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袁崇煥沒有被殺,明朝是不是不會滅亡?

易仙白


毛文龍被袁崇煥殺了以後,遼東戰略平衡被徹底打破,明軍在遼東的犄角佈局失去了毛文龍這個後方,因為毛文龍一死,駐紮在後金後方的毛文龍舊部樹倒猢猻散。原來,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戰略佈局是袁崇煥守住寧錦一線,毛文龍守住後金後方的皮島等地,這樣後金部隊被兩邊牽制,不敢大舉進犯北京。


袁崇煥在寧遠駐守,毛文龍在皮島駐守,皇太極前後受到牽制,如果繞開寧遠從內蒙古南下侵略,勢必受到袁崇煥和毛文龍對後金老巢的前後夾擊。毛文龍一死,皮島威脅解除,袁崇煥孤軍成不了氣候。


毛文龍死後3個月,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率6萬騎兵繞過袁崇煥的你寧遠防線,向西從內蒙古南下攻破長城防線殺到北京城下。崇禎帝大驚失色,召集袁崇煥等部下勤王。最後北京勉強解圍,解圍的根本原因在於皇太極此時還不想攻下北京,一是因為很難攻下,攻城代價太大;二是就算攻下了當時也守不住。皇太極只是搶劫和試探。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很多次,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滿族人來明朝搶了五次,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



袁崇煥的優點在於勇敢,身先士卒,守城有一套。缺點就是做事守法粗糙,不夠老練。

國家多事之秋,崇禎帝應該保護這樣的將領,因為明末比較缺乏這樣勇敢又會打戰的將領,貪生怕死的多。古人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崇禎帝書讀的這麼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有政治潔癖的崇禎帝就是容忍不了袁崇煥大大咧咧的毛病,在京城上下一片呼聲中,崇禎帝終於同意處死袁崇煥。



袁崇煥是第一個死於崇禎帝的傑出將領,開了頭就沒那麼容易收手了。此後,明朝稍微有點本事的將領,陸陸續續,要麼被崇禎帝處死,要麼戰死沙場,要麼送給了敵人:盧象升、傅宗龍、汪喬年、楊嗣昌、賀一龍、洪承疇、孫傳庭等等。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孫傳庭在陝西戰死的時候,崇禎帝已經無一良將在手,明朝成了多米諾骨牌,一推就倒。所以《明史雲:傳庭死,而明亡矣。

不是說不殺袁崇煥明朝就能延續多少年,而是說,崇禎帝這樣不懂得保護能幹事的手下,必然亡國。


坐看東南了


不會,明朝滅亡不光是袁崇煥被殺。

明朝崇禎三年1630八月,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崇禎帝以:囑託不效,專恃其隱,縱敵長驅,頓兵不站,等罪名凌遲處死於北京城。


後世大多數人為袁崇煥死的冤,認為他功大於過,更多的人認為崇禎殺袁崇煥是在自毀長城,不過只是加快了滿清入住中原的速度。


如果不殺袁崇煥,明朝真的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了嗎?這個問題,我們要看看袁崇煥個人能在明朝末年所發揮的作用,和明朝當時的社會狀況。
袁崇煥最大的成就是在天啟六年1626年取得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勝利。其中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打了第一個勝仗,不過這兩場勝利都是守城戰。

崇禎皇帝繼位後,重新啟用了已經下野的袁崇煥。袁崇煥則在崇禎面前說五年可以復遼。袁崇煥上任後,卻一直守城為主。唯一干的一件大事,就是斬殺了時任左都督的平遼名將毛文龍,直接導致毛文龍部下叛變,致三個月後金兵兵臨北京城下。這就是崇禎皇帝直接處死袁崇煥的關鍵原因。



雖然袁崇煥是個有能力的將領,但不是一個曠世奇才。明朝後期史治腐朽,人心背離,天災人禍不斷,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


木子南山666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滅亡大明的不是後金,而是李自成這幫農民起義軍。是後來洪承疇和吳三桂做了漢奸,後金才能入關。事實上,那時候明軍邊防戰士戰鬥力很強的,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戰鬥力也是挺不錯的,至少在一開始,戰績真心可以。而後金軍隊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強。所以可以這麼說,耗死大明的不是後金這個敵國,而是積累兩百多年的內患。

一系列的天災人禍土地兼併官僚腐敗等等等等,耗死了垂暮的大明,饑民成為流寇,流寇裹挾民眾成為起義軍,各個地區到處跑,官軍或有意或無意反正就是不能徹底剿滅他們,結果後果就成了大明慢慢被耗虛了。

很正常的,哪裡有永恆的王朝的,萬物皆有生滅,大明的滅亡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就是袁崇煥不死,就是再樂觀點講上天幫助大明打跪了後金,又能怎麼樣呢。大明還是要滅亡的,只不過時間可能要稍微延後而已。

最後,瞻仰一下袁公。

我是放飛自我的福克三翼,我是一個愛好軍事歷史的,理智又感性的軍迷。希望各位可以點贊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軍史堂


你以為袁崇煥是文韜武略、算無遺策的千古風流人物嗎?袁崇煥終歸只是一個袁崇煥,就算反面沒有被殺,也阻擋不了明朝的命運。


袁崇煥的死被一些文人墨客以豐富的想象力橫添了很多枝節,有的說是崇禎勤政卻無能、有的說被當朝奸人所害等等。我只想說事情總有它的緣由,袁崇煥並不是所想像那樣力挽狂瀾的人物。他不是于謙,不是史可法。他所有的功績有什麼呢?無非是一個不知道哪裡受了刺激提出來的“五年滅遼”,再就是“寧錦大捷”和“寧遠大捷”。


這兩個大捷還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攻城不克戰略性的轉移,最終也達到了清兵的目的。所以袁崇煥真的沒什麼可吹的。

袁崇煥最大的優點是什麼?那是他作為遼西將領的帶頭大哥,能夠受到他們的擁護,也是憑藉這個他殺了毛文龍。不得不說殺了毛文龍確是真的加速了清兵的入侵。

明朝的滅亡不是一個袁崇煥能左右的了的,于謙都不行。因為明朝末期缺的不是能打仗的將領也不是出謀劃策的文官集團,而是病入膏肓的腐敗貪汙。最後崇禎向大臣借錢打仗,拿不出千兩銀子,可笑可悲。


少俠看歷史


袁崇煥在明朝抗金過程中,確實有功績。再加上清朝中後期宣傳,崇禎是中了反間計,才殺了袁崇煥。所以,後人對袁崇煥抱有極大同情。經常會有此假設,如果袁崇煥不死,明朝是否不會滅亡。

首先,分析下袁崇煥的功績。明朝對付後金,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守住“寧錦防線”。遼東經略熊廷弼任職期間,都是出山海關防守。後來,袁應泰就把遼陽、瀋陽都丟了。當時的遼東經略王在晉主張退守山海關。幸好,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孫承宗視察山海關時,袁崇煥便請求駐守寧遠。

袁崇煥:"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

袁崇煥的這個提議和孫承宗“寧錦防線”戰略相合。這個戰略,優於據守山海關戰略。戰略上更為積極,明軍可進可退,有更多活動空間。所以,袁崇煥的整體作戰思想是正確的。

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固守寧遠孤城,擊退努爾哈赤,明朝終於迎來一場罕見的勝利。袁崇煥趁機請旨,修築錦州、中左、大凌三城,加強防務。

1627年,天啟七年,遼東巡撫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明熹宗褒獎袁崇煥“十年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鋒”。

此時袁崇煥在遼東的表現,相當出彩。畢竟有個好領導孫承宗在位。

其次,我們看下袁崇煥犯下的錯誤。孫承宗去任以後,明朝的遼東就缺少一位有能力的督師。這個職位,袁崇煥不行。

第一,崇禎上位以後,非常信任袁崇煥,任命袁崇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但是,袁崇煥“五年時間恢復遼東”的吹牛戰略,實在是讓人無語。

第二,殺毛文龍,自毀長城,舉措失當。袁崇煥殺毛文龍,主要是因為毛文龍在皮島擁兵自重、調遣不靈。袁崇煥殺毛文龍和事後皮島的佈置,讓明朝失去了牽制後金的重要力量。毛文龍死後,清軍少了這一後顧之憂,當年十月,皇太極率兵繞開寧錦防線,從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邊隘打開缺口,長驅直入,威脅北京,釀成“己巳之變”。袁崇煥也因此被逮下獄,至罹極刑。

再者,我們看下對袁崇煥的評價。明末清初人士對他褒貶不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當時京城百姓對於袁崇煥是很仇恨的,“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清朝初期,袁崇煥也是因“通敵”被唾棄。只是到了乾隆嘉慶時期,才開始提起“反間計”一事。其實,這主要是清朝宣傳策略。清中期捧袁崇煥,主要是為了貶低崇禎。

最後,我們分析下袁崇煥不死,明朝是否會滅亡。

第一,縱使袁崇煥不死,明朝對於後金也是處於守勢。而且,朝廷內部類似王在晉這樣反對袁崇煥的大有人在,而且,明朝的黨政實在是嚴重。孫承宗這麼優秀的人才,都被整走了。他還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都鬥不過那些文官。袁崇煥更不行,早晚也會被整下臺。再加上袁崇煥對崇禎忽悠“五年時間恢復遼東”,崇禎肯定會清算他。所以,明朝遼東一把手的位置,還是會變動。寧錦防線還是不穩定。

第二,明朝亡於西北!國內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袁崇煥能力有限,能顧好遼東就不錯。他死不死,對於農民起義影響不大。所以,李自成這些人,該鬧還是鬧。明朝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咐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

這是崇禎皇帝之所以殺了袁崇煥的理由,沒有達到當初的誓言,僅僅因為懷疑就斬了帥將。任憑敵人長驅直入,自己卻按兵不動。但是後來的人都說袁崇煥死的冤,認我他的功勞遠遠的大於過失。

Δ配圖

然而袁崇煥的作用真的可以這麼大?他不死明朝難道真的會滅亡?

袁崇煥最大的功勞就是在寧遠、寧錦大捷中大獲全勝,寧遠大捷也是明朝在撫順挫敗後,獲得的最大的勝利。大獲全勝的消息傳到了後方,舉國歡騰。然而有人認為關寧鐵騎是由袁崇煥一手創建,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軍隊,但是並不是由袁崇煥創建。

袁崇煥曾經在崇禎皇帝面前誇下海口,聲稱五年可以征服大遼。但是當袁崇煥走馬上任的時候,一直蝸居在城裡面不出來。這段時間裡面也沒有什麼建樹,唯一被人所記住的,也就是斬殺了毛文龍,而毛文龍是左都督平遼的名將。

Δ配圖

毛文龍的死也在後來也造成了金兵兵臨城下,最後發生了“己巳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於土木堡。這也是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的直接原因。

雖然袁崇煥是個有才能的將領,但是並不是具有驚為天人的存在。但是憑藉某個人的能力,真的不可能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與袁崇煥同時期的將才,也還是有不少存在的。比如說明朝的盧象升等人,以及後來投降了滿清的吳三桂,其實他們這些人完全不比袁崇煥的能力差。

Δ配圖


不要過度高估某一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史之策


一說這個話題,總有一班自以為很懂的人出來,說袁崇煥如何無能,什麼功勞不大,孫承宗勝過他等等,真是笑話。事實勝於雄辯,有袁崇煥在,後金不可能入主中原,當日他們冒險奔襲北京,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借祟禎的手,除去袁崇煥,這是范文程等漢臣獻的計策,他們太膫解明朝廷這些人,內部的情況也摸清,這時他們在北京城已佈置了不少間諜,情報已做了很久。他們從努爾哈赤起兵,直到入主中原,就祗敗過給袁崇煥一個人,從心理上就覺得遇上尅星,兩代汗王都無法取勝,證明袁就能鎮得住他們,祗要有多點時間,要解決遼東問題是有可能的。人們總以北京之戰來貶低袁的能力,卻沒搞清前因後果,打仗總有勝敗,袁早有防備他們繞道入關,可是崇禎沒聽他的佈置,最後袁沒有打敗仗,北京城仍然安全,當日就祗有他能做到,今天這些半桶水專家達人,都異口同聲說他無作用,就純是無知而已,他在或不在,整個局勢完全不同,可是專家噴子達人都沒看懂,呵呵!


戰塲YOK1942419


筆者認為,即使袁崇煥沒有被殺,明朝依舊會滅亡。為什麼筆者如此肯定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1,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2,袁崇煥的能力究竟如何。接下來,我們便來看一看對這兩點的分析。

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對於這個問題,自清初以來,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結下來,無非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明朝的制度已經難以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這似乎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後期都無法避免的問題,明朝尤為嚴重。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處於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當時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如今學界對這一提法有爭議),社會中新的思潮已然產生,同時在隆慶開關之後,對外貿易量也大大增長,西班牙等國在南美獲取的白銀不斷流向中國。在此等情況之下,政府應當做的,是對財政進行量化的管理,同時適應新的需求,以有效管理外貿,商業等。但明朝政府並沒有做出相關的反應,無法對新事物進行合理引導,導致了這些新事物難以對社會注入活力。

再者,明朝的官僚機構機構辦事效率低,貪汙腐敗橫行。而中央而言,皇權過於集中導致了皇權一旦被利用,變會成為謀私的工具。

制度進步的滯後,和原有制度過於穩定而帶來的制度惰性,使得明朝內部已然是矛盾重重。

其二,國內天災人禍。根據調查,明朝中後期,世界處於小冰河時期,導致氣候的異常。因此,明朝自嘉靖年間開始,西北便出現了大規模的糧食歉收,導致饑荒肆虐。同時,鼠疫等傳染病大規模爆發,導致了社會人心惶惶,破壞了社會的穩定。饑荒,加之前文所述政府的貪腐以及行政效率低下,導致饑民的不滿,因此,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明政府疲於應付,最終明朝也是直接被作為西北農民軍之一的李自成部所滅亡。

其三,滿族的崛起。努爾哈赤自萬曆年間起兵以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遼東大部分土地。明朝在遼東一直處於守勢。再加上後金通過和親和蒙古結成同盟之後,其常常通過借道蒙古的方式,同時對明朝遼東和宣府大同等地同時進攻,使得明朝的邊防壓力陡增,加之財政收入低,支出大,明朝政府在經濟上已經無力維持。

在以上三個主要因素和若干其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導致了明朝滅亡這一結果的發生。

袁崇煥的能力

袁崇煥初次嶄露頭角,是在寧遠。當時努爾哈赤橫掃遼東,各地守將紛紛撤往內地。然而袁崇煥堅守寧遠,最終擊退努爾哈赤,軍心大振。後續,袁崇煥又取得了寧錦大捷等,可謂是戰功赫赫。然而,袁崇煥在戰術上雖有天賦,但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帥,他卻有著一些致命的缺陷,比如:為了一己私利殺了毛文龍,導致了毛文龍手下的叛變,將火炮製造方法帶到後金,也使得後金後方沒有了牽制,可以放心地隨意出兵;除此之外,他和大將滿桂不和,與同僚關係不和睦,這使得他難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帥才。也就是說,袁崇煥可以打勝仗,但這些,對戰略全局而言,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袁崇煥在主掌遼東時,明朝依舊處於劣勢,同時,清軍第一次兵臨北京城下。

綜上,明朝滅亡的原因不僅僅是後金,而是諸多因素造成的。即使袁崇煥在,他也不可能同時解決如此多的問題;更何況,袁崇煥本身,是連外患也沒辦法根本解決的,何談拯救明朝?

所以說,即使不殺袁崇煥,明朝依舊無法避免滅亡的結局。

【歡迎大家交流,碼字不易,請多多支持,順手賞個贊哈!】


庭州行者


一個國家能否強盛,因素太多,恐怕說幾天也說不完。明朝滅亡不取決於袁的被殺,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只是一個總督遼事的軍事將領,很多時候是政策執行者而不是制定者。袁崇煥評傳裡有這樣一句話:“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幹的政治家,甚至以嚴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個人英雄主義當時對國家的影響微乎其微,歷史發展到這個節點上,一切都已晚矣。國家日薄西山,朝廷裡東林與閹黨相爭,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經濟崩潰,農民起義烽煙四起,邊境上滿清整兵秣馬,就算洪武皇帝坐在崇禎的椅子上,啟用強人改革也一樣改變不了大明的命運。

想必很多朋友都讀過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有一陣很熱,其對明朝衰亡觀點,人物分析,究竟有多少史學價值我等後學不作評判,在書中他列舉了很多在1587年發生的一些被歷史學家忽視的事件。他認為有些事件的發生看似在當時沒有什麼影響,卻是以後國家走上衰落的起源。在這一點上與我的歷史觀相符,萬曆一朝確實發生了很多,互為因果關係的事件。張居正在萬曆年間連續十年擔任內閣首輔,他的改革確實對鞏固封建統治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他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在他執政期內快速展開得益於他與張太后和馮寶融洽的關係,但也因為觸犯了大官僚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在張病死後,很快被清算,成果潰於一旦。我想說的是在國家相對穩定時改革進程都會承擔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挑戰, 自古以來便是一種充滿鬥爭的革命,非明君,非強臣不能為。


柳隨風


這個問題是在誇大袁崇煥的作用!其實認真分析一下明末時期的局勢:袁崇煥在諸多守衛寧遠的將領中不是能力最強的人!即使袁崇煥死後的關寧鐵騎的首領吳三桂也能力不差,沒有李自成逼迫吳三桂降清,滿族人其實根本不敢貿然入關的!當時的關寧鐵騎是大明朝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即使多爾袞突破了關寧防線,背後有關寧鐵騎這隻部隊,滿族八旗軍也會顧忌腹背受敵的情況的!

在明末時期,其實國家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當時以東林黨為代表的一群極端利己者,已經把國家正常的運營徹底搞亂了!明止於天啟,也可以說是大明朝的劫數已近。在當時看來明朝的滅亡是一個大趨勢了!在明朝進行的剿滅努爾哈赤的戰爭中,讓明朝的國力越來越弱,反而是滿族人變得越來越強了!

把袁崇煥搬出來說崇禎皇帝的昏庸無道,其實是清朝的統治者為拉攏人心的措施。其實看看明末時期,國家的管理簡直就是出於半癱瘓的狀態,腐朽到了極致!

其實推翻大明朝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滿清,滿清其實那一階段是處於一個存在政治動盪的隱患時期的滿清當時是幼主即位,需要攝政王來管理國家的。說滿族人滅了大明朝,這個說法不太有說服力,為什麼那麼多的漢人甘願受滿族人管理?其實當時滿族人代表的是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部分,而漢族人處於一種思想迷茫的階段。老百姓都希望能夠過上寧靜的生活,也就接受了滿族人的統治了!

其實袁崇煥的功績就是守寧遠城時,擊退了滿族人的進攻而已。袁崇煥殺毛文龍就可以看出袁崇煥沒有大局觀念,毛文龍如果不死,對於滿族人來說始終就是背上的一根刺,他們根本不敢放心大膽的進入中原,把袁崇煥抬高的人,其實都是對明清爭鬥史不怎麼了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