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

夜刀神丿十帥


世界發展到今天,已經從農耕時代經過工業化時代邁進了智能時代,這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無論誰也阻止不了社會的發展。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無論在現代農業,工業發展運輸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在通訊領域一直在美、韓之後,位於第二集團。就是因為我國沒有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使我國的智能產業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之後,我們成為這一高科技領域裡的碎催。

假如我們要引領科技的發展,要當領頭羊。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智能芯片的一切核心技術,要不惜成本,不懼風險拿出舉國之力,象攻克兩彈一星那樣攻克這枚小小的智能芯片。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關係到我國在智能時代是否能引領世界的關鍵一步。


馬到成功82484612918


多大的代價才叫“不惜一切代價”?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現在所有的手段都還沒有到“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畢竟當年不惜一切代價搞兩彈一星才是稱得上舉全國之力。但是如果真的是到了那個地步,讓全國人勒緊褲腰帶搞芯片,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至少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像當年那麼折騰了。

所以,以現在中國的國力,根本就到不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

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已經不少了,但是依然不夠,應該加錢。

國家早就已經把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重大專項,並且從2006年-2020年,一共要投入1000億元以上的研發基金。

1000億,看起來還是不少的,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十多年的研發投入,而且不是給芯片一家的。

而實際上芯片的投入可遠遠不是者1000億人民幣能夠打發的。僅僅是臺積電剛剛宣佈要研發5nm芯片技術,就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所以這1000億人民幣還是不夠用的。還是需要進一步加錢。

發展芯片是必然的,好處也很多。

目前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芯片的錢超過了2000億美元,當然了,這2000億美元不是說白白花出去、聽不見響的,也是買到了東西的。但是這樣的數目已經是很驚人了。而且芯片這種東西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意思就是說,中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衣服,那麼最終只能夠掙100億美元,而外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芯片,卻可以賺500億美元。這麼賺錢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自己生產、養活我們的高科技人才,卻要讓外國人生產、讓他們賺錢呢?所以說發展芯片是必然的。

同時,發展自己的芯片,也會讓上游企業發展起來,比如說材料、高精密儀器等企業,並且讓下游企業,比如說手機、電腦等廠商,擁有更多的議價權。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於消費者也是利好消息。

國家投資總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投資。

國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不是能夠亂花的。所以如何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的力量,讓這筆錢花的值當,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比如說,把所有的投資一股腦的就扔給科研機構,那麼可能效果就不那麼好,畢竟科研機構自己沒法籌集資金,也沒法做產品、形成良性循環。但是如果可以把這個投資變成減免的稅費,或者科技補貼,那麼無疑就可以讓更多的企業爆發出更大的積極性,而企業的話他們可以更方便地融資、讓科研成果更快變成產品形成良性循環,那麼一塊錢的國家投入,可能後面就會變成10塊錢的總投入,這樣的才會更加有效率。


SilentTurbine


芯片產業是科技產業中最核心的產業,很多國家其實都想能夠在其中有所建樹,但是,現在最大的兩個芯片製造商,一個叫英特爾,一個叫高通,全球幾乎大部分的PC和手機芯片都是他們生產的。而且,這片市場是相當巨大的。

如果真的要發展芯片產業,不管是手機芯片還是PC芯片,都會和這兩家公司形成正面的競爭。

為什麼要自研芯片呢

中國雖然是製造大國,蘋果很多都是在中國組裝的,但是,中國卻並沒有賺到蘋果多少錢,因為其中的核心技術都不是中國的。

因此,就好像中興一樣,美國一紙禁令,就可以讓中興面臨關門的風險。而且中興的用戶也會人心惶惶,害怕自己曾經購買的中興產品在未來得不到維護。

這些所有的問題都在於,中國沒有芯片,也沒有能夠有左右芯片的能力。因此,中國需要小小的芯片,即使不自研芯片,也就能夠在芯片領域有說話的分量。

不是不可以發展芯片產業,只是不能不惜一切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一塊小小的芯片背後,也是有非常多的技術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如果中國要發展芯片行業,要麼得到這些技術和原材料供應商的支持,要麼自己幹。

能得到支持那是最好的,就好像華為一樣,麒麟的芯片就使用的英國ARM公司的架構和GPU,當然,現在麒麟也開始使用自研的GPU了。這樣,就避免了自己再去做很多重複的事情,浪費很多財力和人力,最後得到的結果還不一定好。

而如果得不到支持,那還要走這條路,差不多就需要不惜一切的決心了。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時間,最後得到一個可能還沒有別人好的產品。

如果是一個國家這麼做,造成的就是國家在芯片領域投入加大,其他領域減少,如果成功自然好說,如果不成功,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如果一個公司這麼做,那麼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就和賈躍亭現在的處境差不多。

怎麼發展芯片才是相對不那麼危險呢?

一步一步來,海思麒麟的路其實國內的芯片企業都可以借鑑。

我們從產品入手,我們有什麼樣的產品,我們就為我們的產品配套相應的芯片。如果沒有產品,我們就聯合國內的相關產品製造企業,一起來做。

不要一次性什麼都自己做了,一步一步來,先使用別人的技術,然後在升級換代的時候,慢慢的通過自研來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升級替換。

中國的電子產品非常的多,是電子產品的出口大國,但是,其中的核心技術很多確不是中國自己的。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產品中,一步一步的進行自研。這樣,就能夠避免受制於外國了。


會技術的葛大爺


再不長點“芯”,我們就安全了嗎?賺錢難吧?那大家還不惜一切代價去賺錢。為得是什麼,活的有尊嚴。

15年的時候,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就佔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集成電路進口超過原油進口;至今,已經連續三年都是遠超原油進口。

芯片高達九成需要進口,而芯片對於產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

要是大家都打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借的態度的,那麼中興事件就會成為日後的家常便飯。

發展集成電路得有:

一、產業基礎(技術還得不一般)

二、錢是無底洞地狠砸。(都是百億為單位)

三、大批大批的技術人員。

四、集聚效應(不能單幹)

這麼看來就是得有當初“全民投身鍊鐵造鋼”的精神和勇氣一心一意地為了中國芯,但最後能發展成什麼樣子,誰都不知道。

這一點上吳敬璉教授說得沒錯,風險何其之大,中國錢是很多,但是人更多。但是當初,原子彈難吧,危險吧,上月球難吧,都上天了……

但是我們還是成功了,所以重點不是有多危險,而是取決於國家的態度。只要表態:造!

那麼肯定大家都會上,但肯定不是說一定得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代價”說的是態度,而實際是在調控好各方面,創造合理的環境讓其好好發展。

不然的話,等到中國芯都被別個握在手中。豈不更危險?


鎂客網


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其中所說的「危險」事實也並沒有一個很詳細的界限,是個人,還是公司,或者說是國家?

以中國如今的技術和實力,研究一款屬於自己的芯片是完全可行的,主要就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我們都知道發展芯片研究芯片的重要性,畢竟中興因為被美國封禁事件,痛定思痛。研究擁有自主產權的芯片,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迫在眉睫,特別是在中國經歷的互聯網如此快速發展的階段之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國內如此每年基本上已經花費超過 1000 億人民幣來研究芯片了。這個數字不可謂不小,但是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這個數字其實還可以再加大。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

另外,有人可能就說了,國內目前研究出來已經有很多芯片了呀,這還不夠麼?當然不行,因為目前研究出來的都是很低級很低端的芯片。

就拿高通芯片和聯發科芯片來比較,無疑廠商們都更喜歡高通芯片,因為高端質量好。因此,我們更渴望更迫切的,是高端的芯片。

芯片只有最高端的才值錢,我們要的是有質量有競爭力的芯片,而不是那些只為了拿到國家研究經費而研究出來的廢品。

到這裡有人可能就說了,那我們為什麼不研究高端有質量的芯片呢?不是我們不研究,也不是我們研究不出來,而是高端有質量有競爭力的芯片研究的知識產權,都已經被美國搶注。

也就是說,美國掌握芯片研究的知識產權。而在對知識產權如此高度重視的美國,稍有不慎,我們就會被認為是侵權。

因此,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是危險的,其實就是說,研究芯片除了時間金錢,還是產權問題。畢竟,高端芯片的技術和產權,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

你認為我們何時才能研究出一款高端芯片呢?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我是臺灣人,從事半導體行業將近30年,做的是半導體行業中最穩定,利潤最高的光學元件,ccd,cmos,dsp,公司開過dsp芯片,對半導體行業算是有些瞭解,個人的意見,消費型芯片不需要用國家之力進行投資,因為消費型芯片是全然市場經濟下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產物,國家意志無法主導全世界的消費需求模式,但是半導體制造設備,材料,光學元器件這些如果沒有國家主導,民間是做不出來的,特別很多人知道光學元件的重要性,只要是與光學有關就是德國與日本的天下,電子光學元件更幾乎是日本的天下,未來機器視覺絕對是人工智能的重中之重,沒有自主研發的光學元件非常嚴重,而光學產品進入門檻極高,比CPU,GPU,操作系統難度大多了,至於一般消費型芯片,讓民間華為,小米,OPPO,vivo,錘子,這類硬件公司成立基金研發,操作系統讓bat,TMD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共同研發 這樣應該會比政府主導研發更有效率


八串冬瓜


1、中興事件的沉重代價

關鍵的命門千萬不能被別人攥在手裡。今年的中興禁運事件,再次敲響國內高端芯片自主可控的警鐘,中興零部件庫存能夠維持一個月左右的生產,產線上有許多軟件工具和測量儀表來自美國公司,禁令制裁使公司立即進入休克狀態。6月7日最終達成協議,根據新協議,中興通訊必須向美國政府支付10億美元罰款,並在商務部將中興通訊從被拒人員名單中刪除之前,另行撥付4億美元的代管資金(如果再次違規,將沒收託管資金)。加上中興通訊已根據2017年3月和解協議向美國政府支付的8.92億美元罰金,中興通訊因禁運事件向美國政府繳納的罰金將高達22.9億美元(約合146億元人民幣),在十年期內發生額外違規,隨時禁令將被啟動。

2、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場,每年要花2000億美元進口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電子產品的基石,被譽為“工業糧食”。從手機到組成超級計算機的服務器都需要半導體,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但自主生產的半導體僅佔市場的16%,每年進口總額超過了石油進口的總額,可以說是除能源危機的第二大危機和最緊缺資源。特別是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尖端行業,迫切需要自己的半導體。

以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為例,2016半導體材料市場總計443億美元,但中國半導體材料國產化率不足1/3,國內產能全球佔比不及4%,且主要供應中低端前道材料以及部分後道材料,目前從零開始打造本土芯片產業,最好的產品仍落後美國一兩代。

3、這裡普及下當年日本半導體半世紀的興衰浮沉

日本索尼公司官網上至今都掛著這樣一段歷史,公司創始人之一井深大1952年在美國進行為期3個月的調查旅行,期間聽說了西方電器公司(WE)有意轉讓晶體管專利,但代價高達25000美元,這相當於日本東京通信工業公司(索尼前身)總資產的10%,儘管心生嚮往,但井深大最終帶著遺憾回國。索尼的另一創始人盛田紹夫後來於1953年赴美談判,最終拿下了這項技術。

但他們並沒有採納WE的建議——將晶體管用做助聽器,而是摸索出一個全新的應用領域。1955年,索尼研製出全球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1959年索尼收音機銷售額達250萬美元。

到196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繼續追趕美國。當時日本政府以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政策為產業的起步“保駕護航”。但外資開始“叩響”大門,終於在1968年,美國德州儀器以合資的模式進入日本市場,但得遵守嚴苛的技術轉讓等限制。

當時日本國內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國產化比率只有20%,美國的反制措施讓日本半導體產業意識到自身的被動。IBM在1970年宣佈將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計算機中使用半導體存儲器,半導體存儲器開始替代磁芯,另外美國拒絕向日本提供IC集成電路,使日本電子計算器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從繁盛時期的80%跌至了1974年的27%。

由此日本開始以“舉國之力”來進行自主研發,一個官產學研發項目徹底改變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地位。這個項目就是日本通商產業省(經濟產業省前身)發起成立的VLSI共同研究所(超LSI技術研究組合),“打造未來計算機必不可少的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口號顯示了日本的巨大野心。

日本通產省將市場中的各大競爭對手(富士通、日立、三菱電機、東芝和NEC)的研發人員集結起來,總計投入700億日元,政府出資290億日元(幾乎相當於當時通產省補貼支出的一半)。

1970年代日本對美國等外部的關鍵製程設備和生產原料依賴率達到80%,而到1980年代初,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國產化率達到了70%以上,為日後超越美國成為半導體業霸主奠定了基礎。

由此日本半導體業開啟了“黃金時代”,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在世界範圍內開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1980年投入市場的64K DRAM為例,1981年日立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佔40%的份額;第二位是富士通,佔20%,NEC佔9%。之後NEC主導了256K時代,東芝主導了1MB時代。到1986年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全球DRAM的市佔率達到了80%,超越了美國。

這一時期的日本產業發展主要靠出口,1970-1985年的15年間日本該產業的產值增加了5倍,出口增加了11倍。但1980年代後期頻繁發生的貿易摩擦一定程度上阻礙行業發展,最終以“日美半導體協定”了結。協定內容主要包括改善日本市場的准入和終止傾銷。美國加快推進研發,成功奪回寶座。到1993年,美國半導體公司的世界份額重回世界第一,並保持至今。

4、可以說集成電路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有國家主導的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已進入運作中,首輪超過1000億美元,截至2016年9月,在CICIIF批准的100億美元基金中,約60%投向了芯片製造,27%投向芯片設計,8%投向封裝與測試,3%投向設備,物料投資則佔比為2%。從十三五期間最重要政策目標看,2020年國內核心基礎零組件與關鍵基礎材料自給率達40%,2025年進一步提升至70%。

我是跑贏大盤的王者,歡迎大家熱評,如果對您的交易有幫助,認可我的回答,點贊並關注是最大的支持!


跑贏大盤的王者


西門觀點:吳教授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喊這種口號的人大都只憑一時熱情,說話不過腦子。

最近,由於美國隨中國發動貿易戰,首先中槍的是“中興”被停供高端“芯片”。於是,輿論譁然,網友憤慨,有人喊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

著名經濟學者吳敬璉教授看到這樣的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是危險的。這種口號增加了國家主義優勢,說白了就是用巨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有關產業。

這使我想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種地。那時候是農業社,每年地裡種什麼莊稼都是上面說了算,種地的農民說了不算,這塊地要你種什麼,必須種什麼。

那時候,我們家鄉糧食不夠吃,上面號召大種高粱,因為高粱畝產高,於是派人到海南島學習種高粱。回來後地裡全部種了高粱,但結果因為氣候和水土問題,畝產沒有高,人吃了卻拉不下,最後不了了之。

行政干預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問題,如今,國家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反對行政干預。對於企業來說,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而不是靠行政支持,行政可以支持一陣子,不可能支持一輩子。

芯片是目前的高端技術,技術含量很高,而且研發週期長,更新換代越來越短,很多時候,當你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很可能已經被更新的技術淘汰,所以,風險很大,所以投資一般都比較謹慎,不是你投資了,就一定有結果,有回報。

我們國家在靠行政支持企業發展上已經吃過不少虧,吳敬璉的觀點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絕不能讓這種“國家主義”觀念再危害國家,危害企業。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老先生老了,跪慣了,直不起腰!

如果不不惜一切代價發展中國的芯片產業,繼續依靠“拿來主義”,那才是中國高技術製造的危險,而且危險已經爆發。

中國進口芯片花費超過了進口原油,讓美國人賺得盆滿缽滿 。

更要命的是,美國寧願有錢不賺,也決不再向中興通訊供應芯片,目的就三個字;“要你死”!

——這超過了畸形商業貿易範疇,上升到了美國遏制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層面。

芯片還成為了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打出的訛詐大牌,企圖迫使中國放棄合法的經濟權益,讓美國肆意剪羊毛。

那個老先生只會打賬房算盤,沒算政治賬:

——中國製造2025戰略要不受制於人,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造出“爭氣芯片”!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打破美國的核訛詐。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說;“原子彈,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人勒緊褲帶,搞出了“兩彈”,挺起了大國的脊樑,立於東方不敗。

今天,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經濟威脅,我們要重溫偉人雄魄,樹雄心壯志,“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芯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諶人


這是由新經濟的特點所決定的。芯片開發的核心乃專利以及知識產權,不僅涉及諸多尖端科技和基礎科學,而且具有開放型應用的市場特點。有別於其它飛船等高科技產品,乃“個性”極強的IT“心臟”。

為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從網上的反映看似乎有一種危險,這種危險就是由於這個爭論使得這種國家主義更加取得了優勢,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們的有關產業,比如說有一種口號叫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吳敬璉的得意弟子劉勝軍對此這樣解讀:標題黨請注意,吳老反對的不是發展芯片產業,而是“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吳敬璉和劉勝軍均為筆者平時“不感冒”的專家,然而,感覺他們此次出來站臺卻不同凡響。

我國目前的芯片行業現狀是:大多數材料仍然來自於國外進口。比如原材料、外延片、晶圓、封裝測試等等,都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研發。芯片的生產必須經過大量的工序流程,生產規模龐大,系統極為複雜;因為涉及領域廣泛,所以研發成本極高。不僅需要拔尖的高科技,而且需要雄厚的基礎學科支撐。

芯片研發不僅週期長,而且更新換代極快,需要有市場以及流量才能持之以恆,這亦是諸多風險投資基金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不妨以足球作為比喻,重金聘請外國教練,將少年球員送到足球強國留學,實行所謂職業聯賽制度;均無法破解足球瓶頸,因為存在系統性的問題。


吳敬璉先生反對“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乃尊重科學敬畏市場。

歡迎行家批評指正!預祝五一勞動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