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袁崇焕没有被杀,明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易仙白


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以后,辽东战略平衡被彻底打破,明军在辽东的犄角布局失去了毛文龙这个后方,因为毛文龙一死,驻扎在后金后方的毛文龙旧部树倒猢狲散。原来,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战略布局是袁崇焕守住宁锦一线,毛文龙守住后金后方的皮岛等地,这样后金部队被两边牵制,不敢大举进犯北京。


袁崇焕在宁远驻守,毛文龙在皮岛驻守,皇太极前后受到牵制,如果绕开宁远从内蒙古南下侵略,势必受到袁崇焕和毛文龙对后金老巢的前后夹击。毛文龙一死,皮岛威胁解除,袁崇焕孤军成不了气候。


毛文龙死后3个月,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率6万骑兵绕过袁崇焕的你宁远防线,向西从内蒙古南下攻破长城防线杀到北京城下。崇祯帝大惊失色,召集袁崇焕等部下勤王。最后北京勉强解围,解围的根本原因在于皇太极此时还不想攻下北京,一是因为很难攻下,攻城代价太大;二是就算攻下了当时也守不住。皇太极只是抢劫和试探。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很多次,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满族人来明朝抢了五次,抢走了大量金银财宝。



袁崇焕的优点在于勇敢,身先士卒,守城有一套。缺点就是做事守法粗糙,不够老练。

国家多事之秋,崇祯帝应该保护这样的将领,因为明末比较缺乏这样勇敢又会打战的将领,贪生怕死的多。古人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崇祯帝书读的这么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有政治洁癖的崇祯帝就是容忍不了袁崇焕大大咧咧的毛病,在京城上下一片呼声中,崇祯帝终于同意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是第一个死于崇祯帝的杰出将领,开了头就没那么容易收手了。此后,明朝稍微有点本事的将领,陆陆续续,要么被崇祯帝处死,要么战死沙场,要么送给了敌人:卢象升、傅宗龙、汪乔年、杨嗣昌、贺一龙、洪承畴、孙传庭等等。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孙传庭在陕西战死的时候,崇祯帝已经无一良将在手,明朝成了多米诺骨牌,一推就倒。所以《明史云:传庭死,而明亡矣。

不是说不杀袁崇焕明朝就能延续多少年,而是说,崇祯帝这样不懂得保护能干事的手下,必然亡国。


坐看东南了


不会,明朝灭亡不光是袁崇焕被杀。

明朝崇祯三年1630八月,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嘱托不效,专恃其隐,纵敌长驱,顿兵不站,等罪名凌迟处死于北京城。


后世大多数人为袁崇焕死的冤,认为他功大于过,更多的人认为崇祯杀袁崇焕是在自毁长城,不过只是加快了满清入住中原的速度。


如果不杀袁崇焕,明朝真的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吗?这个问题,我们要看看袁崇焕个人能在明朝末年所发挥的作用,和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
袁崇焕最大的成就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取得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胜利。其中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打了第一个胜仗,不过这两场胜利都是守城战。

崇祯皇帝继位后,重新启用了已经下野的袁崇焕。袁崇焕则在崇祯面前说五年可以复辽。袁崇焕上任后,却一直守城为主。唯一干的一件大事,就是斩杀了时任左都督的平辽名将毛文龙,直接导致毛文龙部下叛变,致三个月后金兵兵临北京城下。这就是崇祯皇帝直接处死袁崇焕的关键原因。



虽然袁崇焕是个有能力的将领,但不是一个旷世奇才。明朝后期史治腐朽,人心背离,天灾人祸不断,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


木子南山66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灭亡大明的不是后金,而是李自成这帮农民起义军。是后来洪承畴和吴三桂做了汉奸,后金才能入关。事实上,那时候明军边防战士战斗力很强的,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战斗力也是挺不错的,至少在一开始,战绩真心可以。而后金军队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强。所以可以这么说,耗死大明的不是后金这个敌国,而是积累两百多年的内患。

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等等等,耗死了垂暮的大明,饥民成为流寇,流寇裹挟民众成为起义军,各个地区到处跑,官军或有意或无意反正就是不能彻底剿灭他们,结果后果就成了大明慢慢被耗虚了。

很正常的,哪里有永恒的王朝的,万物皆有生灭,大明的灭亡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就是袁崇焕不死,就是再乐观点讲上天帮助大明打跪了后金,又能怎么样呢。大明还是要灭亡的,只不过时间可能要稍微延后而已。

最后,瞻仰一下袁公。

我是放飞自我的福克三翼,我是一个爱好军事历史的,理智又感性的军迷。希望各位可以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军史堂


你以为袁崇焕是文韬武略、算无遗策的千古风流人物吗?袁崇焕终归只是一个袁崇焕,就算反面没有被杀,也阻挡不了明朝的命运。


袁崇焕的死被一些文人墨客以丰富的想象力横添了很多枝节,有的说是崇祯勤政却无能、有的说被当朝奸人所害等等。我只想说事情总有它的缘由,袁崇焕并不是所想像那样力挽狂澜的人物。他不是于谦,不是史可法。他所有的功绩有什么呢?无非是一个不知道哪里受了刺激提出来的“五年灭辽”,再就是“宁锦大捷”和“宁远大捷”。


这两个大捷还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攻城不克战略性的转移,最终也达到了清兵的目的。所以袁崇焕真的没什么可吹的。

袁崇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是他作为辽西将领的带头大哥,能够受到他们的拥护,也是凭借这个他杀了毛文龙。不得不说杀了毛文龙确是真的加速了清兵的入侵。

明朝的灭亡不是一个袁崇焕能左右的了的,于谦都不行。因为明朝末期缺的不是能打仗的将领也不是出谋划策的文官集团,而是病入膏肓的腐败贪污。最后崇祯向大臣借钱打仗,拿不出千两银子,可笑可悲。


少侠看历史


袁崇焕在明朝抗金过程中,确实有功绩。再加上清朝中后期宣传,崇祯是中了反间计,才杀了袁崇焕。所以,后人对袁崇焕抱有极大同情。经常会有此假设,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首先,分析下袁崇焕的功绩。明朝对付后金,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守住“宁锦防线”。辽东经略熊廷弼任职期间,都是出山海关防守。后来,袁应泰就把辽阳、沈阳都丢了。当时的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退守山海关。幸好,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孙承宗视察山海关时,袁崇焕便请求驻守宁远。

袁崇焕:"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袁崇焕的这个提议和孙承宗“宁锦防线”战略相合。这个战略,优于据守山海关战略。战略上更为积极,明军可进可退,有更多活动空间。所以,袁崇焕的整体作战思想是正确的。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固守宁远孤城,击退努尔哈赤,明朝终于迎来一场罕见的胜利。袁崇焕趁机请旨,修筑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加强防务。

1627年,天启七年,辽东巡抚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明熹宗褒奖袁崇焕“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此时袁崇焕在辽东的表现,相当出彩。毕竟有个好领导孙承宗在位。

其次,我们看下袁崇焕犯下的错误。孙承宗去任以后,明朝的辽东就缺少一位有能力的督师。这个职位,袁崇焕不行。

第一,崇祯上位以后,非常信任袁崇焕,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但是,袁崇焕“五年时间恢复辽东”的吹牛战略,实在是让人无语。

第二,杀毛文龙,自毁长城,举措失当。袁崇焕杀毛文龙,主要是因为毛文龙在皮岛拥兵自重、调遣不灵。袁崇焕杀毛文龙和事后皮岛的布置,让明朝失去了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毛文龙死后,清军少了这一后顾之忧,当年十月,皇太极率兵绕开宁锦防线,从喜峰口以西的长城边隘打开缺口,长驱直入,威胁北京,酿成“己巳之变”。袁崇焕也因此被逮下狱,至罹极刑。

再者,我们看下对袁崇焕的评价。明末清初人士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京城百姓对于袁崇焕是很仇恨的,“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清朝初期,袁崇焕也是因“通敌”被唾弃。只是到了乾隆嘉庆时期,才开始提起“反间计”一事。其实,这主要是清朝宣传策略。清中期捧袁崇焕,主要是为了贬低崇祯。

最后,我们分析下袁崇焕不死,明朝是否会灭亡。

第一,纵使袁崇焕不死,明朝对于后金也是处于守势。而且,朝廷内部类似王在晋这样反对袁崇焕的大有人在,而且,明朝的党政实在是严重。孙承宗这么优秀的人才,都被整走了。他还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都斗不过那些文官。袁崇焕更不行,早晚也会被整下台。再加上袁崇焕对崇祯忽悠“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崇祯肯定会清算他。所以,明朝辽东一把手的位置,还是会变动。宁锦防线还是不稳定。

第二,明朝亡于西北!国内严重的农民起义,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袁崇焕能力有限,能顾好辽东就不错。他死不死,对于农民起义影响不大。所以,李自成这些人,该闹还是闹。明朝灭亡,也是早晚的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这是崇祯皇帝之所以杀了袁崇焕的理由,没有达到当初的誓言,仅仅因为怀疑就斩了帅将。任凭敌人长驱直入,自己却按兵不动。但是后来的人都说袁崇焕死的冤,认我他的功劳远远的大于过失。

Δ配图

然而袁崇焕的作用真的可以这么大?他不死明朝难道真的会灭亡?

袁崇焕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宁远、宁锦大捷中大获全胜,宁远大捷也是明朝在抚顺挫败后,获得的最大的胜利。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了后方,举国欢腾。然而有人认为关宁铁骑是由袁崇焕一手创建,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军队,但是并不是由袁崇焕创建。

袁崇焕曾经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声称五年可以征服大辽。但是当袁崇焕走马上任的时候,一直蜗居在城里面不出来。这段时间里面也没有什么建树,唯一被人所记住的,也就是斩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是左都督平辽的名将。

Δ配图

毛文龙的死也在后来也造成了金兵兵临城下,最后发生了“己巳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于土木堡。这也是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的直接原因。

虽然袁崇焕是个有才能的将领,但是并不是具有惊为天人的存在。但是凭借某个人的能力,真的不可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与袁崇焕同时期的将才,也还是有不少存在的。比如说明朝的卢象升等人,以及后来投降了满清的吴三桂,其实他们这些人完全不比袁崇焕的能力差。

Δ配图


不要过度高估某一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史之策


一说这个话题,总有一班自以为很懂的人出来,说袁崇焕如何無能,什么功劳不大,孙承宗胜过他等等,真是笑话。事实胜于雄辩,有袁崇焕在,后金不可能入主中原,当日他们冒险奔袭北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借祟祯的手,除去袁崇焕,这是范文程等汉臣献的计策,他们太膫解明朝廷这些人,内部的情况也摸清,这时他们在北京城已佈置了不少间谍,情报已做了很久。他们从努尔哈赤起兵,直到入主中原,就祗败过给袁崇焕一个人,从心理上就觉得遇上尅星,两代汗王都無法取胜,证明袁就能镇得住他们,祗要有多点时间,要解決辽東问题是有可能的。人们总以北京之战来贬低袁的能力,却没搞清前因后果,打仗总有胜败,袁早有防备他们绕道入关,可是崇祯没听他的佈置,最后袁没有打败仗,北京城仍然安全,当日就祗有他能做到,今天这些半桶水专家达人,都异口同声说他無作用,就纯是無知而已,他在或不在,整个局势完全不同,可是专家喷子达人都没看懂,呵呵!


战塲YOK1942419


笔者认为,即使袁崇焕没有被杀,明朝依旧会灭亡。为什么笔者如此肯定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1,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袁崇焕的能力究竟如何。接下来,我们便来看一看对这两点的分析。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对于这个问题,自清初以来,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结下来,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明朝的制度已经难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似乎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后期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明朝尤为严重。众所周知,明朝中后期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如今学界对这一提法有争议),社会中新的思潮已然产生,同时在隆庆开关之后,对外贸易量也大大增长,西班牙等国在南美获取的白银不断流向中国。在此等情况之下,政府应当做的,是对财政进行量化的管理,同时适应新的需求,以有效管理外贸,商业等。但明朝政府并没有做出相关的反应,无法对新事物进行合理引导,导致了这些新事物难以对社会注入活力。

再者,明朝的官僚机构机构办事效率低,贪污腐败横行。而中央而言,皇权过于集中导致了皇权一旦被利用,变会成为谋私的工具。

制度进步的滞后,和原有制度过于稳定而带来的制度惰性,使得明朝内部已然是矛盾重重。

其二,国内天灾人祸。根据调查,明朝中后期,世界处于小冰河时期,导致气候的异常。因此,明朝自嘉靖年间开始,西北便出现了大规模的粮食歉收,导致饥荒肆虐。同时,鼠疫等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导致了社会人心惶惶,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饥荒,加之前文所述政府的贪腐以及行政效率低下,导致饥民的不满,因此,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明政府疲于应付,最终明朝也是直接被作为西北农民军之一的李自成部所灭亡。

其三,满族的崛起。努尔哈赤自万历年间起兵以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辽东大部分土地。明朝在辽东一直处于守势。再加上后金通过和亲和蒙古结成同盟之后,其常常通过借道蒙古的方式,同时对明朝辽东和宣府大同等地同时进攻,使得明朝的边防压力陡增,加之财政收入低,支出大,明朝政府在经济上已经无力维持。

在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和若干其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导致了明朝灭亡这一结果的发生。

袁崇焕的能力

袁崇焕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宁远。当时努尔哈赤横扫辽东,各地守将纷纷撤往内地。然而袁崇焕坚守宁远,最终击退努尔哈赤,军心大振。后续,袁崇焕又取得了宁锦大捷等,可谓是战功赫赫。然而,袁崇焕在战术上虽有天赋,但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帅,他却有着一些致命的缺陷,比如:为了一己私利杀了毛文龙,导致了毛文龙手下的叛变,将火炮制造方法带到后金,也使得后金后方没有了牵制,可以放心地随意出兵;除此之外,他和大将满桂不和,与同僚关系不和睦,这使得他难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帅才。也就是说,袁崇焕可以打胜仗,但这些,对战略全局而言,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袁崇焕在主掌辽东时,明朝依旧处于劣势,同时,清军第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综上,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后金,而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即使袁崇焕在,他也不可能同时解决如此多的问题;更何况,袁崇焕本身,是连外患也没办法根本解决的,何谈拯救明朝?

所以说,即使不杀袁崇焕,明朝依旧无法避免灭亡的结局。

【欢迎大家交流,码字不易,请多多支持,顺手赏个赞哈!】


庭州行者


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因素太多,恐怕说几天也说不完。明朝灭亡不取决于袁的被杀,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只是一个总督辽事的军事将领,很多时候是政策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袁崇焕评传里有这样一句话:“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个人英雄主义当时对国家的影响微乎其微,历史发展到这个节点上,一切都已晚矣。国家日薄西山,朝廷里东林与阉党相争,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崩溃,农民起义烽烟四起,边境上满清整兵秣马,就算洪武皇帝坐在崇祯的椅子上,启用强人改革也一样改变不了大明的命运。

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有一阵很热,其对明朝衰亡观点,人物分析,究竟有多少史学价值我等后学不作评判,在书中他列举了很多在1587年发生的一些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他认为有些事件的发生看似在当时没有什么影响,却是以后国家走上衰落的起源。在这一点上与我的历史观相符,万历一朝确实发生了很多,互为因果关系的事件。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连续十年担任内阁首辅,他的改革确实对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在他执政期内快速展开得益于他与张太后和冯宝融洽的关系,但也因为触犯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在张病死后,很快被清算,成果溃于一旦。我想说的是在国家相对稳定时改革进程都会承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 自古以来便是一种充满斗争的革命,非明君,非强臣不能为。


柳随風


这个问题是在夸大袁崇焕的作用!其实认真分析一下明末时期的局势:袁崇焕在诸多守卫宁远的将领中不是能力最强的人!即使袁崇焕死后的关宁铁骑的首领吴三桂也能力不差,没有李自成逼迫吴三桂降清,满族人其实根本不敢贸然入关的!当时的关宁铁骑是大明朝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即使多尔衮突破了关宁防线,背后有关宁铁骑这只部队,满族八旗军也会顾忌腹背受敌的情况的!

在明末时期,其实国家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当时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一群极端利己者,已经把国家正常的运营彻底搞乱了!明止于天启,也可以说是大明朝的劫数已近。在当时看来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大趋势了!在明朝进行的剿灭努尔哈赤的战争中,让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弱,反而是满族人变得越来越强了!

把袁崇焕搬出来说崇祯皇帝的昏庸无道,其实是清朝的统治者为拉拢人心的措施。其实看看明末时期,国家的管理简直就是出于半瘫痪的状态,腐朽到了极致!

其实推翻大明朝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满清,满清其实那一阶段是处于一个存在政治动荡的隐患时期的满清当时是幼主即位,需要摄政王来管理国家的。说满族人灭了大明朝,这个说法不太有说服力,为什么那么多的汉人甘愿受满族人管理?其实当时满族人代表的是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部分,而汉族人处于一种思想迷茫的阶段。老百姓都希望能够过上宁静的生活,也就接受了满族人的统治了!

其实袁崇焕的功绩就是守宁远城时,击退了满族人的进攻而已。袁崇焕杀毛文龙就可以看出袁崇焕没有大局观念,毛文龙如果不死,对于满族人来说始终就是背上的一根刺,他们根本不敢放心大胆的进入中原,把袁崇焕抬高的人,其实都是对明清争斗史不怎么了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