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

博弈娛樂新媒體


只要聯繫佛家常說的“空”,這首偈語就不難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這兩首偈語的水平,歷來被認為後者高,前者低。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倘使將自己的身心比作菩提樹、明鏡臺,還要勤加打掃,好讓自己的心跟明鏡似的,那意味著生怕自己不是那種高尚的東西。既然生怕自己不高尚,那一定是認為普通人和普通事物,都是腌臢、猥瑣、不乾淨的。佛說眾生平等,這個想法,是在講求眾生平等嗎?恐怕不是。而慧能的偈語,說沒什麼塵埃不塵埃的,因為本來菩提樹是“空”,明鏡臺也是“空”,甚至連塵埃也是“空”,既然都是“空”,又何以生出分別心,要去打掃什麼“塵埃”呢?可知,慧能的偈語,道出了佛家的奧義,因此千餘年來被大家推崇。


豆子人民藝術家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918年,弘一法師在參透了這句話以後,毅然捨棄凡塵在虎跑寺出了家。

而凡塵間,真正徹悟了這句話者,寥寥無幾。大多數人都只明白字面的意思,卻並未能從深層真正理解它。

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就是六祖慧能的徹悟:萬般皆空。菩提不是樹木,明鏡也不是臺,世間本來就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又怎會惹塵埃呢?

簡單講,字面上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的,如夢幻泡影。

但字面含義之外,還有更深沉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從心理角度出發,以李叔同為例,講述他的開悟。

李叔同本是名利雙收的青年,他有兒有女有妻妾,凡塵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似乎都擁有了。但突然地,在他在佛教寺廟進行了斷食後,他大徹大悟了:

名和利不是他的(非真實存在),兒子女兒妻子也不是他的,錢財不是他的,身體不適自己的,甚至連身上的衣裳也不是他自己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世間的一切本都不存在。既如此,何須執著任何呢?

既然,無需執著任何,何不放手遁入虛空呢?畢竟,遲早,人都要歸於虛空!

凡塵之所以能理解字面意思卻未像李叔同一樣遁入空門,乃是因為,他們僅僅是理解,而沒有證見,既然不能正見,自然也不能開悟。

一旦凡塵證見,並且開悟,勢必也一樣會遁入空門。

而當一個人能證見一切都是幻想時,他對這個世界便不再會有任何執著,此時,遁入空門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說來,凡塵得感謝自己沒能證悟空性。

李叔同無疑用生命證見了空性:他曾是豪門子弟,然而,在歷史變遷中,他的百萬家產頃刻散盡。這便是一次證見空性。而在後來,他經歷了數次感情,也親眼看到感情的緣起和幻滅,這又是一次證見空性。他有無數好友“天涯五友”便是其中之五,而最終,他們也悉數離他而去,這又是一次證見空性。最後,他甚至因為身體差經歷了幾次生死,在死亡邊緣,在即將與自己的身體告別時,他又正見了一次空性。

這種種證見,猶如親眼看到眼前所有一切化為泡影,如此,他怎能不覺悟:原來,一切都是一場虛空,並最終將歸位虛空。

既都是虛空,我又何須執著於這塵世的一切,何不早早歸位虛空。

於是,那一日,李叔同留書後,將自己在凡塵的所有物件悉數送人後,隻身來到虎跑寺梯度為僧,法號弘一。從此,世間再無書法家、音樂家、文學家李叔同,只在空門裡,多了一位“弘一法師”。

此後的餘生裡,弘一法師一直致力於讓更多的蒼生證得空性,以達到真正的萬般自在。


記者李滿


神秀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個人認為神秀的意思是,出家修行嘛!就要做到身體力行,看住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的身心處於那種所謂的紅塵鬧市的汙染當中。

而慧能的意思是:身體本來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而心又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所謂紅塵鬧市的汙染與否也是我們個人的知識與見解,這種知識和見解又不一定真的是對的。哪裡有能分得清楚孰是孰非呢!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什麼對和錯,也沒有是與非了。如果修行到這樣了,就連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什麼是塵埃,什麼是清淨都不用去計較了。因為心已經如同金剛一般堅硬,何時,何地,何人,何事,都不會使我們有絲毫的妄念。也就是長春般若寺已故住持成剛法師在講楞嚴經時所說的楞嚴經的主要含義“一切皆妄即是真”。也就是佛教最經典的一句話“一念不生,萬法莊嚴”。





仁道居怡康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基本意思是:菩提本來無樹,明鏡也不是臺,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

如果單從這四句偈來看,而沒有設定背景或事件,那麼理解起來難免雲裡霧裡,似懂非懂,要真正讀懂,就必須和北宗禪創始人神秀的另外四句偈合起來一起理解: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和慧能是師兄弟,他們的師父是禪宗五祖弘忍,根據《壇經》記載,當時五祖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結果神秀寫了以上四句偈,但五祖不滿意,後來不識字的慧能請人讀給他聽後,作了以上四句歌偈。

讀了神秀的四句偈,我們能明白神秀對於佛性本心的理解,他認為應該通過修行而漸悟,我本身就是一棵菩提樹,我的內心也如同明鏡一般,只要我經常內省反思,防微杜漸,那麼就能保持內心的明淨如初,這也就是北禪宗的“坐禪習定”、“住心看淨”。

後人根據神秀和慧能的各四句偈,杜撰了“五祖弘忍傳慧能法衣”的故事,從中可見南北宗的紛爭,由於慧能出身更讓人有認同感,他的遭遇更讓人同情,他的四句偈也更讓人有所期待,所以他便被加上了主角的光環。

從對後世的影響而言,慧能無疑的貢獻更大,他推動了佛教中國化,讓中國人相信佛教不外來,佛性人人皆有,不要妄想執著,自可明心見性,自證菩提。而“菩提本無樹”四句指明瞭不必拘泥萬法也可領悟得道,不論次第,直接成佛。

然而,六甲番人卻認為,菩提本來有無樹,內心是否如明鏡,都應該見仁見智,內心是否要經常反思,行為舉止是否遵從修行之法,也應該因人而異。

漸悟和頓悟本來就沒有高下之分,漸悟是量變,頓悟是質變,但我們經常關注那些封王成神的剎那,然後卻又漠視那些艱辛的積累。

不是每個人都能頓悟的,但修行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修行的終點並不一定是領悟,但漸悟無疑是適用於每個人的道路,不是麼?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菩提本無樹,這首詩是五祖慧能禪師所寫。如果單看這首詩的話,是沒價值的,因為單看此詩,容易引起誤會。要看前因後果,才能真正讀懂。【本回答屬個人心得體會,分享出來,若有錯失,請指正,不勝感激!】

五祖想考察弟子們都學的怎麼樣了?有什麼心得?於是叫弟子們各自作一首詩。大師兄就出來了,寫了一首很不錯的詩:菩提本是樹,明鏡亦是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一看,非常讚歎,告訴大家,只要依此修行,定能成就。

因為這是指人的心,被外界和慾望遮住,以致只能看到表面。認為樹就是樹,鏡子就是鏡子。那修行就是為了破這個相的,就是要“時時勤拂拭”,才可以有一天打開本來見到自性,這是非常正確的修行方法。但大師兄作出的這首詩,也代表還是修行階段,還屬於比較初級,沒有見性。

慧能禪師聽到這首詩之後,有感而發,藉助這首詩的意境,才另寫一篇。也就是提問中說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見性之詩,講的是慧能禪師認為,樹本非樹,鏡子也本來不是鏡子,這些都是幻象,何須擦去塵埃呢?這就是認識的高度更高一籌了。就像釋迦牟尼佛樹下悟道說的一樣,本來都是佛,只因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

五祖一看,知道慧能禪師已經見性,非常高興。本來無一物啊,何必留此詩?於是命令直接擦去,要不然真就惹塵埃了。也因為真正見性,是不需言說的,不需為外人說的。這也是佛門中規矩,不能公開賣弄。然後,偷偷授予慧能禪師衣缽,連夜送走。囑咐慧能禪師日後弘揚禪宗就靠他了。


命理師陳一宏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解:

喜潔必惡濁,

有美必有惡。

石性剛不易,

水性柔納容。

有生大道,

即有差別。

即有美惡,

即有上下,

即有貴賤。

心若有異,

若石不容,

心必生惡,

惡則動情,

情則動性,

性則傷身。

心無掛礙,

若水能容,

美無知美,

惡無見惡,

大千世界,

無有差異。

無以為,

心不動,

情不動,

性不動,

身不動。

心清淨,

有風常,

有浪常,

有光常,

心依然,

心不動。

若有知,

若有見,

若有美,

若有惡,

若有有,

皆非有,

皆非知,

皆非見,

解非美,

皆非惡。

若有有,

必有知,

若有知,

必有異,

若有異,

必有美,

若有美,

必有為,

若有為,

必損益,

若損益,

必有繳。

故無樹,

故無鏡,

故無照,

故無臺,

故無塵,

故無惹。

即使有,

自然象,

即是一,

我也是,

皆是一,

未有二,

無差異,

無差別,

同道道,

玄同同,

道常道。

上文是一境界,下文再一境界:

一若是無,

無亦是有,

有無相生。

一亦是有,

有亦是塵,

塵必相生。

故無亦無。

無無亦無。

再論之:

本來無一物,實際上即是《道德經》中的“上德不德”,無一物即是道的境界。即是玄德之境界,即是有德不居。也是道之無。

萬物居德而成魔,魔又生魔,生生不息,然魔者違道,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者不居也,居則成魔,不道也,必去之。


遲程陽


這句短偈讀起來朗朗上口,細品之下有幾分雲裡霧裡。你說你說讀懂了吧,可又說不清它在講什麼;你說你沒讀懂吧,冥冥中卻有幾分了悟。就這麼一首逼格滿滿的短偈,使得慧能一炮成名。

那麼這首短偈到底講了什麼呢?只看這一句的話,會讓人陷入一種虛無之中。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大概類似於不懂裝懂的最高境界。在這句之前,還有預售短偈與之對應,意思卻截然相反。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寫出這首短偈的人也很厲害,他的名字叫神秀。當時一語析出,眾人皆誇耀他是造化鍾神秀!相比之下,神秀的短偈要比慧能的更容易理解。

兩者差別在哪裡呢?慧能把自己當做有形之物,所有的情感和寄託,皆是觸手可得。慧能則不然,他將自我放逐、將萬物放逐,以此達到諸法空相之境界。

然而,慧能的這種直截了當的頓悟,終究難以消化。因為人不可能不生於虛無,明鏡臺亦不可能不被拂拭。我們都知道,慧能的禪風是:見性成佛、直指心傳。所謂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諸法空相的境界,一切都源自於對心的羈絆。

六祖《壇經》最原始的版本,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敦煌古本記載有兩種: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以上兩個版本幾乎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版本了,應該也是最接近慧能的本意。這兩個版本細讀下來,雖然比神秀的更加優秀,在思想上卻無法企及現行版本。

神秀更加強調佛性需要漸悟,慧能則不然。他認為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棵菩提樹。你什麼時候修成正果,與你的努力無關;唯有機緣到了,自然見性明心,瞭然悟道。大概類似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種感覺。

勤拂拭無一物,本就是對立存在的。兩人的觀點,也正是當時佛教傳播過程中的矛盾:釋迦摩尼的苦修與頓悟,哪條是真正的開悟之修習法門。

事實證明,最後大家選擇的是頓悟,因為這條路簡單而雞賊,更容易上手且無需受皮肉之苦。由此,慧能成為六祖,帶領佛教迅速發展。


祗樹


此偈言本是六祖慧能聽聞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臺,時時勤拂試,莫使有塵埃”時的述心之作,與佛家空無思想而言,二人高下立判,神秀作未窺其奧,慧能作已然登堂入室,才有後來聽五祖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徹悟,

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故當時六祖的入門之作易於理解:看破世間一切相。

摩雲詩曰:

心無所繫,

情不有牽。

任性逍遙,

隨緣放曠。

臨機應用

不失其宜

本無所住,

何惹塵埃。

又曰:

法有有之有不有於有

相無無之無不無於無

對曰

釋老韁孔孟索地獄天堂妄穿梭幾個能破

琴棋劍詩酒刀方外紅塵任逍遙誰人能逃

諸君共參


陽光山上摩雲居


傳說五祖弘忍因為慧能禪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選擇了慧能傳承衣缽,也就是後來的六祖慧能。慧能的師兄神秀,原本是六祖的最熱門的人選,五祖卻覺得神秀“未見本性,未付衣法”,於是與六祖失之交臂。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神秀禪師

我們從這則傳說中,難免看出神秀與慧能的“競爭”,且結果以慧能勝出而結束。事實真的如此?歷史的選擇當真是如此的,世俗人大多知道六祖慧能,卻很少提及神秀上座。

慧能禪師的這句偈子傳誦極廣,有讀得懂也有讀不懂的,相傳有大智慧的人聽聞此句,一語道破天機,遁入佛門,也有將此句總結於紅塵事非這樣的素食上的。究其本源,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則偈子背後的真實故事又是如何的呢?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我們除去歷史背景,但看這兩則偈子,乍看之下,慧能的“何處惹塵埃”確實比之神秀的“勿使惹塵埃”來的深刻。

慧能說,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也不是臺,萬千相皆是虛妄,怎麼可能沾惹塵埃?這麼解釋起來,是很難理解,換成通俗易懂的話來講,那就很好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人皆菩提,如來自在心中,再通俗的來說,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即修行,萬事皆佛法,不必拘於形式。有沒有感覺這觀點有點似曾相識呢?當然,王陽明的觀點不也是“人人皆可稱為聖賢”嘛。

與慧能相比,神秀可能沒有師弟這樣慧根,歷史選擇了慧能,神秀一派卻漸漸消散於歷史長河,但這一切並不代表神秀不如六祖。反觀之,我倒覺得神秀才是真正接地氣的高人。這一點從神秀的偈子中就可以看得出,我自己本身就是菩提,心就是承載明鏡的高臺,只要我勤加拂拭,自然不會讓塵埃沾染。神秀是一位通曉佛道儒的高僧,最後可以站在“神壇”之上,並非巧合,而是步履維艱而來。

如果說慧能是天道所稱,是生而知之的智慧,神秀則是勤以補拙,後天的不斷攀巖。

歷史記載,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卻能剎那參透天機,用慧能自己的話來講,他這是得了”上上根人“,即使一般的機緣都不能有如此的頓悟。現在的人大概最不相信的就是“心”,但是相反的,越是真正智慧的大能之人越是相信這些玄而又玄,慧能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萬般皆有佛法,佛法自在心中,不必強求外物。

六祖慧能固然智慧非常,但是要知道,人心浮躁,難以靜心求法,世人距離真正的佛法也是越來越遠。神秀與”六祖“失之交臂,卻一直秉承“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唸佛者誰”。人類固然有生而神靈的自然饋贈,但是在人類的發展中,我們已經距離自然越來越遠,神靈之智早都不知道遺失在哪一個角落了,所以,我們還是現實一點,少想一些天道自成,多一些歷練經歷。

捏造的歷史

稍微瞭解點佛教歷史的人,都知道南北宗禪。

從五祖弘忍,佛教就漸漸分離兩派,一派是以神秀為首的北宗,這一派一直秉承著之前的禪法,也就是“唸佛禪”,唸佛禪的主要修行模式就是“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唸佛者誰”,說白了就是通過學習教育等各種方式修習佛法,弘揚佛法。終極使命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通俗的來講,之前佛教學習佛法,唸經吃齋,戒律等等一些列方式手段,其實就相當於教育中的九年義務教育,也就是掃盲,而九年義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更多的人送到大學,甚至更高機構,去領悟更高的智慧和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把老師手把手教著讀書寫字,變成可以自主讀寫,甚至自主思考、創造。神秀就是這種思想的堅強的擁護者。這一派被稱為北漸,如其名,一步步學習,一點點積累,以量變引起質變。

與北宗對應的就是南宗了,南宗就是以五祖慧能為首。慧能是智者,神秀一直在做掃盲工作,而這位確實沒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就直接拿到了博士後文憑,還是頂尖學府的那種。很顯然,慧能的表現直接契合五祖的“未來期待”,這也是五祖選擇慧能的最主要原因。

慧能和神秀兩人各有千秋,更有引領,二人之間也是極為互相認可的,但是二人的知己之交併不代表各自的粉絲可以和睦相處。北宗嘲笑慧能目不識丁,南宗不也是嘲諷神秀無緣“六祖”衣缽。這一嘲諷,就是幾千年,南宗漸漸成為佛門主流,北宗神秀日漸沒落,但是兩宗之間的鬥爭從來都沒有結束。後來北宗被傳入日本,大受推崇,同時也再無力與南宗評分春秋。

勝利者往往掌握著話語權,即使佛門也不能免俗,我們現在聽聞南北禪宗的故事,其中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即使這處“菩提”“塵埃”之論也難保不是後人編纂,用以貶低神秀。


世間自有高人,如慧能一般,世間也有執著修行人,如神秀,不要輕論高低,雖道各不相同,卻是向著同一個方向。我認可人的神性,但是更贊同神秀的循序漸漸,尤其是現在社會,與其等待天開神通,不如一步步求證本心。


魚者佩之


萬法不離本性,是解讀六祖惠能這四句偈的不二法門。

這四句偈出自《六祖壇經》,這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以“”命名的本土經典,佛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最深度的融合產生的禪宗一脈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佛門宗派,開啟了佛教教義解讀的新境界,正如胡適曾說的那樣:“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禪那的一種革命 。”

這個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乃是五祖弘忍法師傳承衣缽的一個廣為人知橋段。五祖大徒弟神秀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當時只是火頭僧且還是個一字不識的六祖惠能卻明心見性,請人寫下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偈,於是五祖弘忍為避免徒生事端,擦去了惠能的偈語,然後故意說這四句偈也是未能見性。第二天,五祖弘忍到惠能的幹活的地方看他在碓米,於是閒聊幾句之後以禪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當下明白了五祖的意思,於是晚上三鼓時分進入方丈室聆聽五祖私下傳授的《金剛經》無上妙義。這個橋段被吳承恩活學活用現炒現賣,在《西遊記》中化用為菩提祖師傳道孫悟空時用手敲潑猴的頭三下然後孫悟空得以真正學到了一身本領。

至此,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這兩種不同的修行法門路徑大相徑庭,南宗講究“頓悟”,北宗強調“漸悟”

從因果而論,惠能的這四句偈以果溯因,而神秀的四句偈以因追果,從宗教的本質一元論而言高下立判,神秀無疑落了下乘。惠能的這四句偈已然超越了身與心這種物化的束縛,更強調佛法的本源精神,一切皆空,這種佛教理念上的“空”超越了“相”的虛妄執念,正所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是對《金剛經》精髓最深的參悟,是一種身處彼岸而回首此岸的一種大自在的境界。

見性即佛。拋卻所有的雜念方可體悟到佛法的無盡虛空中所蘊含的無上妙義,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綱舉目張證菩提之道,也即“一念不生,萬法莊嚴”的經典論斷。其實這四句偈換個角度也許更好理解,比如紅塵男女常說的“情到深處人孤獨”平淡如水的境界是也,而神秀的四句偈還處在“你儂我儂”的如膠似漆的地步。雖是笑談,但其中的境界的雲泥之別猶如此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