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

鳶飛九天2018


在中國政治歷史規則中,是不允許功高蓋主的,整個國家皇帝是最高權威,地方有地方一把手的權威,一個小組織有它的權威,環環相扣,越往上越是不允許功高蓋主,這成了某種運行的規則。你在單位出風頭,如果蓋過了董事長,十有八九你就成了眼中釘。

歷史上,文仲,岳飛是典型的功高蓋主之人,起碼主覺得如此。一般情況下,功高蓋主之人很難得到善終,搞不好就像文仲,岳飛這樣喪命。當然也有個別功高蓋主能得善終之人。


文仲的好友范蠡,更懂得功高不能蓋主的道理,他在急流之時選擇勇退,和西施返璞歸田,最終得善終,留下歷史美名。


可能是歷史上最為智慧之人諸葛亮,對蜀國來說,功早就蓋過劉皇叔,但諸葛亮是千古奇才,皇叔那是三顧茅廬請他而來,在劉皇叔的眼裡,諸葛亮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高人,根本就不存在功高蓋主之事。

想功高蓋主還得善終,要麼像范蠡這樣能夠急流勇退,要麼像諸葛亮這樣擁有絕對的另外一個世界的超能力。

你覺得現在社會還存在功高蓋主這種事情嗎?一般結局會怎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因此,魏徵、霍光、張居正、多爾袞等人就不符合這個標準了;像霍去病這種,二十三歲就暴死,死後就被奪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約有這些人

1、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死以後,不要國家一切撫卹,只把武鄉侯的爵位留給了兒子諸葛瞻。而諸葛瞻也真沒辱沒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兒子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謂三代滿門忠烈。

2、郭子儀:郭令公是毫無疑問的中興李唐的名將,是再造唐朝的元勳。相比於他的戰友李光弼,郭子儀能屈能伸,能妥善處理好和上下級的關係,最後也能夠得以善終。

3、李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幫唐朝解決燃眉之急,而後卻又飄然離去,這樣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儀爭輝的。

4、徐達:當之無愧的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四百年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大功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在大殺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終(不是吃燒鵝死的),其子徐輝祖也是一代名將,女兒徐皇后更成為了國母加太后,可謂榮寵備至。

5、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為清朝續命五十年,卻能夠急流勇退,解散湘軍,還能妥善處理天津教案,還培養出一位外交家兒子,實在不辱沒“曾聖人”的名號。



青言論史


為大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駕護航的郭子儀,無疑是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第一人。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功高震主,卻得善終之人,但比起郭子儀,曾國藩的自保之道多少顯得太處心積慮,太糾結,沒有郭子儀來的坦蕩,更缺少郭子儀的赤膽忠心,君子風範。

當然,曾國藩稍遜一籌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儀是武人出身,曾國藩是文人領兵,兩人骨子裡秉承的東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關係也是清朝無法比擬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卻無法實現滿漢同心。

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郭子儀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儀這個歷史人物很值得品讀,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來也是難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克河北,收兩京,戰鄴城,大唐的國運幾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亂後,他又計退吐蕃,二復兩京;之後又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真正的”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話又說回來,功勞大到如此程度,在歷史上一般是難有善終結局的,但郭子儀不僅善終了,而且還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眾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調”,郭子儀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讓咱們由大處朝小處說。

在大處,郭子儀不貪權,不戀權。天下無事時,皇帝命其歸野就歸野,絲毫沒有擁兵自重的意思;國家有難,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從來沒有絲毫怨言,更沒有見危要價的念頭。

為江山社稷如此赤膽忠心,說起來容易,手裡握有重兵的時候就難了。

正是因為這屢黜屢起,忠心無二,從無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會如此倚重於他。

在郭子儀身上,這樣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鮮明——讓人心服口服的赤膽忠心,從來不在口頭上,也不在人生巔峰時,它只在起起伏伏,榮辱交錯的人生過程裡。

榮不驕,辱不怨的典範。

再說小處。

郭子儀的功高蓋主,且能善終,有一點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無法比的。歷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終,一般都是什麼套路?要麼自剪羽翼,要麼歸隱鄉間,總之功高蓋主之後,久居權位、奢侈無度這樣的公私兩事是不敢幹的。

通俗點說,就是先剪羽翼,再夾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儀的自保求善終,卻是不剪羽翼,不夾尾巴。你看郭子儀,門生部屬很多都高居顯位,但郭子儀一點不避嫌,這些人在郭子儀跟前都跟家奴是的,這威望難道朝廷不忌憚,朝中小人難道不會藉此編造罪名打擊報復?還有,郭子儀的生活太豪了,家產富可敵國,生活奢靡無度,一處大宅子裡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調難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儀卻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偉岸君子的坦坦蕩蕩、不拘小節。

剪掉羽翼,夾起尾巴,說到底是不給人抓把柄的機會,是防範。

而郭子儀的做法卻是征服。

當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時候,這世上也就沒有所謂的把柄了。

不妨舉幾個很能啟發人的例子。

權宦魚朝恩是個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儀,甚至幹出過扒郭子儀祖墳的惡事。但郭子儀是怎麼對待這小人的呢?

魚朝恩扒了他的祖墳,他不用手裡的權力興師問罪,而是說這是自己沒管理好軍隊,老天在懲罰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儀進京,魚朝恩想緩和一下關係,邀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元載提醒郭子儀,當心權宦搞陰謀小動作,謀害你。眾將也紛紛表示擔心,一致主張郭子儀帶三百甲士隨行護衛。郭子儀卻說,我是朝廷重臣,沒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這麼做,那就是受皇命,你們這樣動刀動槍,嚴加提防,豈不是想造反?

結果,郭子儀僅帶家僮如約而至。一見到魚朝恩,郭子儀話說得極坦蕩,他說,之所以這樣來,是怕你殺我太費周折。

就這一句話,徹底征服了權宦小人。

御史中丞盧杞長相奇醜,膚色發藍,口才甚佳,心腸卻狠毒異常。一次,盧杞來訪,郭子儀一改往日不拘小節,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莊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禮迎盧杞。

事後,家人問他,為何如此?

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面醜心狠,侍女們見他這副嘴臉一定會嘲笑,此人心胸狹窄,一定會懷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災禍。

後來,盧杞果然發跡,但唯獨對郭子儀尊崇有加,不為別的,就因為郭子儀當初尊重他。

所以說,以誠待小人,心胸狹窄之人,往往更顯一個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體徵服了,禍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殺了七七八八。

最後說的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后,王府豪華講究,但有一條,從不關門,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僅如此,在府內,郭子儀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讓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個頭,他可以當著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會添水,一會拿毛巾啥的。

不關門,那是因為君子坦蕩蕩,王府雖奢,但無秘密,無秘密就是無異志。

對世人無戒心,世人又豈能對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為君子真實,雖位高權重,但卻始終是個真實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實,世人又豈能對他心生猜忌。

大處赤子心,小處坦蕩蕩,如此郭子儀其實是一部為人處世的教科書,不管你是功高,還是無為。


黑句本


大凡功高震主的人,都是在一個新王朝建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而這些人最終的命運卻是飄浮不定的,一方面皇帝猜忌,隨便找個藉口就禍從天降。另一方面居功自傲,把持不住自己落個身敗名裂。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雖然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呢?

肯定有,而且還很多。就拿漢朝來說吧,漢高祖劉邦對自己那幫一起打江山的窮哥們兒就不錯。而且,這幫人跟隨他出生入死,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比如蕭河、張良、曹參、周勃、夏侯嬰、灌嬰、樊噲等,就連半路上車的陳平也都善始善終,封侯拜相。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兩位功高震主的功臣,諸葛亮震的是後主劉禪,司馬懿震的是曹丕、曹睿和曹芳。沒有諸葛亮蜀國就不可能立國四十多年,同樣如果沒有司馬懿,魏國也早就被諸葛亮拿下了。二位也稱的上是千古風流人物。



唐朝開國功臣更多了,無論是幫助李唐打江山的,還是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建功的,其中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優待。李世民還為他們凌煙閣畫像,也算是對他們的功勞推崇備至了。

其實,功高震主的人並不是都得不到好下場,關鍵點還是做人的原則問題。明太祖朱元璋殺了那麼多的臣,但也有幸免於難的,比如徐達和湯和。當然,湯和最終客死他鄉,是被他的不爭氣的兒子給害了。


國史春秋


功高震主,卻善終。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這一對立面的秦國大將。


長平一戰,白起成“殺神”,終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零敗績收場,號稱“戰神”。有人統計過,戰國戰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關。

但他被賜死在杜郵。

秦王到嬴政這代,歷史選擇了王剪和王賁這對父子。早在嬴政舉行成人禮,嫪毐兵變時,王剪領兵鎮壓,後參與滅六國之戰。


最精彩的還是滅楚國,李信說:“王,給我二十萬大軍滅楚。”但王剪堅決六十萬。嬴政考慮會兒,選擇了李信,王剪稱病歸家。沒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頻陽,請王剪出山,肩負滅楚重擔。

攻下楚國國都後,王剪即刻上書,告老還鄉,急流勇退。


兩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二,但結局顯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終善終了。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二位。

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張良號稱謀聖,國士無雙,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漢初三傑”,相比起韓信,他也善終。


另外李靖也是個代表例子,李靖號稱“唐初軍神”,不光會打仗,還著作出眾多被後人所稱讚的兵書。

兩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由此嶄露頭角,然後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李淵曾誇耀李靖,“古代白、韓、衛、霍四大名將,無一人比肩李靖,是讓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疾。”

貞觀四年,李靖擊滅東突厥,一雪前恥,迎回蕭皇后。之後又在貞觀八年,攻滅吐谷渾。這兩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無方,李靖被訓責,後是高甑夥同唐奉義汙衊李靖謀反。從此,李靖闔門自守。


一些兵士搶奪頡利可汗帳前的珠寶,多大點事?李靖會謀反嗎?最終查出來純屬虛假。但是李世民已經猜疑了,估計和李靖談談心,李靖收斂,閉門不出,謀求善終。

等等例子,作為臣子應該主動謀求“急流勇退”之道,該低調還是低調。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等、忍、穩、狠四字後加一個“隱”字,不無道理。


非常茴香豆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郭子儀,郭子儀和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大功臣。

李光弼死得較早,郭子儀後來被封中書令,汾陽郡王,一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君王,位極人臣,功高而不震主,勢強而不驕狂,一生謙虛謹慎,小心防範盧杞等朝中小人。

到了晚年仍然為唐朝效力,叛將僕固懷恩勾結回紇、吐蕃寇邊,郭子儀不顧年邁危險,單騎獨闖回紇軍營,說服回紇共同對抗吐蕃,大敗吐蕃斬首五萬餘人。

郭子儀享壽85歲,也壽盡了人間榮華富貴,八個兒子八個女婿也都得到高官厚祿,兒子郭曖還做了駙馬,上演了一出《打金枝》,郭子儀是功臣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


流賊聞之心膽搖


漢朝名將衛青。

衛青生於漢朝初年,初為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騎奴。後來因為漢武帝看上了其姐姐衛子夫的美貌,而被漢武帝再加上自己的軍事才能被漢武帝所器重。

衛青一生出擊匈奴7次,七戰七捷。為漢朝收復河朔平原河套地區,打敗匈奴單于。被漢武帝封為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

衛青一生不居功自傲不樹立私威、對人寬厚、善待士兵,即便是後來漢武帝重用外甥霍去病他也沒有怨言。死後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初。

三國時期諸葛亮。說起諸葛亮大家可能比我還要清楚,諸葛亮27歲出山直到54歲去世,27年的時間裡他輔佐這蜀漢兩代君王,必生願望就是能夠輔佐劉備父子能夠光復大漢江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死後被追封為忠武侯。

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李靖。李靖生於南北朝時期,初為隋將後來投靠李淵。李靖一生南平蕭銑、輔公祏安撫百越,滅東突厥,破吐谷渾,為唐朝平定了南方半壁江山,被封為衛國公。後來急流勇退辭官回鄉,能夠不談戀名利,也落得個善終。


劉邦愛吃糖


歷史的推演,戰爭是不可或缺的,朝代的更迭更是一部部血淚的歷史。中國五千年曆史裡,出現的名將璨若星河。其中,能夠得以善始善終的卻不是很多,今天給大家介紹幾位功過震主,卻又避免兔死狗烹,得以善終的名將。

王翦

王翦,生卒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人,戰國時期名將和傑出的軍事家,與白起、廉頗、李牧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相繼消滅了趙、楚、燕三國(其子王賁消滅魏、齊兩國),被封為武成侯。

王翦為大秦帝國的統一,立下了蓋世奇功。但是王翦很明白功高震主的後果,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在消滅楚國之後,王翦便高老還鄉,終得以善終。

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橫掃匈奴,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改變了漢朝對匈奴作戰態勢,讓匈奴十餘年不敢侵犯大漢。衛青位高權重,但是從不立私威,不養門客,對漢武帝忠心耿耿。最終病逝,算是得以善終了。

耿弇

耿弇(公元3年-公元58年),字伯昭,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是東漢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弇在劉秀稱帝后封為建威大將軍。耿弇擊敗延岑、平齊魯、佔隴右,為東漢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耿弇很會為官,在建武十三年,辭去大將軍職,釋放兵權,得以善終。

韓擒虎

韓擒虎(538年-592年),字子通。是隋朝開國名將。韓擒虎,在北周時期就是一員悍將,到楊堅稱帝后,更是建立很大的功勳。最大的功績就是南下滅陳,活捉陳後主陳叔寶,為大隋朝統一天下,做出了貢獻。韓擒虎,不爭功,不涉足楊堅的立儲之爭,安然度過餘生,開皇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病逝。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唐朝傑出的軍事家。李靖師承韓擒虎,後投唐成為開國名將。李靖平定蕭銑,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消滅東突厥,遠征吐谷渾等等,為大唐的統一、和國家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靖性情沉厚,恭敬溫順,深受李世民的信任。貞觀八年十月,李靖以足疾辭職,最終得以善終。

韓世忠

韓世忠(1090年-1151年),字良辰。與岳飛、張俊、劉光世並稱“中興四將”。韓世忠,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岳飛被害後,韓世忠辭去樞密使,歸隱家中。紹興二十一年秋,病逝家中。比起岳飛來說,真是善終了。

伯顏

伯顏(1236年-1295年),元朝大將,軍事家。可能大家對於伯顏甚至元朝知道的不太多。這個伯顏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是戰功赫赫。到忽必烈時代,南征滅宋,北討叛王,擁立成宗。功勞顯赫,但此人,不爭功,不跋扈,很低調。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病逝,得以善終。

明朝的功臣幾乎沒有善終的,不表也罷。最後介紹一位就是近代中國的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1872年3月12日)出名子城,字伯涵。中國近代的政治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上書“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咸豐三年,曾國藩,開始籌建湘軍。咸豐四年,曾國藩開始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同治四年,六月北上追剿捻軍。同治十一年,二月病逝家中。曾國藩,曾經權勢熏天,然能夠急流勇退,解除湘軍,最終得以善終。

自古以來,兔死狗烹見得比較多,能夠善終一生的名將也有。細查名將中能夠善終的,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名將自身低調,不囂張,沉穩識時務,不圖個人勢力,不參加君王敏感的鬥爭;第二就是所處的帝王能夠容人寬度,善於處理功與權力。只有這樣的情況,才有名將善終的機會。


拓跋飛翼


一,漢朝張良。漢朝建立,功勞最大的,莫過於韓信和張良。韓信被殺,張良卻得壽終正寢。究其原因,是張良不貪權勢,功成身退。漢朝建立後,他沒有在朝當官,而是去山野修道辟穀去了。朝庭有事,請他他才出面。著名的"商山四皓"保太子的事,就是他應呂后的邀請才出來幫忙的。所以得善終。

二,唐朝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功勞最大。被封為汾陽郡王。郭子儀知道,自己的功勞越大,麻煩就越大。所以他處處小心,以求自保。代宗每次給他加官晉爵,他都再三懇辭。廣德二年(764),代宗要授他“尚書令",他死也不肯接受。正因為他豁達大度深謀遠慮,得以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惠及了子孫。

歡迎點評。


WM曉奇


得善終的不少,像張良、范蠡這種功成身退的,但要說得到好下場的縱觀歷史只有郭子儀一人而已。

所謂的好下場是指主上不猜忌,共享富貴,同座江山的才算。數數看,大宋朝杯酒釋兵權,功高蓋主的都回家當富翁了,沒權了;大明朝都殺光了;大清朝多爾袞、鰲拜都那樣了。大唐朝的也都退居二線了。

提個問題啊?歷史上當宰相時間最長的人是誰?

答案:郭子儀!

有一部戲叫《醉打金枝》,裡面的京劇唱段很好聽,郭曖:‘聽我把往事提一提,安祿山起兵範京幾。。。’

郭子儀之所以能如此,不是皇帝一點不猜忌,也曾兩三次剝奪他的兵權,主要是郭子儀為人極其小心,兒子打了公主,立即綁了兒子進宮請罪。

能忍,謙遜,印證了那句話‘低調是王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