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保險機構舉牌上市公司 華夏人壽、國壽資產“入場”

近期,在監管部門不斷髮聲鼓勵險資進入股票市場之後,又有險企出手舉牌上市公司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保協”)官網披露了《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舉牌海航凱撒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公告》。內容顯示,華夏人壽於日前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舉牌凱撒旅遊(000796,SZ)。

無獨有偶,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資產”)也於日前發佈了關於舉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公告,表示也在近日舉牌了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SH)。

華夏人壽舉牌凱撒旅遊

先來說一下背景。早前一段時間,A股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等風險壓力凸顯,監管層也在不斷出臺紓困政策,並多次發聲支持險資入市。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採訪時便提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

如今險企行動迅速,積極響應。

公告內容顯示,2018年11月13日,凱撒旅遊股東凱撒世嘉及其一致行動人新餘佳慶、新餘杭坤與華夏人壽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協議約定凱撒世嘉、新餘佳慶、新餘杭坤擬將其持有的合計4018.78萬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5%)以6.45元/股轉讓給華夏人壽。其中,凱撒世嘉轉讓股份約1011.78萬股,新餘佳慶和新餘杭坤分別轉讓1239萬股、1768萬股。

隨後,凱撒世嘉、新餘杭坤、新餘佳慶與華夏人壽於2018年11月30日收到中國結算出具的《證券過戶登記確認書》,過戶登記日為2018年11月29日。

本次股份轉讓過戶登記完成後,華夏人壽成為凱撒旅遊第四大股東,共持有其股份4018.78萬股,佔總股本的5.00%,所持股份性質為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凱撒世嘉對凱撒旅遊的持股比例從26.39%降低至25.13%,仍為第二大股東;新餘佳慶和新餘杭坤不再持有凱撒旅遊股份。上述事項不會導致凱撒旅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華夏人壽舉牌凱撒旅遊、協議轉讓股份完成過戶登記前後,凱撒旅遊陸續發佈了幾份解除質押公告,表示股東新餘佳慶、新餘杭坤及新餘玖興的股票已經100%解除質押。

此外,華夏人壽披露,本次舉牌凱撒旅遊股票的資金全部來自於自有資金,而此次投資也將納入股票投資管理。截至11月30日,華夏人壽投資凱撒旅遊的賬面餘額為3.02億元,占上季末總資產的比例為0.0623%;其權益類資產賬面餘額占上季末總資產(扣除正回購)的比例為24%。

國壽資產舉牌通威股份

根據日前發佈的公告,國壽資產披露了舉牌通威股份的情況,稱國壽資產發行並管理的“中國人壽資管-工商銀行-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第2期)”賬戶,通過大宗交易形式,以現金購買通威股份公開發行的非限售流通股份,購買股份數量為7397.63萬股,約佔通威股份總股本的1.9054%。

本次權益變動發生前,國壽資產發行並管理的“國壽資產-滬深300”賬戶、國壽資產受託管理的“中國人壽-股份分紅”賬戶,分別持有通威股份股票4000股、1.20億股,持股比例則分別為0.0001%、3.0945%。

增持完成後,國壽資產合計持有通威股份1.94億股,約佔總股本的5%。此次買入通威股份股票,國壽資產耗資約5.71億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是國壽資產為化解優質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而設立的保險業首隻專項產品。

國壽資產也表示,本次增持通威股份的股票,主要看好行業和公司的長期發展潛力,同時也是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以及銀保監會《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實際上,險企舉牌上市公司並不少見。早在2015年、2016年之時,便出現多次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情形,2015年底寶能舉牌萬科更是吸引了資本市場廣泛關注。

除了當前響應號召、紓困上市公司之外,根據國信非銀小組在早年的總結,險資舉牌的主要原因有三:舉牌是擴大市場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舉牌是資產配置荒下有效的投資手法;舉牌有利於險資熨平股價波動對財務報表的衝擊。

舉牌新變化:萬能險資金撤退

除了上述最新的兩起舉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保協網站獲悉,今年以來,中保協還披露了6起險資舉牌事宜,包括華安財險舉牌精達股份、平安人壽舉牌華夏幸福和中國中藥、天安人壽舉牌廣東奧馬電器、平安人壽及一致行動人舉牌久遠銀海,百年人壽舉牌嘉澤新能。

從舉牌資金來源看,“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是向合格投資者所募集的資金。華夏人壽是通過自有資金。此外,其他舉牌保險公司資金來源於保險責任準備金,主要來自於傳統賬戶、分紅賬戶,僅平安人壽認購華夏幸福的資金來源中0.74億元來自於萬能險賬戶。

這與2015年以來的一波險資舉牌的資金來源截然不同。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共有36家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作為當時的舉牌“彈藥”,萬能險備受市場關注。根據公開披露信息,安邦系、生命系、前海人壽等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時,除了少量自有資金、傳統保險產品,所使用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萬能險。

“舉牌潮”資本市場激起了不小的風浪,其期限錯配、信息披露、投資者適當性等問題均引起市場爭議。2017年年初,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後,明確了保險公司對於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應當以財務投資為主,當時主要是為了遏制資本市場上保險資金大面積舉牌併購的情況。此後,保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的案例急劇下降,2016年該數字下降為15家,2017年下降為8家。

業內人士認為,在防範負債端帶來的流動性壓力之下,長期來看,低息環境下險企舉牌上市公司,享受高分紅和穩健股票回報符合保險資金長期性的特徵:一是險企舉牌上市公司,舉牌至重大影響可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按照所持股比例乘以淨利潤計入投資收益,而不受股價波動影響,因此改善投資收益。此外,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可降低股價波動對淨資產的影響。二是保險公司負債久期短而資產久期長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大,險資解決資產荒最終之道仍在於化解負債端的壓力。

新一轮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 华夏人寿、国寿资产“入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