策視覺


左宗棠的“文襄”諡號和李鴻章所獲得的“文忠”諡號,明顯的李鴻章所獲得的“文忠”諡號規格更高!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二十歲鄉試中舉,留意農事,遍讀群書。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民起義,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左宗棠死後追贈為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李鴻章,世人多稱“李中堂”,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是清朝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並且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忠”,併入祀賢良祠。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對去世的文臣武將賜予諡號。但是清朝的諡號是文武大臣分開使用的,文臣一般使用文字開頭,武將一般使用武字開頭。另外,還有以忠字開頭的諡號,屬於文武大臣通用。

清朝的諡號有等級之分的,對於文臣來說,最高等級的諡號是“文正”。在“文正”之後,依次是“文貞”、“文成”、“文忠”、“文獻”、“文端”、“文定”、“文簡”、“文懿”、“文肅”、“文毅”、“文憲”、“文莊”、“文敬”、“文裕”、“文節”、“文義”、“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等!

李鴻章所獲得的“文忠”諡號,排名第四位,而左宗棠的“文襄”諡號排名二十三位!所以,李鴻章的“文忠”諡號高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


大江侃歷史


文忠是文臣的最高諡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