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第一遍,是該不求甚解,還是反覆推敲?

原諒帽推銷員i


浩瀚書海如煙,有的可以要去讀,有的要讀懂,有的要讀出智慧。很早之前是想過這些問題的。

讀書第一遍,是不求甚解,還是反覆推敲。這個問題回答之前,要確定的是書的品級。一般分為經典,知識類,實用類(實際三者並非有完整的界限,至於自己只是回答問題時能想到這些如此,各種分類以及具體細分還是要不斷地去完善)。我主要想說一說對於經典書籍的一下看法。

對於經典的書籍,讀第一遍是應該不求甚解,通讀全書,瞭解全書主要講的什麼,最後儘量用一句話去概括。之後,對於時間充足的人,可以讀更多遍,反覆推敲,深入在深入去發現其中的經典之處。注意是經典成為經典,不僅僅在於句段篇令人深思,還有全篇總覽是那種情懷與邏輯。舉個有感觸的例子對比。讀《菜根譚》與《微觀經濟學》時,《菜根譚》讀第一遍時更多的是讀原文與翻譯,理解原意(當然不求甚解更好,太過鑽牛角尖很令人頭昏腦脹的)。在讀多遍時,要更多考察當時環境下語句,這樣能更好的再去了解原意,之後便是結合當世進行思辨,實踐。這類的經典更加偏重在句段篇的具體場景,反覆推敲,所得必定豐厚。當然最後還是要提煉一下書的情懷以及邏輯。《微觀經濟學》這類屬於專業性經典,對於沒有太多專業知識背景或者專業背景不深的人來說,不求甚解是必須的。若非如此,陷入矛盾中不可自拔。當然也不否認生而知之那類神人。之後反覆推敲,有趣之處顯現,對下去很是愉悅。這類更偏重的是運用數據與邏輯的總體解釋。

到最後,想談一下不求甚解,與反覆推敲。兩者的前提是你需要認同這本書,說的直白一些,就一個“信”字。當然我能想到較為可愛之人要如此反駁於我,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點,我能反駁之處在於盡信書不如無書,更多側重的是行為方面,不是在此方面;當然,哪位大神絕非如此,那麼看看笑笑即可)。認同這本書,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認同這樣的一個作者,儘管素未謀面,在某些方面有個同一話題,豈不美哉。

悟空問答不也是如此(雖然有廣告嫌疑,哈哈)。回答問題之人往往更欣賞會問問題的人。


陳聖傑


說說我個人的經驗。我讀文學名著的時候,一般會讀地讀三遍。

第一遍:大概印象


第一遍,快速過一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弄清楚這個故事到底是講什麼的,哪些人做哪些事、整個情節的走向是什麼樣子的?結尾開頭又是什麼樣子。

這一遍,有個大概模糊的印象即可。

第二遍:情節人物思想


第二遍我會從三個方面來搞清楚。

1.情節。這個小說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樣的線索,有哪些很重要的節點?

2.人物。

主要人物有哪一些,次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各自有什麼樣的性格?他們最後的命運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

3.細節。這個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或者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它到底想表達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第三:細節


非常詳細的來摳細節,琢磨和研究每一章、每每一節、每一段的措辭和寓意。

為什麼會這樣寫?為什麼不那樣寫?這一遍主要是為自己的寫作做準備和積累。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作者陳橋


沒這麼複雜。得看兄弟您看的是什麼書。

世界上的書籍包羅萬象。如果是翻閱什麼工具書,查資料。會查到需要的綱目,然後仔細閱讀。

如果是新到手的一本熱門翻譯小說,當然會先看一下梗概。確實引人入勝的話,您肯定會趁著休假日得閒,砌一杯好茶,慢慢閱讀,同書中的主人公分享歡樂和憂傷。我就拿《戰爭與和平》作為陪伴自己渡過不少沉靜而有趣時光的朋友。

看中國的古典名著,則是另外一種心境。它可以使自己提高對漢字文化的深入瞭解。它們講敘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作者的行文用字表達能力是值得我們長久學習的。特別是經常讓錯字從手下不停溜走而渾不自知的朋友。

而一些國外翻譯小說的詞語結構,得虧那些翻譯人員的辛勤勞作,使得我們可以有機會欣賞截然不同風格的寫作技巧功力。

讀書最大的好處,往往被人忽略。您挑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遍數看多了,自然就會比原來默讀的更加流暢。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閱、讀、速、度。也加強了大腦的反應速度,這點非常重要。可以讓您在不知不覺之中受益無窮。人腦的能力完全可以大大發掘。只要每天保證其休息的時間!

說句題外話,我雖然沒有機會受到過高等教育,英語水平太差。但我看譯製電影,下面漢語字幕眼光一掃便得。完全不妨礙欣賞影片。

有一點需要注意,個人認為,那些沒有經過認真校對,不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還是不看為妙,尤其是自身還是半桶水者,留神被害了還不知道就糟糕了。

Experience.is.the.motner.of.wisdom。

智慧從經驗中來。願我們從讀書的樂趣中得益匪淺。多讀書吧,朋友。

永方於2018.12.3~22.39分。深秋夜的寧波。








手機用戶崔永方


我讀第一遍,通常是不求甚解的。

好處有四點:

一是跳過了那些生澀難懂的地方,可以提高閱讀速度。

書籍浩如煙海,想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合適當下自己的書,需要通過快速閱讀來篩選。如果讀某一本書卡住了,效率必然就會降下來,而且卡住的、需要推敲的難題,可能對自己並不是特別重要。

二是把握全書的主題,防止小糾結帶偏方向。

通過快速的閱讀,對書的主題、框架、主要論點、作者的意圖等等有初步的瞭解,有助於跟作者保持在同一個頻道上,避免在一個難題上鑽牛角尖,甚至是背離了作者的初衷。

三是通過聯繫前後文,有些難點就能找到答案。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英語,都做過完型填空,就是根據上下文來判斷缺少的詞彙是什麼,讀書也是一樣的,在小範圍內困住自己的問題,可能快速閱讀一遍後,就不是問題了。

四是可以基本判斷書對自己是否有用了。

對自己無甚大用的,可以放棄了。對自己有用的,也弄清了需要在哪些地方重點讀、精讀,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邏輯性比較強的教科書,前面讀不懂、後面完全讀不下去的那種,只能慢慢平推了。


我是多寫,總想著用書中的道理解決一點兒現實的困惑。


多寫



石千石


談一點個人的經驗,一般情況下,看第一遍時,我會比較粗略,先理清該書的脈絡與邏輯關係,再大致明白內容的精華所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人看任何一本書,書中的內容並不是都對讀者有用或有價值的。先不求甚解地看一遍,再根據自己的判斷與實際需求細細琢磨。

古人對讀書有很多的經驗之談,關於略讀與精讀也有很多有見地的觀點。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說“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蘇東坡在《稼說送張琥》一文裡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一說起讀書,很多人都會談到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但卻忘記了後一句話裡“會意”的重要性,之所以“會意”,說明真正讀進去了,真正的讀懂了作者的意圖。會意,表明所讀之書的精華已為自己所吸收,成為了自己的學問。


第三隻眼看直銷


我的觀點是,如果第一遍讀書,還是不求甚解好,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部書有其自身的邏輯,有時候前邊的觀點只是個"引子",或者只是提出問題、展示現象,可以引發人思考,卻是為之後的展開說明做個鋪墊。

所以,如果一開始就去反覆推敲,往往看不完一本書,還不如首先把整本書先過一遍,不求甚解地看完,大致瞭解作者的觀點、書本自身的邏輯,然後再看第二遍。

看第二遍的時候,就該拿起筆了。做摘錄、寫心得、深入思考,這時才是反覆推敲的時候,能夠更深入地掌握書本知識和邏輯。這樣的效率才會更高。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我一般看書的時侯第一遍都是不求甚解,會慢慢的有些印象,知道個梗概,再給自己些時間去回憶,思考,然後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第四遍,好多書都是越讀越有味道的。

度數一定要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時間了空間思考,想象,我喜歡這樣,體會書本本身味道的同時也會有自己的理解和幻想?



天之尊爵


我覺得,讀書第一遍以快速瀏覽,不求甚解,掌握其基本、主要的內容為主最好。這是因為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個由粗到細,由淺入深的過程,讀書也一樣。通過第一遍的瀏覽,書中內容的輕重主次,我們就心裡有底了,往後就能抓住重點,各個擊破,直到最後將它逐步消化掉,成為自己的知識。


藍天802532


如果人讀一遍書乃得其解,就是一位有相當高的閱讀能力的奇才了。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說你讀《紅樓夢》,一遍就把書的歷史背景,內涵和外延,主要內容和主題等全解了?可能嗎?必須多讀幾遍方能領略吧!

假如你在高考時寫作文,你能讀一遍就命題和立意嗎?只有帶著問題默讀幾遍,才能命題立意的。

當然,你已經通讀多書,或者能解複雜的文章時,對幾百字膚淺文章讀一遍乃解也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