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位37岁的年轻博导董永康。他带领课题组研发出分步式布里渊光纤传感分析仪,结束了日本的独家垄断;他用技术与国外产品打擂台,赢得了中国中车的信任和大单;他让智慧城市提档升级,让通信光纤上的每个点都成为城市的神经元。

磨了导师一年 终于要来20万经费

1999年,安徽小伙董永康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他进入长江学者吕志伟门下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研一,他想给自己确立一个研究方向,于是他跟导师说,想搞光纤研究。说这话时,他连光纤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导师没通过。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接下来的一年,董永康还是想搞光纤研究。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带着想法不断找导师谈心,导师看到他的积累和储备,最终同意了。2004年,导师给他批了20万经费,支持他搞光纤研究。从读硕开始到博士毕业,董永康只用了5年,这5年,他一直在做光纤传感的基础研究。当时在国内这几乎是一个冷门,就连他自己也看不到这项研究的应用前景,更别说什么“钱途”,支撑他的完全是兴趣。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年,他投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光纤光学与光电子学首席科学家鲍晓毅院士门下进行博士后学习。当时国外已经有了光纤传感应用,可测量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董永康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将测量距离提高到了100公里,这让他成为该领域声名鹊起的新星。

与国外产品打擂台 赢来信任和大单

2011年,学成归来的董永康回到哈工大。他带领课题组研发分步式布里渊光纤传感分析仪,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董老师说,通俗地讲,这项技术就是利用机器发射一个信号给光纤,光纤收到信号后,再反馈回来一个信号,分析这个反馈信号,就能知道光纤周围的情况,比如,温度是否异常,构筑物是否变形。它可以用于城市管网的监控,也可以用于高铁、桥梁、隧道的监控。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不久前,中国中车要对高铁沿线进行监控。在这之前,国内光纤传感均采用日本或瑞士的进口设备。中国中车对董永康的设备不了解,不敢冒然采购。于是董永康提出,可以跟国外设备来一场擂台赛,让中国中车眼见为实看效果。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双方约定,用自己的设备对一小段高铁沿线做监控,结果,董永康的设备测量距离精确到十厘米,而国外的设备只能精确到二三十厘米。中国设备更精准,价格也只有国外设备的80%,董永康不但赢得了信任,还赢得了大单。

智慧城市的神经元 可以进入千家万户

用光纤作为传感器可以实现超长距离上的空间连续测量,监测点可以达百万个,测量可以是应变、温度和压力,也可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健康监测,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和大跨度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山体滑坡和路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年,该仪器被用于监测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建成时)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厦门海沧大桥,检测桥梁结构的工作状态和使用能力。

随后,他们又把这项技术带到了青藏高原。青藏高速公路穿越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如何解决由冻融引起的路基沉降病害问题尤为突出。董永康带领团队在我国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树段建立了示范工程,为下一步国家建设京藏高速公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让光纤有了“感觉”长了“眼睛” 37岁哈工大博导破了日本的“独门秘笈”废了瑞士的“千里眼”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董永康讲,很多时候通信光纤铺设到哪里,监测就可以跟进到哪里,比如,一座城市,已经做到光纤入户,监测相应地也可以进入每个家庭。下一步,团队要继续拓展监测的领域和方向,让智慧城市更便捷,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