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的鄭永和

一心为民的郑永和

圖為鄭永和(左一)在工地上勞動。(資料圖片)

鄭永和(1922—2007),河南輝縣人。歷任輝縣縣委書記,新鄉地委書記,水電部副部長,河南省委副書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鄭永和帶領全縣人民治山治水、劈山開路、攔河造田,創造了“輝縣人民幹得好”的輝縣精神,徹底改變了輝縣一窮二白的舊貌。1989年離休後,他又創建並領導了一支“輝縣市老幹部服務隊”,領著他的老部下為輝縣山區人民根治林害、開山鋪路、開渠引水。

“拿起白蒸饃,想起鄭永和。”多年來,位於太行山南麓的輝縣流傳著這樣的話。這是輝縣人民對鄭永和帶領群眾治山治水、擺脫貧困的深切緬懷。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輝縣荒山丘陵佔土地面積70%,東北部5個鄉鎮、100多個村莊、4萬多人口、5萬畝耕地、8萬畝宜林荒山,忍受著貧窮和乾渴的煎熬。這像一塊巨石一樣壓在鄭永和心上,年復一年,成了他的一塊心病。鄭永和常說:“要讓群眾幹,幹部先流汗。”他帶領十萬民工扎進深山窩棚裡,頂酷暑,戰嚴寒,以太行山人“說了算,定了幹,再大困難也不變”的豪情,在太行山上,在爛石灘上,開闢一個又一個戰場,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經過10餘年實幹、苦幹加巧幹,輝縣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變,呈現出“高峽出平湖,灌渠繞山轉”的新景象。輝縣人民修整了土地16萬畝,新造田2.5萬畝,水澆地面積由36萬畝發展到56萬畝。輝縣人民戰天鬥地、實幹創業的精神風貌受到了國家和省市領導高度評價,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組團前來參觀。周總理曾說:輝縣人民幹得好,輝縣人民在前進!這段史實,1974年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成紀錄影片,將輝縣人民戰天鬥地的事蹟搬上銀幕。

1973年,鄭永和調離輝縣。1989年離休後,他又重返輝縣,把曾經在10年大幹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一批離退休老幹部組建成老幹部服務隊,以“樂意參加、身體第一、無償服務、力所能及”為宗旨,無償為山區群眾防治果樹病蟲害、開山鋪路、修渠引水。他說:“國家幹部有退休制,共產黨員沒有退休制,是共產黨員就要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鼓勵當年的老同事、老部下,要退而不休,繼續為人民服務。

1991年的春天,年近七旬的鄭永和又帶著幾個老同志來到輝縣的尖山窪村。尖山窪村村小人少,抬頭瞅見的是山,低頭看見的是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缺水,這裡是全縣最窮苦的地方,別說莊稼地澆水,連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60年代全村50多戶,因連年逃荒只剩下22戶了。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鄭永和就曾對解決尖山窪的水源問題作過多次實地勘察,形成過一個引水方案:在方山西部取水,用群庫匯流送來的渠水,經提水上山,再鑿2000米長的3個山洞,就可把水送到平嶺、尖山窪、趙窯等地。但因種種原因,沒有付諸實際。

這次再來,他要帶領老幹部服務隊把當年的方案變成現實。正當鄭永和殫精竭慮,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時,一個巨大的家庭不幸向他撲來。一年來,他天天往山上奔,一門心思用在打洞上,而他患病多年的老伴,病情卻日益加重。他的老伴嶽雪萍也是位在革命戰爭年代參加工作的老同志,夫妻倆相濡以沫幾十年。她深知老鄭的心,看著他心掛兩頭,舍不下工地,又要照顧自己,便對他說:“你就放心上山去吧,留你人在家,你的心還在山上,現在工程正吃緊,山上需要你,家裡有孩子呢。”然而想不到,幾天後鄭永和從山上回來,老伴的病情已經惡化,半個月後即與世長辭。

鄭永和站在老伴的遺體旁,又悲又愧,熱淚在他臉上流淌,他用拳頭砸著自己的腦袋,一遍遍地重複著一句話:“我對不起你,對不起你啊!”但這時,工程正處在緊張階段,鄭永和咬了咬牙對家人說,非常時期,喪事簡辦,不待客,不收禮,不收花圈,不用響器……就這樣,老伴病逝3天后就匆匆下葬了。辦完了老伴的喪事,鄭永和又來到工地上,人們見他還是從早到黑奔上跑下,像沒什麼事兒似的,可仔細觀察,就發現他面容憔悴,眼窩深陷,人像突然間蒼老了許多,常常半天不說一句話,一個人面對著大山默默出神……

鄭永和從1989年離休到2007年逝世前,18年如一日,帶領老幹部服務隊幫助山區人民植樹造林,引水修渠,鑿洞修池,架橋鋪路,科技扶貧,實現脫貧致富。這種完完全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共產黨宗旨的體現,是“輝縣精神”的再現,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稱頌。

輝縣以前是吃水難、行路難、生活難,現在是水通、路通,生活越過越美好。

鄭永和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帶領輝縣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永遠被人們傳頌。如今,輝縣人民把對鄭永和的一片深情厚誼化作“人民永和”四個大字,刻在千米之高太行山巔的巨石上。這啟示我們:一個共產黨員,不管職位高低,只要心裡裝著人民,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丹心,就具備了一種感天動地的人格力量,所幹的事業就會成為千萬人共同為之奮鬥的事業。(毛華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紀委監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